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陶





姓氏起源


 
陶姓源出有六:

一是出自姬姓,为唐尧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辞源》所载:尧称帝以前,先封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后徙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一支就以其封地名命姓,称为陶氏。

二是出自姬姓,亦为唐尧之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三是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以职业为氏。据《元和姓纂》《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四是出自虞姓,为舜之裔孙虞阏之后,以官职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五是出自唐姓,为宋代唐谷,因避帝讳而改姓陶。据《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邻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六是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一)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氏。(二)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

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司马、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

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之地者。

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坝,陶姓北迁安徽、湖北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人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陶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31位。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83位,人口约28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2%。



历史名人


 
陶侃

陶侃,字士行(或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他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 311),任武昌太守。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史称“路不拾遗”。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传世名作有《饮》《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桃花源记》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七百三十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名人故事


 

陶侃惜谷
陶侃外出游历,看到有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这件事广为流传,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陶侃用他的实际行动传承了这一美德,并因此换来了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他已过“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低声下气地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颇具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有志之士的楷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百家姓三十一回:陶发布于2023-03-04 1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