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琴,聆听来自太古的大美之言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需具备的基本涵养,它们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琴作为“四艺”之首,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远超过了乐器本身。这种由弦与木质共鸣发音、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作 “古琴”。追溯我国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伯牙至唐宋时期的白居苏东坡,士大夫与文人墨客无不热爱借助古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精追求。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十弦琴,为此前人们所熟知的、最早的古琴实物;2016年,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琴与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古代乐器的认知,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至春秋早期,距今约2700年。而根据《史记》中记载,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其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图为: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开幕式72贤人共抚至圣先师孔子歌

 

       不言而喻,古琴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皆具有重要地位。但据古琴研究者考证,在20世纪古琴并不被重视,一直处于式微状态,几度濒临失传困境。直至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范围内27个艺术表现形式之一;2008年,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首由古琴演奏家陈雷激演奏的古琴曲让世界人民都听到了来自太古的声音。自此以后,古琴不再曲高和寡,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与喜爱。而近年来,随着国家传统文化的支持与倡导,全国各地兴起“古琴热”,习琴者、斫琴者、教琴者以及研究古琴者陡增,一股古琴复兴之风正席卷而来。

 

        2018年9月8日,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承办,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协办的 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首次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以来,整理、编辑的古琴文化艺术文献资料成果以及北京地区古琴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成立以来,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以弘扬中国古琴文化为宗旨,致力于古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团结各方人士对琴曲演奏及新时代古琴艺术的发展进行研究与实践,发掘、培养人才。在当下,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历经了几千年传承,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涵盖了儒家家、家以及古代文学、美学、律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图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寒

 

借由古琴抚慰人心

 

      “琴为君子之雅器,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可操之,惟心中无德,腹中无墨者,不宜为之。”在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画院古琴社发起人吴寒看来,古琴的起源和形制中,包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古琴的演奏功能并不多,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杏坛讲学弦歌不断;《孔子家书》中又记载了诗经305篇,孔子皆弦歌之。此时弹奏古琴更是一种乐教形式,主要功能为教化人心、教化人性。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故古琴也被称为“圣人之器”。

 

       纵观人类乐器史,属古琴的史料文献最丰硕,堪称全世界乐器之最。古琴成熟期逾千年,跨越整个中华文明进程,在3000年之前的文字史料中就记载着关于古琴的内容,可见那时的先民对自然界认识的高度及科学性。古琴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传统材料和古法工艺,吴寒介绍,常见古琴的制式有伏羲式、神农式、正合式、子期式、仲尼式等,当人们进一步了解古琴制式时,仿佛能看见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再现,无数的先贤矗立在眼前。古琴所承载的不仅是音乐,还有从人性感悟出发的、传统文化内核与经典艺术传承之间的链接。古人将音乐分为正乐与淫乐,正乐主要指儒家思想中所讲的振兴雅乐,而淫乐是指流传于民间的部分俗乐、靡靡之音等。因为古琴为华夏正音,代表大国气象与大国情怀,其含蓄、内敛、平和的中正之声能够代表中国最高的音乐审美属性。在《四库全书》中记载着孔子论琴的内容:“琴美而不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语有言,“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读书足不出户,便可知晓世界、知晓圣贤者之道。而书中充满喜怒哀乐,唯有抚琴以正人心,无论大喜还是大悲,坐在琴前弹奏一曲之后,人心都可回到初始状态。

 

       在古代,古琴仅作为文人闲暇时候的雅玩,用以修身养性,鲜有人将弹奏古琴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所以古琴的文化高度几乎都是由业余琴家推动的。众所周知,士大夫伯牙弹琴十分动听,但他并非以优秀的琴技而闻名,而是靠古琴操缦找到知音成就了自身。“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人们对于友情的一种形容,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故,意为古琴除音乐之外的含义,即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吴寒表示,从伏羲斫琴、神农斫琴至古琴拥有乐教、礼乐的社会功能,再到目前人们所听到的古琴乐曲,在逾千年的古琴文化和琴曲艺术中,弹琴的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弹圣人之琴,即心怀天下;第二类弹文人之情,即修身养性;第三类为弹艺术之琴,既钻研古琴技法。从古琴弹奏风格上来讲,历代以来,“文人琴”与“艺人琴”一直交替发展,“文人琴”爱好者热衷于向“艺人琴”爱好者学习古琴技法;“艺人琴”爱好者又反过来向“文人琴”爱好者学习古琴背后的文化素养。两者合力将古琴艺术推向高峰,使其达到了能代表中华文化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

 

图为:首届北京古琴文化展厅杏坛讲学互动场景

 

古琴中的写意精神

 

       因古琴影响深远,而从单一的乐器发展成为一种乐器的门类。古琴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民族属性,在审美上也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写意精神。陶渊明曾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无声胜有声”能使音乐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吴寒对此十分赞同,他指出“坐听无弦”是中国文人审美的主要取向,当下习琴者如果不按照古琴的本质去传承,丧失古琴艺术的民族属性和其本身的音乐属性,就会导致古琴文化的没落。

 

       当前,很多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纷纷设立古琴专业,将其归入民族乐器系。但有人指出,古琴用西方音乐理念演奏和按照传统方式诠释会大有不同,因此出现了“学院派”与“传统派”的分歧。相关学者也表示,古琴传承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的割裂。其实,古琴流派之争并非仅发生在现代。宋代时期,在宫廷中对于古琴的弹奏有固定标准,并以弹奏精准为美;而另一派别的习琴者则大量吸收了民间的音乐小调,表现方式十分自由。此时,古琴浙派开始兴起,其认为对一首琴曲而言,最重要的是将意境传达给听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古琴的创作和演奏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两浙琴派将儒家的思想与道家的逍遥自在融入琴曲的创作与表达中,至此文人士族的风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古琴的传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旧时,因为没有互联网、音像设备等,习琴者要去外地听一首琴曲需乘船好几个月,习琴者还会以艺换曲,将学习好的琴曲再带回家乡传授给他人,此种方式带有中华古老的文化特性。而现在,万里之外都能欣赏到古琴演奏,随时随地能下载古琴名曲,极大地缩短了过去古琴学习的进程,学习古琴的方式从纯粹的言传身教开始过渡到全新的模式。

 

       目前,一种学习古琴的方式为口传心授,习琴者通过自我的感悟,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学习,较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习惯;另一种学习方式则惯用西方的音乐规律来界定和套用在古琴的学习上。吴寒表示,目前学习古琴的方式主要应以减字谱为主,此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按弦指法,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古琴的减字谱能够代表习琴者对于字、谱、意三者之间的充分认识和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学习音准、音律,此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学习传统古琴人士的赞同和践行。

 

图为:仲尼式古琴

 

古琴文化在当代的延续

 

      “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也要有所领悟。相应地,想要真正弹好古琴,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并非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的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出古琴音乐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吴寒认为,传承古琴不需要统一标准,因此对于“学院派”的习琴方式与“传统派”的习琴方式,大众可各取所需、各全其美。而作为古琴文化工作者,重要的是让这门艺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去发展与传承。

 

       新中国诞生之初,社会上会弹奏古琴的人寥寥无几。而古琴流传至彼时已有几千年历史。眼看古琴技艺即将失传,由张伯驹、管平湖、溥雪、查阜西、汪孟舒等人倡议成立了“古琴会”(即北京古琴研究会)。北京古琴研究会自成立伊始,便对全国所有古琴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启动批注、出版历史上的古琴名曲这一庞大工程,将其写成五线谱,并发行古琴曲唱片。1954年,查阜西王迪许健用3个月的时间往来奔走于17个城市,录制、记录古琴弹奏者演奏的琴曲,发现了许多被认为已经失传的曲谱和一些著名的老琴。1958年,查阜西把调研成果发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吴寒认为,这一群人为整个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伟大不仅停留于古琴的艺术层面。

 

       对于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及其社会功能的延续,吴寒表示,古琴文化工作者目前做了各种分工:“演奏类的琴家,通过弹奏古琴将乐曲之美传递给世人;古琴琴曲创作者,除尝试创作一些新的琴曲之外,更多地从事恢复古曲的系统工程;文史类习琴者,主要从事古琴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将对史料进行解读,让更多古琴爱好者能够了解古琴;还有部分习琴者,应运用新媒体、新科技,将古琴文化和古琴艺术通过更适合当下的方式进行展示,以达到更好推广古琴文化的目的,让中国优秀的高雅艺术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当下,让大众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琴从先秦时期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至目前我国古琴学习者已超过百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记者采访多位古琴爱好者,他们虽然习琴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最终殊途同归,都不仅仅为掌握一门音乐技巧,而是要达到修身养性、向内求证,从而认识生命。古琴爱好者们似乎有着这样的共识:弹奏古琴曲仅是学习古琴的一个方面,古琴是由曲谱传承、指法演奏、斫制技艺、琴学理论等组成的庞大系统,此系统通过一代又一代古琴人完善、传承至今。只有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保持专业性,通过常年的勤奋累积,才可以演绎出阴阳互济、中正平和的古琴内涵。一门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能有这么多的拥护者,是很多古琴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成果。吴寒表示,对于古琴的当代传承应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情去看待,不管是习琴者、研究者,还是仅热爱欣赏古琴曲的老百姓,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古琴文化当下最好的诠释者与传达者。

(责任编辑:王强)

 

—— 古法斫琴体验 —— 

 

 

琴学 | 琴论  琴讯 琴事 琴人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文化访谈|遇见古琴,聆听来自太古的大美之言发布于2021-04-17 14: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