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四柱八字命理

 

理学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教圣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从东汉中期张陵结茅传道以来,青城山已历经了1800 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研究道教文化的圣地。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 , 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为“宝仙九室之洞天”。青城山背靠皑皑的岷山雪岭,俯临丰饶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重峦叠嶂,有36峰、72洞、108胜景。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01

青城山命名来源

 

青城山的得名众说不一。

一说青城山诸峰环绕,峰峦叠嶂,青山四合,山形似城,故名“青城”,亦称“青城都”。

另一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清虚以守”、“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之意。

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流泉常年不断。

 

开元十八(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在解决飞越寺僧与常道观道家,争夺这块“神仙都会”而发生的历时20多年马拉松式的、道之争,作出了“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的裁决。在亲书手诏时,将“清城”去水作“青城”。李隆基去“水”作青城,仅仅抹掉水旁,不变音,而意境却极为不同。“青”概括这座名山的神韵,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也是千古绝笔。也或许是歪打正着,却起到了概括这种名山神韵的作用。

02

青城山道家渊源

 

青城山自古有道风仙气,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建福宫)纪念。迄今山中还保存有“访宁桥”、“轩皇台”、“黄帝祠”等述其传说的旧迹。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因得神仙马鸣生传授《太清神丹经》,而仙道修成。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张道陵)。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置二十四治。鹤鸣山与青城山毗邻,张陵最早从鹤鸣山至青城山设坛传道,建立了青城治 (一说为张陵之孙张鲁所立) 。今青城山中有天地日月石刻、羊马台、天师坛等遗迹。

三国时李阿居青城山修道,辟谷养生,号称“八百岁公”。魏晋时期,青城山有著名道士范长生。他博学多才,深谙天文术数,是当时天师道首领。成汉政权灭亡后,青城山道教一度沉寂。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从山下长生宫至山顶上清宫十余里,就有道观庵堂数十座。

 

唐代尊崇道教之风肇始于开国皇帝高祖李渊。隋末天下大乱,六十四路反军蜂起。当此之时,许多道士不仅从经济上大力资助唐军,而且还弃观从戎,直接参加军队作战。一些著名道士更成李渊幕僚,出入帐中,为其出谋划策,更在行军打仗中为其预测天气变化,帮助唐军打胜仗,立下汗马功劳。李渊登基后对这些有功道士,都封了高官,委以重任。

李渊把太上老君李耳作为先祖,为其修庙立祠祭祀,把道教立为道佛儒三教之首,并降旨说:“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弟子。”明令:“先老,次孔,末后释。”从而确立了道教最高地位。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更把对道教的尊崇推到了顶峰。

青城山因有张陵传道遗迹,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1294 年,龙虎山道士汪集虚受张天师委派,入蜀兴复二十四治,并于青城山建贞白庵,被敕封为青城诸山正一宗主。

明代,青城山道教属正一道。明末,张献忠起兵,青城山道士多避乱而去,许多宫观建筑先后被废。

康熙八年,武当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开坛收徒,传授全真龙门道法,从此,全真龙门派在此山发展。康熙四十一年,钦敕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尊陈清觉为碧洞真人

03

青城山道教宫观

 

道教宫观建筑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从“道法自然”出发,青城山的建筑都依山取势,灵活布局,在隐、藏、幽、奇上下功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山麓至峰顶,栈道、丹梯、石桥时相勾连,亭阁、牌坊星罗棋布于游山道上。亭阁的建造随景而设,建筑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饰,枯树柱,树皮瓦,竹木栏,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朴实幽致。

 

青城山宫观中众多的楹联充分反映了道教文化,如古常道观三清殿题有《道德经》中的名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引人深思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四川通江李善济1910年撰写的青城山著名长联,体制宏大,气势磅礴,原题于天师洞,今已移至建福宫。上联描绘青城山“纵横八百里舆图”的壮丽景色,下联以“上下四千年文物”为中心,历数青城轶事,抒怀古幽思和人生抱负。

青城山现有道教宫观 11 座,常住道士 150 多人。著名宫观有太清宫、飞仙观、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等。

作为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太清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5年经都江堰市宗教局批准作为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太清宫始建于唐代,原为佛教丛林,名“龙居寺”,意为曾有天子居住过,清代将寺庙改为道观,俗称“郭家庵”。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游历至此,题书“太清宫”,后遂改为此名,但当地人仍习称“郭家庵”。

飞仙观之名原出陆游“可笑飞仙未忘俗”诗句,古观毁于清末。1982年,修建了数十间朱阁飞檐的三层仿古建筑群,并恢复古观名。

建福宫为道教宫观。在四川省灌县西南的青城山丈人峰下。此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巅之高台山。始建于晋,五代前蜀王衍重建,明末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清宫以一种非常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建筑结构大多为单檐歇山顶,木穿斗梁架。

位于青城山腰的常道观,又称天师洞,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初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宋又改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天师洞位于天师殿上层,相传为张陵修炼处。

青城山保留了大量道教科仪和音乐,其品种之全,名目之多,实属罕见。而且青城山道教音乐在其发展衍变过程中,除了与当地流传的各类地方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还与湖北、湖南、陕西、北京、云南等地重要名山宫观流传的道教韵曲和器乐曲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希望道教保持“信天”、“爱民”、“抱一”、“无为”为核心的精神,为我国人民富强康乐,作出更多的贡献。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青城山道教文化发布于2021-05-07 2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