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道教文化心游太玄 道教文化心游太玄2

 

 

心游太玄》:

 

古琴文化

 

 

古琴审美中的道家元素

其一、道教文化对于古琴教化功能的继承和发展。《洞冥记》:帝恒夕望东边有青云,俄见双白鹄集于台上,倏忽变为二女舞于楼下。握风管之箫,舞落霞之琴,歌清吴春波之曲也。《列仙传》:稷丘公,华山道士汉武帝,公乃冠章甫,拥琴来迎。在神话小说中,神仙大都多才多艺,过着琴剑逍遥的日子,白玉蟾《道情》云“一琴一剑一杯”。在寂寞的深山修炼之中,音乐陪伴道人度过清冷的岁月。

嵇康《琴赋》序云“余少好音,长而玩之,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而嵇康也是魏晋时期的古琴名家。其《琴赋》认为弹琴可以宣和情志,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手段,“情动于中,而形于声音”。好比晋人的长啸一般,振越山林,表达一种旷远的幽思。古琴的学习需要专心静气,不为外物所扰动,又须注念于乐谱,其实学习古琴也是一种集中精神的过程,故嵇康云“可以导养神气”,就是这个道理。

顾梅羹先生在《琴学备要》中强调学古琴必须《揣摩旨趣》云“弹琴以揣摩旨趣为最难,又以揣摩旨趣为必要。琴曲之所以可贵者,非仅在铿锵悦耳这一点而已,为其能通万类的神情,发人心所感应,以成其为精粹独到的声音。”《庄子》书中哪位驼背的扑捉鸣蝉的老人,就是因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人专心于琴曲,则能与作曲的古人心心感通,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改变其气质,逐步培养而有圣贤之气象。所以早期儒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而道教除了继承音乐教育之外,还认为古琴可以“导养神气”,使人长寿。我们知道书法家长寿的多,就是因为其神气安宁,弹古琴者亦然。

其二、道教文化对古琴审美的影响

明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卷上《词林须知》中云“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郄,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慷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这番话基本上概括了道家音乐的特点,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古琴也不例外。元朝音乐分十七个宫调,其中仙吕调清新绵邈、道宫飘逸清幽,都明显受道家审美的影响。

《琴学备要》云“琴学流传,各有派别。如中州派,高古端严;浙派清和靡漫;蜀派峻急奔放;广陵派铿锵繁促;虞山派清微淡远。其风格意味,各不相同。”虽然不同,但是却也有相似共同之处,即以幽静、清冷、淡远为主,同于画派之南宗,而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特点。

《琴声十六法》云“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修指之道,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垢弗緇,止於至洁之地,而人不知其解。指既修洁,而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洁始。”又云“清者,音之主宰。地僻则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两手如鸞凤和鸣,不染丝毫浊气,厝指如击金戛石,缓急绝无客声。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溪山琴况》云“苦思求售,去故谋新,遂以弦上作琵琶语,此以雅音而翻为俗调也。唯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借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以自况,斯真大雅之归也…种种俗态,未枚举,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这里的“正始风”,正始是指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借指魏晋时期的风度。《溪山琴况》以魏晋正始时期的名士风流,那种超脱物外,寄情泉石的气质为最雅,也即是肯定了道家美学在古琴审美中的正统地位。

声音是心灵的表现,古人认为要弹一手好琴也好,写的字、文章、绘画等等,都和作者的个人修养有极大的关系,所谓“文如其人”。古琴也不例外,在《琴声十六法》中就提出琴音要妙,“必先自修洁始”。而《溪山琴况》中以正始风度为琴声最雅的标准,则古琴名家亦即承认要谈好古琴,必须于自然有极深的认识,能够不拘于名利,方可得意自然,能得意于自然,其发于琴音,也一定有松石林泉之气。古琴家以庙堂之气为俗,而以隐逸为高,这也是道家思想之表现也。苗建华说: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理论,又促使古琴追求一种“淡而会心”、“得意忘言”的含蓄之美。道家古琴理论“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成强烈对比,道家“法天贵真”的思想,对感情价值的强调,对于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道教对于古琴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数目繁多的曲目上。琴曲中表现道家色彩最多,约可分三类,(一)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对隐士的讴歌,其风格一如中国山水画所呈现的清淡自然气氛,如渔樵问答、山居吟、耕薪钓渭、归去来辞、唉乃、遁世操。(二)反映向往方外世界思想,如广寒游、列子御风、仙游、凌虚吟。(三)反映道家无为养性的思想,如招隐、鸥鹭忘机、静观吟等。

嵇康《琴赋》云“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厷;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道家的琴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早期儒家琴论的一种复归,而更注重对于个体感情的尊重。而道家“取其实,去其华”的思想,也使得古琴的传承较少沾染那些谶纬之气,而着眼于声音的感荡。清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就是精于琴律的人,其所作《流水》更是刻成铂金唱片,在太空中回荡,其艺术价值为世界所公认。

 

窃以为讨论古琴与道教文化,对于现世的人们有两点启发,其一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音乐为国民性之表现,而国民性各各不同,非可强此就彼。今试取某国音乐全部移植于我国,且勿论其宜与不宜,而先当问其受与不受。不受,则虽有良计划,费大苦心,终于失败而已,譬之撷邻圃之秾葩,缀于我园之老干,纵极灿烂,越宿而萎矣。何以故?无内发之生命,虽美非吾有也。”换言之,即音乐的发展当立足于本国,走自己的特色创作之路。

 


 

更多古琴内容,欢迎命理学: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游太玄》你所不知道的道教文化发布于2021-05-07 2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