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墨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 夏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地点阳城,建立者
夏朝概况:修城池,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
夏朝灭亡:夏王,被所灭。 
灭亡原因:统治残暴
2.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3. 夏朝建立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制社会开始
4. 世袭制的确立:禹死后,禹的儿子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让制
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5. 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都城,后盘庚迁都到殷
商朝发展概况: 汤任用贤才,很快强大起来。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
商朝的灭亡:最后一个王,统治残暴,被周武王所灭。
6.西周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亡,西周衰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位,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7. 分封制
⑴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⑵内容:
①标准和对象: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②权力: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可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③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8. 西周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繁荣时期:商周时期
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分布广,规模大。
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 甲骨文的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 甲骨文的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 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 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春秋》而得名。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器、牛耕(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本原因)
(2)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规模不断扩大
(3)商业: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
3. 王室衰微原因: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  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  ③分封制瓦解。
具体表现: 
①周王室控制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③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影响:王室地位衰弱,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诸侯争霸:
⑴原因: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周王室控制力和实力衰弱③为了各自利益 
⑵口号:尊王攘夷
⑶霸主:齐桓公(春秋首霸、管仲改革)、晋文公(城濮之战)、楚庄王、秦穆公等,吴国和越国
⑷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弊);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利);促进了各民族交融(利)
5、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夏商西周)——铁器时代(春秋战国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  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灭亡顺序
3. 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 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
5. 各国变法的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实行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7.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8.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岷江
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
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世界水利史绝无仅有,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8课 百家争鸣
1.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
2. 老子的思想
(1)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相关著作:论语
4.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即有同情心和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是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5. 孔子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6. 百家争鸣:
⑴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生产力发展,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⑵含义: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既展开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⑶影响: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②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派
人物
地位
主要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代表人物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代表人物
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庄子
代表人物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代表人物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部编版:七上历史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知识背诵手册发布于2021-05-07 08: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