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韵取胜——东晋行书


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后人常把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足见晋代书法的高度。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曾任秘书郎、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学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师从卫夫人,学习正楷;第二个阶段,师从王廉,学习正楷和行书;第三个阶段,学习钟繇、张芝书法。王羲之书法楷、行、草三体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书。


据史载,他的书法作品有400余件,但没有一件留传。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后人的摹本。


王羲之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秀壮并存——唐代行书


唐代行书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系统是王羲之书风,以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和柳公权为代表,他们结合“尚法”,创作着规范化的书法作品。另一个系统是颜真卿、李北海书风,走的是一条创新求变的路。二王书风在唐代表现最甚。


唐代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书法,并且极力推崇王羲之。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提倡主要表现在:第一,亲自为王羲之写传。第二,广泛搜罗王羲之书法,派书家鉴定真伪,对真迹响拓临摹,然后把临摹品分赐朝中大臣。


今天所能见到的《兰亭序》摹本就有冯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等多种。第三,撰《圣教序》,由怀仁汇集王羲之字迹,摹刻上石,这就是著名的《集王圣教序》帖。《集王圣教序》可谓是集字帖之祖。第四,以一手飘逸的具有王羲之书法体格的行书,留下了《晋祠铭》和《温泉铭》,这对推广王羲之书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李世民以帝王之力提倡王羲之书法,所以,唐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王羲之书法的热潮,也形成了以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陆柬之、柳公权为代表的王羲之书风的行书书家群。


褚遂良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虞世南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欧阳询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承上启下——五代(十国)行


承上启下——五代(十国)行书



发展到唐代,字体演变的任务已告完成。因此,有人将书法史分为两个阶段:唐前和唐后。


唐前是寻找书法规律的时代,唐后是学习晋唐书法,摆脱晋唐书法的时代。

五代十国是一个紧随唐代的朝代,它历时54年的短暂历史使五代书家难以有大的成就,但五代书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作为唐代书法与宋代书法的桥梁,既是前代书风的总结,又是后代书风的先声。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别署希维居士,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又因其佯狂,被称为“杨疯子”。他的行书受二王、颜真卿、欧阳询书法的影响。行楷《韭花帖》字态、体态整洁秀雅,二王精髓毕现,魏晋十足。行草《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深得颜真卿《祭侄稿》和《争坐位帖》笔意,线条圆转,字行茂密。

尚意为先

杨凝式 | 作品全集1.0版 / 点击进入 

颜真卿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尚意为先——宋代行书



行书为动态书体,挥洒起来比楷书随意,因而也更能抒发书家的情性。行书的这种抒情达性也正好暗合了宋代书家的身份构成。宋书尚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其一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其二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不包括碑,汇编在内的都是前人的书翰、尺牍。它共由十卷组成,二王书法在十卷中占去了一半,而二王书法大多为行草。这就为宋代书法家提供了习书的范本,也突出了二王书法在《淳化阁帖》中的重要性。楷书在宋代遭到了冷落,而行书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宋代书家的成就也就表现在行书的创新上。代表书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史称“宋四家”。


黄庭坚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米  芾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苏东坡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蔡  襄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继而复生——元代行书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初的皇帝们用武力来稳定社会,但武力却征服不了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包括书法在内的汉文化。因此,到了仁宗、英宗时,除了加强政治统治以外,在文化上开始向汉族学习,并提拔汉族官员,使蒙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同化。


天历初年,还设置“奎章阁’’,任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元代书法较之南宋有了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书法家。元代少数民族书家数量之多,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流派纷呈——明代行书


明代帝王雅好书法,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写“外制”,挑其中最能者留在翰林院写“内制”,授予“中书舍人”。还推选黄淮等28人专门学习二王书法。


仁宗喜欢摹习《兰亭序》,神宗随身携带王献之《鸭头丸帖》,说明当时学书风气之盛。明代帖学盛行,出现了《泉州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真赏帖》、《崇兰馆帖》等。由于皇帝的提倡,加上帖学的发达,明代的行书得到了发展。主要行书家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徐渭、王铎等。


祝允明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文征明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徐渭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王宠 | 作品全集0.1版 / 点击进入 




多元取向——清代行书


清代行书可分为三派:狂放派、帖学派碑学派。狂放派是明代末年表现主义书风的延续,代表书家为傅山。帖学派是垄断清初书坛的一个流派。清初,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书法,派人四处搜求董书。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一时间,天下尽学董书。


有人曾将清初书坛划分为董书时代赵书时代,便是从上述的事实出发的。但董书和赵书都属于帖学一系,所以,将它合为帖学派。帖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张照等。


碑学派和帖学派之间的年代分界是嘉庆、道光年间。嘉庆、道光之前书法多为帖学派,嘉庆、道光之后书法碑学派才鱼贯而出。



【终】


【感谢原创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书法字帖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各有千秋的历代“行书”赏析发布于2021-04-18 08: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