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英和她的家庭幸福
戴 玉 刚


家庭,多么温馨的名词!

为人父母者,家庭给予他天伦之乐;为人子女者,家庭给予他舐犊之情。

然而,孤灯独影的寡妇,无依无靠的鳏夫,他们去哪里享受人间的亲情?失去父母、又失去光明的盲人,失去父母、又失去思维的智障人,他们又去哪里寻找人间的温暖?

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山西省潞城市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把12名孤寡病残老人接到自己的家里,一养就是13年。

13年来,她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弱助贫的优良传统,先后为9位老人养老送终,至今还和3位老人吃在一锅,住在一屋。她把美好的青春和更多的爱奉献给了那些最可怜、最值得同情而往往又最容被社会遗忘的人。

她,就是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奖获得者、被上党人誉为“好心人”的赵海英。 

五姓一家人

赵海英原是潞城县东邑小学的一名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邑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务农的务农,务工的务工,经商的经商,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吃穿基本不愁的新生活。可是,该村孤寡老人、盲残孤儿的生存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寡妇徐引芝,早年丧夫。改嫁东邑村,晚年又丧夫。她虽与前夫留有一女,但因情有所移,女儿远嫁他乡,只好孤灯寡影,在常年的腰腿疼中度日如年。

鳏夫秦仓喜,独身一人,无依无靠,做一顿吃三天,生活无人照顾,只好靠数落日头过光景。

弱智人秦不伦,从小失去父母,为了挣口饭吃,把扔死婴,看死尸,扫灵棚这些没有人干的营生当成了谋生的“专利”。

盲人朱枝林,父母早年双亡,家里无亲无友,常常是有了吃一口,没有饿一顿。

这些人的生活问题,东邑村试行过吃派饭。可是,引芝、仓喜已是年近古稀之人,枝林又看不见,阴天下雨,三人上门便有困难。秦不伦手脚虽然利落,可是他经常给丧家办白事,谁家也嫌他不利,不愿让他进家门。有人提出村集体办个敬老院是个好办法,然而,村里一共才有4个抚养对象,集体经济那时也不宽裕。

用“承包”的办法解决孤、寡、病、残者的生活问题,是东邑村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村里的喇叭广播了好几天,也没有一人来应标。

第8天,时任村长史昆明的妻子赵海英前来应标。

原来,这几天,海英见昆明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可真愁坏了。看着丈夫愁眉苦脸的样子,想想村上4位可怜人,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赵海英终于沉不住气了。她想:招标条件已经播了好几天,没人应标,说明大家都有难处。我是村干部的家属,群众都在瞧我呢!我不干谁还会干。于是,她到学校请了个假,便来到村委会。

看到海英来应标,昆明一下就从板凳上跳下来。他忘情地抓住海英的手,一个劲地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怕你嫌弃没敢说,咱俩真是想到一块啦!”

听说海英去应标,母亲劝她说:“别人是包山包林包汽车,发家致富,你却是包盲包残包寡妇,自找麻烦。”学校的同事也说:“你已经有10年的教龄,民办转公办,前途大得很!一步走错,后悔可来不及啊!”村上也有的人说:“海英又爱干净又漂亮,怎肯把那些邋遢人领到家?我看她也就是想出出风头,肯定不会办多久。”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善意劝说和冷嘲热讽,海英什么也没有说。

1984年9月1日,海英把徐引芝、秦仓喜、朱枝林、秦不伦接到了自己家。史、赵、秦、徐、朱五姓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海英给这个“家”起了个温馨的名字──“家庭幸福院”。 

▲赵海英正在照顾残疾人朱枝林和孤寡老人李山则 

不幸奶奶的幸福生活

徐引芝生于清朝宣统二年,她初嫁下黄乡辛安村,和前夫生了一女,女儿嫁在本村。丈夫死后,他改嫁东邑村,不料丈夫又死。年老后,她想让女儿侍养,但在女儿家住了几日,便嫌女儿家人口多,又没有个说话处。听说海英要办“家庭幸福院”,便回到了东邑村。

徐引芝尽管身世坎坷,但她脑子里“封建”的东西还特别浓。到海英家后,海英称她为“奶奶”。“奶奶”觉得海英是村集体出钱出粮“雇”来侍候自己的人,开始便有意挑别,硬的不爱吃,软的又嫌稀,让海英给自己做“小锅饭”,每天吃了饭,便两腿一盘,坐在床上闭目,谁也不想和谁多搭理一句。

海英理解老人的心。她没有和奶奶计较什么,而是靠一颗实在的心去温暖奶奶破碎的梦。

引芝奶奶患有严重的关节病,平时断不了腰酸腿疼,阴天下雨愈发厉害。海英体察到奶奶的疾苦后,就和昆明抬去了木床,专门为奶奶盘了个土炕。每天早晚捡些柴禾,把炕烧得暖烘烘的。

为了使奶奶夜晚不孤单,海英让女儿小敏和奶奶作伴。一天,小敏告诉海英:“老奶病了,夜里常咳嗽,她不让我告诉你。”海英听后,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她觉得对奶奶照顾得还不够周到,就干脆和奶奶住在一起,给奶奶端水喂药,直到服侍得奶奶病好为止。

引芝刚进海英家时,引芝的女儿翠则有点不放心,隔三岔五常和女婿来探视。来的次数多了,他们发现生母住在这里比在自家中还熨贴,便放下心来。

1991年8月,引芝奶奶病危,她提出想和前夫合葬,海英便尊重她的意愿,把她送到辛安村。临终前,引芝嘱咐女儿和女婿:“我拖累了海英7年,海英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难听话。她就是我的亲人,我死后,你们要给她报丧。他两口来,你们要按亲人的礼待她。”

当前来奔丧的海英,听到这几句遗言,接过一条白裤和三尺勒头布时,她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的泪水,模湖了她的双眼。三尺勒头布!按当地的民俗,三服内的直系亲人才有呀!

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赵海英,穿着引芝奶奶病危前“特批”的“亲人”的孝服,跌跌绊绊哭着走在曲指可数的送葬人中,连硬心肠的抬棺后生们,看着也觉得噪子眼梗梗的……

哭笑不得的一盲一傻

盲人朱枝林父母双亡后,便和智力有残缺的秦不伦住在村上的一孔破窑洞里,听说海英要接他们到家中住,便把破铺盖一卷,让不伦拉着一溜小跑来到海英家。

海英接过他俩的铺盖卷,一打开,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抓被子的手下意识地松了一下,但一瞬间又紧紧地抓住了。只见被子上密密麻麻的虱子滚成了蛋,看了让人起鸡皮疙瘩。要在平时,海英早就跑了。可一想到他俩来幸福院的高兴劲,她实在怕扫了他俩的兴。

海英赶忙到邻居家借来喷雾器,倒出点敌敌畏兑上水,被里被外喷了个遍。为根除虱子,海英干脆把被里拆下来,烧了开水泡上烫,烫死的虱子漂了一层。

当天晚上,海英给他俩每人发了1元钱,让他俩相跟上去离村不远的澡塘洗个澡。谁知到了澡塘,澡塘的服务员愣是嫌他俩太邋遢,不让进。没办法,海英只好借了个大盆,在自己家烧了开水,让丈夫帮他俩洗了个澡。

昆明问他洗过澡没有,枝林仰着头地说:“小时候我妈给我洗过一回,这是第二回”。

在这个大家庭中,海英最操心的莫过于秦不伦,不伦在外惹了事,海英得去给人家赔不是;不伦在外受了欺,海英就帮他去出“气”。

1990年春节,秦不伦在村里看“红火”,见有个小娃娃手里的风车挺好玩,便想耍一下。软办法骗不到手,他就动手去抢,小娃娃连哭带骂地要,惹恼了他,他便一脚把风车踩了个稀巴烂。小娃娃的母亲找到海英家讲理。海英又是煮鸡蛋,又是冲糖水,忙不迭地给人家赔不是,并叫出秦不伦给人家歉。不伦不通情理,不肯赔情还骂海英不护他,砰地摔上门就走了。晚上,海英连夜给人家糊风车。第二天一大早便给人家送了去。

因为他俩,海英不知掉过多少眼泪。

海英的心没有白费,盲人朱枝林在海英的鼓励下,好学上进,他不仅在乡办福利厂当了工人,而且还多次出席了长治市和潞城市的残疾人代表会议。

仓喜大哥的晚年

秦仓喜有两个哥哥,当年家境不好过,兄弟三人便闯荡中原,跑些小本生意。后来大哥流浪到北京,二哥流浪到沈阳。家中老母无人照管,奏仓喜便回来侍养母亲。母亲死后,秦仓喜没有攀上亲,便光棍一人,靠数落日头打发时光。

进了海英的家之后,秦仓喜的生活有了着落。他便一天天思念起北京的兄长。有一年春天,他向海英提出了想去北京探兄的念头。海英听后,犯了愁。答应吧,春播大忙即将开始,她实在走不开;不答应吧!老人提出来了,怎能让他失望呢?想来想去,海英选择了“去”。她把婆婆接来帮她照料家,自己筹借了150元钱,又去乡政府“双扶”办公室给仓喜大爹要了70元钱,俩人从潞城乘班车前往石家庄中转。

在开往石家庄的班车上,海英生怕老人晕车,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河北省涉县文化馆有位姓赵的老同志与他们邻座,见此情景,便问秦仓喜:“这是你的闺女吧?”老人笑眯眯地说:“比闺女还亲哩!”

当老赵知道海英办家庭幸福院的事情后,感动得一个劲地说:“想不到”。海英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中转乘过车。老赵在郑州下车后,便主动帮他们排队买票。怕他们上错车,老赵又买了站台票,亲自把他俩送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上车后,海英过意不去,在说谢谢的同时,掏钱要付他站台票的票钱。老赵却说:“你养活着4个人,还不嫌甚,我送你们上车算个甚?”

费很大周折找见秦仓喜的兄长秦子来后,海英惦记枝林、不伦他们,就想第三天回家。子来说啥也不行,说:“你好不容易来北京一趟,去长城转转再走”。

海英说:“如果要游览,就领一个顺路有镶牙的地方,仓喜大爹吃东西不行,我想给他换个‘满嘴牙’”。

子来见海英帮弟弟考虑得如此周到,激动地说:“仓喜上辈子积了啥子德?遇上你这么个大恩人”。

海英却说:“这是我情愿做的。再说啥,就见外啦”! 

老羊倌的雨衣

任来虎也是个无儿无女的孤身老人。但他不是东邑村人,而是西山村的,他听说海英的“家庭幸福院”办得好,但不相信象别人传得那么好,就拄着拐棍找上门来。当他看到这里的人吃的好、穿的暖,生活舒坦时,禁不住抹起了老泪。走出街门时,他还连连说:“是真的!是真的!我活着能在这里住上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看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虚弱的背影,海英想:老人既然眷恋家庭幸福院,我就该满足他的心愿。

听说海英要接外村人,好心的邻居劝他说:“海英呀,咱村这几个人已经够你忙活了,操那份多余心干啥?看他那样子像是痨病,弄不好要传染,你不为自己,也要为孩子们想想呀!”

有个村干部也说:“他虽然是个孤寡老人,但又不是咱村的,你的心就是再好,也不能把全国的孤寡老人都养起来吧?”

听了这些话,海英寻思到:人老有病都需有人侍养,我虽不能把全国的孤寡老人都养起来,但能养一个就养一个,不就为国家减少一份负担吗?

海英决心已定,乡政府和两个村便协商了一下。把任来虎接到海英家。

出人意料的是,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任来虎的病情突然恶化。海英披衣下床,慌慌张张去乡卫生院叫医生,一脚踩空摔在路边的水渠里,差点伤到骨头。

医生诊断出任来虎患的是严重肺气肿后,有人劝海英趁他活着赶快送走。海英却说:“老人无依无靠,才住进我的家庭幸福院。如果住在这里也没有保障,还叫什么幸福院?”

海英一不推,二不嫌,终日为老人喂饭喂药,挖屎倒尿,并鼓励老人闯过立冬这一关。

可是,天不遂人愿。老人的病情越来越重,临终前一天,老人伸出颤巍巍的手拉住海英说:“海英,我是有福气的!临死前还能住上你的家庭幸福院。这些日子真难为你了。好闺女,我一个孤老头子也拿不出什么来感谢你。只有一件随身多年的旧雨衣,你留着遮遮风寒吧!”

那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啊!那件雨衣是任来虎年轻放羊时村长送给他的;那件雨衣有人曾出10块钱他也不卖;那件雨衣小雨天他都舍不得穿……


一晃这个家持续了23年

赵海英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女儿。她在孝敬好父母、公婆,养育大孩子的同时,把美好的青春和更多的爱献给了社会上这些最可怜最值得同情而往往又最被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

海英办“家庭幸福院”那年,才27岁。27,正是女人青春之花绽开的季节。然而,海英却把几个身体和心灵上有残缺的人接到了自己家。为了让新组成的“家庭  ”维系下去,为了让有残缺的人走进这个“家庭”后不再有残缺的感觉。赵海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

一晃这个“家”持续了13年。

13年,对海英来说,是清贫的13年。

1996年前,乡政府对海英侍养的老人每天每人补助0.25元的生活费。为了生存,海英除种了10亩地外,还在自己的院中垒了猪圈,搭了鸡窝,圈了菜地。每年平均喂5头猪,养30只鸡,种50株黄瓜、100株西红柿。她靠养猪、养鸡、种菜改善全家人的生活。靠10亩地维系全家人的口粮。农忙季节,她和男人一样早出晚归,耕种耙收。

13年中,和她同龄的姐妹,有人包果园、有人包汽车、有人包企业,大都成了村里的冒富户。尤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款消费、有偿服务等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冲击到她的家庭幸福院,但她始终不被所动。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痴,傻也好,痴也罢,海英依然如故。赵海英知足。她说:“昆明在乡政府(海英的丈夫史昆明1985年招聘为乡政府林业员)一年挣万把块。我一年种地养猪打短工也挣五六千,卖点粮食,再杀几头猪,够了?”

够吗?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海英的生活确实是紧打紧。几年来,海英供三个女儿上了大学。去年收拾新院,她不得不忍痛卖了老宅。柴米油盐、缝缝补补以及人情往来,海英基本上一年到头不见钱。

采访中,笔者不止一次问海英,这样执著究竟图个啥?她说:“其实,我也是个孤儿。我1961年从南京要到山西,至今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知道。这些年来,中央、省、市一些领导来看我,说我这样做解决了新形势下的一大难题;周围村子里一些乡亲来看我,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终于悟出一个理:做人就得有恻隐之心,特别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你做了,社会就少一份怜悯,人间就会多一份温暖。”

13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年轻时代的13年却象黄金一样珍贵。13年来,海英陆续安葬了自己的养母养父,公公婆婆以及她抚养的9位孤寡老人。现在,她还抚养着三位老人,他们是王家村的王粪孩,东邑村的秦志强,下社村的刘钱垒。

伟大出于平凡,平凡感动人生。赵海英的事迹在上党大地广为流传,她也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并当选为长治市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根据赵海英的事迹改编的现代戏曲《情暖残阳》参加全国调演获得银奖。

如今的赵海英,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使她的目光看的更远。最近,听说有外省的孤寡老人和她联系,想住进她的家庭幸福院。海英准备着……

向弱者张开双臂,把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里——是她的理想。

感动的力量来自真实,我们能够被感动,是因为当年南京的一位遗弃女,如今把山西上党一座看似寻常的小院落,变成了天底下最温暖的地方......


该文发表于199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 戴玉刚,《长治日报》评论部主任兼《上党晚报》副刊部主任)


         命理八字命理学官方微信平台致力于打造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及时了解潞城动态,查看便民信息,反映群众呼声。如果您身边有什么新鲜事请及时与我们分享,可以将您觉得精彩的故事、文章、视频发送至我们的公共邮箱   ,一经采用,会有奖励!

         同时可以免费推送寻人寻物、拼车拼房、招聘招生、求职交友信息。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命理八字理学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赵海英和她的家庭幸福院发布于2021-05-07 11: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