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蕴蓄着精,承载着力量。在漫漫成长路上,书籍一直陪伴着我们,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培植着我们的气质,充实着我们的思想。为大力推广全民阅读理念,营造书校园氛围,进一步提升教职工文化素养;同时作为成都航院建校55周年暨迁校1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院工会、图书馆、教职工读书班联合举办“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系列活动

小人是什么人?——《论语》笔记青峰居士


 

 

 

 ?

然小人哉

 

言必信,行必果

 

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

 

 

 

 

 

论语笔记

 

《论语》文本中,“小人”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共出现20处24次。按照两汉以来的《论语》解读,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或者德低下的人。“小人”一说,源出于《尚书》的《无逸》篇:“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公告诫成王,做国君不要追求享乐,要懂得稼穑之艰难和民生疾苦。依,隐也,痛也。小人,指事于稼穑的草野乡民。
 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有一段话,其中的“小人”一词,我感觉既不能解读为“道德低下的人”,也不能解读为“乡野草民”。这段原文如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是我接触孔子和《论语》的发端。1974年,我读小学五年级(当时是九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学校全体师生开会传达中央批林批孔文件精神,说林彪搞复辟,讲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克己复礼,和孔老二(孔子名丘,字仲尼,仲者,老二也)一丘之貉,妄想复辟周礼。所以,批林批孔运动在实质上是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我完全不明白克己复礼啥意思,更不明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反动的孔孟思想是啥意思。听完传达,我问老师啥意思,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论语》中“樊迟请学稼”这段话,说:“上,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他们是治人的人;樊迟代表的老百姓被他们鄙视为小人,是治于人的人”。樊迟请学稼,成为批判孔子的铁证材料。 

对于“樊迟请学稼”这段话,两汉以来,几乎没有正解。

       一种观点是把樊迟解读为势利小人,可以称之为“贪利说”,如皇侃《论语义疏》:“小人是贪利者也,樊须出后,孔子呼名骂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迟在孔子之门,不请学仁义忠信之道,而学求利之术,故云小人也。”直解樊迟为趋利小人。《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时候多是这个意思。贪利——这种道德评判成为两千年一贯的通行说法。

 三国时期大儒何晏《论语集注》引包咸注说:“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这种解读认为,樊迟请学稼不是为了个人趋利,而是为了教民。这种说法也是符合儒家传统的,比如上古传说的尧阶禹步,神农,嫘祖等等,都是通过教民耕作纺织以实现教民化民治民的。但包咸注认为樊迟问孔子学稼不合时宜,不应该问。为什么呢?宋代邢昺《论语注疏》说:“此章言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樊须请学稼者,弟子樊须请于夫子学播种之法欲以教民也。孔子怒其不学礼义而学稼种,故拒之。樊迟既请而出,夫子与诸弟子言曰:‘小人哉,樊须也。’谓其不学礼义而学农圃,故曰小人也。”意思是:孔子怒骂樊迟是小人,因为樊迟“志陋”,目光短浅,没有修德化民成圣的大志向,孔子是恨铁不成钢!这是很典型的宋代政治伦理即礼教解说。持这种观点的几乎都是宋儒——理学家,如程门高足杨时,程子信徒朱熹等等。杨时说:“樊须游圣人之门而问稼圃,志则陋矣,辞而辟之可也。”(朱熹《论语集注》)。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志陋说”。

 以上两种解读,在儒家传统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影响是非常大的。后来很多注家意识到无论是道德解读还是志向解读都有明显的理尤未安的感觉,都试图把孔子从道德或志向的泥坑里面拉出来 。这就是另一种观点:把樊迟解读为乡野小民,与道德和志向无关,而与社会地位有关,我们可以称之为“小民说”。

在本文的开头,我们引用《尚书》周公告诫年青的周武王要戒享乐而知民生疾苦,《尚书》中的“小人”就是指社会食物链底层的稼圃草民,是就社会阶层地位而言的,没有道德和志向的高下评判。这种解读主要来自于清代考据朴学。俞樾《群经平议》,刘宝楠《论语正义》,毛奇龄《四书改错》等等都持这种观点。

 俞樾《群经平议》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也。”(《皇清经解续编》第1201页,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小人即老农老圃之称。若士之为学,则由成己以及成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当志于大人之事而行义达道,以礼义信自治其身,而民亦向化而至,安用此学稼圃之事?徒洁身而废义哉!”“当春秋时,世卿持,废选举之务,贤者多不在位,无所得禄,故樊迟请夫子学稼,学圃,盖讽子以隐也。”

 毛奇龄《四书改错》说:“汉儒原云迟思以学稼教民,盖惧末治文胜,直欲以本治天下,一返后稷教民之始,其志甚大,惜其身沦于小民而不知也。此迟有大志而夫子抑之,且仍以大者告之。”

小民说主要是清儒六经注我的考据朴学针对宋儒我注六经的理学。现代学者冯友兰杨伯峻尊宋学而持道德志向论,胡适钱穆尊汉学而持阶层地位说。

就我这么多年研读《论语》的体会而言,感觉上述三说都不能让人信服,都明显表现出刻意神化孔子及其言论的初衷(包括神化孔门弟子)。

下面我们看看《论语》中涉及樊迟的几段文字(樊迟问学稼之外):

   《为政》第5条: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雍也》第22条: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颜渊》第21条: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颜渊》第22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路》第19条: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中,涉及樊迟的对话一共6段,在樊迟请学稼之外的5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樊迟是爱护有加的,当樊迟有深入的提问时,孔子是不吝表扬的,而且,孔子对樊迟几乎是耳提面命,直言以教。如果樊迟是一个趋利小人或者无德小人志陋小人,而且是贫穷得几乎交不起学费的那种,按孔子的评价取舍逻辑,是不可能纳于门下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樊迟小孔子36岁(一说小孔子45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弟子,是孔门七十子之一,也就是说,樊迟是孔子晚年亲自授课而且身通六艺的成功贤人之一。很明显,樊迟不是上文所解三种意义上的小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候,樊迟才及门不久,尚二十郎当年纪,樊迟的活计是啥?是为孔子驾车。回到我们今天的现实: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坐车长途出行,会随随便便让一个毛头小子长途开车吗?一定不会!技术越精湛越安全,性格越憨厚朴拙越安全,思想越专注简单越安全,还要能吃苦耐劳。这些特点,感觉樊迟都具备(如果樊迟御出了什么问题,估计会在《论语》中留下记载的,但是没有)。我们再看《论语》中其他弟子,有执着的颜渊,豪气的子贡等等,他们几乎是孔子一点就能开窍有悟,有的还能举一反三反四,而只有樊迟,经常木木然不知夫子所云,反应要慢半拍,所以,孔子直言以教。我们都是做老师的,遇到过这种智商慢半拍情商休假但品性纯良的学生不少,我们是不是就要骂其为小人呢?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种学生,一旦开窍,前途无量第三点,孔子有没有责怪樊迟问学稼不合时宜呢?我认为没有。孔子本人“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路》篇),弟子中,仲弓比樊迟还惨,社会地位更低,孔子一样纳于门下,一样成就为七十子之一。孔子尚德崇行,英雄不问出身,所以,孔子能够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嫁给自己的穷弟子。因此,孔子没有在意老农老圃这些阶层和职业再则,儒家尚古,尤尚周公制礼作乐,强调对社会底层的农圃之人推恩行仁以化民。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支柱就是民本:民为邦本,农为根本,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孔子至于因为樊迟问学稼而怒其不争而鄙视其志陋吗?至于骂樊迟小人吗?

 

第四点,我们不要忘了孔子办学的目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之前的教育,是官学,官家子弟才有资格。孔子办学,是把被官家垄断独享的东西向社会基层播撒,目的是培养来自社会基层的社会精英,通过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社会精英的参政理民去实现政治清明;通过来自基层的社会精英的修身养德推恩施仁去实现社会和谐文明。所以,孔子重农而绝不是培养耕种技术,而是培养推恩施仁的有德精英,他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百姓盈粮而影从,襁负而至。所以《论语》中孔子所有的话都是对未来的社会精英说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是精英之间的对话。孔子在说出“小人哉樊须也”之后,说出了“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样一段话,是孔子看到樊迟没有真正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精英的历史责任而进一步说明:樊迟啊,你如果亲力亲为学稼学圃,你这是没有明白你的价值和责任啊,你的责任是好礼好义好信,让四方之民襁负而至,而不是你亲自去耕作。
基于以上四点,我把樊迟请学稼中“小人哉,樊须也”解读为:不成熟啊,樊须!孔子说樊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其实,《论语》文本中,指个子小年龄小思想幼稚不成熟而称“小人”的例子还有,樊迟绝不是孤证个案。如:《子路》第20条:子贡问士,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心口合一,行动果断,但幼稚鲁莽,不成熟,这是次一等的“士”。阳货》第25条:“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青春期的女儿,小男孩儿,都不好管教。
 
 

在《论语》解读史上,金代大学问家王若虚就持这种看法,他在《论语辨惑》二中说:“其曰:‘硁硁小人’,‘小人樊须’,以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滹南遗老集》第33页,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小人不一定体小,樊迟也不一定个子小,但不成熟确实是共同的。纵观古今《论语》解读史,仅王若虚一人而已,真是千年同调啊!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七)发布于2021-05-09 18: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