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张勋复辟帝制 张勋复辟帝制2 张勋复辟帝制3


  提起张勋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张勋的出名,自然是因为1917年由他一手导演的“恢复帝制”丑闻,以及他手下冥顽不化的五千“辫子军”进京。其实,如果认真说起来,张勋的一生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他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腐败透顶的北洋军阀中间就是一个罕见的“异数”。

 


  张勋(1854-1923年),江西省奉新县人。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死后被逊位的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谥“忠武”。
  张勋出身贫寒,是一个孤儿。1884年,30岁的张勋在长沙参加清军,曾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因作战勇猛,得到清廷的提拔,先后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1911年9月,57岁的职业军人张勋调任江南提督时,管辖江苏、安徽两省的军队,共18营兵丁,这是他起家的本钱。因张勋率领的“定武军”都留着长长的发辫,故而人称“辫帅”。
  辛亥革命后,张勋改任江苏督军。1913年,张勋又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袁世凯死后,张勋在徐州成立北洋7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13省同盟。这时的张勋就有意图谋为清室复辟了。
  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83天失败,气绝身亡。黎元洪当上了民国总统,但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中国“参战”与否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故而也反对对德宣战,不过张勋又极其蔑视无能的黎元洪大总统。因此在黎、段二人争相拉拢张勋之际,张勋则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



  1917年6月7日,张勋率“辫子军”由江苏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6月14日张勋到达北京,但“辫子军”驻扎京郊,他仅带少量随从进京。进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6月30日,张勋的“辫子军”开到北京城外,他本人到江西会馆戏场听戏——装出一副超然悠闲的样子,俨然是来调停黎、段的“府院之争”的。张勋一直听戏到子夜12点,回到寓所,指挥参谋人员进进出出,频繁部署。保皇党的首脑康有为则在给张勋的谋士和幕僚分析当前形势。  
  这边张勋命令他的手下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一并找来,当众宣布:
  “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
  接着他告诉众人,今日傍晚,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晨请皇上复位。说完厉声问道:“诸位尊意如何?”
  王、江、陈、吴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晕头转向。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壮着胆子问:“各省及外交部接洽过吗?”
  张勋答:“外交确有把握。冯国璋、陆荣廷均表赞意,并有电来催。各省督军也一致拥护。”
  王士珍等人面面相觑,默默无语。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
  王士珍等人不敢再说什么。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放五千“辫子兵”全部进入京城。军队到位后,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带领康有为以及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吴炳湘等文武官员,乘车进宫。   
  7月1日凌晨3时左右,年仅12岁的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的宣统皇帝)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护驾”下,来到养心殿召见张勋一干人。在爱新觉罗·溥仪坐上椅后,张勋率先甩开马蹄袖,引领众人匍匐在地,向溥仪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由张勋奏请复辟道:
  “(五年前)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爱新觉罗·溥仪按照帝师陈宝琛的指点,故意谦让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立即歌颂道:“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指康熙)也是冲龄践祚嘛。”
  爱新觉罗·溥仪连忙按照陈宝琛的嘱咐答应:“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于是,张勋、康有为等人又跪拜在地上,高呼皇帝万岁,王士珍等人只得跟着跪下随口欢呼。
  就在7月1日这一天,爱新觉罗·溥仪发布了“即位诏”,声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了九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八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凡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如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任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黎元洪

 

  7月1日凌晨4时,张勋派清室旧臣梁鼎芬等带着小皇帝溥仪赐封黎元洪一等公的诏书和康有为预先代写的“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的奏折,于凌晨5时叩开总统府的大门,要黎元洪在奏折上签字。黎元洪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上了张勋的当,便严辞拒绝说:
  “总统的职位,乃出国民委托,不敢不勉任所难。若复辟一事,乃是张少轩一人主张,恐中外未必承认,我奈何敢私自允诺呢?”
  梁鼎芬恐吓说:“先朝旧物,理当归还。公若不肯赞成,恐致后悔。”
  黎元洪索性闭上眼睛,不予理睬。梁鼎芬无法,只得悻悻而去。第二天,黎元洪通电住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代任大总统职务,自己逃到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区避难去了。



  7月1日早晨,北京街头警察挨家挨户命令悬挂“黄龙旗”,致使“黄龙旗”缺货,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的龙旗应付。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大喜过望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那些没有朝服的人还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

 

 ▲黄底蓝龙戏红珠图、黄龙旗

 

  由是,张勋将1917年改称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黄龙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复辟后,张勋给自己印了个名刺。名刺又称“名帖”,是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为清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就是今天的名片。张勋的这个名刺可不一般:长约九寸,宽约四寸,上面印有“前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前江苏都督、前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钦命御前议政大臣、晋封忠勇亲王张勋”等头衔,看了不伦不类,非常滑稽。
  张勋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在天津的段祺瑞则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自任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收买驻天津马厂、廊坊及保定的北洋军于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开战。“讨逆军”分兵两路,沿京津、京汉铁路向北京进逼。7月7日,张勋的“辫子军”如豆腐一般不禁打,很快退入北京城内。12日拂晓,“讨逆军”攻进北京城,不堪一击的“辫子兵”一触即溃,如鸟兽散。对失败心有不甘的张勋满怀被段祺瑞出卖的怨恨,仓皇逃到荷兰使馆躲藏起来。
  7月12日,重新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爱新觉罗·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正如梁启超说过的一句话:帝位如同墙上泥塑木偶的菩萨,一旦被人扔进了猪圈,就是洗干净再重新供奉,那也早已失去了其圣性。
  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掌握了政府实权。段祺瑞礼仪性地去迎接黎元洪重新担任总统,黎元洪回到家里通电全国引咎辞职。张勋导演的复辟闹剧就此收场。这里需要补充一个“讨逆”花边新闻。
  在讨伐张勋的战斗中,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讨逆航空队”首次出战,向“辫子军”的阵地和皇宫投掷了炸弹。这大概算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空军作战,而且轰炸的是紫禁城。
  据史料记载,紫禁城总共挨了三枚炸弹。虽然三枚都是尺把长的小炸弹,已经吓得宫中的小皇帝溥仪、太妃、大臣和太监们魂飞魄散。在炸弹扔下后,宫里人慌作一团,纷纷扎进床下,以为只有睡觉的那个地方最安全。三枚炸弹的具体弹着点是:
  一枚落在隆宗门外,炸伤轿夫一名;一枚落在御花园的水池边,炸坏了水池一角;还有一枚落在西长街隆福门的瓦檐上,虽然没有爆炸,但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几个太监吓得半死。张勋复辟失败后,参与复辟的康有为写诗总结道:
  “围城惨淡睹龙争,蝉嘇声中听炮声。
  诸帅射王敢传檄,群僚卖友竟称兵,
  晋阳兴甲何名义?张柬无谋召丧倾。
  信义云亡人道绝,龙祣收影涕沾缨。”
  内行人说,康有为的诗还算写得不错,将复杂曲折的复辟经历简练地复述出来了,却于事无补。复辟失败后,康有为再次选择了逃跑。他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便成天东躲西藏,逃跑的经验很丰富。这次,康有为仍旧化装成一个老农逃之夭夭。事后听说,康有为开始不想逃跑,想去北京法源寺剃度出家,结果被同乡梁鼎芬识破,气得大骂:
  “你早不剃发,晚不剃发,偏偏在这晨光出家,这不明摆着是想脱逃吗?”康有为说:“胡说,你几曾看见我逃跑?”
  梁鼎芬大笑道:“戊戌之役,你若不逃,岂能活到今天?你这次来,既然想做复辟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别来。成则居功,败则惜命,有你这样的圣人吗?从今天起,我不承认你是广东人了。”



  应该说,张勋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史载:“张勋的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传统、实心眼,有些憨厚,也很暴躁,这些特点结合在一个武人身上,那就几乎是顽固不化。”说的是张勋为人忠厚,食古不化。早在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职位时,张勋就向袁世凯呈送过《上大总统请尊崇孔教书》。正因为张勋的食古不化以及知恩图报,他才逆时代潮流而动,希望复辟帝制,报答“圣恩”。他一生效忠清室,常常对人说:“我在前清受恩深重。”
  张勋平素还十分讲义气,乐于助人,这源自张勋的出身贫寒。他在身居高位时,“常提拔赣人才子,对赣实惠政策颇多。”关于张勋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有过许多义举。譬如,张勋的家乡观念很强,他对家乡父老多有照顾。特别是张勋老家江西省奉新县赤田村的乡亲沾光最多——张勋给每家每户造了一座大瓦房,同时缺啥给啥。
  江西人在外地做生意、需要建会馆时,但凡找到张勋,他都会慷慨解囊。譬如民国时期在北京的江西会馆,就是张勋出钱建造的。位于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算得上当时北京城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不仅有洋楼花园,还有最时兴的戏台,而且还配有发电机提供灯火,可供晚上唱戏。
  对于在北京读书的江西子弟,特别是奉新县的学生,张勋更是有求必应,提供了价值不菲的奖学金。如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举世闻名的革命者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都曾得到过张勋的大力资助,他们当时都是北京大学的江西籍学生。张勋同时资助在京的江西籍贫苦人士,另在奉新县还用粮款救济当地的灾民和孤儿寡妇。
  对此,在张勋复辟失败后,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这样评价张勋:
  “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
  孙中山先生的评论,正是把张勋的政治态度和他的人格人品区分开来,分别看待。正因为张勋的人品尚好,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京戏迷”,平素结交了许多京剧名角。
  1922年,复辟失败已经五年的张勋避居天津,在家里开堂会庆贺七十大寿。一些京剧名角如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八十多岁的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带领下,前来天津张家花园给张勋祝寿——这也成为当时梨园一场空前的盛会。
  在张勋的面前,这些名角儿登台都很卖力,获得的报酬也相当优厚。特别是孙菊仙,张勋是他一生的老戏迷,这次给出的报酬高达六百大洋,把孙菊仙感动得老泪长流。感叹说:
  “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
  在张勋死后,老人孙菊仙甚至哭倒在地,遗憾道:“黄钟大吕,恐自绝响!”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公馆病逝,终年69岁。张勋的灵柩经过一番周折,运回老家江西省奉新县安葬。无数的赣籍百姓自发相送,无数的名人高官纷纷敬献挽联,成为当年在江西地方上最为轰动的大事件之一。
  张勋,作为民主革命的罪人,这样一个本该“遗臭万年”的人物,最后竟得善终,为人称颂,也算咄咄怪事。这也只有在民国初期那个荒诞的年代才会发生。请看一些名人为张勋书写的挽联和评价。
  章士钊:“民主竟如何?世论渐回公已殁;斯人今宛在,党碑虽异我同悲。”
  欧阳武:“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王雨辰:“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亡矣!这怎么得了啊;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倒还是活在民国好呢?伊恐怕难说吧?”
  后来,张勋的家属在门生故旧的帮助下,专门编辑了四册《奉新张忠武公哀挽录》(今售价1540元),人称“同道者的封神榜”。其中不乏民国要人的笔墨,读之颇为耐人寻味。

张勋复辟帝制,乐善好施,张勋,黎元洪张勋复辟帝制,乐善好施,张勋,黎元洪张勋复辟帝制,乐善好施,张勋,黎元洪张勋复辟帝制,乐善好施,张勋,黎元洪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乐善好施”的张勋复辟帝制发布于2021-05-07 1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