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百问》是北京白云观监院李信军道长历时三年完成。全文分十一章280问,详细系统的介绍了道教文化历史的形成、延传、发展以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目录

第八章 道教养生(下)

 

189、什么是“导引”?

190、四季如何导引?

191、什么是《灵剑子》五脏导引法?

192、道教的环境养生思想是什么?

193、养生对“房中”有怎样的禁忌和要求?

194、什么是“静功”和“动功”?

195、如何自我按摩疗病法?

196、什么是五禽戏

197、八段锦如何练习?

198、什么是太极总论?

199、“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是什么意思

200、“辟谷”有怎样的现代意义?

201、养生为什么重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189

什么是“导引”?

       导引,即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简单的说:导为肢体运动;引为意念作用。

       中华养生方法中最早的导引术,历史十分悠久,道教界均认为源自上古之时的彭祖,彭祖很善于养生,他远离尘嚣而体道自然,与万物为一,在世修炼八百年而最终得道成仙。正如《庄子》中说:“吹呴(X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吐故纳新之术的“气功”学说,以及坐卧屈伸之道,来源于熊经鸟伸的仿生运动之法。而这些养生的理论和依据,他又是根据彭祖的修炼方法及经验得出的总结和概括。

       关于导引的修炼法门及其功能和作用,在道教历代经典中多有论述及记载。如《古仙导引按摩法》中说:“道以为流水不腐(水因流动而清澈),户枢不蠹(dù,门窗经常开关,才不会虫蚀生锈),以其劳动故也(这是因为经常运动的缘故)。若夫绝坑深水,则秽臭滋积(如果水停止不流动,就会形成污水、臭水而蚊蝇滋生);委木在野,则虫蝎滋生(枯木放在野外,难免成为虫蝎的居所)。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能久”。历代养生大师们远取于物,近取于身,认为人和物一样,都需要运动,运动才能保持长久。故提出“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的道理。认为导引可以“或以逆却未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

       那么导引的精义及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呢?《修真精义杂论》指出:“夫肢体关节,本资动用。经脉荣卫,在于宣通”。也就是说,导引可以使四肢百骸,关节强健;可以使经脉气血宣通流畅。既可以有效防御疾病的发生,又可以攻治已结之重疾。

       关于如何导引以养生,《保生要録》强调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身体要经常锻炼运动,但不要至疲大累为妙)。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指出:行、立、坐、卧皆不宜过久,久则伤筋、伤骨、伤气、伤血),此小劳之术也。故《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瘀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这里指导引动作)以宣导之”。

       以上所谈,即是导引养生的理论和依据,两千多年来,道教徒一直秉承“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信念,做着导引之士,养形之人,而虔恭愿随彭祖仙真游。

190

四季如何导引?

       四季,即一年当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因为季节的不同,气候和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道教养生注重顺阴阳消长节律,故要求体道自然而适应此法则。所以通过不同的季节修炼不同的导引锻炼,可以有效加强体内气化作用,并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能够起到散寒去湿、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强筋健骨等作用。

       道教著名养生典籍《真气铭》这样论述导引术:“凡欲去疾,导引为先。经脉不雍,关节不烦。或如射雕,侧身弯环。或曲腰脊,如蟾半圆。交指脑后,左旋右转。经展手足,气出指端。摆掣四肢,捉溺三关。是以摄养有方,则寿同龟鹤。若恣意纵欲,则命比蜉蝣”。形象的指出导引中的或如射雕,或曲腰脊、摆掣四肢,捉溺三关等形体运动的方式和方法。

       四季导引功法,分别为春季导引、夏季导引、秋季导引和冬季导引。

 

春季导引方法为:

       1、早上起床时及吃饭后,以两手掩口,呵热气,上下摩面部三五十遍,可令人光泽不皱,兼能明目。

       2、正坐,两手十指相叉于胸前,闭气行之(注:以鼻吸气后闭气,待练完此动作后,以口缓缓呼气),左右手极力向外相争,可治肝脏风邪。

       3、两手相叉掩项后,闭气行之,使面仰视,然后项与手极力相争(注:双手用力前拉,头极力向后)。可治热毒肩痛,以及目视不明,积风不散等症。

 

夏季导引为:

       端身正坐,以一手用力按(音bì,膝盖上方大腿内侧),一手向上极力如托石,闭气行之,左右相同。可去两肋间风毒,去心火,通和血脉。

 

秋季导引方法为:

       1、端身正坐,以两手踞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可去肺部风邪积劳。

       2、以两手相叉,于头上左右伸拽数下,闭气行之。可去关节中风之症,亦治肺脏诸疾。

 

冬季导引方法为:

       1、以两手相叉,一脚踏之,闭气行之。可去腰脚拘挛,肾气冷痹,膝中风湿等疾。

       2、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左右相同,闭气行之。可治骨节诸风,宣通血脉,膀胱肾脏等疾。

191

什么是《灵剑子》五脏导引法?

       灵剑子,书名,属道家养生经典。作者为晋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养生家,净明派创始人许逊(即许真君)。他认为修道者须先行善积德、济贫拔苦、广布阴骘,使心迹洁正,调气足,然后行胎息服气,导引存神,以及房中、按摩等方术,保养形体精神、充实精气、调理筋骨血脉,养成玄珠大药,方能成仙。其揉合儒家忠孝伦理与道家炼养之术,自成一家。

       关于就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如何练习脏腑养生及其功用,他在《灵剑子》中说:“导引,开舒筋骨,调理血脉,引气臻圆,使气存至极力后见焉。摩拭手脚,偃亚球拳,伸展拿搦(nuò),任气出旋。诸疾退散,是病能痊。五脏六腑,神气通玄,来往自熟,道气成焉。或存至泥丸(指头顶百会穴)顶后,或下至脚板涌泉(指涌泉穴),久久修之,后知自然”。

       《灵剑子》五脏导引法,即春天补肝导引法、夏天补心(四季补脾)导引法、秋天补肺导引法和冬天补肾导引法。

 

春天补肝导引法为:

       两手相叉掩项后,使面部仰视,闭气行之,使项与手相互争力为之。可去肝脏热毒引起的肩项疼痛,目视不明,积聚风气不散等症。

 

夏天补心(四季练此补脾)导引法为:

       左右手如挽弓射雕状,可去胸肋及胸膈结聚风气,脾脏诸疾,左右换手做时皆须用力闭气为之。

 

秋天补肺导引法为:

       以两手抱头回旋俯仰,行时须闭气,转后放松时以口缓缓吐气。可治胸肋筋骨间风气、肺腑诸疾,能宣通项脉,却诸寒湿等疾。

冬天补肾导引法为:

       以两手相叉,一脚踏之,须闭气行之。可去腰脚拘急,肾脏诸疾及冷痹,手脚风毒之气,膝中风湿疼痛等疾。

       另外,《灵剑子》中还记述有,如“仙人干浴法”。干浴,即如洗浴时用手在身体上下搓擦之意。每日于清晨起床前,叩齿三十六下,然后双手掩口,呵气数下搓热,先摩面部、次擦两耳、两目,再如洗浴闭气上下擦身,自有长身爽神却病之效。

       《灵剑子》最后介绍说:如能按此行之,则诸疾不生。盖因四季气候变化不同,故脏腑所感亦不同。相同者,皆因风、热、燥、湿、寒也。此五气,为百病之源,不可不慎,不可不去也。

192

道教的环境养生思想是什么?

 

        道教环境养生,重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思想。高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甚至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高度一致,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

        灵枢经》中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淮南子》说:“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于天者,逆其生者也”。故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在环境养生方面,道教提出:必须“尊天法地,顺应四时”。在适应此阴阳消长方面,指出:大风大雨、大雾大雪、冰雹雷电等,当闭门户,不可出入,生疾。夏不可极凉(夏天气候炎热,但不可贪图极凉),冬不可极热(冬天气候阴寒,但不可贪图极暖)。提倡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忧思愁哀,饥餐渴饮,日夕所营,自然为妙的养生思想。

193

养生对“房中”有怎样的禁忌和要求?

       “房中养生”,既讲欲不可绝,更讲节欲延寿。性是一切生物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对“性”的话题,回避和指责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养生的原理。古人认为,人的生理需求应顺应自然界的天地阴阳之道,不能人为的过度压抑和禁欲,这样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现有的史籍来看,房中术始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已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房中理论和方法。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专门将房中与医经、经方神仙并列,并著录“房中八家”著作186篇。并说:“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这段话强调了节情欲而求寿考的重要性,也道出了古代房中卫生之道的要旨。

       关于提到“年龄”与“性”的话题,古人已观察到并提示:女子破阴太早伤血脉,男子破阳太早则伤精气。精伤及肾,血伤及肝。肝肾亏损,根本不固,是诱患各种疾病的根源。故指出:“欲不可早”。同时还提出:欲不可强。认为人的性欲虽不能强制压抑,但也绝不能超越男女本身所应具备的条件,如生理、心理条件等。否则势必会造成精液耗伤,腰肾等疾累及一生的严重后果。

       唐代后期,房中术因极易被误解而流于淫亵,故渐趋没落,但它所强调的有关节欲保精、房事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论述,是符合卫生之道及有利于优生优育、家庭幸福、健康长寿的。如说:饱食后及饥饿时不宜行房、醉后不宜行房、劳累过度不宜行房、经期不宜行房、产后月内不宜行房、病期及大病初愈不宜行房、过喜过悲不宜行房、风雨雷电之时不宜行房……。

       据现代医学证实,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态、合理的膳食,适度行房能够避免血气的下降,维持气血平衡,使人体强健。当然,节制房事是养肾、长寿的关键。纵欲会引起早衰,脑为肾生,肾亏会发生脑衰。肾又主耳,纵欲易造成耳聋、耳鸣等症状。肾为五脏之本,故保肾固精对维持人体生命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元代著名养生家李鹏飞就这些问题曾提出:“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不可避”的养生理论和观点。《阴符经》则强调:“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忧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指出了淫声美色、纵欲乃伤身破骨之斧锯,健康、长寿门前之虎狼。

       道教养生,重在“保精、爱气、惜神”,认为只有“精充、气足、神旺”,才能身心健康、延年而益寿。

194

什么是“静功”和“动功”?

       道教养生中的“静功”,指的是外静而内动(当然,也有的要求内外皆静,即所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肢体不做任何动作,采取坐、卧、站等外在形体上静止的姿势,以锻炼体内精、气、神为重点的功法,以加强体内脏腑的自我调节和气血的充盈,故被称之为“内功”或“静功”、“动功”,指的是外动而内静,如常见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筋功、太极拳等。动功主要锻炼人体的四肢、百骸更加柔韧、具有张力,促使肌体健壮、健康等。需要指出的是:在道教的养生锻炼方式方法中,多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亦即外动而内静或外静而内动的“动、静”相宜修炼之法。

       在这些养生功法中,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均主张“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指调节身体运动的姿势、动作等,属炼形范畴。旨在舒经通络、气血充盈畅达,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身体部位的调整及改善等;调息,是指调节呼与吸的方式方法。要求在练功时适当调节呼吸的方式、节律、频率和深度,从而协调脏腑功能等;调心,是指调节心理活动及状态。在练功过程中要排除杂念和各种不良心理。旨在调节大脑和脏腑器官等组织功能及作用。

       总之,在练功状态中,要注意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规范,要集中注意力,安定心神,形正体松,气运自如。要自觉控制自身的意识活动,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和干扰,方可做到聚精、养气、宁神,使之达到精充、气足、神旺的“三全”境界。

195

如何自我按摩疗病法?

       关于按摩进行治病疗疾之法,据最早的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中记载:用按摩推拿之法,可以治疗痹症、口眼歪斜和肠胃疼痛等症。之后,随着我国医学、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按摩疗病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

       按摩,即通过不同手法,按摩不同的经络穴位,促使经脉疏通,增强肌体免疫力,强健身体,以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按摩的手法,经过历代验证,不断总结出十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推、拿、按、摩、揉、捏、弹、拔、点、摇、滚、拍、击、拨伸、牵引等。按摩疗病的优势及适用范围很广,且简便宜行,其对于各种跌打损伤,经络、气血不畅,乃至感冒、头疼以及肠胃不调、中风等均可自我按摩进行治疗。而不适合按摩治疗的病症当然也很多,诸如各种传染、感染性疾病,皮肤病、开放型损伤及烧、烫伤等。

       按摩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消肿止痛、扶正祛邪。可使正盛邪退、阴平阳秘、疏风散寒、舒筋利节等功效。

       如身体有病,可采取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将意念作用于病灶处(指不适部位),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手法,以按、揉、捏、拔、拍、拨伸等动作,于每日清晨起床前及闲暇之际,进行反复按摩,相信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起到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作用。

196

何谓“七情六欲”及“修性炼命”?

       “五禽”,指自然界中的五种动物;“戏”,指模仿它们的动作并练习。

       据《养性延命录》中说:“华佗三国时著名方士、医学家、养生家,五禽戏的创造者),善养生,弟子广陵(指地名)吴普、彭城(指地名)樊阿,受术于佗(均随华佗修炼养生之术)。佗语普曰(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要经常运动,但不能过度劳累)。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鵄(chī)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身体出现问题时),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让身体出点汗就好了),以粉涂身(将汗用手摩擦面部、身体),即身轻体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饭如少壮也”。该书中还指出:“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每次练习导引以发汗为妙)。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五禽戏练习方法为:

       虎戏者:四肢踞地如虎行之状(指双手双脚着地),前三踯(向前走三步),却二踯(向后退两步),长引腰(手和脚前后极力相争,似伸腰状),侧脚,仰天(侧身上看)。即返踞行(再如前练习),各七过也(各做七次)。

       鹿戏者:四肢踞地,引项反顾(指扭动颈项向上看),左三右二(向左反顾三下,向右反顾两下)。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胸紧贴膝部),左辟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双手按地,托起全身重量)。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一上一下做七次)。以脚拘物(以一脚勾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指用力为之),用力各二七(各做十四下)。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七(左手抓右脚趾七下,右手抓左脚趾七下),缩伸二臂各七也。

       在导引术发展史上,五禽戏是第一个形成套路的养生健身功法,由于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异。人们模仿它们的形态进行锻炼运动,能使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络,阴阳调和,祛病健身而长寿。

       五禽戏的特点是要求意守、调息、闭气和形体相配合。意守可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气行则血脉通畅;闭气可以祛邪,却邪则散风除湿;形动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并流传至今。

197

八段锦如何练习?

       八段锦,最早见于《道法会元》卷六十九《王侍宸八段锦》,为道教传统养生功法之一。“八段”,是指此功法共八节,也就是八个动作。“锦”,是指其姿势动作柔和优美,或“集锦”之意。八段锦分“文八段”和“武八段”,即坐着练的是文八段,站着练的是武八段。八段锦的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如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练习法为(即武八段)

       1、两手托天理三焦。注:双手如托重物用力上举,须闭气行之(每待一势练完后,可缓缓呼气。之后,再吸气、闭气练习)。可吐故纳新,调理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尤其是上肢和腰背疼痛、不适的人群。

       2、左右开弓如射雕。注:腿变为弓步,一手向前极力推,一手向后极力拉,如拉弓射雕状,须闭气行之。可加强呼吸和血液循环,调理肝肺。

       3、调理脾胃须单举。注:一手向上极力托起,一手向下极力相按,以形成上下极力相争之势,须闭气行之。有助于防治肠胃等疾病,增强消化功能。

       4、五劳七伤向后瞧。注:脚不动,扭动腰部、头极力向后转看。可消除疲劳,健脑安神,防治颈肩酸痛等症。

       5、摇头摆尾去心火。注:放松腰、颈部位,左右摇摆。可解虚火上炎,烦燥不安,有健肾强身功效。

       6、两手攀足固肾腰。注:以两手抓住脚为宜,一左一右,须闭气行之。可治腰疾,增强腰肾功能。

       7、攒拳怒目增气力。注:用力握拳向前伸出,一左一右,须闭气行之。可激发经气,增强肌力,调理心肺等功能。

       8、背后七颠百病消。注:踮起脚尖,之后脚跟同时着地,须全身放松为之。可疏通背部脊椎经脉,增强脊髓神经功能等效。

       八段锦以其动作柔和缓慢,轻松自如,舒展大方,动静相兼,刚柔相济等特点,有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等功效。加之易学易练,故现在社会上练“武八段锦”的人很多。练习八段锦,可以治疗的病症很多,诸如头目眩晕,肩颈、腰腿疼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只要长期练习都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本功法尤宜年老体弱及患慢性疾病的人士锻炼。

198

什么是太极总论?

       “太极”,为张三丰祖师所创立的一套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修炼运动功法;“总论”,是太极文化、理论的全面总结和“汇集”论述。

       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说:“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指顺势而为,勿使蛮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动作轻缓、舒展,忌刚强暴发力。神宜内敛即精神与动作高度统一,不宜神意张显),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忌大伸大展,大曲大收,犹如行云流水,绵延不间断也)。其根在脚发于腿(脚犹根也,不可蹒跚而动,每动脚皆由腿带而方能起)。主宰于腰(腿又由腰而主宰),形于手指(指外象发于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指全身统一完整,不可偏执一处)。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无论向前进身,还是向后退步,都要借自身之力,顺势而为)。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练习太极,最容易出现毛病的地方,一是腰、二是腿。每个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关键是否连贯、得势、自然。如有缺陷处,即要找出毛病,腰如果不自然,发不好力,就要从腿上观察、改进。其它的也一样,都要找出根源症结)。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重于心性,关键从意念上下功夫),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果向上走势,必须先向下行之。也就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己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如举重物,已用十二分气力,虽能力挺,惜伤筋动骨矣。如能借势就势,借力得力,方能以柔克刚,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万物皆分一虚一实,天地皆分一阴一阳。然虚与实无论如何变化,还是一阴阳。既在变化之中,又在统一之内)。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如果要想练好太极,除勤学苦练掌握太极总论外,还要修炼心性,体悟静定之道。如《太极行功说》中认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种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根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双耳,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以津液遍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双手擦热轻揉双目),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之,以手鸣天鼓(双手捂耳,手指敲击脑后风池穴),以治其热,此口功也。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去做,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那么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练习这些诸如静坐、叩齿、揩鼻、擦耳……等功法呢?《太极总论》最后说:“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太极,自张三丰祖师创立以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在社会上形成以“三丰太极”为宗,而不断演化出多种太极流派。太极以其易学易练,且不分老幼、性别的特点,受到广大爱好武术及喜欢体育锻炼者的青睐。可以说“太极”是道教传统养生中的一个重要功法,它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积极而广泛的。

199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是什么意思?

       道教养生涉及到日常起居以及人体的方方面面,就口中之唾液而言,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从所取的诸如“津液、玉液、灵液、金浆”等名号当中也不难看出其影响及作用。

       在养生功法中,多有这方面的论述,诸如:以双手掩口,呵气,或将津液少许于掌中,擦热后上下揩面、熨眼、擦耳、揉鼻等。可美容养颜,使耳目聪明……;叩齿三十六下,或舌抵上颚,待灵液生后,鼓漱咽之。可固齿生津,滋润脏腑,保神护精等功效;在养生疗疾方面则说:如身患毒疡等症,每以夜半将津液涂之。可杀菌消炎、消肿止痛、祛风毒湿疡等症的记载。

       近代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的唾液中不仅仅只是含有淀粉的消化酶,只起到消化、洗刷口腔这样单纯的功能。科学家从动物受伤后不断用舌头舔伤口使伤口加快愈合一事中受到启发,经实验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两种细胞生长因子。一种是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神经细胞因子(NGF),另一种是能对人体表皮细胞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这就为揭开道教重津、咽液之术的养生之谜打开了通道。故养生除重视经常提出的“精、气、神”外,还特别重视“津”和“液”的滋养脏腑之重要功能。所以,道教养生家历来主张的“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是有极深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医疗价值的。

200

“辟谷”有怎样的现代意义?

       “辟谷”,又称却粮、断粮等,为道教早期养生功法之一。指通过不同层次修炼,逐渐减少乃至达到以不食五谷即能成道、得道为目的之炼养方法。

       道教养生中的辟谷功法有多种,有服药饵以辟谷者,有食水果以辟谷者,有以服气为辟谷者等。总之,辟谷即以不食五谷杂粮为前提,当然这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特殊的修炼,循序渐进才行,常人千万不可随意断谷、断粮,这样不但不利于养生,反而会危害健康。

       饮食方面,道教历来主张少食、均食,有“腹不极饱”之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损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寿。经常饱食,不仅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血液过多集中在肠胃,使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由于营养过剩而造成的肥胖病,由此引发糖尿病、胆石症、代谢性痛风、心血管等疾病。而适当少食,断食(以一个星期断食一天即可,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等来决定,千万不能强制性断粮),可以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伊巴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人顿顿吃的过饱,会造成肠胃过度疲劳,就会产生胃、肠道疾病。长期如此,淤积在肠道中的食物残渣就会发酵,产生有害毒素和人体过敏物,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血液,使人极易产生头晕,头痛,甚至产生心肌梗塞、支气管哮喘等。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研究断食(辟谷)法,日本已率先开设了许多断食疗法医院,将其应用于治病疗疾医学之中。道教养生“辟谷”术,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它的科学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所认同并逐步推广。

201

养生为什么重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道教养生的范围十分广泛,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无不包含其中,可谓细致而入微。道教养生的根本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如《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防寒暑。然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孔子也强调指出:“寝食不时,嗜欲不节,劳逸过度,病共杀之”。《庄子》则进一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就是要想健康长寿,养生之道的真谛在于清心寡欲,并遵循自然之法则。均阐明了养生之道,贵在“慎起居,节饮食”,“效法阴阳,和于术数”。

       关于谈到“起、居、饮、食”之道的养生,道经中指出“耳耽淫声,目好美色,口贪滋味,则五脏摇动而不定,血气流荡而不安,精神飞驰而不守。正气既散,淫邪之气乘此生疾”。说明人体得病的原因是正气衰而邪气盛所导致的,而根源又在于耳、目、口贪恋声、色、味,由小变大,由少聚多,阴气日盛而阳气渐衰所造成的。故《名医叙论》中说:“世人不终耆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不异举沧波以注炬火,颓华岳以断涓流”。

       那么,怎样造成如所说的“不终耆寿”(指还没老就去世了),而达到身康体健,益寿延年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指出了内需修外以养,形体和精神都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只重视外在的形体锻炼,或只看重内在心性及脏腑的养护,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故《抱朴子》说:“形神兼养,性命双修”。方可身强而体健,延年而益寿。功成道备,登而上仙。

 
 

中华道学,中华,道学,道教养生,道教,养生中华道学,中华,道学,道教养生,道教,养生道教名山道门法则中华道学,中华,道学,道教养生,道教,养生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华道学百问》第八章(189-201)——道教养生(下)发布于2021-06-13 12: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