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医经络系统有科学依据吗?


撰文 | 姜飞熊

4月1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科学》杂志共同发布了125个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其中,在医学与健康板块,出现了唯一一个与中医有关的问题:中医的经络系统有科学依据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恐怕是由于以经络为理论依据的针灸,存在广泛的临床应用,并且在欧美临床医生和权威机构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另一方面,中医“科学化”也是新中国的新气象。1953年12月上旬,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汇报时,谈了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到“中医……必须批判地接受,把其积极的一面吸收过来加以发挥,使它科学化。”此后,他更具体的解释了如何“科学化”——“以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规律”。

这一做法,确实也赋予了中医新的生命力,屠呦呦在诺奖获奖演讲中,也提及了类似经验。

屠呦呦获奖演讲中展示的PPT内容

现代科学毫无疑问也会给中医经络理论注入新生,那么,经络理论有科学依据吗?

其实,这么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在尝试以现代科学来研究和解释经络理论,也各自有了一些见解,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存在哪些科学证据。

解剖学证据大吵架

中国国内部分中医从业者或研究者认为,“经络只存在于活人身上,在死者身上并不存在,因此是无法获得解剖学证据的。”

有趣的是西方研究者似乎不知或者不采纳这一说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欧洲医学研究者进行过经络的解剖学研究,1988年,H. Heine在他的论文 Anatomische Struktur der Akupunkturpunkte穴位的解剖结构)当中提出了“血管经束”与经络系统的关联性。血管神经束(Vascular Nerve Bundle,VNB)为体内神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的结合体,比如颈部血管神经束就包括: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

由于一些电生理研究显示出类似结论,这一理论一度被不少研究者引用,但是,它的说服力并不足够。

2019年,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以解剖学为首各部门的研究者仍然在联合挑战经络系统的解剖结构。他们解剖了4具完整的人体标本和2具下肢标本,认为VNB理论站不住脚,不能解释经络系统的解剖学结构,同时他们自己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经络在解剖学上乃是筋膜组织中的结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组认为血管神经束与经络系统在解剖学上不吻合的证据之一,即穴位与血管神经束不重合,上图即是其中一例,针刺标记穴位与箭头指出的VNB位置不重合。在这次解剖研究中,他们指出,超过80%的穴位与血管神经束的解剖学位置无法吻合。

但他们自己提出的证据也并非天衣无缝。他们承认本次研究无法分离出符合全身经络图的筋膜结构,不过研究者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分离筋膜的技术太难,在将来的研究中他们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当然这只是他们自身乐观的看法。实际上,维也纳医科大学这项研究的解剖学展示受到了中国中医的质疑,比如图中展示的胃经,“相似位置应该有3条经络,可它看上去只有1条。” 类似情况的理论暴击可以说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认为尸体标本无法给出答案的研究者,则采取了影像学手段,尝试在活人身上找出经络的解剖学证据。

采用同位素示踪一度是个常用方案,被太平洋两边的各路人马都尝试过。一般原理是,研究者将同位素从穴位注射入人体,然后检测同位素的运动,尝试以此方案来描绘经络的解剖结构。但是这一方案被发现,同位素的示踪展示的是静脉血管网络,也就是从穴位注射的同位素进入了血管……

也有研究者尝试用热成像方案让经络现形,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研究者认为经络是极化水簇构成的,这种极化水簇发生震荡,通过经络以光速和音速传递能量,而这种传递的能量被解释为“气”这个符合中医理论的概念。

上图为热成像研究展示的临床图片,这名女性患有肝癌,部分肝经通过热成像表现出异常(图中白色高亮部位)。同一研究展示了其他疾病患者的类似结果。

但是这一种追踪方式同样有诸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首先热成像无法完整连续的展示经络。其次,这个追踪方式所依托的“极化水簇”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没有任何物理证据能证明这种震荡会发生,或者证明它们能随着疾病而产生变化,或者它们实际上代表经络。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医学院教授Longhurst在一份综述中评估,这套理论完全没有证据证明经络的存在。

采用电学仪器测试穴位区域皮肤电阻抗绘制穴位解剖学图谱的方案一度热门。日本研究者曾经使用 Ryodoraku仪器来测量和描绘经络的解剖结构,德国研究者则使用另一种名称为Voll的仪器进行测绘,然而两者双双通不过对照实验。同时也由于皮肤阻抗的测试有太多不稳定性,包括测量仪器和对皮肤本身环境的可控性要求过高,最终这一方案和测绘结果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Ryodoraku仪

除了以上这些还算常见的方法,我们位于半岛的近邻,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验证经络的方案。这一方案由Kim Bong-Han于1963年提出,他将一种特殊染色剂注射入人体穴位,尝试用染色法让经络显影,被染色显示的影像叫做Bonghan Corpuscles and Ducts。很可惜,随后中国研究者在试验中发现Kim的成果无法重复,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了。

21世纪初,韩国首尔大学为首的一批研究机构重启了Kim Bong-Han的研究,并将Bonghan Corpuscles and Ducts发展为“Primo Vascular System(PVS)”。首尔大学教授Kwang-Sup Soh坚信:一旦弄清PVS的情况,经络学说和针灸将从拥有千年历史东方传统医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医学。

在这个重启研究的过程中,韩国研究者认为Kim Bong-Han过去试验无法重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在研究报告中明确使用的染色物质和方法,对试验操作的描述也不够具体。首尔大学的研究者采用荧光纳米粒子、锥虫蓝(Trypan blue)、阿尔新蓝(Alcian blue)等制剂进行染色示踪,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等设备进行观察,众多团队相继宣布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在血管和淋巴系统中观察到PVS的存在,甚至在肿瘤和脂肪组织中观察到了PVS。

上图为使用锥虫蓝染色的PVS。A为大鼠脾脏附近腹膜周围的PVS网络,毛细血管未染色。B为小肠上的PVS网络染色,C为局部放大。

韩国的研究者们同样也为PVS做了组织学切片,下图右侧为他们认为的淋巴管中的PVS的染色切片,淋巴管中间的一团深色染色组织即为他们认为的PVS管道。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维也纳医科大学的解剖学研究者也为他们认为的经络解剖学结构做了染色切片,我们可以来观赏一下他们所做的组织学切片与韩国研究者所做的有多大差异。

上图是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者展示的代表胃经的筋膜切片,箭头示意的地方指出经络经过针灸刺激后胶原蛋白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总之……和首尔大学做出的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当然,他们彼此的解剖学理论也是完全两样的。有趣的是,首尔大学为首的韩国研究者,给出的许多展示来自活体动物,而TCM理论认为经络只存在于活体的人类,维也纳医科大学倒是从人类身上去寻找经络的解剖学依据,可惜用的是死去的标本。

如果说上述研究者是十分认真的尝试去找了看上去彼此矛盾相互之间无法自圆其说的实证,也有一些对于经络学说的解剖学解释是完全来自推论而没有实际证据的。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99.6%的穴位与脊髓神经或者中枢神经的分支密切相关,身体不同的穴位与深部感受器不相同,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穴位的神经分布和对应的脏器的神经分布在胚胎期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而胚胎成长分化之后,形态学上穴位和脏器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本身属于同一节段,在功能上依然相关。这种解释即为完全的推论而没有能展示的实际证据。

西方医学家建立的生理学理论

TCM传统理论并未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或者生物化学的证据上,经络学说的生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一位叫Bruce Pomeranz的外国医学家。

Pomeranz在上世纪60年代获得加拿大麦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在哈获得PhD,后又在M.I.T.(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逐步提出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的生理学解释框架,主要理论依据为针刺穴位与神经信号传导和神经代谢的关系。

Pomeranz认为,针灸刺激会激活肌肉中的神经传导纤维,这一信号传输到脊髓,会引发强啡肽和内啡类的局部释放。信号传输到脑部,会产生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释放到脊髓,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疼痛抑制的现象就产生了。而这些信号到达下丘脑和垂体时,则会触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的释放,同样也会产生减缓疼痛的效果。

这一理论似乎从生理学上解释了针灸的镇痛作用,经由Pomeranz的研究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许多研究和临床治疗也参考了这一理论框架,不少神经生理和影像学研究都立足于这一框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生理学理论并非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如我们目前所见,经络系统暂且还无人发现合理的解剖学证据——而是根据临床现象进行的理论逆推和研究。

而对临床现象的研究,也有诸多矛盾。

有一定证据的临床效果

针灸不仅在东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实际上它在西方社会也相当多的被使用,2017年,一项由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支持的研究显示,全美癌症各癌症中心有超过70%会为患者提供针灸服务用于治疗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发表的论文则提示用针灸治疗和预防偏头痛并不少见,甚至针灸被扩展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

在如此广泛的应用前提下,针灸的临床研究数据比解剖学和生理学机制研究更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在官网上对针灸的科学性的解释中就指出,“针灸可以缓解通常为慢性的疼痛类型,例如腰背疼痛,颈部疼痛和骨关节炎/膝关节疼痛。它还可以帮助减少紧张性头痛的发生率并预防偏头痛。因此,针灸似乎是慢性疼痛患者考虑的合理选择。”不过这份解释也提到了目前的临床指南对针灸的指导意见并不一致。

同时NIH还指出:“针灸对大脑和身体的影响以及如何最好地衡量它们的作用才刚刚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当前证据表明,与针灸针刺无关的许多因素(例如期望和信念)可能在针灸对疼痛的有益影响中起重要作用。”

这个“无关的许多因素”实际上也是众多临床研究者在意的,即,是否可以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来排除安慰剂效应。一些中医执业者对“双盲随机对照”这样的方式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该做唯一标准,或称针灸无法对照。

实际上日本研究者在2007年设计出了一套可以用于双盲随机对照的针灸器械,如下图所示,这套器械中的对照用针最终不会穿刺皮肤。通过试验他们认为这套设备可以完成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患者从感受上无法区别两套针的“真假”,医者从外观上无法区别两套针的“真假”。


这样的双盲研究在之后也受到过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假针的效果可能远超一般的安慰剂,即对照组的结果可能好于一般的安慰剂,会影响治疗组的阳性水平。即便在这样的前提下,后续使用这类设备进行的针对腰背疼痛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依然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果。

但是,并非所有的对照研究都是阳性的,比如JAMA曾经发表一篇详细的对照研究,认为对外耳穴位的刺激完全无法镇痛,在对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不在穴位的刺激与在穴位的刺激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并无差异性。


这一篇80年代的研究,所研究的外耳道穴位镇痛,已经不是当下热门,但是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在使用非穴位位置为对照的情况下,镇痛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也是排除安慰剂效应的一个方法。

总的来说,尽管困难重重,处处矛盾,经络学说和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针灸,依然有着全世界许许多多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在尝试以现代科学手段从解剖学结构到生理生化机制到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解释,这是一件好事,证明着它的生命力。如果有一天这个领域里只剩怀揣祖传秘法不接受验证和“今天打算违背祖训”的骗子,那它就真的要灭亡了。

参考文献
1.Kwang-Sup Soh, Kyung A. Kang, and Yeon Hee Ryu. 50 Years of Bong-Han Theory and 10 Years of Primo Vascular System.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Volume 2013, Article ID 587827, 12 pages http://dx.doi.org/10.1155/2013/587827
2.https://wd.vghtpe.gov.tw/ctm/Fpage.action?muid=1015&fid=487
3.MacPherson H, Vertosick E, Lewith G, Linde K, Sherman KJ, Witt CM, et al. Influence of control group on effect size in trials of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4;9:e93739
4.Takakura N, Yajima H. A placebo acupuncture needle with potential for double blinding—a validation study. AcupunctMed. 2008;26:224–30.
5. https://www.nccih.nih.gov/health/acupuncture-in-depth
6.Cyranoski D. Why Chinese medicine is heading for clinics around the world. Nature. 2018;561:448–50.
7.Linde K, Allais G, Brinkhaus B, Fei Y, Mehring M, Vertosick EA, et al. Acupunctu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episodic migrain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1218.pub3.
8.Brinkhaus B, Ortiz M, Witt CM, Roll S, Linde K, Pfab F, et al. Acu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Med. 2013;158:225.
9.John C. Longhurst. Defining Meridians: A Modern Basis of Understanding.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10;3(2):67?74
10.Pomeranz B, Chiu D. Naloxone blockade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endorphin implicated. Life Sci 1976;19:1757– 62
11.Lim T, Loh T, Kranz H, Scott D. Acupuncture-effect on normal subjects. Med J Aust 1977;1:440 –2
12.Shu-Ming Wang, MD*Zeev N. Kain, MD, MBA Paul White, PhD, MD§ Acupuncture Analgesia: I. The Scientific Basis Pain Medicine Vol. 106, No. 2, February 2008
13.Wei Zhou 1,*, Peyman Benharash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eridians http://dx.doi.org/10.1016/j.jams.2014.02.007
14.H. Heine, “Anatomische Struktur der Akupunkturpunkte,” Deutsche Zeitschrif f¨ur Akupunktur, vol. 31, pp. 26–30, 1988.
15.Norbert Maurer ,Helmut Nissel, Monika Egerbacher, Erich Gornik ,Patrick Schuller, and Hannes Traxler. Anatomical Evidence of Acupuncture Meridians in the Human Extracellular Matrix: Results from a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Interdisciplinary Multicentre Study on Human Corps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Volume 2019, Article ID 6976892, 8 pages https://doi.org/10.1155/2019/6976892
16.Kwang-Sup Soh. Bonghan Circulatory System as an Extension of  Acupuncture Meridians.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09;2(2):93?106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制版:潘颖

往期精彩回顾




被誉为“国士无双”的伍连德,怎么看中医?
临床医学毕业,她选择了开中医诊所
“治未病科”治什么?二级以上中医院都要开设!


中医养生中医理论“八字命理六爻”,查看更多资讯~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医学界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Science问中医:经络有科学依据吗?西医竟然抢答了……发布于2021-05-05 22:49: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