《散氏盘》又名《散盘》,西周晚期金文,19行,350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矢散两国划定疆域界线的盟约。从书体风格上看,《散氏盘》诞生于周人书风确立、成熟、发展和表现方式多样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面貌各异的金文中,《散氏盘》以其质朴率意,恣肆烂漫的艺术风格而卓然不群。

 

 

金文、从广义上讲,泛指铸刻在金属物件上的各类文字,上至商周青铜铭文,下至民国钱币上的文字,但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金文是指秦汉以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制作是商周特别是西周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以礼器和乐器最为常见。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目前,作为书法创作素材的金文样式,郭沫若先生说得好:“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的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是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古代文学之辨证的发展》)

 

 

金文书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第一时期为殷商金文和西周前期金文。殷商金文不为多见,字数也较少。其书风特点与同时代的甲骨刻辞近似,朴茂自然。西周前期(武王、成王、康王时代)的金文,字数比殷商金文明显增多,笔中段肥壮宽大,两端多呈尖状;字形大小不拘一格,处处体现着手书的原生状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天亡簋》、《令簋》、《大盂鼎》等。

 

 

第二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自昭王至幽王)金文。这个时段的金文,线条相对匀净,前期突兀性的肥厚之笔逐渐消失,起笔、行笔、收笔三段得到应有的控制;字形结构也逐渐趋于方整匀称;行列秩序清晰可辨。《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第三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因特殊的政治因素,诸侯分裂、小国林立、思想活跃,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从而带来书风上的浓郁的地域色彩。陈振濂先生在其之书法史教程》中把金文的风格分为四大类,用在此处的东周列国时期更有实际的意义,“第一种类型是齐鲁型、在山东一带。

 

包括齐(鲁)、杞、戴、邾、薛、滕、铸。第二种类型是中原型,在河南、陕西一带。包括郑、卫、虞、號、(蔡)、(陈)。第三种类型是江淮型,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包括楚、吴、越、徐、许。第四种类型是秦型,在今陕西与山西一带,包括秦、(晋)。”这四种类型的金文与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十分吻合,齐鲁型和中原型诞生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黄河流城博大精深、敦厚纯朴的文化传统不会不对这里的金文书风产生影响,我们只要把各种类型的金文放到一起,即可明显地看出齐鲁型、中原型的对西周敦厚风格的继承、在儒家正统思想的牵引下,表现出气度非凡的君子之态。这与浪漫巧丽、追求完美的江淮型金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虽然从直接的来源上看是形态的差异,但根本还在于艺术观念的取舍。

 

 

“屈原的《天问》、《九歌》出于楚而不出于齐秦燕赵,是个人的偶然规定,也是历史、地域的规定。没有楚文化的滋养就不会有屈原,那么没有楚文化也就没有楚金文的奇肆。吴大溦称江淮型吴楚金文是‘奇肆’,实在是很正确的。”而相比之下,秦型金文,则处处体现“法家”的严整思想,线条纯正,结构方整、从艺术方面而言,似乎是极力保持着一种严谨的秩序,它的美不在变化而在和谐对称。这一时期的金文代表有:晋国的《书氏缶》、郑国的《叔上匜》、蔡国的《蔡侯申盟》、越国的《越王勾践剑》、楚国的《王子午鼎》、秦国的《秦公殷》等。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公元前9世纪)金文代表,这个时段::金文的形态已经逐渐走向规范化,点画圆匀,结构长方,章法整齐,而《散氏盘》则介于规范大与率意手书之间。

 

 

技法构成上分析,《散氏盘》点画不讲平整,处处震荡波动。横画皆呈斜势,或者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排叠横画走势多变,活插自然,方圆并用,早期金文线条相接的或方或圆的团块面貌几乎消墓蔡失殆尽。其结构,一反典型大篆的纵向取势,而多扁平,向横向发展。整个字的重心点往往移在下部,即交叉线条多在下部集结,这种结构无疑给摇曳多姿的艺术风貌平添几许古拙憨厚。

 

 

《散氏盘》的章法与众多金文相似,是依形而制,即根据物件的具体形状(如圆形、方形、椭圆形)而摆布所刻内容。《散氏盘》就是铸于盘底部上的方形铭文,从现代的平面构成原理看,它是属于满构图的二类,通篇看来,有如繁花满天,烂漫飞舞,潇潇洒洒,一派生机。看似漫不经心,但又处停匀,这种人工天趣,合而为一,欹正相生,活泼自由的艺术境界在金文中是并不多见的。

 

 

《散氏盘》是目前篆隶创作群中,被取法相对较多的一类,因其艺术内涵的构成要素丰富多样,所以,在临习时要有所讲究。

 

一、先从工具上看,长锋羊毫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散氏盘》线条的绵延感非常强烈,这种“绵延”非长锋羊毫莫属。

 

二、从用笔上看,“篆引”之法至关重要。许慎《说文解字》称篆为“引书”,启功先生据《说文解字》称引为“划线”。所以,结合“阳弩么二来就可理解篆书的笔法特征为“篆引”。“西周早期,是‘篆引’的发现与发展阶段,作品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但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周中后期,‘篆引’迅速地成为主流风尚,精品杰作不断涌现,标志着大篆书体开始走向成熟。”(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

 

作为西周中晚期诞生的《散氏盘》 ,如何篆“引”?除了遵循大篆篆“引”的共性规律外,还要挖掘《散盘》的独特个性,一是要注意节奏速度。《散氏盘》以轻松自然、生动奇古取胜。所以控制笔锋时,除了要表现出大篆均匀凝重的线条这一物质基础外,还要散落怀抱、放松心境,以表现出它的烂漫情怀。二要注意“八面出锋”。这种用笔评判多指后世的变化粗细相间,加上笔画的摇曳抖动,使简单的一根线顿时变的姿态多情,趣味十足。

 

 

三、从字形结构上看,《散氏盘》的总体趋势是圆中带扁,通过各种斜线对空间的分割,力避篆书的对称性特点,打破平行。在字字处理上,每个字又注意随字赋形,有大小方圆之别,变化多端,富于感染力。练习《散氏盘》多取大字练法,这是因为《散氏盘》线条的可塑性极大,有创造发挥的余地,长线条大大增强了对“势”的表现。其结构切忌板滞一不平行、呈斜势、动感强是《散氏盘》结构的显著特点。

 

 

在练习《散氏盘》时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在单个线条的处理上,要注意收放有致,放中有收,不可一放到底,使线条散漫,内气外散。二是在线构上要注意乱中有序,虽然表面看来横七竖八,错落交杂,但其实它还是在大致圆中带扁的外形控制之下,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空间内来安排各种元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篆书】繁花翻飞——《散氏盘》发布于2021-04-22 15: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