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于今有遗响

          ——怀念惠安史志学者何清峰先生

 

林达伟

 

何清峰(1944—2018),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返回原籍惠安后,历任惠安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县志办副主任、县档案馆馆长,长期从事宣传、档案编研、史志编纂、谱牒研究等工作,是我县享有声誉的一位史志学者,被誉为惠安史志界的一支笔。

 

 

 

何清峰先生1944年3月17日出生在惠安县螺城镇北门外双龟牌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何伙兴是泥瓦匠,母亲陈秧在家务农。家中五亩多地的收成和父亲做工的微薄收入维系着一家六七口人的生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竟然出了三个大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父亲一把泥刀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他自幼好学,六岁那年他父亲抱着他到邻村就读私塾,后来有了公办学校,就读于北关小学。在惠安一中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许惜今校长。“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许校长的谆谆教诲让他认识到:贫穷不会生根,知识改变命运。他刻苦勤学,晚上学校熄灯后,跑到学校边的小灰窑继续学习,昏暗的路灯照亮他希望的前程。

 

1962年,这届高考考生遇到了全国高招大压缩,全国仅招20万大学生。在如此形势下,他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瘦地里长出了松柏。因为家贫连一件寒衣都没有,他当时曾考虑放弃就读北京大学,准备来年再考厦门大学,后来还是家里凑了40块钱让他踏上北上求学之路。

 

 

 

在北大中文系,他积极参加文艺创作活动,担任了中文系系报《炼钢炉》的编委以及群众文艺创作评论结社“五四文学社”的常务理事兼评论组长。

 

1967年他应邀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工作,参加编辑毛主席第五、六、七次接见红卫兵的纪录影片,是该片解说词的主要执笔人。1968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东鱼台军农场锻炼、山东桓台县文化馆工作。

 

1979年,何清峰先生调回原籍,先在辋川中学任教,后进入惠安县委宣传部工作,1988年任惠安县志办副主任,1991年调任惠安县档案馆馆长,2004年退休。

 

何清峰先生为人忠厚真诚,平简朴,待人谦虚谨慎。他恪守“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三知”,即知足、知不足、知天命。他乐于为人作嫁,热心参与、指导我县地方史志、族谱编纂工作,无偿为民间谱牒编者新修编的族谱撰写序言;乐于推介文艺人才,为我县优秀文艺作品撰写文学评论。他诚恳待人,严谨治学,奖掖后进,淡泊名利,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1981年,何清峰先生被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任宣传部长林秀木同志对他倚以重任,宣传部大量的宣传工作都由何清峰先生负责,为我县写了不少宣传报文章,宣传我县方针政策和建设成就

 

他编写宣传小报《洪涛》,宣传政策,表彰全县社会主义精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内容丰富,可读性强,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981年适逢惠安县建县一千周年,惠安县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何清峰先生执笔县领导讲话稿“在纪念惠安县建县一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稿历数惠安山川形胜、物产经济、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抚今追昔,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1987年惠安举办崇武城创建六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央、省、市、县领导及专家学者齐聚崇武古城,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彭佩云女士在纪念会上的发言稿也是由何清峰先生一挥而就。

 

 

 

在惠安县档案馆馆长任上,何清峰先生认真开展档案管理、保护、宣传、业务指导等工作,积极开展档案文献编研,撰写学术文章,编辑专题资料,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惠安县档案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

 

1995年,他根据馆藏的一件道光圣旨撰写的《道光敕命浅析》被收录于中国档案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档案管理精要》。这件180年前的文书,是道光皇帝表彰惠安民间捐资兴学的嘉奖令,在惠安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被收入《惠安县教育志》。

 

 

 

1996年,他被惠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八五”期间“惠安县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2月,何清峰先生应泉州电视台之邀,在《名城群英会》栏目上作了题为《道光圣旨的前世今生》的嘉宾访谈,把惠安档案馆这件镇馆之宝推介给社会大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992年,何清峰先生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到惠北涂岭深山里征集到一部出氏族谱。这个出姓很奇特,百家姓中没有出姓,而且这个出姓还属蒙古族。这引起他极大兴趣,他先通读了馆藏的二十几部族谱,回头再来研究出氏族谱,弄清了涂岭出姓的去脉。

 

1994年7月,他的研究成果《出氏族谱初探》在省刊发表。退休后他受宗亲的委托,主编了《惠安何氏族谱》,并指导了惠安陈氏、许氏两部大型族谱的编修。2004年,应惠安县地方志编委会的邀请,主编《惠安姓氏志》(第一辑),荣获2001—2005年度“泉州市地方志工作积极分子”的称号。

 

 

 

他还致力研究关于抗战的档案编研课题,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他从馆藏民国档案中挖掘出1940年7月16日日寇在崇武的大焚杀的资料,整理成文发表。他关注抗战题材,随时搜集积累有关资料,必要时还做实地采访。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走访了我县峰崎村已届96岁高龄、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八期的抗战老兵何伙水,整理出《一封抗战家书》《抗战英烈何适水》《一个抗战老兵的传奇》等三篇文章,在《惠安文史资料》《惠安文化》等发表。半年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战老兵溘然离世,何清峰先生不啻做了一件抗战口述史的抢救工作。

 

 

 

 

何清峰先生退休后,厚积薄发,凭借他深厚的学识修养在文史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他是惠安政协文史委重要成员,受聘惠安档案学会顾问,执行编辑《惠安史志经纬》《惠安文史资料》《惠安兰台》等刊物,撰写了《惠安方志志》初稿,发表了数十篇关于惠安文史的考证文章,集中了他数十年对惠安史志、谱牒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文史价值。

 

 

 

 

他治史严谨,思路敏锐,发前人所未发,在一些历史人物的研究上敢于突破传统或政治的成见,提出独特见解,钩沉显幽,发人深省。

 

如他在文史研究中对惠安历史人物南宋宰相李文会的剖析,他认为编修地方志时,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均应立传,包括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问题人物。李文会有人品污点,属问题人物,可以立传,但要实事求是,而1998年版《惠安县志》却将李文会写成正面人物,绝口不提李文会阿附秦桧攻击贤良,是在为他“隐恶扬善”,不写李文会为相的言行而大肆渲染他回乡省亲的意气张扬,是本末倒置。

 

何清峰先生以严谨的治史态度指出,第二轮修志时李文会这个人物必须推倒重写。他持论公正、去伪存真、秉笔直书的治史风格尤为文史界所称道。

 

何清峰先生多才多艺,除了史志上的成就,在文学、绘画、音乐上也见其所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以青锋、静岚、何方、洛文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百余篇,笔下作品题材广泛,语句清新,意蕴丰富,博古通今。他的国画花卉禽羽清新亮丽,别具生趣,较之专业画家不遑多让,展现出他丹青笔墨功力及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值得一提的是,何清峰先生书画用印也是自己刊刻,刻作品章法严谨,富饶金石气。

 

 

 

千古文章未尽才。何清峰先生因病于2018年4月13日不幸离世,享年75岁。他的为人、为史、为文有口皆碑,若天假以年,必将为地方史志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谨以惠安史志界敬献的一联表达对他永恒的怀念:

 

清白可师,师传襟海肩山志;

峰峦作笔,笔挺经文纬史人。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怀念惠安史志学者何清峰先生○林达伟发布于2021-05-07 1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