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陈晓霞的新著《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精特质融入游学中。


春天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四月份。这天正是周末,早上,在首都大学教师公寓楼301室里,四个人正在商讨一份游学计划。
儒学家、首都大学二级教授程传茹打算与丈夫文昌昊一起,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带着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外出旅游。文昌昊是首都大学二级教授,国内有名的古建筑学家。
文教授说:“从假期期间的交通方面考虑,我建议到山东省济宁市的曲阜游览‘三孔’。”
“爷爷,我举双手赞成!”文教授的话音刚落,文广闻就表态了。
对此,懂天一并没有说话。这时,程教授问:“天一,你的态度呢?”
“姥姥、姥爷,咱们到曲阜去,那里有什么好玩的?”懂天一问道,他是首都大学附中初二学生。
“先请你文闻姐姐回答一下。”程教授看着文广闻说。文闻是文广闻的乳名,她是首都大学附中高一学生。
“奶奶,我只了解大概情况啊。”文闻有点羞涩地说。
程教授鼓励道:“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文闻鼓起勇气说:“那我就不客气了,说得不妥的地方就由爷爷和奶奶纠正。山东济宁一带人杰地灵,有许多关于远古时期的传说和遗址。”
天一好奇地追问:“有哪些远古时期的传说和遗址?”
“就是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和遗址。”文闻回答道。
这时,程教授接过话题,给文闻和天一详细讲述了济宁一带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
程教授说:“人类以山为根、以水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得以发祥,然后才去开发大平原。济宁东依泰沂山脉,西接中原平地,古泗河流贯全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旧石器时代的鲁中高地上生活过的50万至12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和2万年前的新泰智人,是远古山东人的直接祖先。新石器时代的兖州王因、邹城野店、曲阜西夏侯、泗水尹家城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原始文化遗址,构成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文化系列,其文脉与夏商周文化相衔接。以济宁为中心区域的大汶口文化,是目前我们已知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系统且完整的古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及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则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时期。整个济宁市,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区,全市经过确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82处,其中兖州王因、邹城野店等遗址为典型遗址。泰安大汶口典型遗址在济宁北邻,滕州岗上村典型遗址在济宁南邻,均距济宁市界不足20公里。”
程教授喝了口,继续说道:“济宁地区的邹鲁文化是目前考古证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构成了最稳定、最长寿文明。古老悠久,独立起源,谱系健全,持续发展,没有缺环,世界罕见。文化命脉连续一贯、不断积淀,形成邹鲁文化高地,孕育孔孟儒家诸子百家的轴心文化时代,率先由单亲氏族、部落单元、方国林立的地缘文化逐渐发育为兼容并包、多元一体乃至多元一统的文化。东夷邹鲁的‘仁爱’传统本源与原始氏族社会以血亲为轴心的部落民主制,正是以‘血缘亲情之爱’为基础的仁爱元素与传统,为邹鲁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闻插言道:“我听说,历史上济宁地区有过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具体是哪三次,奶奶?”
“文闻,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济宁地区有一定的了解,不简单。”程教授夸奖说。
程教授接着说:“这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中,第一次是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少昊帝一脉相承的东夷文化高峰。”
“三皇五帝中,三皇是谁?五帝又是谁?”天一也不甘示弱地问起姥姥来。
程教授听了天一的问题,知道他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就很高兴地说:“对三皇五帝都有谁,学者们观点不统一。通常认为,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另外,还有与三皇五帝有关的人物群体,如蚩尤、帝俊、帝挚、大禹、皋陶、伯益、后羿等等。关于帝俊和帝挚的记载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他们分别是帝舜和少昊。这些人物都与济宁有着密切的联系。伏羲时期为父系氏族社会开端;炎帝、蚩尤、黄帝时期为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时期;少昊、颛顼、帝喾时期为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尧、舜、禹时期为父系氏族晚期。济宁的帝迹遗存非常丰富。与伏羲有关的有:华胥山、雷泽、伏羲庙(至少有七座)、伏羲陵、台、太昊后裔封地等;与神农有关的有:大庭氏之库、神农祠、牛首亭、炎帝试耕处、历山等;与黄帝有关的有:寿丘、穷桑、云阳山、景灵宫遗址等;与少昊有关的有:少昊陵、穷桑、空桑等;与蚩尤有关的有:息陬、三株地、二座蚩尤冢、蚩尤祠等;有颛顼有关的有:颛顼祠、颛臾故城、颛顼城及其后裔之姑幕国、白马氏国等;与唐尧有关的有:尧祠、尧王坟、尧山、尧陵、庆都墓、三阿之地、定陶;与虞舜有关的有:历山、诸冯、姚墟、舜井、娥皇女英台、雷泽、寿丘、负瑕、舜庙等。济宁居淮岱之中,是夏商时期的都城所在之地。济宁的‘奄’在商代曾是都城,历南庚、阳甲、盘庚三帝,若从帝祖乙居‘庇’算起,则历祖乙、祖辛、沃甲、祖丁等七帝之久。尽管其中心区域有由济宁向河南方向转移的趋势,但济宁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进性,仍延续了夏、商、周三代。伏羲族沿泗水、邹城、济宁向河南东南部扩展,炎帝、黄帝、蚩尤部落则由曲阜沿济水向河南中部发展。由此可见,远古的济宁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孕育了史前诸多的英雄,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它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发祥地,是原始文明的中心区域。”
“奶奶,第二次大的文化辉煌期具体在什么时间?”文闻又问道。
程教授说:“第二次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邾娄文化和鲁国文化为代表,并由此造就了主导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已渗透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殷商以后,政治中心向中原转移,但济宁之域在文化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的文化大事也多出现于鲁国,包括孔孟等儒家学派的兴起,都与史前所开创的原始文明中心区域文化兴盛的延续有着承上启下的直接联系。”
“奶奶,第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是在明朝吧?”文闻说。
程教授点点头,说道:“第三次是明清两朝的大运河文化时期。济宁运河文化融南汇北,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的影响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色,呈现出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文教授除了在古建筑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之外,对济宁地区的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他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三个大类别:一是仰韶文化,二是大汶口文化,三是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大汶口文化早期与仰韶文化基本并行,亦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龙山文化则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及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与济宁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相伴的多彩文化还有博大精深的汉碑文化、神秘莫测的教文化、流艺无声的匠圣文化、史传千载的梁祝文化、华彩无边的才子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英勇传奇的红色文化等。在济宁,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并存,武文化与文文化并存,山文化与水文化并存,儒、释、道并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体系。
程教授补充说:“伏羲、太昊的部分后裔分布在济宁一带,如《史记索隐·三皇本纪》记载:‘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在《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也有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在《兖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后有任、宿、须句、颛臾皆府境也。’任、宿、须句、颛臾四地在明朝时期均属兖州府管辖。”
听到这里,文闻追问说:“奶奶,古代的任、宿、须句、颛臾四地,现在都在哪里?”
天一也跟着说:“姥姥,这些地方听起来太陌生了,快给我们讲讲吧。”
看到两个孩子都这么感兴趣,程教授很高兴,她详细讲解了这四个地方在现在的分布。
任,今山东济宁任城,为古老的有仍氏(即有任氏)居住地,原地位于济宁与微山县之间。夏朝少康的母亲乃有仍氏之女。须句,今梁山县北与东平交界一带,位于黄河、济水的西岸,因而“崇昊、济而修祀”。宿,今东平南部,与任和须句毗邻。颛臾,今平邑境内。任、宿、须句、颛臾这四个小国是太昊伏羲氏活动的基本区域,即东起蒙山、西到济水,包括泰安南部、临沂东部、菏泽西部、枣庄北部,也就是以济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与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完全吻合,可见济宁地区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大汶口文化与昊族文化的崛起有着密切关联。
“奶奶,我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在文献中见过‘涿鹿之野’等内容,它们与济宁地区有关系吗?”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关于“涿鹿之野”,有史料认为涿鹿亦称浊鹿、逐鹿、邾娄、邹娄。在古文献中,有关涿鹿的记载有多处。例如《史记集解》中说:“涿鹿山在涿郡。”《先秦史·五帝事迹》中引用元朝有名的收藏家张晏的说法“涿鹿在上谷”。也有人认为涿鹿在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如在《郡县志》中记载:“浊鹿城在修武东北二十三里,山阳公所居。”修武在河南郑州西北,且近黄河,应为炎、蚩大战之处。也有人论证说炎、蚩战于黄河下游泗、济浊流充斥之平陆之野,即汶上南旺一带;亦有人认为战于巨野(钜野)一带,均不出鲁西南至豫东的范围。关于“涿鹿之战”,《山海经》中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听了程教授的讲解,文闻说:“奶奶,由此可见,三皇五帝的出生及活动主要在济宁这一区域,对吗?”
程教授赞许地点点头。
“姥姥,您讲的这些对我来说有点太深奥了。”天一说道。
“奶奶,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孔子会诞生在曲阜呢?”文闻问道。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说到曲阜,那可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啊。”文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程教授接着说:“我们将要去游览的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受济宁市管辖,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北依泰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界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国道、航空等交通网络使曲阜成为山东省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高铁从曲阜境内穿过,按现在的高铁时速,自曲阜东站乘高铁最快只需2小时10分钟即可达北京3小时10分钟可达上海;境内京福高速公路和104国道纵贯南北,日东高速公路和327国道横穿东西。便利的交通极大地方便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曲阜游览。曲阜境内地表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十四条,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四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全市有水库塘坝二百七十座,水库六十二座,主要有尼山水库、河夹店水库、梨园水库、胡二东水库、白塔水库、吴村水库、韦家庄水库等。”
文闻很想了解远古时代的曲阜,就急切地问奶奶:“过去的曲阜是什么样的?”
程教授说,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
“姥姥,曲阜两个字有什么含义?”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在我国古代阜指高而平的土山。在《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山如阜’的记载。对此,在我国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故训传》中解释为:‘高平曰陆,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名称由此而来。隋以前古籍中所谓曲阜,均以其地貌特征指称该地区,而曲阜作为城市名称始于隋朝。”
“奄是不是与曲阜有关?”文闻的问题很有深度。
“是的。”程教授答道。
程教授继续说道:“关于奄国的位置,在《史记·周本纪》中有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而《史记·周本纪·集解》中说:‘奄国在淮夷之北。’《史记正义》引用《括地志》中的记载:‘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根据这些史料可知,古时的奄就是曲阜一带。”
文教授对古地名也有一定的研究,他接着说:“曲阜一带古名奄,在夏代奄曾经是一个强大的东夷方国。”
文闻对此非常感兴趣,她说:“爷爷,请您给我们讲讲奄的变迁吧!”
文教授谦虚地说:“这我可比不了你奶奶,还是由她讲更好。”
程教授微微一笑,接着讲起了奄的历史变迁。
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第十八任商王南庚将商都从庇(庇大约在今河南淇县南一带)迁到奄,以奄为国都。奄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历史上的商王阳甲与盘庚均在奄即位。盘庚即位后迁都于殷,但奄仍为商王朝的重要属国,商王也常来往于殷都与奄之间。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南庚将商都从庇迁到奄,盘庚将商都从奄迁到殷,加上其间的阳甲,奄作为国都共经历三位商王(约四十年)。甲骨文中的“贞今如奄”“王入于奄”等记载,就是对商王进入奄国的记载,说明在盘庚西迁殷地后,商王曾多次入奄。到商朝末年,奄已经成为东方的大方国,其统治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泗河流域。因为商朝曾建都于奄,所以奄又称“商奄”。
“奶奶,奄在商朝曾经是一个繁华的都市,那它后来是怎么消亡的呢?”文闻问道。
“姐姐,你的问题可真多。”天一插了一句。
对文闻的好学多问,程教授很欣慰。
程教授说,曲阜一带不仅是东夷人的活动中心之一,在商代还曾是商王朝的政治中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周朝建立后,奄君曾纠集东方部落追随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叛乱。后经周公三年东征,奄国被打败,奄君被迁往薄姑(薄姑亦称蒲姑,商末周初蒲姑国都在今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境内)。从此,奄就不存在了。
“姥姥,奄消亡了鲁国就诞生了,对吗?”天一也学着姐姐的样子问起问题来。
“可以这么说。”程教授回答道。
程教授说:“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这样奄国故地就成为周公的封地了。当时,因周公需留在朝廷辅佐天子,周公的儿子伯禽代为就封,建立了鲁国。可以这样说,鲁国都城是建立在商代奄国都城遗址上的,鲁国宫殿遗址就是商代奄国的故址。当时鲁国疆域主要在今天山东省中南部,地处鲁中山地与鲁西平原结合部,北面以泰山山脉与齐国相邻,南面湖泊纵横,东连尼山、防山群峦,西接沃野千畴,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历史悠久。”
“奶奶,那鲁国是何时消亡的?”文闻又问道。
程教授说:“战国时期,楚国吞并了鲁国,后鲁地又被秦占领。公元前224年,秦在鲁国故地设薛郡,郡治设在鲁县,即现在的曲阜市。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阳王刘余(即刘馀)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从此,今天的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诏改鲁县县名为曲阜,就这样,曲阜作为地理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变为废墟。明武宗朱厚照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待我们游览‘三孔’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个明故城。清代时,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计十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也竞相到曲阜游览,为曲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存。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变化: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6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阜撤县制,改为县级市,始称曲阜市。”

校对:李静
编辑:孔勇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孔子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游学三孔“三孔”的历史渊源发布于2021-05-07 09:1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