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专门为刘备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它的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全据长江中下游,继而等待时机,两路北伐,克复中原。

不过,现实是,关羽丢失荆州,诸葛亮五次北伐未果,宣告了“隆中对”最终走向失败。

“隆中对”失败的责任到底该有谁来承担呢?有人说当然是关羽,他“大意失荆州”,难辞其咎。

不可否认,关羽是“隆中对”开始走向失败的直接责任人。但归根结底还是“隆中对”先天不足,它是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人生目标以及对天下大势分析不准确所导致的。

一、诸葛亮的人生目标

诸葛亮在出山前,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那么多,诸葛亮为何要拿这两个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呢?

第一,这与诸葛亮的家乡有关。诸葛亮的家乡在山东琅琊春秋战国时期是属于齐国。管仲是齐国名相,而乐毅曾经攻陷齐国70余城。诸葛亮在年幼时就对他们二人的故事耳熟能详。

第二,这与诸葛亮的奋斗目标有关。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司马徽曾经这样评价他:“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也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司马徽和徐庶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另外两个历史人物——姜子牙和张良

论名头和功绩,二人可比管仲、乐毅大得多,而且,二人都是“帝王师”、“头号开国功臣”,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但诸葛亮为何不自比姜子牙和张良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做开辟新朝的功臣,而是当维护汉朝旧秩序的谋主。

这种人生选择,催生了“隆中对”的形成。

二、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午觉醒来后的自吟自唱。

虽然这看起来像诸葛亮的自言自语,但其实潜台词已非常露骨:刘备啊,刘备,你怎么来得这么迟?

诸葛亮的人生目标,是辅佐一位能够匡扶汉室的明主,所以,他在隆中纵览天下大势,为这位未来的明主规划出了“跨有荆益、夺取中原”的“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长期关注时事,长期思考后所形成的思路,只是此前没有遇到与自己志同合的明主罢了。

而刘备避难荆州之后,其亲民、爱民等仁政之举,让诸葛亮看到了汉室复兴的希望。他对比来、对比去,此时能够与曹操孙权争锋的,或许只有这位刘皇叔了:

论出身,刘备贵为中山靖王之后,对汉王朝有着天然的忠诚;论实力,虽然刘备现在寄人篱下,缺兵少将,但恰恰因为如此,诸葛亮才能在他手下最大化的发挥自己才能。

有史料记载,当诸葛亮听说自己的老友徐庶在魏国“只”做到中郎将、御史中丞(曹魏不设御使大夫,御史中丞即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时,竟然感叹大材小用。

所以,正因为选择了刘备,诸葛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因为选择了刘备,诸葛亮才能将自己的能量毫无保留的发挥出来。

但一枚硬币总有它的两面,选择了刘备,并贡献出自己的“隆中对”,这也是他最终悲剧命运的根源之所在。

因为“隆中对”从多方面看,都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三、“隆中对”错在哪里?

“隆中对”错在哪里?抛开那些对于蜀汉英雄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几点:对历史潮流的误判,对天下局势的误判。

可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来践行他的“隆中对”,其实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均不占优。

1、对历史潮流的误判

诸葛亮总是自比管仲、乐毅,可是他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春秋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以后,统一变成了人们的固定思维。

人心思定,人心思,没有人希望看到国家走向分裂。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正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行分裂天下之实。

黄巾之乱后,东汉进入到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人相食”、“白骨露於野”的悲惨景象,屡屡见诸于史册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渴望消除割据,实现统一。而这个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曹操身上。为了消灭各霸一方的群雄,曹操做出了毕生的努力。而在他的统治之下,生产发展,社会清明,出现了数十年未有的安定景象。对于渴望结束战乱的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缕和平的曙光。

然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明知曹操强势不可与之争锋的情况下,偏要另辟蹊径,割据于西蜀,在拖慢了曹氏统一天下步伐的同时,也把天下苍生继续拖进了战争的泥沼。这显然有悖于历史潮流。

2、对天下局势的误判

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隆中对”的总战略是“联吴抗曹”。

但实事求是的说,这时的诸葛亮还是太年轻,对于天下局势的判断,对于人性的难以捉摸,他还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至于闭门造车、异想天开。

“隆中对”若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强大的曹魏一方主动犯错误,还需要弱小的蜀汉一方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而更关键且更难以把握的是,作为第三方的孙吴,能够舍弃一己之私,主动配合蜀汉的军事行动。而这,显然太难太难了。

东吴一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也曾就割据自保乃至争夺天下提出自己的战略,比较有名的是鲁肃的“榻上策”。

在“榻上策”中,鲁肃提到了尽占长江以南地区,然后称帝建国以争夺天下的方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拿下荆州。

总之,争夺天下也好,据江自守也罢,孙权为了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必须拿下荆州。

诸葛亮让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可知这哪有那么容?怎么可能是耍耍嘴皮子就能办到的事情?拿下荆州才符合孙权的核心利益。

而且,关羽治所江陵距离成都远隔两千余里的巴山蜀水,“跨有荆益”根本就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蜀汉从两地分别北伐,会师中原,这更是青年诸葛亮在隆中高卧草堂中时的一种美好幻想。

电视剧《虎啸吟》中有一个场景,诸葛亮数次北伐,空劳无功,看到蜀国国力空虚、民有菜色,于是在刘备灵前痛哭并问道:“主公,是亮错了吗?”



2罗刹海市是第几集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罗刹海市#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主公,是亮错了吗?”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最终走向失败?发布于2023-07-28 1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