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复有寅卯者,又与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之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以寅卯而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以甲乙寅卯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也,而甲乙施焉。是故甲乙如官长,寅卯如该管地方。甲于寅,乙禄于卯,如府官之在郡,县官之在邑,而各司一月之令也。

评注:太阳历和太阴历产生后,由于在具体的计时方面有些混乱,所以古人很早就开始尝试把两个历法统一起来。

比如《诗经》中有写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月阳。”

这个思路显然是要把月亮的变化周期统一到太阳历中,而且要兼顾计时和能量的变化属性(也就是阴阳性质)

但后来发现还是不妥,因为月亮在365天中是12次多的月圆,于是阴阳合历把365天作为一年,把月亮一个阴阳变化的周期作为一月(2931天),为了让太阳的一年周期和月亮的一年周期吻合,便采取置闰的方式,最终形成阴阳合历。

而后把甲乙丙丁命名为十天干,作为描述太阳光热的五行变化;把子丑寅卯命名为十二地支,既是指代十二个月的月份顺序,同时也是描述大地(以陕西河南为中心点)承载太阳光热后的对应五行变化。

按照阴阳的性质,太阳是光热本源,是阳,是天。大地是承载光热者,是阴,是地。

古人以树的结构来比喻,天为干,地为枝,所以称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支”字本就是“树的旁枝”的意思。

太阳历的本质是太阳和地球的相对运动关系,因为太阳作为光热源一直是发光发热的,所以在大地上感知到的光热能量,才有相对变化,也就是一年四时的气候。

在大地上的测影点,太阳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大地上还是异常寒冷,寒冷是能量的收敛性,但过了这一天太阳又会越来越近(影子会越来越短),那么按照阴极转阳、阳极转阴(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天为阳、地为阴的自然规律,大地上的这一点就是阴极状态,即太阴,所以此时大地上的五行为水,古人把这天叫做“冬至”,这一月便为“子月”

而太阳的变化相对来说就是阳生阶段,阳开始增长的状态为少阳,五行为木,所以太阳历把这作为一周期的第一个时节,即为“甲”。

太阳是“甲”的时候,大地为“子”,因此两套计时系统融合统一,这便是第一个干支甲子”。

无论天干还是地支,很重要的一个作用,甚至一开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计时,地支十二个,计月比较方便,十时节的天干随后便逐渐用来计日(天),统一后的干支也要以此为宗旨。

所以,“甲子”用来计日,一定得是从阴历的子月初一(也就是十一月初一)开始,这样一月31日(当然后来是分大小月加置闰),到十五的时候月圆(对应月亮的阴阳变化周期),31日分为三旬,上中下旬,每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就计时一日,于是干支最早纪日的记载就多一些(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干支纪日的卜辞)。

干支不重复组合是61对,因此一轮干支能纪日61天。

干支纪日的原则一旦确定,便能用来计月了,第一个甲子日肯定是子月,子为阴,对应的阳就是甲(月的开始同样是阳生阴死的那一刻),那么第一个计月的开始就是“甲子月”。

再推论到年,一定也是“甲子年”为第一个计年(当然,这个前提是古人以冬月为岁首,也就是冬至为新年第一天的规矩,汉代以后以正月初一立春前后为新年第一天,这就不可能有甲子年甲子月了)。

最后,再到时辰,也一定是“甲子时”为第一个计时了(只有这样,才能是阳生阴死的最精准时刻,以古时的时辰阴阳再分,也一定会精确到夜半12点整),这是后话。

好,我们回头再看太阳历的总结过程中,是首先确定一个周期365天(确切点说是365.25,古人已经精确到此),然后确定太阳影子的最长和最短,这就是阴阳二分,为冬至和夏至,再然后确定太阳影子一样长的两个时刻,分别为春分秋分,这就是四象(四时):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这个365天的周期,和阴阳、四象的范围,都是大地承载太阳能量后的显现,所以是以地支指代。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分365.25天,则每一份为91.3125天。冬至为太阴的极点,也是中心点,太阴为水五行,第一个太阴的极点是子月初一,那么子月初一一定是91.3125的二分之一处,也就是45.65625,我们暂且算作是第45.6天,月份(地支)有十二个。

那么,91天是3个月,子月初一往前推31天是亥月初一,再往前推15.6天,大概就是戌月十五左右。子月初一往后推31天是丑月初一,再往后推15.6天,大概就是寅月十五左右。

因为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天,而一个月圆周期实际上是29.5天,所以一年月圆的次数准确说是12.38次,这样阴历一年的总天数会比阳历少11天多点,所以才需要隔几年就置闰一次,以便统一阴阳历的计时,而这样的情况下,第二年的时节也会稍晚(比如冬至就会比上一年晚一些)。

这样一来,以太阴为中心统领三个月,那么冬天就会稳定在亥、子、丑月,依次类推,春天为寅、卯、辰月,夏天为巳、午、未月,秋天为申、酉、戌月。

四时中,春为少阳为木五行,夏为太阳为火五行,秋为少阴为金五行,冬为太阴为水五行。

前面我们说了,因为子月阴死阳生,甲为少阳之阳,所以第一个干支组合为“甲子”,而到现在,我们就可以对应起之前的逻辑了。

十天干为五行分阴阳,甲乙便是同为少阳、木五行,甲是少阳之阳(阳木),乙是少阳之阴(阴木),对应到地支同性质五行,就是春天少阳、木五行,也就是地支的寅卯(辰)。

何以复有寅卯者,又与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有了基于太阳变化的天干,还有了基于月亮变化而来的地支,天干反应了太阳光热的变化,地支反应了大地承载太阳光热后的变化。

又因为万物皆可分阴阳的规律,所以天为阳、地为阴,甲乙为天干木五行,寅卯为地支木五行,天地作为一个整体,木五行就是甲乙和寅卯。

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之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以寅卯而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以甲乙为一个整体,则甲为阳、乙为阴,甲乙共为天干木五行,所以甲乙的本质就是天空流动的木五行的阴阳二分。

以大地上的寅卯为一个整体,则寅为阳、卯为阴,大地承载了太阳带来的能量,所以寅卯的本质是大地上木五行的阴阳二分。

以甲乙寅卯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以甲乙和寅卯为一个整体的话,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其区别就是:甲乙为空间中流动的木五行能量,寅卯是大地承载木五行能量后的性质显现。

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也,而甲乙施焉。是故甲乙如官长,寅卯如该管地方。甲乙代表的木五行来自于外,大地承载之后的显现是寅卯,所以是甲乙施力,而寅卯承受。寅卯之所以有木五行的性质,是因为天干甲乙木五行作用的结果。

所以甲乙就像一个职称,而寅卯就像职称对应的岗位,古人以世俗比喻,甲乙天干就像一个官职,而寅卯就是官府、管辖地,这样更容理解。

甲禄于寅,乙禄于卯,如府官之在郡,县官之在邑,而各司一月之令也。“禄”最早是福泽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官员的俸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工资+奖金+荣誉称号之和),也就是名+利的意思。

对于天干和地支的关系,甲是天上木五行的阳,寅是地上木五行的阳,所以寅相当于是甲的福地,也就是甲的能量在寅地会最大程度的显现出来。

因此在命理中,寅就是甲的禄星之地,卯就是乙的禄星之地,当一年运行到寅卯之月的时候,就是大地上木五行能量最强的时刻。因为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月,所以在寅月,寅木的力量就是主导,寅木说了算,故命理术语把这种身份称之为“司令”,时间为一个月,所以也叫“月令”。

未完待续

1四柱八字2四柱预测学命理


延伸阅读(四柱、六爻风水、铁板数、太乙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四柱八字命理之子平真诠》评注:论十天干十二地支(3)发布于2023-12-31 0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