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

中国古代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夏朝(BC2070—BC1600)和商朝(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东周(BC770-221)
一原始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采摘渔猎——种植养殖 母系父系 氏族 平均十几岁农氏尝百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到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耕种,土地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经常迁徙。原始晚期,掌握了冶铜,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


1 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都城阳城(河南登封)。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用让的惯例选继位人伯益,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后代。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局面形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末代王桀残暴。商朝在公元前 1600 年建立以亳(今天郑州)为都城,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殷(安阳)殷墟。统治者用占卜方式神话自己统治,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2 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武王两年死。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
先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王族:燕卫鲁晋吴。功臣:齐国。)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诸侯义务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巡守 奖励贬其爵削其地《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功臣姜子牙封齐,商纣王叔叔微子封宋。分封制,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BC841 年周厉王统治时路以目 腹诽,周公召工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历王被流放。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讨褒姒喜欢,废掉申侯氏之子,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平继位迁到洛邑。
(2)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位,余子分封。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早期政治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西周的礼乐制度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准则,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礼是适用于西周贵族范围的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规范体系。礼包括宗法分封制、井田制等涉及政治经济、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一套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周礼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法律规范,是一种德和法统一体,周礼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后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3 夏商西周的经济
(1)土地制度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2)农业生产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

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生产劳动中已懂得开沟排水,锄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害等。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开始定居式农业。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手工业生产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商周时代,青铜文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4)商业的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商人”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春秋(BC770-BC476)战国(BC475-BC256)时期的政治
1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
2 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BC403 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候、赵侯、魏候俗称三家分晋。齐国的大夫田氏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公元前 481 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孔子说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公元前 445 年魏国魏文侯任命李悝改革,“尽地利之教”发展农业,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俸,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商鞅变法
(1) 变法的开始
天子诸侯大夫士奴隶工具简陋公田奴隶口粮剩余上交开荒税收私田农民积极性生产地主封建生产方式
秦国偏局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从公元前 356 年开始,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他热衷法家学说,主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立木为信
(2) 变法的措施
第一为增强经济实力,商鞅变法采用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
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具。



第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秦国在春秋时已经设县。焚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的诗书。
第三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3) 变法的结局和影响
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一开始就遭到贵族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曾受到商鞅惩罚的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商鞅虽死,改革措施保留下来。变法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当然变法加强了统治者对 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4 秦的统一 (定都咸阳)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源于四个条件:生产力提高,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秦国实力强,国富兵强;秦王嬴政具有高超的战略策略,远交近攻。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耕作;夏商西周耒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
具;春秋战国出现了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夏商石器锄耕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
为主要的耕作方式;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 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郑国渠,都江堰。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 256~前 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 246 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
3 小农经济
(1)形成的条件: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齐国管仲改革,他评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默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公元前 594 年“初税亩”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1)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精耕细作;脆弱性
评价: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 手工业和商业
(1)民间手工业兴起
春秋时期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出现,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商业发展和重农抑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保护农业生产以确保赋役佂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 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老子隐退后著有《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所持的态度是“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主张辩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孔子的生平(BC551—BC479 年)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9 月 28 日孔子诞辰,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
(3)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孔子决心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
有别,长幼有序。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活动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春秋以前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留给中国的最宝贵的遗产《诗经》前 11—前 6 世纪的重要资料。孔子的思想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的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儒家学派
孟子(BC372-BC289 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仁政"制民之产",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土地.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孟子还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强调,他还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孟子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他痛恨至极的怒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BC313-BC238 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有《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法”与“德”关系上,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礼法并施,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
(3) 道家学派
战国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4)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早期法家学说,主张君主主要用法术势维护君主权威,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法家是法后王的典型,他们认为以后比现在要强,所以要经常不断进行改革。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
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科学技术
(1) 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2)天文历法和计算工具
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古代天文记录较多,缺少具有规律性的总结。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
4 文学和文字
(1)《诗经》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该诗句出自《诗经·鲁颂》。《诗经》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战国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3汉字的成熟与发展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BC221-BC206)、汉(BC206-AD220)西汉(BC206-25)东汉(25-220)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晋 (265-420) 西晋(265-317)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1 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和三公九卿制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个人才能称“朕”,皇帝命令称“制”或“诏”,这叫皇位独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这叫皇权至上。
同时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在中央,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2)普遍推行郡县制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把全国分为 36 郡,郡之内又分为若干个县。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后,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两千万人口),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秦朝相对于周朝政治的区别--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即贵族政治,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产生;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
(3)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暴政
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修建自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行大规模移民。统一文字,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活埋 460 名儒生。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骊山墓。这些措施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暴政给人民带来灾难,导致秦很快灭亡。
2 汉朝的政治制度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汉朝时,
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
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封国有两类王国
—权力比较大,自治性强;候国权力较小,只享有部分租


赋,军政民政归周边郡管辖。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BC154 年,吴王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派兵出征,平定叛乱。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削弱王国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皇帝权力的加强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这就是中外朝制度。汉武帝还频繁的更换丞相。
(3)选拔官员的察举制
汉朝初年用军公爵选官,汉武帝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因个人才能为皇帝所知并任用为官叫做“征”,为丞相所用为官叫做“辟”。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 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和水利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了犁壁。到西汉后期逐步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耧车播种工具。汉朝时开凿了漕渠,白渠和守渠等水利工程。公元前 129 年,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到公元 904 年的唐朝末年废弃,明代彻底干涸。白渠建于公元前 95 年,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2) 手工业生产
两汉出现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
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丝织工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 商业和对外贸易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趁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敦煌,往南可以到达身毒、大秦;最北的路线可以到达里海,即今天俄罗斯、伊朗核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经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9

官府 控制下 古代 中国历 朝历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1) 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社会繁荣国力日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柔和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人合一”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就是董仲舒思想的表现。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道家等思想,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
(3)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BC136 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C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博士弟子,一律由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年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此不可谓非学界之一缺点也。是故政界各国并立,则学术亦各派并立;政界共主一统,则学界亦宗师一统。当战国之末,虽有标新领异如锦如荼之学派,不数十年,摧灭以尽;巍然独存者,唯一儒术。而学术思想进步之迹,亦自兹凝滞矣。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梁启超《儒学统一之时代》
科技和文学
(1)造纸术的发明
殷商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代竹木简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汉朝人发明了纸。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 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文化传播。
(2)数学体系的形成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数命题,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医学的发展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药。欧洲那时候开刀是灌酒。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4)汉赋
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西汉司法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
(5)史学
西汉司马迁写成《史记》-中国古代第一步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的历史。东汉的班固写成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说的是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 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三省体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族超过十二亿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是源于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天大同),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局面。
(2)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3)前期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措施有:
第一设立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他们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于人民有效的控制。
第二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孝文帝下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第三,颁布均田令。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人烟”
,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均田令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之配套颁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


受庇护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4)迁都洛阳
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原都城平城,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的合作,平城鲜卑元老集中,改革阻力大。经济上平城落后又无水路漕运,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与柔然毗邻,不安全。孝文帝设计“南伐”493 年,统帅 20 万大军南下伐齐。正直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征途的疲惫和对南征的恐惧,使随行大臣和诸多将士都不愿继续南进,群臣跪在马前劝阻。文帝将迁都打算托出,让大臣在南伐和迁都洛阳作出选择。495 年北魏正式迁往洛阳,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5)后期改革
移风易俗: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群臣“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但 30 岁以上的官员仍可讲鲜卑语。改姓氏。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他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通婚姻鲜卑人和汉人通婚,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孝文帝还仿效汉族政治制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
(6)改革的影响
第一,改革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经过改革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农业生产比以前进步
第二,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3 社会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民族融合;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的措施。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用于灌溉。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4.文化的成就
(1)儒学和教、道教的相互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2)农学成就《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 92 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北朝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培育优良品种。
(3)书画艺术的发展
书法分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是草书大家。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顾恺之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注重表现精神气质。

★紧急寻人★

又改版了

为了防止大家和杨博士走失

请把「杨博士工作室」 吧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杨博士教学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杨博士分享:古代史发布于2021-05-07 09:39: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