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八字命理理学


《密城记》总第824期  2020年11月1


    【编者按】 魏殿臣(1928年-2010年),河南新密人。曾任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系新密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功臣。今年时逢魏殿臣先生去世十周年,《密城记》特刊发一组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风雨忆故人之五

回忆魏殿臣同志

 

□ 刘峰亭

 

一九四八年我县刚一解放,各方面都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魏殿臣同志就报名参加了工作。他被分到县文化馆工作,后来随着文化馆业务的增加,他被指定专门管理全县文物工作。自此,他就和文物结下了缘,一干就是五十多年,直到离休。

 

1976年密县文化馆人员合影

左一为魏殿臣,左二为作者


领导、同志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魏殿臣同志始终没有离开文物工作。省、市分管文物的领导和同志没有不认识他的,就是我市机关的和一些乡镇农村的老人,一说到“老魏”,也没有不知的。他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文物为生命,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市文物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所以年年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

 

魏殿臣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生前的一些事和他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眼前。

 

老魏的两件“宝贝”



自我调到文化馆起,见到老魏同志精抖擞,脚踏自行车,肩背照像机,风尘扑扑下乡归来时,无不投下赞赏的目光。一提到老魏,印象中自行车、照相机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他。他也十分热爱这两件“宝贝”,一有机会就擦洗、维护,使用起来总是得心应手。

 

说起老魏的自行车,那可有些年月了。据说,那是在他分管文物工作后,因为要经常下乡,靠他一人的两条腿跑遍全县15个乡(镇)2800多个村(组)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谈何容,而且按照上级要求,要经常下乡处理一些文物事件,检查文物安全。

 


因为刚解放,各方面的条件很差,全县没一部汽车,没有硬路面,每次出行不管路远路近都得步行,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也干不完工作。这时老魏急需要一辆代步工具——自行车。偶尔有一天,老魏听人说街上一个商店里有辆新自行车要卖,他就倾其所有,又借了一些钱,将这辆自行车买了回来。据说这辆自行车是解放后我县商业上进的第一辆自行车。

 

那时群众称自行车不叫自行车,而是叫“洋马”“洋马车”或“洋车”。当时的“洋马车”就像是今天的高级轿车“劳斯莱斯”了,可谓是奢华的代步工具。但老魏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工作的需要。自此以后,老魏的自行车换了一辆又一辆,自行车这种代步工具与他相伴终生。

 

几十年来,老魏骑车在我市跑了多少遍,他自己也数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证明,老魏对我市的地理太熟悉了,不论说起某某乡(镇)某某村,老魏立马就能说出在什么地方,周围都有什么村庄,各相距多远,怎么走,走哪里近一些。为此,大家都叫他“活地图”。这可是老魏骑车一遍一遍跑出来的。

 


就是靠老魏的这张“活地图”,他查清了我市近200余处文物古迹;就是靠老魏这张“活地图”,我市黄帝文化研究会查清了黄帝文化的分布达50余处,为市黄帝文化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是靠老魏这张“活地图”,查清了我市各地分布的古树名木200余棵,为古树名木第一次建立了档案,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大自然的遗产奠定了基础

 

说到老魏的照相机,可谓是品种全、数量多。从最早的黑白“120”相机,到现代的数码高清进口相机,是应有尽有。最早那部相机,是我县刚一解放从国民党伪县政府接受过来的。老魏因要记录文物的影相资料,经过申请、有关领导批示后,拨给文化馆使用的。也算是我县自成立以来第一部公用相机了。

 


自此以后,老魏就和“照相”结下了缘。凡是县里的大型会议、重要事件,领导都指名要老魏去照相。自参加工作以来,岗位没变,照相的业务一直没间断,再加上老魏的技术和工作的责任心,凡是他所拍照的照片,他都细心标上时间和内容,从我县解放时的庆祝大会开始,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活动都有珍贵的镜头,现在所保存的一箱一箱的底版和照片,是老魏同志在瞬间留下的我县历史发展轨迹的实证。除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么系统的资料了。

 

这也得益于老魏的一个习惯:凡是他所参加的每一项活动,他都用随身携带着相机将它拍照下来,每天回到单位或家庭,连夜冲洗出来,并标注上时间、地点和照片的内容。他所用的相机随着时代的变化,换了一个又一个,从最早的黑白“120”“135”,到彩色“135”、进口相机,再到数码高清进口机,各个时期的相机他应有尽有。

 


有人若是需用各个时期的照片,只要找到他,他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让你满意的照片。他所保留的各个时期的珍贵的照片,成了我市的珍贵资料。

 

 老魏的白发 

 


辛勤、认真、顶真、浑身是劲的老魏,四十多岁便满头苍发。随着他工作时间的延伸,劳累的积累,白发越来越多,六十岁时已是满头银发。

 

老魏的每根白发,都是他工作记录的密码,记载着他辛勤工作的信息。满头的白发又成了老魏的“代码”。因为调查我市历史文化的需要,我们经常到各个乡村走访一些老人。一提到老魏,他们都知道那个瘦高个的“白头发老头”。自我县解放开始,老魏有了第一部照像机,县里的大小会、各种活动,都有老魏的身影,凡是县直的人都认识那个瘦高个的“白头发老头”。

 


由于老魏常年在全县各地奔波,全县知道他的人太多了。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全县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老魏了。有的人虽然一时知名度很高,可是最多只能影响一代人,有些只是像爆发出的一朵小小的火花,转瞬即逝。可老魏同志自解放以来,一直到他去逝前,他那一生中有六十多个年头,工作一直没变,始终在我市各地不停地奔波。正因为他不停的运动,也造就了他的好身板和强健的体魄。

 

记得2005年,我市邀请西安市影视制作公司来拍摄反映我市历史文化的专题片《文明从这里起步》。因为涉及我市大部分地域,时间长达二个多月,每日早出晚归。研究会比较熟悉情况的人轮流参与,可是因为老魏同志地理熟,人也熟,情况也熟,加上他兼任照相工作,所以自始至终一直参加到底。

 


由于所拍摄的景点大部分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一般人参加几天就会累得腰疼腿酸,精神匮乏,可老魏同志尽管已近八十岁高龄,却没有叫过一声累。特别是拍摄大鸿山外景时,从山北南泉寺向上爬,这里基本没有路,山高坡徒,峭壁林立,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每爬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口气,没爬到半腰,大家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沉重的双腿都迈不动了,可老魏仍然边走边取景拍照,一步也没被落下。

 

 文物的保护神 



老魏是从一九四八年密县刚一解放,就参加到县文化馆工作的。文物工作列入文化馆的工作内容之后,就由老魏同志一人分管全县的文物工作,一直到1985年,文物工作单独成立单位,从文化馆分出后才调进了二个人。老魏同志离休后,单位又将他返聘了五年。前前后后,老魏同志从事文物工作50多年。

 

从老魏做文物工作之日起,他就把自己牢牢地和文物拴在一起。那时的文物工作完全靠自己,干好干坏没有人督促。可是他心里每时每刻都想着文物,装着文物。为了让自己对全县的文物心中有数,首先借来历代《密县志》,查找、确定哪些可为“文物”,自己确定不了就去省、市找一些专家进行鉴定。

 


为了和我市现存的文物对照,就一处一处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大量的调查,又实地确定了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在调查中收缴了一些文物,他走一处宣传一处文物的法律法规及文物知识,有些群众又报送了一些文物,这样不断地积累起了我市文物的家底。

 

特别一九六五年,我县举办了一次《密县文物展览》,当时展出文物100余件。展出后群众了解了什么是文物及文物的作用后,提高了保护意识,纷纷把自己家藏和收集到的100多件文物报送到文化馆。通过这次展览,又收回了同展品同样多的文物藏品。

 

1977年在洪山庙留影,右二为魏殿臣


现在我市的文物已达数千件之多,可以说绝大多数文物上都洒有老魏的汗水和心血。在他管理文物工作的50年时间里,管藏文物没有丢失一件。就在文物管理所由老城向新县城大搬迁的十五个日日夜夜,由于他精心安排,认真细致,责任明确,自始至终,也没有少一件文物。

 

平时,不管谁值班,老魏都是一遍一遍的检查,直到自己认为没问题了,他才放心去休息。从他管理文物的那一天起,他就是这样工作的,所以文管所不论条件再差,换到什么地方,可文物没出现过被盗现象。

 


在文物管理中,最难管的是田野文物。但是由于老魏极端的认真负责,骑着自行车常年奔跑在野外,不是去处理文物事件,就是去实地调查。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年也要对全县所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两次检查。

 

记得那是1977年的一个夏天,我为了体验老魏工作的艰辛,就和他一起到距我市70余里的曲梁东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检查。我们每人骑了一辆自行车,一早就上路。沿杞密公路到五虎庙,检查了武姜氏墓。看到这个墓冢逐渐被种地者所侵蚀,就找到这块地的种地户,向他讲明了文物政策,让他作了保证再不破坏的承诺后,我们又骑车正东到了郑昭公墓。

 

郑昭公墓旧影(魏殿臣 摄影)


从墓冢周围情况上,没有破坏的现象,就又骑车向东沿村庄道路,过溱水走柿园,到大樊庄村西道路处我们惊呆了,整个道路全成了长长的黄泥浆水,一点也没有可过的路,淌泥浆扛车过,不知泥浆有多深多浅,而且过去后是两脚烂泥,怎么骑车?

 

最后,我们只好先由一个人爬上路边二米多高的玉米地,下边一人把两辆自行车递上去。上去后是一米多高的玉米地,我们扛上自行车,在玉米棵中艰难走过200多米路,才又到正路上。这时天气炎热,加上累的通身大汗,全身衣服湿透了。

 

1994年在溱水响水潭


路过溱水的响水潭处,我们洗了一把脸,稍事休息,就又蹬车来到古城寨。把车寄存在群众家,就从玉米地沿城外一周,两只胳膊被玉米拉的满是红印,汗水一湿,火辣辣地疼。我们没有管这些,又上到高大的古城墙上,从南城墙走东城墙,又到北城墙,在城墙上巡视一周。

 

古城寨城址旧影(魏殿臣 摄影)


这时我们已饿了,掏出随身带的干粮,坐在城西北角的树荫下吃了起来。吃过馍后,在群众家喝了水,就又骑车去程庄遗址和王岗郑庄公墓检查保护情况。等这一天检查完,回到老城文化馆时,已是满街灯光了,浑身又困又乏。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一天我们骑车走了160多里路,检查了六处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天,我们又骑车到大隗镇东部张庄的牛王冢、欧阳修墓和洪山庙去检查……


78岁时参加第三次文物普查


每次对全县的文物保护单位检查一遍,骑车需十多天,每年正常的情况下要进行二次检查。老魏常年如此,一直干了50多年啊!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多次被郑州市和省里评为先进单位,这包含了老魏的多少艰辛。所以,众人一致称老魏是我市文物的“保护神”。

 


END





欢迎阅读人物春秋》精彩内容


人物春秋 ‖ 九十九岁奶奶的时尚秀——寻访新密百岁老人(5)


人物春秋 ‖ 难忘魏殿臣老师——谨以此文纪念魏殿臣先生逝世十周年·风雨忆故人之一


人物春秋 ‖ 缅怀文化建设愚公 文物保护功臣魏殿臣先生——风雨忆故人之二


人物春秋 ‖ 李铁成先生二三事


人物春秋 ‖ 怀念魏殿臣老师——风雨忆故人之三


人物春秋 ‖ 良师益友魏殿臣——风雨忆故人之四







投稿信箱命理学四柱八字排盘

关注密城记  下期更精彩

随缘知识付费进入

可阅读更多的文章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密城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回忆魏殿臣同志——风雨忆故人之五发布于2021-05-07 10:17: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