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

概要:1、了解五脏六腑及其相对应的情志、五行

2、了解经络的定义及其分类

3、了解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的循行与主要病理变化及常用保健穴位

一、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1、五主:肝主筋,主颜色;心主臭,主血脉;脾主味,主肌肉;肾主液,亦主骨;肺主声,主皮毛。此五主,各有条。

2、五窍:肝窍目,心窍舌,肾窍耳,肺窍鼻,脾之窍,上下唇。此五窍,各有门。

3、五藏:肝藏魂,亦藏血;肺藏气,兼藏魄;脾统血,藏意津;心生血,主藏;肾藏志,亦藏精。

4、五色:肝色青,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心色赤,此五色,观部位,论生克

五脏

六腑(表里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主

血脉

皮毛

五窍

五藏

魂,血

气,魄

五色

五味

五志

五行

五液

五声

五臭

五发

腋、阴

皮毛

五时

长夏

五方

西

5、五味:心味苦,肝味酸,肾味咸,脾味甘,肺味辛,见口间,此五味,脾所关。

6、五志: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意自知,此五志,肾所司。

7、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何能?水生木,木乃荣,木生火。火克金,金制木,木不横,木制土,土平敦,土制水,水不淫,水制火,火不焚。子母辨,主从分。

8、五液:心液汗,肺液涕,脾液涎,肝液泪,肾液唾。此五液,谷之生,肾之泽。

9、五声:呼属肝,笑属心,肺声哭,肾声呻,脾声歌,此五声,司之肺,参五音。

10、 五臭:肺臭腥,肝臭臊,肾臭腐,心臭焦,脾臭香,鼻自招,此五臭,心所操。

11、 五发:须属肾,发属心,皮毛肺,脾腋阴,眉属肝,五脏生。此五者,各当分。

12、 表里:小肠心,大肠肺,胆连肝,脾连胃,肾膀胱,表里配,胞与焦,十二味。

二、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寅时

3-5点)

卯时

5-7点)

辰时

7-9点)

巳时

9-11点)

午时

11-13点)

未时

13-15点)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申时

15-17点)

酉时

17-19点)

戌时

19-21点)

亥时

21-23点)

子时

23-1点)

丑时

1-3点)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三、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定位:脐旁2寸。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喎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和胃理气、化湿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湿,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央。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定位:足底前1/3处。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乳头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中央,经前阴部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定位:第十一肋端。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四、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⑷.神庭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定位:脐下3寸。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定位:脐下1.5寸。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定位:脐的中间。

功能:

⑷.中脘

定位:脐上4寸。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⑸.膻中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功能:宽心理气。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两个选择:

1、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亲,您看完本文用了 秒,分 享则只需1秒哟~(≧▽≦)/~啦啦啦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大爱无疆养生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发布于2021-05-05 22:31: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