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也深有感悟,他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文学 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


——以上内容非正文——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元杂剧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第二,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朱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冲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第三,上层社会的提倡。元朝统治者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

第四,众多知识分子参与。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元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地位低下,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因此,他们和民众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代表人物关汉卿,他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

第五,著名演员的作用。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而且一些著名演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如珠帘秀能与当时的著名文人作曲唱和。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2.简答元杂剧的题材类型。

答:元杂剧广泛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那一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题材极为丰富。明人朱权曾把杂剧分为十二种,近代学者则主要把它分为爱情婚姻剧、社会剧、历史剧、公案剧、神仙化剧等几大种类。元杂剧最常见的题材有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问题剧。元代出现了一批擅长描写受压迫妇女的反抗斗争的杂剧作家,创作出一批反映当时社会问题的剧作,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关汉卿的《望江亭》、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等。

第二类是历史剧。元人杂剧里有不少以历代帝王故事、历代军事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剧目,大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代表作品有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单刀会》、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白朴的《梧桐雨》等。另外,还形成了专门的水浒戏,代表性作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这些剧目在舞台上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演义小说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类是爱情剧。代表作品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剧作对于年轻男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追求幸福进行热情的歌颂。


3.元杂剧中爱情剧的特点。

答:元杂剧题材比较广泛,其中爱情剧对后世影响尤大,元杂剧爱情剧有三个共同特点:

(1)家长们的阻碍。这些戏中,家长们总是以“门当户对”的原则来横加阻拦,为此,他们有的背信弃义,有的残酷无情。如《墙头马上》中的裴尚书,发现儿子私娶李千金后,并不对李千金为他生了孙儿有丝毫顾念、怜惜或宽容,无情叱骂李千金“伤风败俗”,硬是逼着儿子写了休书,可是,在他得知李千金就是当年指腹为婚的李总管的女儿后,他又立即转变态度,上门求李千金回去做媳妇。

(2)女儿们的“大胆”。这些爱情剧的共同点还有,女主人公被禁锢的青春在合适的时机触发下,如决堤的河水,波涛汹涌。莺莺先见张生于偶然,等到再见于月下园中时,就隔墙酬韵,灵犀相通,已生爱慕。一个偶然的机缘,就唤醒了她的青春之梦,而觉醒了青春意识,这是她最终冲破礼教大防,与张生私下幽合的心理基础。《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则显得更大胆,她在墙头上看见一个“好秀才”裴少俊,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最后干脆就与裴少俊私奔。

(3)书生们的“窘境”与“痴情”。这些爱情剧中的男主角,全部都是有才,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但都家道中落,湖海飘零。就是因为他们这个处境,他们未来的丈人丈母瞧不上他们,这是一面。另一面这些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志诚种”,一旦陷入爱河,便痴心不改,他们的痴情构成了元杂剧的一大景观。


4.简述元杂剧的形式特点。

答: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

首先在结构上,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通常是以四折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在唱词和演唱上,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官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五宫四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在演唱方面,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恐怕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一人主唱的规定对合理安排剧情和塑造众多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楔子在一部杂剧中是相对自由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用套曲,也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再次在宾白上,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自称为“宾白”。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最后在角色上,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5.简答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答:关汉卿现存的杂剧,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还有《蝴蝶梦》、《鲁郎》等。在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严重冲突中,关汉卿的爱憎感情非常鲜明。他笔下的贪官污吏、流氓恶霸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气焰不可一世,最后总逃不出正义的惩罚。由于作者对清官还有幻想,剧中被压迫人民的冤屈,经常要靠他们的力量才能得以伸雪。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的。那些貌似强大的坏蛋,在他们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戏弄得像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此外还有《金线池》、《谢天》、《诈妮子》。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突出。在戏里,我们看到生当乱世的关汉卿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扭转乾坤、拯救百姓的英豪的出现,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从上面三类作品看,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对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这些优秀剧本七百年来一直鼓舞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关汉卿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6.举例分析关汉卿杂剧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答: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颇多,其中很多是以女性为主角进行创作的,体现了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代表性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等,可见女性角色在关剧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女性问题的关注上。《窦娥冤》讲寡妇遭冤刑,《救风尘》讲已婚女子遭负心郎虐待,《望江亭》讲官宦之妻遭强占,《诈妮子》讲婢女丫头被遗弃。关汉卿在《金线池》、《谢天香》、《玉境台》等具有喜剧色彩的作品中,也写到女主人公们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她们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她们的忧愁、苦恼,虽然往往出于误会,而且最终以欢乐终场,但也曲折地反映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卑下及其受男性摆布的命运。关汉卿站在同情和支持女性的立场上,揭示女性问题的复杂性、社会性和严重性,唤起整个社会对女性悲苦处境的关注。

其次,在女性美的塑造上。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不仅貌美,而且心灵、性格、品质也美。窦娥正直、善良、勇敢、坚贞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赵盼儿、谭记儿聪明机警、胆识过人。她们本来都是民间普通的妇女,然而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们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潜能。作者高度赞扬她们善于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从而传递出对女性深切同情与全力支援的思想意向。总之,作家善于立体地刻画女性美,并将倔强的反抗精神作为女性美的最高形式来讴歌,这种情有独钟的女性主义情结在元代其他杂剧家中是很难看到的。


7.简述《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的成因。

答: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漓地揭示出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卖出,让她成了债主蔡婆的童养媳,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但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为生,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人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备下毒药,想伺机害死蔡氏,但误毒其父。张驴儿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凄娥“私休”。窦娥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问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予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剧本的第四折写窦娥三桩誓愿相继应验。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的疑虑。


8.为什么说关汉卿的杂剧是“场上之曲”?

答: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如《窦娥冤》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只用几笔带过,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此外,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如《蝴蝶梦》第一折写凶顽的蒙古贵族葛彪打死了王老汉,王氏三兄弟拿住凶徒,却不小心把他打死。闯下大祸的王氏兄弟命运如何?一下子便成了观众瞩目的事件。当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开封府,戏剧冲突进人炽热阶段时,关汉卿却让审案的包待制假寐做梦,这一个细节的插入,使紧张的情节稍稍松弛。显然冷热场面的交替使剧情的推进显得跌宕多姿,产生深深吸引观众的情节张力。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他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望江亭》写谭记儿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险地,在望江亭上,谭记儿与杨衙内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而于眼去眉来、应对戏耍之间处处暗伏机关,外松而内紧。

最后,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关汉卿根据人物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的语言抑扬顿挫,不失文采风流。而《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的言语却令人作呕,活现出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9.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答:关汉卿是一个混迹于勾栏瓦舍的浪子文人,他有文人的学识和视野,这使他的剧本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色彩。

关汉卿虽自称是“浪子班头”,但他还是一个文人,所以他的作品却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他以杂剧作为他抒情写志的工具,用杂剧来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他以儒者的视野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体会出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而这一切使得他的剧本流露出一种儒者的悲思。首先,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弱势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关汉卿的作品中不仅有众多的市井细民、妓女奴婢的形象.而且还以极大的同情来描写他们的不幸命运,以理解、肯定的态度来描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看重他们善良、勤劳、勇敢、机智,对感情忠贞不渝,对朋友肝胆相照等优秀品质。其次,他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作品中受压迫、遭困厄的人物,尽管行路艰难,却总是靠自己的有限能力,尽最大的努力,顽强地追求可能获得的理想结局和最好出路,表现了十分可贵的坚韧信念和乐观态度。再次,他的剧作中包含了儒家的道德思考。关汉卿虽自称是风流浪子,但这并无损于他儒者的情怀与道德思考,如《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中通过对贤德继母的颂扬,表达了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调风月》则通过对虚荣的侍女燕燕内心的挖掘,显示了他对人性的思索;《单刀会》中则借关羽之口传达了一种正统的历史观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10.简述董《西厢》对前代素材的改造以及董《西厢》的艺术特点。

答:《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为董解元,因此被称为董《西厢》,它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原作一方面以婉曲深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人”的行径。在文坛上,尽管《会真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卷首即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

董解元的《西厢记》既不像《会真记》那样夹杂陈腐的观念,也不像《商调蝶恋花词》那样对莺莺被抛弃的遭遇显得无可奈何,而是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董《西厢》中的张生,虽然从小习儒读经,但并不是“书虫”,而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人。在庄严的普救寺,他偶然见到眼含秋水、容貌清雅的莺莺,不禁“胆狂心醉”,竟然忘形失态,不顾寺僧法聪的劝阻,意欲造访莺莺居所。更为突出的是,当他爱上莺莺以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作者正是以这“四不”,改造了《会真记》中的张生形象。在以后的情节中,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修书请兵,退贼解围,保住了莺莺一家的安伞,为了莺莺,他不假思索,义无反顾。这与《会真记》中的张生形象大不相同。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及其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莺莺对眼前的年青书生的情思;她虽渐渐爱上张生,但内心却翻起了巨澜,产生强烈的冲突,因为这既要冲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冲破礼教对她的束缚。在董《西厢》里,莺莺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觉得报德难从礼,做出了大胆的越轨行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除张生、莺莺外,董《西厢》还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强调了男女主人公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其中,老夫人对崔、张恋爱的从中作梗,是作品的一个大关节,正如红娘所言,冷峻的老夫人“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也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像“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这样的句子,写得酣畅淋漓,令人读来满口生香,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丽也受到它的影响。


11.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对莺莺故事题旨的改造及其原因。

答:王实甫对莺莺故事的改造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凋》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共同幸福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董解元尽管歌颂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吲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中,他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自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都应受到鞭挞。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这一题旨,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12.试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答: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首先,《西厢记》在体制上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张生是一个爱情专一的至诚的情种,他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这些都显示出这个人物的不俗之处,他以他的至诚和专一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爱情的最后胜利。在《寺警》一折中,白马解围,又表现出他性格中热情有为和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张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风情和做派却不像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红娘热情而富于正义感,纯朴善良,聪明机智,勇敢泼辣,不仅促成崔张二人的结合,而且是对老夫人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第三,《西厢记》的词章之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四,《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纽结而成的。一是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是反对门第观念、不遵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利益卫护者的矛盾冲突;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三个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由各人的不同性格和一些猜疑、误会、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作者成功地写出了这些矛盾,从而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气氛。《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13.简答西厢故事中红娘形象的演变过程。

答:在有西厢故事中,红娘的形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会真记》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西厢记诸宫调》里的红娘,则成了崔张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这说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才子佳人要冲破罗网.必须获得外力的帮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贱的红娘的作用,说明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

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红娘新的面貌。他写红娘之所以撮合崔张的爱情,不仅是出于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她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是缘情反礼。王实甫写她从一开始不动声息地协助崔张,以至后来为他们两肋插刀,这种积极主动地帮助“有情人”的侠气,反映r人民大众对“情”自觉追求的态度。汤显祖说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他以运筹帷幄的“军师”比喻红娘,这无疑是看到了她在崔张爱情纠葛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给予高度的评价。


14.试分析王实甫《两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答: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她是崔家的婢女,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弱点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光辉形象。红娘最初对崔张的结合并不想有什么帮助,张生第一次遇见她并作一番自我介绍时,她以“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抢白了他,对于崔张的隔墙酬韵,红娘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淡的。但在逐渐看到崔张间的真挚爱情和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之后,便由对崔张的同情进而积极帮助他们斗争,为他们出谋划策、递简传书,并率直而善意地嘲讽他们的弱点,促进他们的结合。在老夫人发觉莺莺与张生的私情之后,莺莺与张生惊慌失措。她从容镇静,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为他们辩理,她巧妙地应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搬出老夫人百般回护的“家谱”进行反击,说得老夫人无言可对,不得不应允了崔张的婚事。

红娘完全是出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来为崔张奔走出力的。张生曾许她金帛拜谢。她立即生气地责备了他,这就突出了她热心为人的高贵品质。红娘性格中最可宝贵的是她的正义感。她热心促成崔张婚事,是从老夫人许婚又赖婚开始的。她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深深同情崔张由于老夫人的阻碍而造成的痛苦,这才挺身而出,出于这种正义感,她才想方设法地帮助莺莺克服心理矛盾,并不辞辛劳、不畏风险地为恋爱的双方传书递简,牵线搭桥。她是足智多谋的“军师”,她的智慧不但高出于老夫人,而且也高出于莺莺和张生,她巧妙地周旋于这三个人中问,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而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面对一个个高难度的问题,她应付自如,计谋频生,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撮合婚事的任务。


 15.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答:《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杰出作品。而这一创作追求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莺莺身上。《西厢记》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成功地揭示了她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使人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痛苦。

莺莺性格的改变经历了一个曲折而痛苦的过程。她和张生佛殿相逢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更多的是在心里赞美张生,在行动上并没有更大胆的表露,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承认这内心的快乐。在“闹简”一折里,作者以出色的道白、精彩的细节、人物动作,来揭示莺莺的掩饰和假意,揭示她的内热外冷。而“赖简”也是由于内心的压力和恐惧,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期”还是有所顾虑的。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但在经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和母亲悔婚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与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地越轨,使自己的思想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16.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答: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被去掉了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足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形象,常常沿袭张生的性格特点。

首先,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爱情。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竞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得可爱,也迂得可爱,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

其次,他是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地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委实令人喷饭,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而无论写张生或是愣头愣脑,或是酸不溜秋,或是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都表明他对爱情的执着。爱情的力量,使这才子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17.为什么说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答: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徐复祚在《曲沦》中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写莺莺起初着意打扮,后来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按下妆盒,仔细品味来简,跟着疑虑踌躇发作,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18.董《西厢》和王《西厢》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答:董《西厢》是金代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写的《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而王《西厢》是指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北曲杂剧,二者都是文学史上叙写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名著,它们既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体式和内容又有着鲜明的差异。

董《西厢》属于叙事体的说唱,它体制宏伟,全篇不下五万字,先后运用了十四种宫调,一百几十多套曲子,是现存诸宫调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董《西厢》虽然以《莺莺传》为创作的蓝本,董解元在创作中却表现了自己卓越的见识与文学才能。《莺莺传》中元稹对张生始乱终弃的不义行为,从封建卫道者的立场出发多方维护,更指莺莺为“妖于人”的“尤物”,为张生开脱罪责。董解元一反《莺莺传》的基凋,运用崔张的爱情故事,热情地讴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叛逆行动,并把悲剧性的结局改变为私奔和胜利的喜剧性收场。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

但是董《西厢》也存在着缺陷,作为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它限于以第三者的身份向听众介绍,不能像代言体的戏曲的那样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就内容而言,其在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上也问或流于庸俗。针对这些缺陷,王实甫在杂剧《西厢记》中,做了成功地改变与创造:首先.王实甫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他通过崔莺莺的叛逆爱情,批判了阻挠青年男女爱情的封建家长,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其次,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是王实甫刻画的新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加强了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再次,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的语言是王《西厢》的一大特色。

总之,董《西厢》和王《西厢》虽然题材、情节、人物大致相同,但在主题开掘的深度、人物的精神境界以及文学样式、艺术造诣方面。仍然有着显著的区别。



元代文学 简答论述

中国文学史

19.简析《墙头马上》中女主人公李千金的性格特征。

答: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剧中女主人公李千金的形象非常突出,她具有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她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个好秀才”,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因此她不像深闺待字的少女那样羞羞答答。李千金与裴少俊私奔后,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当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李千金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所以当她爱上了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不过这仅仅是李千金追求的一个方面,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当裴尚书怒斥她时,李千金说她只钟情于一人,说姻缘天赐,无非是反驳裴尚书的污蔑,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的纯洁。在第四折,她拒绝裴家父子,拒绝一贯梦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损害者做出的抗争。她对少俊并非没有感情,但为了维护尊严,她甚至准备割舍,在戏里,作者让人们看到,渴望爱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仅仅是爱情。由于李千金注重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于把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20.试叙《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著名历史剧《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按照当时的历史形势,是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首先,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马致远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其次,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到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构拟了帝王“不自由”的戏剧情境,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羡慕。随着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如作者在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他孤苦凄怆的心境。在汉宫,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忆,朦胧间昭君人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是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摆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21.简答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产生的原因。

答:马致远有“万花丛里马神仙”之誉,在其现存的杂剧作品中,神仙道化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盛行于元代的全真教有着密切关系。在元代,全真教主要人物邱处机备受元太祖思汗的尊崇,一些志不获骋的文人,在内心十分苦闷而又无法摆脱的情况下,往往较受到全真教的影响。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提倡“外则应缘,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着物”的处世态度,劝告人物珍重“吾身”、认识“真吾”,参悟生命的真谛。这一类说教,对于仕途失意、焦躁彷徨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抚慰的作用。因此,全真教成不为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些剧本中,马致远借鉴、吸取了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至于《黄粱梦》写钟离权度脱吕洞宾,《岳阳楼》写吕洞宾度脱柳精,《任风子》写马钰受了王重阳点化之后便去度脱任屠,大体按全真教的传承关系,即照钟离权传吕洞宾,吕洞宾传王重阳,王重阳传马钰的次序编成,可见,马致远的几个神道剧,基本上是依据全真道统而结撰的一组系列戏。

22.试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答: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充分发挥了传统士大夫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岳阳楼》、《陈抟高卧》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他的这类作品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如《荐福碑》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学问也没有出路的窘况,悲愤地控诉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贤愚不分与道德的沦丧。此外,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他的剧作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文人创作的痕迹,其剧作的文辞和音律都颇有称道之处。从音律的角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一再对马致远剧作的曲辞加以赞扬。他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其曲辞的写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宫秋》第三折对离情别绪的渲染,第四折对元帝思忆昭君的敷演。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以清俊概括其风格,马致远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马致远剧作的清俊隽水,来自于他对语言的运用,他真正做到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如他的《荐福碑》,曲词豪放、悲凉,但在豪放、悲凉中流荡着一种让人回味不尽的清爽之气。

23.简答杂剧《赵氏孤儿》的内容及其悲剧性。

答:《赵氏孤儿》是纪君祥写的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昏聩,武将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赵朔门客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为保赵家骨血,与退休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公孙,顶替赵氏孤儿,然后出首,揭发公孙收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婴的儿子被杀,公孙自杀,而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所携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之以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基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24.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答: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和因此造成的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失去繁华辉煌的生活,失去美如天仙的杨妃和如痴如迷的爱情,在孤独与苍老中感受着美好往日如梦消逝以后的寂寞与哀伤,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

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尤其是第四折,全部二十三支曲子几乎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门,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其中后十三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

第三,梧桐的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在抒情的展开方面,全剧紧紧抓住梧桐来做文章,梧桐在剧中一再出现。第四折中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自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梧桐自身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而以梧桐为中心的结撰,也使得全剧结构紧凑。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25.试比较《汉宫秋》与《梧桐雨》。

答:在元代剧坛上,白朴和马致远是受到人们推崇的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均写得文采繁富,意境深邃,具有浓厚的诗味,受到文坛的激赏。

首先,两剧同是历史题材,且故事中都融入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而使主题具有多解性。这两部杂剧中都蕴含了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和由此而生的对命运无法把握的幻灭感。作者正是要强调一种生而不自由的人生苦恼,连皇帝都如此,更何况空有抱负而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和整日奔波劳苦的平民百姓。不过两出戏还有其他的感情掺杂其中,如《梧桐雨》中批判了皇帝的昏聩,《汉宫秋》寄予了作者期望国富兵强的理想。

其次,在人物的塑造上,两剧男主人公都是皇帝,他们都面临江山和爱情的矛盾。在面对爱情时他们完全专一,他们的君王身份隐退其次,显示了爱情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相对于两个皇帝,两个妃子的形象就有较大差异,王昭君的形象比较单一,是皇帝心中贤妃的形象,她“情愿和番,得息刀兵”而且“亦可留名青史”,杨贵妃的形象则比较多解,白朴笔下的杨贵妃不那么单纯专一。

再次,两部戏都有浓厚的抒情性,有诗剧的韵味。两本戏的第四折剧情都没有发展,全部曲词都是表现皇帝在离别之后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哀婉凄切,动人心魄,他们都由情生梦,可见思念之深。两本戏都以有象征性的意象结尾,更增强了戏剧的诗情画意,孤雁哀啼,打动人的边塞离情,元帝由雁想人,不知昭君在身在何处,是不是也如他一般思念着对方。《梧桐雨》则借秋雨梧桐叶落时抒发离别之思。两部杂剧的末尾两折都做到了情景交融,情在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26.试比较马致远与关汉卿在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答:首先,从创作题材上看,两者关注的范围不同,一个关注普通百姓,一个聚焦名士风流。关汉卿的杂剧从题材上来看,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社会公案剧,有《窦娥冤》等;二是男女风情剧,有《拜月亭》等;三是历史剧,有《单刀会》等。马致远的杂剧从题材上看,可分成两类:一是神仙道化剧,有《陈抟高卧》等;二是历史爱情剧,有《汉宫秋》等。由此可以看出,马致远杂剧数量和题材的宽泛程度远不及关汉卿。关剧人物丰富,范围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而作家关注最多的还是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如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等,关汉卿以她们为主角,写出她们的喜怒哀乐;而马致远的目光则聚焦于那些风流名士上,如王昭君、白居易、范仲淹、汉钟离、吕洞宾等。

其次,作品反映现实的程度和作家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关汉卿的杂剧成就最高的是社会公案剧和男女风情剧,这些剧作往往直面现实人生,一针见血揭露社会不平现象,最有代表性的杰作是《窦娥冤》,关汉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元代腐败与黑暗的社会图景,由此可见,关汉卿的杂剧接触到社会各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马致远取材往往回避现实,或从历史,或从宗教、神化上选取题材,神仙汉钟离权、吕洞宾是道教故事中常见的主人公,马致远有着深厚的浪漫主义创作情怀。

再次,作品中表现的对女性的态度不同。女性角色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有相当重要而夺目的地位,关汉卿大量创作旦本剧,破天荒给女性以主角这一特别尊贵的地位,这寄予了他对女性的一片深情和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在女性问题的关注上,关汉卿站在同情和支持女性的立场上,揭示女性问题的复杂性、社会性和严重性,唤起整个社会对女性悲苦处境的关注;在女性美的塑造上,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众多,不仅貌美,而且心灵、性格、品质也美,总之作家善于立体地刻画女性美,并将倔强的反抗精神作为女性美的最高形式来讴歌。与此相反,马致远的杂剧则表现出较强的男权色彩,首先从舞台主角的选定上,以男性为中心;其次,从其笔下人物的行为和作家的理想追求来看,流露出作家较强的男权主义思想,马致远的杂剧中的女性总是封建男权主义思想和绝对被驯服者,女性的自主性和反抗性几乎无从觅见。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体现出酣畅淋漓激切与委婉曲折平淡的不同。关汉卿剧作的语言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有代表性的是《窦娥冤》,作家关汉卿借窦娥之口,以酣畅淋漓的形式,向黑暗社会发出了最强烈的反抗。而马致远剧作的语言则显得委婉曲折平淡。

27.试结合《倩女离魂》分析郑光祖爱情剧中的女性的矛盾心理。

答:郑光祖的代表作品《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据唐人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它从两方面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倩女的离魂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也为了防备对方登第后另娶高门,大胆私奔,追赶情人;在受到王文举所谓“有玷风化”的指责时,她以“我本真情”为对抗的理由,坚决不肯回家。离魂代表了妇女们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倩女的身躯辗转病床.苦苦煎熬,寸步难行;当王文举寄信到张家,说要和妻子一同回来时,病中的倩女之身并不知内中真情,以为他另有婚娶,不由得悲恸欲绝,这一个倩女形象反映了妇女们在婚姻方面受抑制、受摧残而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尤奈。剧中,郑光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28.试述南戏在元代的发展。

答: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

元灭南宋后,形成统一的局面。随着北方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与南戏相汇于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南戏便一度衰落了。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同时,由于南北两个剧种的汇聚,促进了相互的交流。另外,南戏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北曲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的限制,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所以到了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像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29.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答:首先,在剧作的内容上,因为南戏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娱人,为了吸引观众,所以,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且南戏作者在剧中所表达的“情”,也不是作者个人的“情”,而是下层民众所共有的“情”。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在剧中表达得不强烈,在剧作的主要人物身上,很难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而北剧作家,对他们来说,编写剧本既是娱乐人,也是自娱,因而北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也比较单薄,同时剧本中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在剧中人物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认识与感慨。

其次,在语言卜,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而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以至王国维要赞叹“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再次,在表演方法上,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最后,南北剧作者在身份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曲律上的差异。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上也较为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南戏作者因为文学与艺术修养的限制,对宫调、平仄四声、韵律等没有专门的研究,其所用曲调为“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其中多为顺口可歌的民间歌谣,它所用的词调一般也是在民间流传,未经文人改造律化过的,因此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方言的影响,用韵?昆乱。而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在撰写剧本时重视曲律,在官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

杂剧与南戏产生、流行于不同的方言区,加上区域生活习俗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王骥德说:“南北二曲,譬如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王世贞则谓:“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

30.为什么说《琵琶记》是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答:高明的《琵琶记》是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其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首先,《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剧中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的蔡伯喈,还有善良朴素、刻苦耐劳,“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琵琶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们注意,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一页。其次,《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也很有特色,这就是剧中两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对比衔接。一边是蔡伯喈赴京之后的诸般遭遇,一边是蔡妻赵五娘在家中的多种苦难,优裕闲适的环境与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使全剧包含了很广的社会内容,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使蔡伯喈的郁闷情绪、赵五娘的吃苦耐劳的品德,都得到了充分的凸现。再次,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琵琶记》最突出的成就是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斤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这表明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同时,作为戏剧,《琵琶记》的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早期南戏大多出于市井艺人之手,艺术上比较粗糙,其文学性远逊于北杂剧。而《琵琶记》则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临安感叹”、“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大套曲文抒写人物心理的方式,可以说是《梧桐雨》、《汉宫秋》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到了明代,《琵琶记》更成为人们仿效的典范。就形式而言,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它的曲律,成为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它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还使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成为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从思想内容的影响而言,《浣纱记》和“临川四梦”等则间接地从“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琵琶记》的精华。整个明代戏曲,都可以看到《琵琶记》的印痕。从这个意义上说,《琵琶记》实为元代剧坛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

31.被誉为“词曲之祖”的《琵琶记》在思想内涵上有何独到之处?

答:《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一向被视为“词曲之祖”,一方面,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他以他的创作改变了南戏的粗陋,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志,南戏创作迈人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思想方面,它表现出与以往作品的很大不同。虽然仍以家庭婚姻为题材,但它不再是对文人负心的批判,不再是对文人忠贞爱情的歌颂,而是通过蔡伯喈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文人“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旧惑。在《琵琶记》中,作者重新塑造了蔡伯喈的形象,使他从弃亲背妇变成了怀亲念妇,在作者的笔下,蔡伯喈是一个软弱动摇的、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文人。他不愿离开父母妻子去赴试,但在父亲的要求下,他服从了;考中状元,朝廷不许归省,牛丞相逼婚,蔡辞官辞婚均被拒绝,面对强权,他又服从了。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服从,不但给亲人带来无尽的苦难,他本人也因此陷入深深的痛苦。它对蔡伯喈形象的这种改变,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表现贤孝,但另一方面也使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如果说宋代戏文《赵贞女》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了蔡家悲剧的原因,它则突破伦理的范围,进而对世俗追求的功名利禄、对朝廷的威权,提出了批评与思考。剧本的结尾,虽然是满门旌表,但这旌表是用父母的生命、妻子的苦难换来的虚名,我们从中读到的是忠与孝的矛盾,是功名利禄的虚幻。

32.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答: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体现丁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第一。欲在家养亲,父不从,他被迫上京赴考;第二,考中状元后,他想推辞牛丞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他“重婚”;第三,他时刻不能忘怀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每一个“小从”,都是他不敢违背的。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这一方面反映了蔡伯啃性格的软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在的规范、社会的准则与基本做人准则之间的冲突,因而,使全剧表现出元代后期文人在重建精神文化系统上的苦闷。

另外,蔡伯喈也是有情有欲的。入赘相府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流露出“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的喜悦;但他也确实思念前妻,牵挂父母,经常彷徨苦闷,忐忑难安。他想过弃官而归,又怕与“炙手可热”的牛丞相发生冲突,招来不测.只想等待三年任满,趁牛丞相不提防,“双双两个归昼锦”,以为熬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既遂功名之愿,又可忠孝两全。其实,当他苦苦做着团聚终养之梦的时候,家中早已是支离破碎。可以说,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伯喈的人生悲剧。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取鸵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冈此,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33.试述散曲的体裁特点。

答: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散曲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散曲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艾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END


?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


古代汉语文学




欢迎加入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

古代汉语文学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3]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2]: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名校课堂】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一简对多繁汉字

一簡體字對應多繁體字對照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全集)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集)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
72 《左传》(十一、十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
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
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
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
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
15 怎样判断入声字
14 古文标点的要诀
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
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
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09 同义词辨析
08 引申义与假借义
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
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
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宫室与数目类基础字形讲析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
《中国通史》100集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50 南北朝乐府民歌
49 北朝散文
48 庾信和北朝文学(下)
47 南朝骈文及辞赋
46 南朝诗歌
45 陶渊明(二)
44 陶渊明(一)
43 两晋文学
42 嵇康、刘伶和向秀
41 正始文学与阮籍
40 建安七子和蔡琰
39 曹植
38 曹丕
37 建安文学与曹操
36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论
第二章 秦汉文学
35 汉代文人诗
33 汉代乐府诗歌

34 汉代骚体赋
32 汉代散体赋
31 《汉书》的写作特点
30 班固和《汉书》
29 《史记》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8 《史记》的思想内容
27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
26 西汉后期和东汉的论说散文
25 西汉前期和中期的论说散文
24 秦汉文学总论

第一章 先秦文学
23 屈原的影响和宋玉
22 屈原的作品
21 《韩非子》(二)
20 《韩非子》(一)
19 《荀子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
15 《老子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复旦课堂|古典诗词鉴
第六讲 
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
温庭筠词二首
词的演化过程
第五讲
唐诗
锦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过故人庄
寻隐者不遇、行宫
久别离
春江花月夜

第四讲
南朝诗

南朝诗歌的诗体变化
南朝诗歌的结构变化
南朝诗歌的声律变化
haij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海经·其一
饮酒·其五(下)
饮酒·其五(上)
咏怀诗·其十七
第三讲
汉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陌上桑
妇病行
战城南

第二讲
楚辞
楚辞 九歌·山
《楚辞》的作者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第一讲
诗经
唐风·山有枢
王风·君子于役
周南·关雎(下)
周南·关雎(上)
《诗经》概述
诗经 绪言(骆玉明)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五、大丈夫出处行实
孟子谓蚳蛙章
孟子之平陆章
孟子将朝王章
天时不如地利章
《公孙丑下》 本篇概说
四、于心不忍,集义养气
本篇小结
子路告之以过则喜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尊贤使能章
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夫子当路于齐章
《公孙丑上》 本篇概说
《梁惠王》篇回顾
三、忧乐天下,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本篇小结
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章
齐人伐燕取之章
汤放桀章
所谓故国者章
人皆谓我毁明堂
交邻国有道章
庄暴见孟子章

《梁惠王下》概说
二、有仁义,行王道
《梁惠王上》篇 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章
国天下莫强焉章
寡人之于国也章
孟子见梁惠王章
《梁惠王上》篇概说

一、孟子其人其书与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孟子传统
孟子的思想世界
《孟子》的成书流传和内容结构
孟子的生命历程
身边的孟子
孟子的生命历程
课程说明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中国文学史
清代文学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聊斋志异
清初白话小说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绪论

明代文学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汤显祖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明代前期诗文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绪 论
元代文学
元代诗文
元代散曲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白朴和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绪  论
宋代文学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文学
绪 论
隋唐部分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李商隐
晚唐诗歌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李白
盛唐的诗人群体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
辞赋、骈文与散文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1~24)


原典
《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6 《四库全书》
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4 《永乐大典》
13 胡应麟与辨伪学
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1 宋四大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佛经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2021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文学615)
2021年温州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2021武汉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专业课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复旦大学古籍所2021古代文学方向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2021陕西师范大学(716文学综合)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2021年考研真题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纪录片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
第4集 称霸
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
第1集 初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以下为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1999年11月,《古代汉语词典》获得第三届中国辞书奖二等奖)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广告合作请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信息给本公众号。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郭锡良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元代文学部分发布于2023-03-04 20:26: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