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主要学术传承人。


学习针灸经历

大三见习在针灸科,第一次看病,病人肩臂疼痛、沉着,取三才穴:肩髃、曲池、合谷,第二天效果很好,导致我对针灸感兴趣。把针灸、英语学好,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前的见习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扎,常与同学切磋,一天扎不少人,很锻炼人。

在北京读了针灸文献研究生。工作几年当了针灸科主任进行改革,带领大家四处学习,针灸科门诊量是最大的。目前一天针灸100多人,门诊新病人要约到三个月后。针灸与中药相比效果立竿见影,有人说经络是中国一大发明,我认为它只是一个学说,一个假说,还不是很完善,针灸的方法是一大发明,是可以对世界做贡献的,全世界都可以从其收益。

针灸的历史及理论形成

现在利用针刺麻醉,掀起针灸热、中医热。到现在基本上所有国家地区都在用针灸为人民治病,因为中国人到处都有,针灸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成立了针灸联合会,把所有针灸融合在一起。针灸简便行,入门容易,很快见效,副作用少,疼痛也是可以忍受的。针灸疗法在中国有多长的历史?保守来讲,针灸疗法至少有四千年历史,最开始是用砭石来点、压、刺,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金属,到现在至少有四千年了。公元前2000年开始有王朝,夏朝,而夏朝的标志就是青铜器的运用。针砭时弊,针和砭在夏朝是并用的,说明针是起源于砭石。

艾灸有多长历史呢?艾灸可能比针刺还要早,人会用火就可能有艾灸的方法了,现存最早的古籍马王堆帛书,其中两本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那时候经络才十一条,比内经早,讲的是灸法,由此推断,灸法比针法还早。艾草什么时候开始运用的呢?这个与甲骨文有关系,夏商周古人出去打仗或有重大活动,都是要占卜,根据烧过的龟壳裂纹来判断凶,在古代人还比较愚昧,由裂纹受到启发发明了文字。那用什么来烧呢?据考证是用艾草来烧。所以灸法不会晚于针法。

到了春秋战国用艾来治病以经很普及了。孔子也知艾灸“丘所谓无病而自艾也”,即使没病也用艾灸,表示那时候艾灸已广泛应用了。孟子说“七年之病,用三年之艾”,湖北祁县的艾草长得最好,暴晒后放在仓库里至少两年以后才可以用,不够熟会有不好的刺激。但有些商人储存一年就上市了,质量就不太好。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众说纷纭,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实际上都有道理,因为不是一人一时写的,经过几百年,成书年代大概在西汉,为何有人说是春秋时候写的呢?因为有些素材春秋就有了,其实是在西汉才定型,理论体系成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里面有好多反映当时历史的情况,大儒董仲舒非常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他完善了这个理论,从他开始奠定了儒家学说作为中国正统学说。

针灸最大的问题是先有穴位还是先有经络?认为先有经络的,说现在最早的书是讲经络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讲的是脉,还有人说古人练功发现了经络,然后又在经络上发现一个个点,通过刺激慢慢形成穴位;认为先有穴位的,说劳动人民生产、劳动中碰到合谷牙疼就好了,碰到足三里腹胀就好了,再慢慢把功效差不多的穴位连起来。我也认为先有穴位,再慢慢形成经络。有人认为经络是客观实在,但我个人认为它不完全是客观实在,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马王堆帛书里的跟内经里的就不太一样,而且穴位归经不一样,直到元代滑寿写了《十四经发挥》把穴位定死了,那时候统一了各家学说,古代经络学说并不是那么完善,它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理论是在内经中建立起来的,《经脉篇》。书上讲督脉就是后正中线,实际上内经里督脉还到前面了,其中有很多假想的成分。脏腑学说跟经络学说是相互独立的,后来渐渐合并,联系起来,但这里面有很多假想的成分,不一定就有条通路,当然人体是有机整体,是通过各种各样方式联系起来,但是否真的是内经里那么详细、确定呢?我认为不一定,理论还不是那么完善,会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经络的主干:十二经

为什么要十二经,而不是十一经?开始的时候是十一经,其实跟董仲舒天人相应有关,天有十二个月,所以人必须有十二条经,按照书本上经络,穴位有361个,但是内经上古人认为穴位有365个,因为天有365日,内经书上提到的只有160个,说明那时候还没有发现那么多。到近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把《灵枢》《素问》、《孔穴明堂》(已失传)的穴位串起来,40岁他得了风痹,就是现在的中风,自学了针灸,把自己治好了,他开始认真针灸,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就是《针灸甲乙经》,他扩充到了340多个穴位。后来唐、宋又加了几个穴位。到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把很多针灸的书汇编起来,明代许多中国古代的学说都比较成熟,都得到大的总结,这里面是359个穴位,清朝又加了2个穴位。所以经穴是361个,还没达到365个。有人说印堂不是经穴,是经外奇穴,但又在督脉上,现在标准把它归在经穴中,这样就是362个,还差三个。穴位的三个大类: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经外奇穴是一大类,传统来讲有几十个,文革时发明创造,有几百个,大家发明穴位,但是好多是重复的。后来作出规定,发明穴位必须离开经穴半径1寸以上,一寸大概2厘米左右,讲的是同身寸。腧穴上一个穴位不是数学上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而且是有变动,取穴不用要求那么准,但是要得气,有酸、麻、胀、走窜或寒热感,得气就说明扎到了。有的一个名字一个穴位,如督脉上的穴位;有的一个名字两个穴位,比如合谷,左右各一个;还有一个名字四个穴,如四聪,在百会前后左右各一个,所以多少穴要问按什么标准算。还有阿是穴是一系列穴位,是孙思邈发明的。他的一个观点是“一针二灸三用药”,把针放在第一位,什么病来了先针灸,因为快。阿是穴是根据吴国方言,“阿是啊”就是“是不是这啊”,是就马上扎一针,疼痛就减轻。吴国首都最早就在无锡,周天子分封把两个兄弟分在无锡这里,后来搬到苏州,无锡跟苏州就争谁是首都,但是争不过无锡,因为有文物证明。美国发明干针疗法,就是治疗压痛点,实际上就是阿是穴。

十二经古人认为是一个循环。“肺(3-5)大(5-7)胃(7-9)脾(9-11)心(11-13)小(13-15)胱(15-17)肾(17-19)包(19-21)焦(21-23)胆(23-1)肝(1-3)”,肝再到肺,不同的时辰气血在不同地方旺盛,针灸上有子午流注纳甲法就是比如10点重点选脾经的穴位,气血比较旺,效果会比较好,纳子法是用转盘转,不同时辰不同穴位开,但实际上选穴还是主要根据病情。

经络各论

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跟大肠相表里,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腋下横出,到上臂,上臂分为内外阴阳,肺经属于脏,脏都是阴经,腑都是阳经,后来为了凑成十二,跟六腑对称,把心包加进脏,是六脏六腑。基本上阴经都在人的阴面,身体内侧、腹侧。一直到号脉的部位,桡动脉,就是寸口脉,现在只切寸口脉,内经中还有三部九侯:颈动脉、足背动脉、桡动脉。现在只切寸口脉:一是肺朝百脉,肺经可观测全身;二是肺经起源于中焦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强弱决定身体状况。把脉很重要的是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大拇指这里是肺经末端,有个少商穴,下面的就是大肠经,起于食指。食指指尖是商阳穴,往上走到合谷。在第二掌骨中点旁白的凹陷,大肠经位于前面,大肠经与肺经靠络脉的列缺联系,络脉就是联络表里经,络脉有十五条。

四总穴: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面部的疾病可以用合谷来治,列缺:两手壶口交叉,中指处两筋中间即是,为阴阳凹陷处。落枕、偏头痛都可用。列缺是闪电,古人说是天空中的凹陷。大肠经往上走是曲池,在肘关节凹陷处。可降血压,也是皮肤病要穴,发烧,阳明经往上到肩部、面部,在人中交叉,到鼻翼旁的迎,治疗鼻塞。胃经起源于眼下的承泣。走到人迎,就是颈动脉,有个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自动调节血压。人迎有人用来降血压。往下走到肚子旁开两寸。同身寸怎么定呢?每个人寸是不一样的。骨度分寸法:腕到肘是12寸,内外关都是腕横纹上两寸。胸骨下方剑突到肚脐8寸,肚脐到耻骨是五寸,中脘是脐上四寸,是剑突与脐中点,还不能用胳膊的寸来取,同一人不同部位的寸还不太一样。一掌宽(四指)是3寸。不能用自己的手去量别人。

大肠经沿着肚子往下走,走到阴面来了,肚脐旁开两寸两个穴位叫天枢,天地之间的枢纽,是大肠的募穴,治疗便秘、腹泻,中医针灸有个作用,叫双向调节,不像药物方向比较单纯,还可以治疗五劳七伤。经过大腿前外侧的足三里,这是所有穴位里用得最多的穴位,位于外膝眼(犊鼻)下三寸,三寸大概一横指,肚腹三里留,肚子里的疾病都可以扎,还是一个保健穴位,孙思邈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灸法用八横灸,灸八壮艾柱,每灸到烫就换,最后流一些脓,留一个疤,人为造成一个烫伤,可以提高免疫力,到南方就不会感染传染病、虫子咬。“三里无病不治”,使抗病能力、消化功能提高,肿瘤病人恶心呕吐、吃不下饭,都可针灸足三里。二脚趾有个内庭穴,可以泻胃火,牙痛上牙痛是胃经,刺内庭,下牙痛是大肠经,刺合谷。



胃经40号穴位是丰隆穴,在小腿,足三里下,胫骨前际旁开两尺,是络穴,连络脾经,可化痰,中医的痰跟西医的痰不同,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肺咳出来的是有形之痰,体内的积聚肿块叫无形之痰,不是正常液体聚集的地方鼓起就是痰。血脂高是血脂里面的痰,采用温针灸的方式降血脂,人吃的好,脂肪就多了,这也是痰,在肝里面就是脂肪肝。丰隆旁开一指为条口,治疗肩周炎比较好。针灸可用于助产,防止产后疾病。肩膀活动受限,从远端取穴,条口透承山,扎了之后活动,明显活动范围变大。远端取穴效果好,而且可以很快在病人中取得威信。



脾经起源于足大趾,由小腿内侧面往上走,胃经是足二趾。踝上三寸是三阴交,是第二常用穴位,是治疗妇科要穴,三条阴经在此交汇,可治疗肝、脾、肾病,中医的脾指整个消化系统,包括一部分肠道、胃、血液的功能,指的是一个功能单位,古代是司外揣内,不太重视解剖。肝主怒、主藏血,生殖系统疾病。中医的肾跟西医的肾也不太一样。痛经、闭经、尿频、尿不尽,扎三阴交不会错。大包位于第六肋间隙与腋中线交汇处,脾经有两个络脉,还有个公孙穴,在足大趾上方,大包发出。虚则白节皆从。与心脏相连。走到舌两旁,流口水,表示脾虚,老人、小孩口水多,可能是脾虚。


心经从腋下出,走于胳膊阴面后侧少海,灵道(1.5寸)缓解心绞痛,通里(1寸)治疗失眠、失语,阴郄(0.5寸)治疗盗汗,腕关节横纹有神门,治疗失眠、精神失常。到小拇指内侧

小肠经从小拇指外侧出,第一个是少泽,可通乳,在此针刺、放血。小指根赤白交界处为后溪,通督脉,督脉通脑,可治疗颈椎病、腰腿痛、口眼歪斜、肩周炎、肩背疼痛、筋膜炎,为八脉交会穴。耳前张口凹陷为听宫,用于治疗抑郁症。

膀胱经:有两条支脉,分别到内外眼角,后溪用温经络(针灸上放艾灸)治疗麦粒肿未成脓时。起于内眼角睛明穴,是五经脉交会穴,治疗眼病,但有一定危险性,出血眼睛会紫一块,两三周可消掉,头顶与肝经交会,天柱为治疗颈椎病要穴。背部分成两条,一条脊柱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总共4条,内侧有背俞穴,第三胸椎旁开1.5寸为肺俞,第五胸椎旁开1.5寸为心俞,第十旁开1.5寸为胆俞。胆经膀胱经交会(属胆经)臀部环跳穴,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上,深部为坐骨神经,可治疗下肢疾病,下三才穴:足三里、环跳、阳陵泉。大腿小腿后正中线,腘窝中为委中穴,腰背委中求。常常说“五人之中,必有一人腰痛”。委中为放血要穴。脚踝外侧昆仑穴,踝骨像昆仑山。膀胱经第67个穴位至阴在小脚趾外侧,可纠正胎位,促进子宫收缩,一般用灸法,针法可能导致流产,也可治疗胎盘滞留、产后尿潴留。


肾经:涌泉穴在脚心,是肾经第一个穴位,治疗昏迷病人,有醒脑开窍的作用,针刺很疼。昏迷一般先掐人中,如果效果不好就针刺涌泉,如果还醒不过来那就很难治了,有的时候加上合谷、后溪,还不行即使救过来也是重度植物人。所以通过针灸就可以判断预后。年纪大的人很适合,脚凉,还有上热下寒,烦躁、失眠、口腔溃疡。治疗失眠也很好,但一般不用针灸,用按揉的方法,或者灸法,引火归元,中药用肉桂、黄连,交泰丸。有同学小时候总流鼻血,治不好,用蒜泥敷在脚心,发泡灸,也是引火归元。

心包跟现代医学解剖是一样的,腕横纹上两寸有个内关穴,是治疗心脏病最常用的穴位,也是络穴,可宽胸理气,治疗胃病,心、胸、胃病常用,妇女常用。中冲治疗发烧、中风。劳宫位于二三指缝与掌横纹交会处,针刺很疼,不常用,可治疗精神病,清心火。

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侧,阳池有降血糖作用,外关与内关相对应,都是络穴,可疏风解表,治疗外感、耳朵疾病,外关上一寸,腕横纹上三村为支沟,配照海治疗便秘、肝胆疾病。


编辑/摄影:媒体网络组

江南书院

电话:0510-86189607

jnshuyuan国医经方中医经方(活动报名邮箱)

jnsyzyz国医经方中医经方(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JYJNSY2012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江南书院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班针灸概论(上)发布于2021-05-04 21:05: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