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榆社东马村人,祖籍银郊村。1929年出生,家境贫寒,8岁放牛,15岁当长工,18岁(1947年正月二十四)参军,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转战于杨山、张家店、潜山县、越西县等地,在攻打安徽潜山县的战斗中英勇负伤,为三等乙级残废军人。1949年担任安庆军分区卫生所警卫员,当年荣立三等功,1950年至1954年间多次参加安庆军分区教导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等组织的学习,后参加安徽军区工作团,在肥西县工作时荣立三等功。1954年在怀阳县担任人民武装部助理员,1960年调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计划物质部华东区上海办事处保管运输处任上尉助理员。1966年转业回乡任手工业管理局教导员。1969年9月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73年9月下乡到社城公社蹲点,任公社党委兼顶村大队工作队长,1976年到银郊公社蹲点,任银郊公社工作队长。1978年回县城任农机局副局长(正科级), 1990年8月离休。曾荣获华北纪念勋章、淮海战役纪念勋章、中南军区解放纪念勋章、渡江纪念勋章、解放勋章等多枚勋章。

 

       一个放牛娃成为人民英雄的过程要经历怎样的蜕变,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今天,已八十九岁高龄,当年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英雄王银龙谈起战争年代的自己时,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刻骨铭心,如在昨日。历史已然在那一代人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那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与使命。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勇敢、刚强、坚毅、忠诚、不畏牺牲、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是那一代人共同的性格,而这些也正是今天后辈们承继的精华所在!
       那个时候,难你们真不怕死吗?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也是我们共同的疑问。当我们听着王老如数家珍地介绍摆放在桌上的那一排排像小山一样的军功章、纪念章时,我们对那一代人——像王银龙这样的英雄,在战争年代有着怎样真实的内在精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从战争年代走过的普通士兵中的一员,作为战争的幸存者,作为新中国的人民功臣。那时的战争是怎样的场景,他们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去战斗的。其实,我们想要探究的是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我们到底有何不同。
       “一过黄河就什么都不想了。”这“什么都不想”是什么意思俗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心不死”,走南闯北,已到过长城,渡过黄河了,还有什么想不开的。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的。所以,以后就算受伤也好、牺牲也好,没有哪一样影响到我们冲锋陷阵,心里就是想着勇往直前一定要取得胜利。所以才可以创造出在安徽潜山县九个团与国民党九十六个团周旋,每天夜晚平均急行军一百二十里,十八天后突出重围、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唯有破釜沉舟,才能锐不可挡,咱们的军队就是这样的一支铁打的军队,还能不打胜的仗吗?

 

       王银龙老人在回顾战争岁月的往事时,那些硝烟四起的事就像发生在昨天,更像是一件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情一样,战争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有这样的无私牺牲才换取今天日益强大的中国。我们怎能忘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一代英雄们呢,我们怎能不珍惜来之不幸福而把一切奉献给新中国建设呢?

       说到自己的身世时,他不禁感叹着。出生于贫苦家庭的他,父亲一担挑着家当带着一家七口迁居外祖家后,无地无房,租种人家的地,给人家当长工,而他从小没读过书,8岁就给人放牛,18岁当了兵后,负了伤,当了干部,五个孩子都有了正式的工作,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一家人真的是翻了身,这都得感谢毛主席、共产党了。他桌上放的一尊毛主席雕像是他的宝贝,谁也不准动的。他说,党的恩情比海深,我们今天过上的幸福生活,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这恩情,孩子们,要好好工作,报效国家。
       打仗负了伤,定成三等三级残废军人了,你怎么一直都没有离开部队、离开工作岗位呢?这个疑团也是大家共同的。是的,大腿中了弹,腿肿得都不能看,又没有好的医疗条件,一年多后才机会动手术取出子弹,而且手术还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完成的,这需要一副怎样的硬骨头啊。何况受伤期间还要担任部队医院卫生队领导的警卫工作,不仅渡过了黄河,还渡过了长江,打到南京打到安徽的潜山、安庆……拖着伤体,忍着疼痛,你是怎样做到的。

       王银龙老人在讲述受伤的事时,平淡的就像讲别人的故事,好像受了疼痛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他说与为革命牺牲生命相比,这点伤算得了什么,就当是被蚊虫叮咬了一下。轻伤不下火线,为革命受点苦不算什么,这话说得轻巧,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付出与承受的真是这样吗?王银龙老人似乎的确就是这样的,残废的伤腿并没有影响他参加学习、生产,没有影响他担任华东军区的管运输处的上尉助理员,也没有影响他一次次成为人民英雄,当立功的喜报传回家乡,天天盼儿回家哭瞎了眼的母亲,听到送喜报的锣鼓声以为是他牺牲了当场就昏过去了,母亲如果知道他的儿子每天是怎样同伤残抗争,伤残了还怎样没有耽误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而受到军区表彰的,该是多么得心疼啊。就这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差一点就坐上火车、跨过鸭绿江又去参加战斗了。一切服从党的指挥,这就是他一生的宗旨。他就是这样走到今天的。

       1966年转业回乡也是听从了党的安排。回乡后,无论是担任手工业局教导员还是担任农业局副局长,是下乡蹲点到社城公社顶村担任工作队长,或是下放到银郊公社担任工作队长,他都一如既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为人民办实事,做人民的公仆,全力以赴为国效力,从来没想到谋点私利,即便是公家有次分错了供应粮,把粗粮分成了白面,他知道后立即让家人主动退还,并用粗粮补齐吃掉的部分,不乱沾国家的一点便宜。学大寨时,下放到乡村,为村人安上电灯、带村人造梯田,一年粮食产量翻一番。而妻儿的生活总是无暇管顾,五个孩子的家庭重担都压在了当时还担任着村里妇联主任的妻子常留仙肩上。先公后私,共产党员的本色,在他身上是最好的体现。
       这就是一代英雄真实的人生。纯粹而执着,平凡且伟大!

       隆隆的炮声似在耳际,作为那一代前仆后继的英雄中的幸存者,他完成着英烈们未竟的事业,替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建设新中国,给后代子孙们永远的和平与幸福。而我们这些享受着英雄们赐予的幸福的后辈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从他们那里获取点什么,怎样做好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怎样传承他们优良品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才不辜负那一代英雄们的期望。走近王银龙老人,走进那一代英雄的人生,会给我们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启示,相信很多人会从中找到答案。

          

      榆社文学,榆社人的精神家园。

      欢迎踊跃投稿,敬请 !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榆社文学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榆社文学人物春秋】从放牛娃到人民英雄——记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英雄王银龙发布于2021-05-07 1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