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健平衡轻松养生


【导读】“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为人父母的,如果不懂些基础医学知识,是谓不慈;为人子女的,如果不懂些基础的医学知识,是谓不孝。希望有兴趣于传统中医的朋友关注易健平衡公众平台,共同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力争每个家庭有一个懂得医理的人,做到全家有病不求人!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的主体,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黄帝内经·经脉》完整记载了十二经脉理论,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和病候。奇经八脉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十二经脉理论,也有循行和病候的记载。

《黄帝内经?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在人体内首先是气血运作的通路,与人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人的健康,疾病的痊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五脏六腑十二经的气血循行畅通,人不会生病。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一个路,能够运行全身的气血,能够联络全身,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经络的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二是联络全身的道路 
经络还有另外一种定义方法:所谓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可能把经络称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更有助于我们系统条理化学习《经络》这门课程。而称经络是一个道路,能够运行气血、能够联络全身,这是我们现代人所讲出来的。随着对经络研究的深入,对经络本质的揭示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深度也会随之增加。 
就现在我们对经络的认知,可以将以上两种对经络的定义进行合并,更全貌的展示经络是什么:



经脉和络脉


经脉、络脉合称为“经络”。《说文解字》中“经”为“通道”之意,可以理解为路径、途径。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说文解字》中“络”为“连结”之意,可以理解为联络、网络。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


经脉共有五十六条,包括十二经脉各有两条,左右是对称的,所以十二经脉共有二十四条;十二经别也是左右对称的,也是二十四条,加起来是四十八条;奇经八脉有八条经脉,因此,总共是五十六条经脉。而五十六条经脉当中,只有带脉起于季胁位于胸部两侧的第十一、第十二肋的软骨,如腹部腰带一样环腰一周,也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其余五十五条经脉都是纵行的。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既有纵行的也有横行的,纵横交错,就像网络一样遍布于全身,一般常称为“网状分布”。 

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这有机整体是如何构成的?一些复杂的组织如何构成了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整体?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是依靠着经络的联络作用。

灵枢?本脏篇》指出:“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同完成脏腑功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通道。对于有机体来说,经络既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调节阴阳平衡的调整系统。经脉和络脉合为一体分布于全身,二者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不可分割;又有明显的区别,各有特点。 

1、经深络浅 

《灵枢·经脉》说:“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 

分肉指肌肉,前人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故取名“分肉” 

由于经脉在体内深伏难见,络脉在体表浅显易察,在病理状态下,经脉为病一般从体表也是难以察觉的,只能借助于脉诊来了解经脉的虚实情况。而络脉病则常常可以在体表络脉的分布区见到一些不同的病理变化。经深络浅只是相对而言。络脉本身也有浅有深,如阳络较浅,阴络较深。浅表的络脉也有深入体内、网络内脏的。但就每一个脏腑、每一个组织而言,经脉和络脉的布形式仍是经脉在深层,络脉在浅表。 

经络学里还有一个“皮部”的概念,就是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区分。学习经络,我们有时会听到“十二皮部”的说法,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皮部”的概念就不考虑经脉和络脉的深浅,相当于全部投射到皮肤上,划分出相应的区域。 

下图是人体14经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前面皮部图,显示了十个皮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对应的皮部在人体的后面,前面看不见。



按照皮部理论,不同部位的皮肤和不同的经脉有一个对应关系,而不同的经脉与不同的脏腑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据此可以帮助我们治疾病。在诊断方面,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皮肤色泽和形态的变化来诊断相应脏腑和相应经络的病变。如,背部膀胱经皮部的肝俞穴有结节或筋结,说明肝气不舒,肝经不利。而手厥阴心包经处皮肤泛红、红疹,说明心包经有热,这个诊断价值是非常高的。

要指导治疗也会非常确切。在皮肤的一定部位我们还可以敷药,民间广泛流传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敷肚脐疗法、温灸、热熨等治法,都是在体表局部用一些药物或者用一些物理的方法,以达到洽疗或是调节相应脏腑、经络生理功动,调节内脏功能,治疗内脏病变的作用。 

2、经直络横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呈线状纵行人体上下,循行路线较长。故《医学入门·经穴起止》中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经脉在直行的过程中,能越过大小关节并与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发生规律性联系。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部分,呈网状横行于经脉之间,循行路线较短。在横行的过程中,一般不能越过较大的关节,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也不如经脉那样有规律。故《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说:“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 

3、经粗络细 

经脉譬如树干,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较为粗大,《黄帝内经》称之为“大经”;络脉譬如树枝,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结构细小,《黄帝内经》称之为“小络”。尤其是孙络、浮络更为细小(所谓“十五大络”之称,只是与孙络、浮络相对而言)。故《类经》云:“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络’……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对经脉与络脉的粗细之别做了较为形象的描述。 

4、经少络多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它们都有固定的数目。经脉的附属结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也是以“十二”为数来划分的。络脉包括十六大络、孙络、浮络。除十六大络有固定的数目外,孙络、浮络都是数以万计、数不胜数的。《针经指南》说:“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十二经脉

了解了经脉和络脉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讲解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脉了。十二经脉的内容是《经络》这门课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十二经脉的名称

以前我们学习使用经脉名称时比较简单,就提一个脏或是一个腑的名字就可以了,比如“肺经”、“大肠经”等等。但是当我们学习了经络课程之后,我们再讲到经脉的名称,单用一个脏或腑的名称是不够的。 

下表列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从上表可以看出,所谓十二经脉的名称,实质包括了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 

①手足就经脉循行而言,分布于上肢的为手经,而分布于下肢的则是足经。十二经脉手有六经,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亦有六经,即足阴、足三阳。 

②脏腑十二经脉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关于脏腑的名称。我们在学习五脏六腑时学了十一个脏腑,现在讲经络时讲的是十二经脉,涉及十二个脏腑名称,原因是增加了心包,把它作为一个脏加入进来。心包也可以称作心包络或包络,变成了六个脏和六腑相配。以前我们讲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即肝合胆、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脾合胃、肾合膀胱,现在就可以提出三焦与心包是相表里的。因此,用十二个脏腑来命名十二条经脉。 

③阴阳十二经脉名称的第三个要素是阴阳的名称。十二经脉中,名字包含五脏和心包的经脉,分布在四肢肢体内侧面循行的,因为内侧面属阴,而五脏也是属阴的,所以把它称之为阴经。而名字包含六腑的经脉,循行在肢体的外侧面,因为外侧面属阳,而六腑也属阳,所以把它称作阳经。下面这张表很好概括了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



经脉中的三阴三阳

《内经》认识自然界和人体所用的归类方法,是一个阴阳的分类法,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开篇就进行了学习。“阴阳”运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把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者一个事物分成了相对的两个方面。但是自然界复杂、多变,仅仅用阴阳定性是不够的,因阴阳之气的多少各有所不同。因此,《内经》又根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即依靠量的多少,进一步把阴阳分成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在中医学中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内经》所讲的三阴三阳在不同的篇中它们所包含的意思是各不相同的。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观点。尤其是运气学说中的三阴三阳更为复杂。《经络》这门课所讲的三阴三阳,仅仅是局限在经络学说中的运用,不能用现在所讲的三阴三阳去解释其他的问题。 

根据阴阳气的多少分为三阴三阳。根据阴多少的不同,把阴分成了三个,分别是太阴、少阴和厥阴。太者,大也,所以说太阴的阴气是最多的、是最盛的。所谓的少阴就是阴气少,阴气减少了就称之为少阴。比太阴的阴气要少。第三个是厥阴,厥者,尽也。所以厥阴的阴气是最少的。经络学说里根据阴气多少的不同把阴分为了太阴、少阴和厥阴。 

根据阳多少的不同,也把经脉中的阳分为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阳明,因为阳明的阳气是最盛的。《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把两个阳放在一起就是阳明,二总是要大于一的,所以阳明的阳气是最盛的。第二个是太阳,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的阳气旺盛的,但是太阳的阳气不是最盛的,而太阳的阳气比阳明要少。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用来解释经络当中的三阴三阳,而在运气学说的六气当中的三阴三阳又有另外的一个说法。而少阳的阳气是最少的,所以按据阳的多少的不同,分别把阳分为阳明、太阳和少阳三个部分,这是《内经》根据阴阳多少的不同,把阴阳再次分为三阴三阳的一个说法。 

划分三阴三阳的作用是解决表里配合和四肢分布问题。首先,三阴三阳的表里配合特点是“多配多、少配少”。所谓的表里配合,表指的是阳,里指的是阴,因为阳是主表的,阴是主里的,所以表里配合就是阴阳配合。《内经》在讲到阴阳配合关系时,是多的和多的相表里;少的和少的相表里;最少的和最少的相表里。也就是说,太阴和阳明是相表里的。太阴和太阳是没有表里关系的,有时我们喜欢“对号入座”,与太阴关系密切的就选太阳,与少阴关系密切的就要选少阳,实际上是不对的。太阴的阴气最盛,而阳明的阳气最多,所以太阴和阳明是相表里的;而少阴和太阳是相表里的;厥阴和少阳是相表里的。印证了“多的和多的相表里、少的和少的相表里、最少的和最少的相表里”这句话。 

其次,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是“多位于前、少位于后,最少位于中”。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是的分布在前,也就是说太阴、阳明在前;的分布在后,即少阴和太阳分布于后;而最少的分布在中,厥阴和少阳,一个阴气尽、一个阳气最少,所以分布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不同部位,分别划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的部分与三阴三阳相合,这是三阴三阳在体表的具体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经脉的名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表里关系以及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问题。 

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手足、脏腑阴阳这三个要素。手的三条阴经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的三条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而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以上,分别是手的三条阴经、手的三条阳经、足的三条阴经和足的三条阳经的名称,共有十二条经脉。关于十二经脉的名称,这十二个名词,是基本概念,掌握它是基本功。有时我们看到“足太阴经”这样的说法,需要知道是“足太阴脾经”。


易健养生  健康咨询  慢病管理

生命无价,健康有价,

健康管理,宜在当下!


分享健康,分享爱—— 觉得好就转发吧!!!


⊙版权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420137575@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随缘知识付费“识别”关注


同时欢迎加命理百科号 huashenny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易健平衡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基】经络简介及人体十二经脉的命名!发布于2021-05-05 22:52: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