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三国时代开始落幕。这场战争进行得荡气回肠,起伏跌宕,在钟会正面战场久攻不克的情况下,邓艾带领一支偏师千里奔袭、神兵天降,灭掉了蜀国;姜维则一计害三贤,通过诈降几乎又让蜀国起死回生。

而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也表现得相当诡异,留下了不少历史之谜:

1、邓艾为何在最初极力反对伐蜀?

2、邓艾军事能力无疑比钟会更强,为何只率领一支偏师?

3、邓艾九死一生偷渡阴平灭蜀,为何司马昭却对他不满?

4、立下汗马功劳的邓艾为何在战后被冤杀,司马昭为何不明察实情?

5、钟会是真谋反,邓艾是被陷害,为何司马昭对邓艾的处置极为残酷,而对钟会则非常宽容?

6、灭掉蜀汉,这只是司马昭明面上的目标,那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

要解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一个地理概念开始,这就是“关陇地区”。

一、关陇是曹魏国本

1、关陇地区为何如此重要?

关陇地区,具体包括了关中陇右地区,大体相当于三国时期的雍州和凉州。

所谓的“关中”,指的是今天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六盘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所谓的“陇右”,指的是今天的六盘山之西、黄河以东的地区。

关中是大汉王朝的中心腹地,西汉的国都长安就坐落于此。陇右是汉王朝西北边陲的重要区域,其社会风气尚武崇战,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历来容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诸葛亮屡次北伐,之所以选取陇右为切入点,就是看中了本地的资源优势,特别是雄厚的人力资源。

关陇地区民风彪悍,骁勇善战,即便是妇女都能投枪射箭,特别是羌人、氐人等游牧民族,更是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因此,控制住这里,就相当于掌握了重要的兵源地。

再者,从春秋战国开始,关陇地区就是名将辈出之地。有句话叫“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东地区是文化繁荣之地,所以盛产文士、谋臣,而关西地区民风彪悍,所以屡出能征惯战的名将。

最后,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可以为征伐天下提供充足的军粮,而陇右地区盛产良马,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产马地。有了以上这些优势,关陇地区就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的焦点。

对于魏国内部各派势力来讲,对关陇地区的控制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司马懿经过长期的隐忍,终于在“高平陵之变”中夺取大权。但由于曹氏和夏侯氏长期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特别是边境战略要地的都督几乎都是由他们或其亲信把持,司马氏在掌握中央大权后,要想同时掌握地方大权,就必须夺取关陇等几个关键地区。

控制关陇地区,对司马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这里是对付蜀汉的前沿阵地,如果由此地南下灭蜀,然后再顺长江而下灭吴,就可以完成统一大业。

2、关陇地区势力错综复杂

关陇地区生活着胡汉各族,本身形势就相当复杂。诸葛亮、姜维领导的十余次北伐,多以陇右地区为进攻重点。在战争中,他们经常采用拉拢、劝降的方式,让不少羌人将领叛魏投蜀,更使得这里矛盾丛生,成为隐患巨大的“火药桶”。

曹魏在抵御蜀汉北伐的战争中,先后使用了曹真、郭淮、陈泰等将领镇守关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曹真是曹魏的宗室,忠诚度自不必说。郭淮坐镇关陇三十余年,忠于曹氏,在本地拥有牢不可破的地方势力。

郭淮走后,顶替他都督关陇的是陈泰。陈泰是曹魏老臣陈群之子。陈群与司马懿交厚,因此,陈泰与司马氏的关系也较为亲密。

在“高平陵之变”中,陈泰作为司马懿的说客,亲自去说动曹爽有条件放弃抵抗。而事后,司马懿竟出尔反尔,将曹爽一族斩草除根。

陈泰看清了司马氏的真实嘴脸,而他也因为并不是司马氏亲信,最后被解除了雍凉都督一职。

顶替陈泰出任雍凉都督的,是司马懿弟弟司马孚之子司马望。虽然有司马望在,关陇之地的控制权不至于旁落,但他军事能力欠佳,面对蜀汉姜维的攻击,司马家族仍然需要给他配一个合格的副手,这个人就是邓艾。

邓艾出身寒门,他能从一介小吏提拔为帝国的明星战将,全赖司马懿当初对他的赏识。

因此,尽管不愿意使用外人,但对于司马昭来讲,当时的邓艾起码是值得信任的,不管是关系还是能力。

恰好,此时魏国内部也发生了反对司马昭的诸葛诞之乱,甚至小皇帝曹髦也鼓起勇气,准备硬扛司马氏。

司马昭不得已,就把在陇右独当一面的机会送给了邓艾,放手让他立下战功、树立威望,一步一步成为自己将来篡位的障碍。

二、司马昭借伐蜀之战除掉邓艾

1、邓艾为何反对伐蜀?

曹魏国力远在蜀汉之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皆劳而无功,其接班人姜维的北伐更是只能停留在侵扰的水平,数次被邓艾所败。

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昭提出伐蜀,邓艾理应大力支持才是。

但是,当司马昭决议伐蜀时,邓艾却屡屡以时机还不成熟为由提出异议。

邓艾久经战阵,又与蜀军主将姜维多次交手,理应知道两国国力、军力的悬殊差距,为何要在这时提出反对呢?

其实,邓艾已经发现,此时他的处境与当年的老上司司马懿何其相似。

司马昭需要邓艾去抵御姜维,而当年魏明帝曹叡需要司马懿抵御诸葛亮。

可一旦对手诸葛亮没了,司马懿也就失去了扩张实力的最佳机会。对于邓艾,也是一样。机遇都是对手给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邓艾还敏感的认识到:司马昭除了灭蜀以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把他调离陇右,如果他在伐蜀之战中阵亡,这更是极好的。

胳膊拧不过大腿,司马昭还是让邓艾屈服了。

2、“心机满满”的伐蜀之战

司马昭在伐蜀大军的人员部署上,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首先,曹魏共出动18万大军,但却是兵分三路,名为互相配合,实为相互掣肘。

其中,东路军10余万人由钟会率领,直取汉中,他们是绝对的主力军。最富对蜀作战经验的邓艾,却只能领一支3万余人的偏师,从西路牵制姜维。另外一路则由诸葛绪率领,从中路断绝姜维归路。

三路大军,钟会负责主攻任务,而邓艾与诸葛绪的战略目的都是牵制,仅好过打酱油。

另外,司马昭还让卫任监军,自领一军,负责监控钟会、邓艾。

司马昭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他想利用邓艾的经验去对付姜维,但又不想让邓艾立头功,以防止其关陇势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3、邓艾的应对之策

对于司马昭的阴招,深有韬略的邓艾早已洞悉。于是,在伐蜀过程中,他也做出了如下应对:

(1)反客为主。在邓艾的牵制下,钟会顺利攻下汉中,姜维摆脱了诸葛绪的围追堵截,抢先一步到达剑阁驻守。钟会接着进军剑阁,可是未能攻克。这样,牵制姜维的任务,鬼使神差的落到了钟会的头上。邓艾则可以腾出手来,自由活动。

(2)偷渡阴平。由于诸葛绪没能堵住姜维,致使姜维最终与钟会在剑阁对峙,这就打乱了司马昭的最初战略部署。按照司马昭对邓艾军的定位,邓艾此时应该赶过去协助钟会,一起攻打剑阁。但邓艾却自作主张,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率领万余人从悬崖峭壁中偷渡阴平。

(3)抢得头功。邓艾能够偷渡阴平成功,实乃侥幸,因为如果蜀军稍有防备,魏军可能就要鸡飞蛋打。而更让司马昭感到后怕的是,邓艾全军覆没倒不要紧(或许这还是司马昭所希望的),如果钟会的十万大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蜀汉援军赶到并来个里应外合,那么伐蜀之战就会满盘皆输。

更让司马昭感到打脸和不满的是,邓艾竟然成功灭蜀,抢了头功。

(4)自作主张。如果说邓艾偷渡阴平尚属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范畴,那么他拿下成都之后的自作主张,则完全犯了大忌。

或许是因为要自保,邓艾在蜀中大搞“人心工程”:他不但封蜀汉王室以及旧百官为官,而且还擅自任命自己的下属为蜀中地区的官员。

邓艾甚至还向朝廷建议:为了下一步灭吴的需要,将他的陇右兵和蜀军继续留在蜀地,并且暂缓送刘禅到京师,就地封其为王。

邓艾这种做法,无异于在蜀亡后,另外打造一个独立的割据王国。

司马昭眼看自己的战略部署在一步步落空,只能授意其亲信们诬告邓艾谋反,直接用“短平快”的方式除掉了他。

为了防止邓艾手下的关陇军因不满而发生内乱,司马昭随后又准备亲率30万大军西征,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恶劣:这一切都随着钟会、姜维被杀而尘埃落定。

邓艾与其子邓忠被处死后,他其余的儿子也都被司马昭诛杀,老婆、孙子们都被流放到了西域。但对于钟会,司马昭却十分宽容,钟会只有2个侄子被杀,其他亲属皆官爵如故。

钟会谋反咎由自取,而邓艾没有明显的反叛行为却遭到更为残忍的对待,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司马昭伐蜀的深层次目的,是在伐蜀的基础,彻底打掉以邓艾为首的关陇军事势力,以达到司马氏一家独大的目的,为其以后的篡位称帝做准备。



聊斋2罗刹海市是第几集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罗刹海市#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魏灭蜀之战,司马昭表面上打的是刘禅,暗地里对付的却是邓艾?发布于2023-07-28 11:1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