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意思是说,《三国演义》将刘备描写得过于仁义,甚至于到最后适得其反,让他的人设看起来很虚伪

是罗贯中错了吗?我认为也不尽然。《三国演义》确实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三国演义》的精实质,甚至可以说是“拥曹反刘”,罗贯中先生是在默默的“黑”刘备。

一、“拥刘反曹”的来源

“曹”与“刘”,到底该拥谁、该反谁,这其实是一个正统与非正统的问题。

按照正史来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前蜀国人,后来的西晋人。西晋是受曹魏让而来的,所以,如果陈寿以蜀汉为正统,那就是把曹魏摆到了非正统的地位,这样一来,西晋也成了非正统。

所以,陈寿必须尊曹魏为正统,而把蜀汉和东吴作为地方割据政权。

因为西晋把曹魏作为正统,沿袭西晋国祚的东晋,也必然如此。

此后,经过了漫长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到了南宋,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于南宋偏安一隅,其国土差不多等于原来的蜀汉+东吴,所以,像朱熹等人就开始否认曹魏的正统性,而把同样偏居一隅的蜀汉作为正统。

元朝时期,人心思汉,依然将刘备作为正统。元末,朱元璋打着“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北伐赶走了元朝统治者。

按照这个逻辑,像罗贯中这样的明朝知识分子,应该继续高举“拥刘反曹”的大旗才对。

事实证明,罗贯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刘、关、张三兄弟以及诸葛亮故事曹操在其中是为他们制造各种麻烦的大反派。

不过,这并非明朝“拥刘反曹”故事的全部。

明朝建立后,原本重用知识分子的朱元璋,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残酷打压文士。人们开始认识到,朱元璋早期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利用。于是,知识分子开始对大明王朝产生了怀疑乃至否定。

所以,一股怀念元朝的思潮开始在明朝涌现。罗贯中受此影响,便不可能认认真真的“反曹”,相反,他骨子里还在故意“挺”曹操、“黑”刘备。

二、罗贯中是如何“黑”刘备的?

1、怒鞭督邮

怒鞭督邮,本是发生在刘备身上的真实历史故事。然而,罗贯中却把它转嫁到了张飞身上。

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传统的说法是,这件事更能体现张飞鲁莽直率的性格,所以写“张翼德怒鞭督邮”会比较真实可信。

三国演义虽然没有十分明确的男主角,但刘备这个人物的重要性肯定要强过张飞。罗贯中在小说的开篇,就把如此重要的戏份转移到张飞这名更像配角的人身上,其实是不合理的。

这是因为,把那索贿的不法之徒督邮痛打一顿,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举,让读者读来酣畅淋漓。这是极能给男主角吸粉的举动。况且,“怒鞭督邮”在历史上本来就是刘备所为。

而谁要说罗贯中不会写小说,那也是无稽之谈。所以,答案只可能是:罗贯中故意为之,只是为了说明,“怒鞭督邮”者必不是虚伪狡诈之人,所以张飞更合适,而此事不符合刘备的人设。

2、妻子如衣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不止一次的抛出如下著名观点: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肯定都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信你个!一个不把自己妻小当回事的人,你能指望他能把异姓兄弟当盘菜吗?

刘备有高祖之风,为了自己的事业,动辄抛妻弃子。而且,他还有食人的恐怖记录。这就是“杀妻馈刘”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写刘备被吕布打败,在逃亡途中来到一个名叫刘安的猎户家借宿。刘安知道刘备是豫州牧,于是便想找点野味给他充饥。可是,因为一时找不到,他便杀掉了自己的妻子,让刘备食之。刘备饱餐之后睡去。

第二天早上,刘备到后院取马时,在厨房里看到了被杀的女人,其手臂上的肉都被割去。他这才知道,昨天吃的是刘安妻子的肉。他的反应是“不胜伤感,洒泪上马”。

作为一个丈夫,刘安无疑是卑鄙的、残忍的。而刘备在知道刘安杀妻后,竟然只是伤感、洒泪。倒是曹操听说此事后,让人带着一百两黄金赐给了刘安。

历史上,并没有“杀妻馈刘”的故事,这纯属罗贯中杜撰。那么他为何要写这个故事呢?

有人说,这是凸显刘备如何深得人心,以至于民众甘愿牺牲自己为刘备果腹。

然而,曹操再奸诈、虚伪,也没有食人之肉的故事,即便是他的战马踩踏了几块麦田,他还要“割发以代首”,而不是哭一哭就完了。

食人之妻,流几滴泪就走了,这是什么样的人?无需多言。

3、最无信者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写曹操评价如此评价刘备:

“沛郡小辈, 妄称皇叔, 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无独有偶,在此前吕布殒命白门楼之时,曾经求刘备为自己求情。而刘备点头答应,转脸却又力劝曹操杀吕布。因此吕布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

敌人之间互相攻击谩骂,实属正常,但曹操、吕布皆以“无信”二字来指责他,却绝非偶然。因为就连刘备的下属,也曾经因此而挖苦他。

在进兵四川以前,刘备屡说四川乃同宗刘璋之地,不忍夺之,可当张松献图后,刘备却喜出望外,再不考虑仁义。

而当刘备第一次夺了刘璋的土地之后,接着就大宴诸将,并对身边的庞统说:“今日之会 ,可为乐乎?”

其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他原来不可夺同宗之地的誓言,皆是虚伪之词。所以,庞统干脆怼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后来,曹丕代汉自立,汉朝已不复存在。此时刘备如果自立,也很正常。但当诸葛亮等人上表时,刘备却说:“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此时,他的虚伪,已经到了让人生厌的地步了。

可转而,他又私下里解释道:“吾非推阻, 恐天下人议论耳。”既想即皇帝位,又怕别人议论,刘备晚年的虚伪,已经一点艺术含量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曹操那句“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直抒胸臆,不遮不掩,显得更加光明磊落、掷地有声。



2罗刹海市是第几集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罗刹海市#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三国演义》并非一味“拥刘反曹”,罗贯中是怎样“黑”刘备的?发布于2023-07-28 1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