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中医药衰落,是中华民族百年打不开的心结。科学西医学解释中医学,貌似学术问题,实则话语权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现实挥之不去问题。探讨中医药衰落之因,涉及到的是三个基本话题:中医学与西医学区别与关系的认识,认识主体——人理当建立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何种关系,话语权的文化取向。讨论这样的话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为,也非个人能力所具备。聊记碎片思考,或为线索提纲。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近代百年中医药界一种现象,从未间断,即使今天也没有停止下来的意思。如何认识这个现象,中医药界内外意见不一,缺乏共识。

中医理论西化,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低下”,成为共识的中医药基本现状。中医药全面衰落,濒临传承中断的危险,勿须讳言,不可否认。中医药,百年只为求得守住生存的底线而疲命;共和国七十年,虚假繁荣的表象,笼罩衰落的真实。“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则始终伴随中医药百年衰落的左右,如影随形。

一、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的三种形态

从动机和目的来看,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的现象,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形态,或者划分为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争取中医药的生存权,挖掘发挥中医药的价值,让中华民族新生代听懂中医故事

争取中医药的生存权。西医学传入华夏大地至少二百余年,新文化运动之前,并不存在“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的现象,那是因为东方文化的继受者拥有话语权。新文化运动,不仅全面引进西方文化,而且彻底改造中华民族二千余年的社会结构和人文生态。中华民族中的某些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通过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文化成功重构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改变原有的人文生态,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政治体制,价值观念,语言文体”的重新建构,其中语言文体改造最彻底,因为现代汉语替代文言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也是西方文化掌控中华民族话语权的成果和标志。

百年中华民族社会基本格局不变,中华民族中的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掌控中华民族的话语权,中华民族中的东方文化继受者,丧失话语权。其中,民国时期留日派西方文化倡导者为主导,共和国前三十年留苏派西方文化倡导者掌控,后三十年欧美派西方自由文化倡导者影响最大。

百年中华民族,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既成事实,在这个历史现实面前,掌控话语权中华民族中的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选择独尊、宗奉西方文化,否定、摧毁东方文化,这个大趋向共同一致,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主张的差别。

拥有东方文化全部特质的中医学,百年中,遭遇东方文化同样的命运,被否定和围剿。如所共知,否定中医药的中坚有效力量主要来自中医药界人士,早期以余云岫等为代表,其否定的理由是“中医不科学”。失去话语权的中医界前辈,谋求中医药的生存权,奋起以“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自证“中医学是科学的”,企图守护中医药生存的底线。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历史起因是话语权。科学作为西方文化形象大使和代言人,被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及其追随者请入华夏大地,他们以现代汉语的话语权、以默认的方式假定科学是正确的,科学成为理性判断工具,作为判断唯一标准,不容置疑。当年的余云岫,以及今天的何作庥、张功耀、方舟子之流,以科学为标准否定中医学,目的是消灭中医学。中医药界前辈的自卫,选择了接受“科学”是正确的前提设定,在“科学”——西方文化语境下,以“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来自证“中医是科学的”,却没有质疑“科学”正确设定的正当性,没有质疑科学作为判断标准的合理性,更没质疑两种不同质的文化是否具有互相评判的可能性。

历史地看,这是一个失去话语权的无奈被动选择,但是,的确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今天仍然还没有摈弃这个选择的迹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从根本上是两套语言系统”,而语言体系隐含着思想体系,在现代汉语语境,自证“中医是科学的”注定失败。因为,中医学是否科学之争,争论大前提——科学正确的设定,本身就是一个原则错误,在错误的大前提下,在科学的语境自证“中医学是科学的”,最终必然无效。

中医学是独立于科学——西方文化之外的另一种认知生命方式,不需要科学验证,没有必要征得科学承认,中医学就是中医学,与科学无关。这个无关指的是,中医学认知生命的“方法”和“观念”,与科学内涵的“方法”和“观念”无关。科学概念的确立,其基本含义则是“观念”与“方法”。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意义上,古老东方文化没有科学概念,但不是没有“科学”这个词。

在认识生命的途径上,西医学同中医学当是各行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互不相干。至于认识的主体人类,选择走“道”或者过“桥”,悉听尊便。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假如精通西方文化、懂得东方文化,则不会因为自己选择“阳关道”而标榜炫耀,更不会去否定和诋毁“独木桥”落后与迷信,历史事实恰好相反。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并非中医药演化的内在需要或主动求助,而是来自中医学理论之外的人为事变,貌似学术问题,实则政治问题,是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挑起的问题,问题最终指向的是话语权。

有目共睹,中医药是问题,但不是中医药理论自身的问题,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某些人对待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观念问题,是话语权问题,是意识形态问题,是政治问题。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涵,如白话文化运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等,都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同样是话语权问题,是意识形态问题,是政治问题。中医药问题,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主要不是殖民主义势力的直接作为,而是某些崇洋者“自我殖民地化”的结果。

西方文化话语权的建立,有效挫伤中华民族新生代的传统文化自信心。面对中医药全方位、百年持续打压,中医界乃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界等,连反诘的声音弱小到甚至听不到:为什么不用“中医学解释西医学和科学”呢?

诚然,也没有这个必要,这样的发问,只是提醒留意话语权的隐蔽性和强制性。确如《白话文运动的危机》书中所言:“我们没有看到存在于语言中的权力,因为我们忘记了每一种语言是一种分类,而分类是强制性的”。

挖掘发挥中医药的价值。1949年作为一个分界点的话,之前,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如果视为中医界前辈被动应对,之后,则是某些人主动附和。

新文化运动建立的西方文化话语权,没有因为共和国的建立而改变,相反得到政治意识形态加强。共和国七十年,国家医学、医疗行政权基本是西方文化信守者掌控,西方文化话语权主导了国家健康卫生事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成为“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的主要方式,相伴随的还有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融合等。以毛泽东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言论为主要依据,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义项,分别为“中西医工作者行为的配合”、“中医学与西医学‘并重,并存,并行’”及“中西医理论合二为一”。

中西医结合发展主要的实际取向,选择的是研究“中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前两个义项基本废置。上个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人为上升到国家层面医学,成为一支独立医学,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独立的医学并列。2016年出台的《中医药法》,鼓励中西医结合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大家清楚,中西医结合不等同中医,但又归类中医,中西医结合,究竟是中医亦或不是中医,没有人说清楚,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学术的荒谬?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医学管理的荒唐?扯出一块“中国特色”的遮羞布,荒谬与荒唐又怎能掩盖得住?

中西医结合,是典型的政治产物,同时又是学术阿臾政治的产品。因为中西医结合是非专业人士从政治需要出发提出的设想,至于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能否合二为一、如何合二为一,或者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否存在结合点,中西医结合研究者,迄今为止也没有给出学术论证。中西医结合一直缺失学术起点和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严肃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者自己也是承认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本意是以“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挖掘发挥中医药的价值。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对于“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否具有可能性,在缺失学术论证的前提下,倡导“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违背学术规律的,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因阿臾政治而得到政治庇护,中西医结合获取体制与制度长期有力支持,大有自居“正统”僭越中医之势。而我们看到的是,“空洞而生硬,凌厉而武断”,成了中西医结合生存的常态方式。

“政治强奸中西医,产下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成为政治小三”说法,尽管粗俗难听,却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中西医结合致力于“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合二为一”研究,披着“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外衣,改造中医学理论,同化中医学,不再是谋求中医学的生存权。历史的演进,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动机与目的发生了迁移。

让中华民族新生代听懂中医故事。近年来,时常听到“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说法,其动机与目的是助力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是因为中华民族新生代读不懂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以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有助于中医药传承,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事实并非如此,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貌似与时俱进,适应现实,实则是“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的改头换面,是假定科学或西医学能够解释中医学为前提,骨子里是中西医结合论的应用与推广。毫疑问,这个前提设定的本身就是问题。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实属以历史性错误证明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新生代,读不懂中医经典理论的事实是存在的。问题是,科学或西医学解释的中医学,如何保证等同中医经典理论?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否成为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最佳途径?或者唯一途径?中华民族新生代为什么读不懂中医经典理论?这便是“科学或西西学解释中医学”的可能性问题、必要性问题,和中医学传承的根本性问题。

二、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不具有可能性

  科学或西医学,在解释中医学意义上是等价的,本节方便叙述,省略“科学”只言西医学。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与关系两个方面,略述“可能性”的问题,之后,再从交流本身的意义加以补充。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医学是文化的一种现象,是文化赋予生命之意义,文化赋予生命之意义称为生命观,医学以生命观为核心。不同文化赋予生命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生命观建构不同的医学体系。生命观,是医学与医学相区别的标志。

  东方文化赋予生命以“阴阳”之意义,建立中医学“心物一元”生命观,生命的呈现是“形与俱”、“精气神”三位一体,认为生命与生命是不同的,存在境界层次的差异。

  西方文化赋予生命以“实体”之意义,建立西医学“实体”生命观,生命的呈现是“运动、循环、消化、呼吸、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免疫”等九大系统的组合,生命具有共同的“碳基”物质基础,认为生命与生命是相同的,处在同一个境界层面,不存在差异。

  中医学与西医学,以“心物一元”生命观与“实体”生命观相区别。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是各自的母文化决定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体论的不同决定的。   

  本体论而言,三大文化的不同,通俗的表述或许是,西方文化只承认“看”到的有形东西——“实体”,认为世界是与人无关的存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二元对立;东方文化既承认“看”到的有形东西,又认为有形背后还有无形(存在)——阴阳,“有形”与“无形”一体不可分,天人合一;家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本体论为“佛”——生命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或者再简缩,西方文化“看”到的算,“看”不到的不算;东方文化不仅“看”到了“有”,而且还“测”知“无”;佛家认为“有”生于“无”。对人来说,接受哪种文化,建立的便是哪种文化世界观,世界观决定生命观。建立世界观即为“先入之见”、亦为“洗脑”。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既具有“类别”的不同,又存在“层次”的差异。“类别”的不同,指的是“心物一元”生命观与“实体”生命观具有质的区别;“层次”的差异,指的是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分属不同的境界层面,中医学居于高境界层面,西医学处于低境界层面。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中医学与西医学,“类别”不同决定的是横向“并列”关系,“层次”差异决定的是纵向“嵌套”关系,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一种既“并列”又“嵌套”的二重性关系

  这种二重性关系,意味着中医学能够理解西医学,但西医学不能够理解中医学;如果以西医学透视中医学,则相当于“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西医学曲解中医学,被西医学透视(解释)的中医学则失去本来的面貌。

  现实生活中,中医学与西医学横向上的并列关系,体现为“分工”与“协作”;纵向上的嵌套关系,体现为理解与被理解,包容与尊重。当然,“分工”与“协作”、“包容”与“尊重”的主体是人,只有“人”独立的分别掌握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才可能够理解与适从这种“二重性”关系;反之,如果不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二重性”关系,就意味着还没有独立的分别掌握两种医学理论。

  西方文化“实体”观先入之见,难以理解二重性关系内涵意义,不理解的是纵向“层次嵌套”关系,常常是忽视、无视“层次嵌套”关系,将“层次嵌套”关系平面化归结为“并列”关系,只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单一的并列关系。西方文化先入之见者,偏见的内因大抵在此。

  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的关系,特别是纵向“层次嵌套”的关系,决定了“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不具有可能性。

  交流三要素。交流,由交流对象、陈述者和受众三者构成。交流,是陈述者与受众之间关于对象意义的传递。有效的交流,是陈述者与受众处在同一个交流平台、使用同一个交流工具。交流平台,是交流对象决定的,交流对象决定了交流工具。

  传承中医经典理论,陈述者——中医药教材、授课老师,受众——中华民族新生代,交流的对象是中医经典理论。中医经典理论作为交流的对象,要求陈述者与受众共同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以阴阳观——“心物一元”生命观为平台,以文言语言文字工具。中医经典理论之意义,在陈述者与受众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的传递。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陈述者与受众,则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以“实体”观为平台,以现代汉语——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语言为工具。中医经典理论作为交流的对象,如果以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陈述者与受众则缺失交流的平台、缺失交流的工具,中医学理论之意义,在陈述者与受众之间难以有效的传递。交流本身的意义,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也不具有“可能性”。

三、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不具有必要性

  所谓必要性,通常理解指的是,实现目标必须的、或唯一的、或最佳的方式方法。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不具有可能性,自然就不具有必要性了。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无非是两个主要理由:验证中医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受众——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不懂中医经典理论。受众学不懂中医经典理论的共性原因又是什么呢?共性的根源在哪里?

  生活在大陆的中华民族新生代,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共和国七十年推行全民族基础教育,从现代汉语入手,方式是学校制,主体内容是十九世纪前的西方文化,缺失东方文化,缺失文言语言文字学。接受现代教育的中华民族新生代,西方文化先入之见成为普遍的现象。现代教育,造成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患有“先天性”三大障碍,分别是“西方文化先入之见”、“东方文化观念缺失”和“文言语言文字学缺失”。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不懂中医经典理论,共性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同属一个原因。

  面对中医经典理论,中华民族新生代如果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就需要破除三大障碍,分别是:悬置(不同于摈弃)西方文化先入之见,补习东方文化,补习文言语言文字学,三者缺一不行。

  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结果是中医经典理论失去本来的面貌,完全不同于中医经典理论,非但不是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必要的、最佳的、唯一的途径,而且是一条邪路。

  西方文化先入之见,认为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习中医学理论的现实需要,隐藏着一个假设,即设定人居安不动,改造中医学理论。人不变,改造中医学理论以满足“人”缺失东方文化的需要,是西方文化话语权的核心观念。殊不知,包括中医学理论在内,任何的文化理论一旦建立,是不可以随意改造的,而人却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改变,则是补习东方文化,补习文言语言文字学。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受众独立站在东方文化立场、以文言语言文字为工具是唯一的选择。

  中医学具有“养生寿人”、“防病治病”两大层面的价值。即使临床层面作为“防病治病”的工具,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依据和现实无数经验依据,也都证明中医理论技能具有稳定的、持续的、确切的价值。中医学近代百年的衰落,不是中医学理论自身失去现实价值,而是人为的事变。“中医服务能力低下”来自“中医人才匮乏”,“中医理论西化”则是“中医人才匮乏”的一个直接原因。中医药所有问题的原因,最终指向的都是“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现实影响力”,含有现实支配和控制能力。百年中华民族西方文化话语权,孽生了“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中医是科学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医故事等。西方文化话语权,建立了以西医药体制、法律制度管理中医药。西方文化话语权,使得中医药丧失独立性,丧失生存的社会人文生态。

话语权,依赖外部政治势力而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里,取决于“人”同多种文化建立的何种关系。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的现实里,百年中华民族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存在三种可能的情形,分别为:

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对待西医学与中医学;

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待中医学与西医学;

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对待中医学,或者,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对待西医学。

历史的选择,中华民族中的某些西方文化倡导者及其追随者,借助政治力量站在西方文化立场对待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待西医学和中医学,建立西方文化话语权。

  中医药百年衰落,是多层次、多系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话语权是核心,人是根本。

  中华民族新生代,学不懂中医经典理论的根源在话语权。破解中医药衰落百年难题的核心环节,首要的是破除中华民族西方文化“话语权”。传承发展中医药现实之路,回归《宪法》精神,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实施“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

构建中华民族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是重构中华民族站在东方文化立场对待东方文化、站在西方文化立场对待西方文化的话语权,实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医学与西医学皆为中华民族所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唯一正途。


陈家功,男,1962.辽宁普兰店人,毕业于原大连市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最高学历中医学本科。曾工作于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3年开办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关注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言语言文字学;关注哲学、逻辑学和理论物理学等。文章曾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药文化》等。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岐黄火炬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科学或西医学解释中医学是否可能?是否必要?发布于2021-05-05 14:47: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