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慧眼|一片禅心,一双慧眼……




禅艺禅境禅悟

音频收听


“袈裟”是梵语,

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


“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

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

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

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


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

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

然后缝合起来;

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



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

“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

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


世田种粮,以养形命。

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

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

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


第一:

印度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着白衣。

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


第二:

白色俗装,比较亮丽;

法衣坏色,不求美艳。


第三:

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

且无法移作他用。


第四:

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


第五:

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

但是它的颜色如何,

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

主要的说法,介绍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

有三种坏色:

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


十诵律第十五说:

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摩诃僧只律第十八、

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

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


三种色是:

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

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


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

有一种解释说:

“青、黑、木兰”皆属“坏色”。

比丘着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


又有一种解释说:

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

才能算是“坏色”。


更有一种解释说:

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

——如法藏大师梵纲经菩萨戒本疏说:

““袈裟”此云“不正色”。

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

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

“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

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

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

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

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

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


总而言之:

佛制“袈裟”染色,

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


如梵纲经卷下说:

“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

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

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

佛制也有一些规定。

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


有“驱磨、古贝、句奈耶、钦婆罗、

娑那、婆兴”等六种材料。



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

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

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


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

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

舍那、麻、牟提”第七种材料。


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

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麻、

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

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

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

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里尸体用过的布块,

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

主要的凡有三种,

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

合称为“三衣”。现在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

“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

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

共计十隔。 


二、“七衣”:

“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

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

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

“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

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

“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

“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



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

“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

“上上品”二十五条。

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


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

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

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

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

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

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


“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

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


“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

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

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

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

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

四分律第四十说:

“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

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


由于这一因缘

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


穿钉钩钮,以便系牢袈裟。

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着,必须绕身三匝。

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

随穿一件、两件、三件。

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



又五分律说:

“佛言:若出村入村,若出村入村,

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

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

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坏,

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

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

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

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


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


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

“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

献给佛的“袈裟”。


另据菩萨璎珞经说:

“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

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

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


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

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

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

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


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

不堪“为世福田”。

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

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

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

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

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

都是有关于“袈裟”的傅统规则。

佛教东来以后,

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

“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


现在的“袈裟”:

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越浮华;

着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

那就是“袈裟”的功德


——据戒坛经说:

“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

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

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

并表断痴,净意业也。”



又据悲华经说:

“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

袈裟有五种功德。


一者:

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

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


二者:

,若能敬此袈裟少分,

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

“若有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


四者:

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


五者:

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

“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


地藏十轮经说:

“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

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


又经云:

“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着袈裟;

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

后九十劫,得出世”。


阿含经说:

“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

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

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

岂是寻常可比?


不怪清主顺治皇帝赞欢它说: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微友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留下手印,互动会让我们成长得更好。如觉不错,转发到朋友圈或给更多朋友,传递美好,手留余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生命易学


延伸阅读(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太乙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告诉你一个秘密:和尚为什么要穿袈裟?发布于2021-04-23 1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