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也深有感悟,他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文学 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


——以上内容非正文——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常用词(四) 65字


  



  188.【行】
  (一)名词。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诗经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动词。走路,走。跟“止”相对。论语述而:“三人~,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不留在原来的地方了。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矣。”又:“孔子~。”又为实际地做,实施,办。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现代有双音词“实行”。
  (三)副词。将,快。曹丕与吴质书:“别来~复四年。”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鄙夫~衰谢。”(鄙夫:自谦之词。)
  (四)读xìng,去声。名词。行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现。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庄子逍遥游:“~比一乡。”
  (五)读háng,行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无所逃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儿女忽成~。”

  189.【走】
  (一)跑,逃跑。战国策楚策一:“兽见之皆~。”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今成语有“~马看花”。
  (二)读zòu,去声。奔向。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圹也。”(圹:原野。)今成语有“~投无路”(但不再读去声)。
  [辨]行,走。古代所谓“行”,现代叫“走”(比较“行路”:“走路”)。古代所谓“走”,现代叫“跑”(比较“走马”:“跑马”)。只有华南方言(如粤方言、客家方言等)还保存古义。

  190.【出】
  出,出去,出来。跟“入”相对。论语先进:“三子者~。”又特指“出门”。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离娄下:“其良人~,则必餍肉而后反。”“入”与“出”对举时,在某些情况下,“入”表示国内或家内,“出”表示国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出去”的意义引申为“出妻”(休妻)。另引申为超出,超过。论语乡党:“祭肉不~三日。”又为支出。礼记王制:“量入以为~。”又表示拿出。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民之食于上者,~其十一佣乎吏。”又为出现。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191.【入】
  (一)进,进去,进来。孟子滕文公上:“三过其门而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说“入”不说“进”。“入”字与“出”字对举,有时表示国内或家内。论语学而:“弟子~则孝,出则弟。”
  (二)纳。战国策秦策国:“~其社稷之臣於秦。”左传宣公二年:“谏而不~。”

  192.【之】
  (一)动词。到〔某地〕去。孟子梁惠王上:“牛何~?”战国策齐策四:“驱而~薛。”又赵策三:“齐闵王将~鲁。”又楚策四:“庄辛去~赵。”注意:上古汉语有“去之”的说法,但“去”字只表示离开某地,“之”字方是表示到某地去。“庄辛去~赵,”是说庄辛离开了楚国而到赵国去。
  (二)指示代词。此,这。诗经周南桃夭:“~子于归。”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又指复数)。用作宾语。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於刺人而杀~?”又:“以羊~。”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
  (四)介词。的。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始也。”

  193.【适】
  (一)动词。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卫。”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市,莫之或欺。”庄子逍遥游:“彼且奚~也?”
  (二)嫁。仪礼丧服子夏传:“女子子~人者。”又丧服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人'。”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女三人,长~秘书丞钱衮,余尚幼。”
  (三)副词。正巧,恰在这个时候。战国策赵策三:“此时鲁仲连~游赵。”
  (四)读dí,通“嫡”。正妻所生的。左传文公十八年:“杀~立庶。”(庶:非正妻所生的。)
  [辨]之,如,适,往,赴。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分别。“之齐”、“如齐”、“适齐”可以互换;可能是方言的不同。“往”和这三个词的分别较大。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而“往”不带直接宾语,上古不说“往齐”。孟子滕文公下:“匍匐往将食之。”目的地是不言而喻的。又梁惠王上:“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说“往焉”不说“往之”,就是因为“往”字不能带直接宾语。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正是由於“往”不能带直接宾语,所以后面再加动词“之”字。“赴”字和其他四字分别很大,因为它表示奔向(特别是奔向水火或凶险之境),而不是简单的往。“赴”字在词性上却跟“之”“如”“适”相同,因为它能带直接宾语。

  194.【进】
  (一)向前走,推进。跟“退”相对。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也。”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陉。”引申为到朝廷去做官。孟子公孙丑上:“治亦~,乱亦~。”又为使到朝廷里来,任用。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贤。”又为向在上者推荐。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士。”
  (二)献纳。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所奉饮而~食者以十数。”
  [辨]进,入。“进”与“入”在古代不是同义词。“进”的反面是“退”,“入”的反面是“出”。现代汉语所谓“进去”、“进来”,古人只说“入”,不说“进”。例如“入门”,在古代不能说成“进门”。

  195.【退】
  (一)向后走,后退。跟“进”相对。易经:“知进而不知~。”引申为撤退。左传僖公四年:“师~,次于召陵。”又指从朝廷、从父亲、从老师处回来。诗经召南羔羊:“~食自公。”(退食:退朝而食于家。自公:自公门而出。)孟子告子上:“吾~而寒之者至矣。”论语季氏:“鲤~而学诗。”(鲤:孔鲤。孔子之子。)又为政:“~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再引申为不在朝廷任职。孟子公孙丑上:“治则进,乱则~。”楚辞离骚:“~将复修吾初服。”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亦忧。”
  (二)不与人竞争。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让以明礼。”史记外戚世家:“由此为~让君子。”引申为退缩。论语先进:“求也~,故进之。”

  196.【逾】
  越过。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我墙。”“逾”又用於比喻或抽象的意义。论语子张:“大德不~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尊,疏~戚。”注意:“逾”也可以写作“逾”。

  197.【逸】
  (一)逃走。左传桓公八年:“随侯~。”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引申为奔跑得很快。左传成公二年:“马~不能止。”引申为隐遁。论语微子:“~民伯夷、叔齐。”又尧曰:“举~民。”又为散失,如说“~文”,“~周书”。在这个意义上又可写作“轶”,如“~闻”,“~事”。也可作“佚”。又为超出常格,卓越(后起义)。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鲍参军。”
  (二)放纵,安逸,安乐。孟子滕文公上:“~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战国策楚策四:“专淫~侈靡,不顾国政。”这个意义也可写作“佚”。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所自邪也。”

  198.【逼】
  侵逼,逼近。孟子滕文公上:“禽兽~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乎?”注意:“逼”后代多写作“逼”。

  199.【决】
  (一)打开缺口,导引水流。孟子滕文公上:“~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又告子上:“~诸东方则东流。”引申为洪水把堤岸冲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所犯,伤人必多。”
  (二)判定,决定。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楚辞卜居:“馀有所疑,愿因先生~之。”

  200.【治】
  (一)旧读平声(chí)。治水,防御它或疏导它。孟子告子下:“禹之~水,水之道也。”引申为处理,进行某种工作。孟子滕文公上:“然则~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又:“恶能~国家?”又:“门人~任将归。”又梁惠王上:“奚暇~礼义哉?”庄子马蹄:“伯乐善~马,而陶匠善~埴木。”(陶:烧窑工人。匠:木匠。埴zhí:陶土,黏土。)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戎。”按:“治”字的引申义应用甚广,凡加於名词的前面,就表示对此事物进行应有的处理。
  (二)去声。形容词。治理好了的。特指国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乱”相对。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战国策齐策:“齐国大~。”
  [辨]治,理。“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国家可以叫做“治”,也可叫做“理”。如“治乱”可以说成“理乱”。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上古多说“治”,少说“理”。唐代因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於是常常把“治”说成“理”。如韩愈原毁:“其国家可几而理欤!”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这是读唐人作品所应该注意的。

  201.【树】
  (一)种植,栽种。动词。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之以桑。”又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又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与?抑亦盗跖之所~与?”成语有“十年~木,百年~人”。
  (二)名词。树木。左传昭公二年:“有嘉~焉,宣子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於此~之下。”
  按:旧时於动词的“树”读上声,名词的“树”读去声。今无别。[辨]树,木。“树”和“木”的显著区别有两点:(1)“树”可以是动词,“木”不可以用作动词;(2)“木”可以当“木材”讲,“树”不可以当木材讲。先秦的“树”字,一般只用作动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疏:“无损折我所树之木”,这是正确的解释。“树”作为动词时,也不限於种木,还可以种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背:北堂)。”动词“种”字,战国时代才出现。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202.【艺】(蓺)
  (一)种植。诗经唐风鸨羽:“不能~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五谷。”
  (二)才能,技能,本领。尚书金縢:“能多材多~。”

  203.【事】
  (一)事情。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可得闻乎?”又公孙丑上:“故~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注意:“事”字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带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如指“军事”、“战事”、“急事”等。论语季氏:“季氏将有~於颛臾。”左传成公二年:“一人殿之,可以集~。”
  (二)动词。侍奉,指为君主父母服务。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之。”孟子梁惠王上:“必使仰足以~父母。”妻对夫也称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始妾~其父。”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也有所谓“事”。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小……惟智者为能以小~大。”
  (三)动词。从事於。汉书张骞传:“汉方欲~灭胡。”杜甫新婚别诗:“努力~戒行。”

  204.【畜】
  (一)读xù。养。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又:“俯不足以~妻子。”
  (二)读xù。积聚,储藏。孟子离娄上:“苟为不~,终身不得。”荀子天论:“~积收藏於秋冬。”这个意义又写作“蓄”。礼记王制:“无三年之蓄。”
  (三)读chù。家养的禽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

  205.【保】
  抚养。尚书康诰:“若~赤子。”引申为安。孟子梁惠王上:“~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意:这种“保”字还不是“保护”的意思,而只是“安”的意思。下文“~四海”、“~妻子”也都只是“安”的意思。又引申为守住。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乃先~南里以待之。”

  206.【爱】
  (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
  (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207.【伤】
  (一)受伤,特指战斗时遭受创伤。左传成公二年:“郤克~於矢。”引申为损害。论语子张:“其何~於日月乎?”“何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乎”字),原意是“损害了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有什么关系?”论语先进:“何~乎?”“无伤”二字独用(后面加“也”字)原意是“没有损害什么”,可以译成现代汉语“没有什么关系”。
  (二)悲伤。诗经周南卷耳:“维以不永~。”

  208.【害】
  (一)损害,伤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亦无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为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又为妨碍。孟子滕文公上:“~於耕。”
  (二)名词。祸害,害处。跟“利”相对。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也。”又:“姜氏欲之,焉辟~?”世说新语雅量:“客问淮上利~。”
  (三)通“曷”。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汤誓曰:'时日~丧。'”

  209.【比】
  (一)摆在一起。文心雕情采:“五音~而成韶夏。”“比”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当作同类看待。孟子滕文公上:“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数。”又:“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次:也是“摆在一起”。)引申为比较,较量。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读bì去声。偏袒,偏心自己人。左传襄公三年:“立其子,不为~。”今成语有:“朋~为奸”。
  (三)读bì,去声。及。表示等到了[那个时候]。孟子梁惠王下:“~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有时“比及”连用。论语先进:“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诗六义之一。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比”是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关於美刺~兴者。”(美:颂扬。刺:讽刺。)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序:“复古人~兴之体。”

  210.【喻】
  (一)晓得,了解。战国策魏策四:“寡人~矣。”孟子告子下:“征於色,发於声,而后~。”
  (二)天子告臣民、上告下叫“谕”(后起义)。
  (三)比喻。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
  注意:“喻”、“谕”古代无分别,直到汉代还互相混用,后来渐渐有了分工。於“比喻”的意义用“喻”不用“谕”;在“晓得”,或“使人知道”的意义上,用“谕”不用“喻”。

  211.【诚】
  (一)真心,不诡诈,不虚伪。跟“诈”相对,又跟“伪”相对。易经乾卦:“修辞立其~。”礼记乐记:“著~去伪。”
  (二)副词。实在,的确。孟子公孙丑上:“子~齐人也。”引申为假设之词。战国策赵策三:“赵~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12.【伪】
  人为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引申为诡诈,不诚实。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者也。”又为假的,非真的。楚辞哀郢:“被以不慈之~名。”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先秦说“伪”不说“假”。

  213.【善】
  (一)好,指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也。”
  (二)好,指有道德。跟恶相对。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者好之,其不~者恶之。”
  (三)好,指高明,有本领,擅长。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弈者也。”又滕文公上:“子是之学,亦为不~变矣。”
  (四)好,指做得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否。”
  (五)好,指令人满意的。论语子罕:“求~贾而沽诸?”(贾:同“价”。)

  214.【淫】
  (一)过分而不得当,过度。战国策楚策四:“专~逸侈靡。”论语八佾:“关睢乐而不~。”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
  (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淫邪。左传宣公四年:“~于子之女。”(:同“郧”yún。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安陆县。)楚辞离骚:“谣诼谓余以善~。”引申为贪色,纵欲。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

  215.【凶】
  (一)不利。跟“吉”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
  (二)饥荒。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则移其民於河东。”又:“~年免於死亡。”

  216.【疏】
  (一)稀疏。跟“密”相对,又跟“数”相对。(“数”就是“密”。)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而不失。”汉书霍光传:“~眉目,美须。”引申为关系远,不亲。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逾戚。”又引申为同样的行为重复的时间相隔得久。也跟“数”相对。孟子公孙丑上:“且王者之不作,未有~於此时者也。”
  (二)疏通,特指疏通江河。孟子滕文公上:“禹~九河。”现代变为双音词“~通”。
  (三)读shù,去声。分条登记或分条陈说。汉书匈奴传:“~记以计识其人众畜牧。”又李广苏建传:“数~光过失。”(光:霍光。)引申为上给皇帝的奏议。如汉晁错有“论贵粟~”。杜甫秋兴(其三):“匡衡抗~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四)读shù,去声。注解的一种。一般是疏通经义并对古人的注加以引申和说明。如左传是杜预注,孔颖达疏。
  注意:(一)可以写作“疏”,(二)(三)(四)不可以写作“疏”。

  217.【戚】
  (一)兵器之一种,像大斧。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陶潜读山海经诗(其十):“刑天舞干~。”
  (二)忧患,悲哀。庄子大宗师:“哭泣无涕,中心不~。”这种意义也写作“戚”。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三)亲,亲属。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逾~。”注意:上古所谓“戚”,包括父母兄弟等。后代才专指族外的亲属。

  218.【饥】
  五谷不成熟,荒年。论语先进:“因之以~馑。”又颜渊:“年~,用不足。”
  [辨]饥,饥。“饥”与“饥”古音不相同(饥属脂部,饥属微部);它们既不是异体字,也不是通用字。“饥”用於“饥饿”,“饥”用於“饥荒”,分别是显著的。左传“饥”“饥”绝不相混,孟子“饥”字有时当“饥饿”讲,但“饥”字绝不当“饥荒”讲。中古“饥”“饥”读音相同,才渐渐混用了。

  219.【孰】
  (一)熟,煮熟了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腼熊蹯不~。”引申为深透,深入。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今成语有“深思~虑”。“~视”连用,指看了又看。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视之。”今成语有“~视无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熟”。
  (二)五谷丰年。跟“饥”相对。又写作“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三)谁,哪个。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为好学。”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胜?”按:“孰”字多用於选择问,跟“谁”不尽相同。又可指事物。论语八佾:“是可忍也,~不可忍也?”这种意义不能写作“熟”。
  [辨]谁,孰。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分别。“谁”专指人,“孰”则兼指物。“孰”用於选择问,“谁”不用於选择问。“孰与徐公美”不能说成“谁与徐公美”;“弟子孰为好学”不能说成“弟子谁为好学”。但是“孰”也用於非选择问,当其指人时(如“孰为夫子”),“孰”和“谁”就完全同义了。

  220.【滋】
  (一)增益,增长。左传隐公元年:“无使~蔓。”现代有双音词“~长”。
  (二)副词。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以窦太后~不悦魏其等。”

  221.【烈】
  (一)火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引申为强烈,猛烈。[烈士](1)视死如归的勇士。庄子秋水:“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士之勇也。”(2)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事业。孟子公孙丑上:“功~,如彼其卑也。”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

  222.【赡】
  读shàn。足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也。”又梁惠王上:“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引申为充足,丰富。文心雕龙情采:“心术既形,英华乃~。”引申为供给别人财物(后起义)。晋书羊祜传:“俸所资,皆以~给九族,赏赐军士。”

  223.【共】
  (一)读gǒng,上声。通“拱”。拱手。论语乡党:“子路~之。”引申为环绕。论语为政:“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之。”
  (二)读gōng,平声。通供。供给,供应。左传僖公四年:“王祭不~。”又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三)读gōng,平声。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子孝。”
  (四)副词。共同。论语子罕:“可与~学。”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或共同占有。论语公冶长:“与朋友~,敝之而无憾。”又表示具有共同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之。”

  224.【同】
  同,一样。跟“异”相对。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则贾相若。”又动词,表示共同享受。孟子梁惠王下:“与民~乐也。”又:“与百姓~之。”又表示同属。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群。”
  [辨]共,同。在“共同”的意义上,“共”和“同”仍有分别。“共”跟“分”相对,“同”跟“异”相对。作“一样”讲时,只能用“同”,所以“布帛长短同”不能换成“布帛长短共”。

  225.【殊】
  (一)死。汉书高帝纪:“其赦天下~死以下。”(殊死以下,指死刑以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军皆~死战,不可败。”
  (二)不同,有分别。文心雕龙熔裁:“善敷者辞殊而意显。”范缜灭论:“名~而体一也。”[~方](1)不同的方面。汉书艺文志:“时世主,好恶~方。”(2)不同的区域。班固西都赋:“~方异类,至于三万里。”引申为特别的,卓越超群的,特别好的。诸葛亮出师表:“盖追先帝之~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古诗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
  (三)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略似现代汉语的“很”。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不欲食。”

  226.【异】
  (一)不同。跟“同”相对。论语微子:“我则~於是。”又先进:“~乎三子者之撰。”引申为奇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不匝旬而得~地者二。”[~日][~时](1)往日,往时。汉书高帝纪有“~日”秦民在大夫(第七级爵位)以上的,能和县令抗礼(平等对待)的记载。又食货志载:“~时”小车商人分等纳税。(2)将来。战国策齐策六:“愿王之察之~日。”白居易与元九书:“~时相见。”胡铨上高宗封事:“且安知~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物]不同之物。庄子大宗师:“假於~物,托於同体。”引申为:(1)指别的行业。国语齐语:“不见~物而迁焉。”今成语有“见~思迁”。(2)指死亡的人。贾谊鵩鸟赋:“化为~物兮,又何足患?”杜甫北征诗:“残害为~物。”(3)指珍奇的物品。后汉书班昭传:“每有贡献~物。”
  (二)奇怪,觉得奇怪。孟子梁惠王上:“王无~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之。”

  227.【斤】
  (一)斧子一类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以时入山林。”庄子徐无:“匠石运~成风。”(石:人名。)
  (二)称物的单位。墨子号令:“赐黄金二十~。”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
  (三)[~~]明察的样子。诗经周颂执竞:“~~其明。”今成语有“~~计较”。

  228.【钧】
  (一)三十斤。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
  (二)陶匠做陶器时,模子下面旋转的工具叫钧。淮南子原道:“~旋毂转。”用於比喻,“大钧”或“洪钧”指天。贾谊鵩鸟赋:“大~播物兮。”张华答何劭:“洪~陶万类。”
  (三)通“均”。同样。孟子告子上:“~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229.【锺】
  (一)量名。六斛四斗。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
  (二)积聚。国语周语:“泽,水之~也。”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成语有“一见~情”。
  [辨]钟,锺。“钟”是“钟鼓”的“钟”,“锺”是“量名”,一般是区别开来的。有时候,“锺”也被假借为“钟”。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或本作“钟”。但是“千钟”“万钟”的“钟”和“钟情”的“钟”却不写作“钟”。“姓钟”的“钟”也不能写作“钟”。

  230.【倍】
  (一)背向,背着。战国策赵策三:“天子吊,主人必将~殡柩。”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山陵。”引申为违背。孟子滕文公上:“师死而遂~之。”
  (二)加倍。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之。”文心雕龙熔裁:“虽玩其采,不~领袖。”

  231.【政】
  统治管理的工作,特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32.【教】
  (一)动词。教导。司马迁报任安书:“~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又名词。教育。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又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则近於禽兽。”
  (二)名词。文体的一种。诸侯、王公的命令叫“教”。萧统文选序:“又诏诰~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引申为官府的文告。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及诗赋杂文。”又为书信中的敬词,指对方的话或要求。苏轼答谢民师书:“未能如~。”
  (三)动词。读jiāo。使。一般多用於诗词。杜甫奉酬严公诗:“草茅无经欲~锄。”白居易琵琶行:“曲罢常~善才服”。(善才:唐代乐师之称。)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枝上啼。”

  233.【法】
  (一)法令,法律。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老子五十七章:“~令滋彰,盗贼多有。”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侠以武犯禁。”
  (二)制度。贾谊过秦论上:“内立~度,务耕织。”
  (三)动词。效法,学习好的榜样。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与?”
  (四)方法,办法,法子(后起义)。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诗:“美名人不及,佳句~如何?”

  234.【术】
  (一)道路,街巷。礼记月令:“皆修封疆,审端径~。”(端正其径路。)汉书刑法志:“园囿~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二)道。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也。”枚乘上书谏吴王:“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也。”引申为方式,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多异故也。”[方~]技艺。古代把怀有特种技能者如医药、卜筮等归为一类,叫“方~”。后汉书有方术列传。北史周澹传:“多方~,尤善医药。”

  235.【势】
  (一)力量,权力。荀子正论:“天子者~位至尊,无敌於天下。”战国策齐策四:“斗趋见王为好~,王趋见斗为好士。”
  (二)形势,某种情况所形成的局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则然也。”“势”又用作状语,表示具体情况所决定。孟子离娄上:“公孙丑问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成语有“~不两立”。[其~]用作状语表示“势必”。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粮食必在其后。”又:“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引申为机会。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庄子秋水:“时~适然。”

  236.【数】
  (一)数目,数量。庄子秋水:“号物之~谓之万。”
  (二)技艺,特指博弈之类的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小~也。”
  (三)占卜。楚辞卜居:“~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再引申为命运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又旧日迷信有“天~”、“大~”、“气~”、“劫~”等说法。
  (四)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孟子梁惠王上:“~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滕文公上:“其徒~十人。”
  (五)读shǔ,上声。计算。庄子秋水:“杂而下者不可胜~也。”
  (六)读shuò,时间相隔得短。跟“疏”相对。论语里仁:“朋友~,斯疏矣。”礼记祭义:“祭不欲~,~则烦。”
  (七)读cù,密。跟“疏”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罟不入洿池。”

  237.【朝】
  (一)读zhāo,早晨。跟“暮”、“夕”相对。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逍遥游:“~菌不知晦朔。”[崇~][终~]从天明至食时(将近日中的时间)为终朝(崇朝)。诗经鄘风蝃蝀:“崇~其雨。”老子:“飘风不终~。”
  (二)读cháo。动词。朝见,臣在早晨拜见君主。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战国策赵策三:“率天下诸侯而~周。”又表示使朝见。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秦楚,而抚四夷也。”
  (三)读cháo。名词。朝廷,朝见君主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战国策齐策一:“於是入~见威王。”引申为朝代。杜牧赤壁诗:“自将磨洗认前~。”

  238.【野】
  (一)郊外,田野。孟子梁惠王上:“耕者皆欲耕於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使~无所掠。”又形容词。不是城市的,不是家中豢养的。庄子天地:“民如~鹿。”引申为朝廷之外。如“在~”。
  (二)粗野,不文。跟“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

  239.【涂】
  (一)路。论语阳货:“遇诸~。”孟子梁惠王上:“~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意义又写作“涂”。战国策赵策三:“将之薛,假~於邹。”后代又写作“途”。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成语有“道听~说”,“半~而废”。
  (二)泥。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炭。”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於~中乎?”引申为涂饰。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台榭不~。”又为涂抹,涂改(后起义)。李商隐韩碑:“点窜尧典舜典字,~改清庙生民诗。”

  240.【江】
  专有名词。长江,扬子江。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又:“~汉以濯之。”引申为一般的河流(后起义)。注意:“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杜甫秋兴诗:“~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指长江中间。
  [辨]江,河。“江”与“河”既然都是专名,当然不是同义词。后代被引申为一般河流的意义时,则变为同义词。但是,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漳河、渭河等;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都是受了“江”“河”的本义的影响。

  241.【关】
  (一)门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臧纥斩鹿门之~以出。”又动词。关门(门上了闩)。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
  (二)出入国境的关口。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则为之告。”(敂kòu:到。宾客:指来朝聘的诸侯、卿大夫等。)引申为国防上的关。贾谊过秦论上:“秦人开~而延敌。”又为关卡,税关。孟子滕文公下:“去~市之徵。”
  (三)关连,关涉(后起义)。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暗谷非~雨,丹枫不为霜。”

  242.【宫】
  (一)房屋,住宅。论语子张:“譬之~墙。”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中而用之?”后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秦汉以后的意义)。贾谊过秦论中:“作阿房~。”杜甫咏怀古迹诗(其四):“先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
  (二)五声之一。古代音乐,宫商角征羽为五声。礼记乐记:“~乱则荒,其君骄。”
  (三)古代五刑之一,阉割之刑。尚书吕刑:“~辟疑,赦;其罚六百锾。”
  [辨]宫,室。先秦时代,“宫”与“室”是同义词。自从“宫”字专指帝王住宅以后,它就和“室”字大有区别了。

  243.【府】
  (一)藏财物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廪~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库,而待将军。”成语有“天~之国”。“天府”原意是天的仓库。
  (二)官府。诸葛亮出师表:“宫中~中,俱为一体。”引申为大官的住宅。如“~第”。又为对人家庭的尊称。如“~上”。

  244.【衣】
  (一)衣服,有时候特指上衣。诗经邶风绿衣:“绿兮~兮,绿~黄裳。”(裳:读cháng。下衣。)又豳风七月:“九月授~。”[布~]平民。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二)读yì,去声。动词。穿[衣]。孟子梁惠王上:“老者~帛食肉。”又滕文公上:“许子~褐。”又指给人穿衣。诗经小雅斯干:“载~之裳。”

  245.【冠】
  (一)古代帽子的总称。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又为动词。戴冠。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乎?”
  (二)读guàn,去声。古代的一种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成人礼,开始戴冠。“~者”,指成年人。论语先进:“~者五六人。”[弱~]指刚成年。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三)读guàn,去声。超出众人的,居第一位的,到了顶的。汉书丙吉传:“萧曹为~。”(萧:萧何;曹:曹参。)白居易与元九书:“~于卷首。”今双音词有“~军”。

  246.【屦】
  鞋子。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织席以为食。”注意:上古没有“鞋”字,“屦”就是“鞋”。

  247.【商】
  (一)做生意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人弦高将市於周。”孟子梁惠王上:“~贾皆欲藏於王之市。”
  (二)五声之一。礼记乐记:“~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陂pō:不平。)古诗十九首:“清~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三)星宿名,即心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
  (四)朝代名。成汤取代夏之后建立的王朝。盘庚时迁於殷,所以又称为“殷”或“殷~”。
  (五)估量,计算。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军进退,稍引去。”[~略][~榷][~量]表示讨论。晋书阮籍传:“籍尝於苏门山遇孙登,与~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引申为现代的“商量”。

  248.【贾】
  (一)读gǔ。卖。诗经邶风谷风:“~用不售。”(用:因此。售:卖出去。)又为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引申为招惹。左传桓公十年:“吾焉用此以~害也。”
  (二)读gǔ。做生意的人。孟子梁惠王上:“商~皆欲藏於王之市。”
  (三)读jià。价格。论语子罕:“求善~而沽诸?”(沽:卖。)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相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价”。
  [辨]商,贾。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所以说“行商坐贾”。后世不再区别。

  249.【旅】
  (一)军队五百人为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引申为一般的军队。论语先进:“加之以师~。”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又为众。成语有“~进~退。”(随众进退。)
  (二)行。“行旅”二字连用,表示旅行的人。孟子梁惠王上:“行~皆欲出於王之涂。”引申为寄居。史记陈世家:“羁~之臣。”

  250.【徒】
  (一)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论语先进:“不可~行也。”按:不凭藉交通工具叫“徒”,所以陆行不用车叫“~行”,水行不用船叫“~涉”。引申为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以往。”
  (二)徒党。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与而谁与?”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论语先进:“非吾~也。”又微子:“是鲁孔丘之~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无道桓文之事者。”引申为徒弟,门徒(后起义)。
  (三)空。形容词。孟子离娄上:“~善不足以为政,~法不能以自行。”又副词。徒然,没有效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师~归。”今成语有“~劳无功”。
  (四)副词。只,但,仅仅。战国策魏策四:“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有先生也。”孟子公孙丑上:“非~无益,而又害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以吾两人在也。”

  251.【年】
  (一)年成,收成。春秋宣公十六年:“冬,大有~。”诗经周颂丰年:“丰~多黍多稌。”郑笺:“丰年,大有年也。”
  (二)年。孟子滕文公上:“禹八~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三)年龄。战国策赵策四:“~几何矣?”孟子万章上:“~已七十矣。”引申为寿命。庄子逍遥游:“小~不及大~。”又养生主:“可以尽~。”

  252.【岁】
  (一)木星。古人分黄道为十二个星次,大致和西洋的十二宫相当。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十二年为一周。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大梁”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星纪。”(星纪:大致相当於摩羯宫。)
  (二)年。庄子秋水:“死已三千~矣。”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引申为时间,光阴。论语阳货:“日月逝矣,~不我与。”这种意义后代常以“岁月”连用。陶潜杂诗八首:“~月不待人。”又:“荏苒~月颓。”
  (三)年龄。庄子渔父:“六十九~矣。”
  (四)年成,年景,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焉。”战国策齐策四:“~亦无恙耶?”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也,'”又:“王无罪~。”
  [辨]年,岁。在年龄和年成的意义上,二者是同义词,但是在习惯用法上有些差别。在表示年龄的时候,“年”字多放在数目字的前面(“年七十”)。偶有放在数目字后面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这种情况古代少见,后代更不这样说。“岁”字则放在数目字的后面(“七十岁”)。“年”不泛指“光阴”,“岁”不表示“寿命”。习惯上“望岁”不说“望年”,“忘年交”不说“忘岁交”等等。



EN


?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


古代汉语文学




欢迎加入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

古代汉语文学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3]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2]: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名校课堂】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一简对多繁汉字

一簡體字對應多繁體字對照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全集)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集)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
72 《左传》(十一、十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
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
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
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
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
15 怎样判断入声字
14 古文标点的要诀
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
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
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09 同义词辨析
08 引申义与假借义
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
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
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宫室与数目类基础字形讲析
服饰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
《中国通史》100集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50 南北朝乐府民歌
49 北朝散文
48 庾信和北朝文学(下)
47 南朝骈文及辞赋
46 南朝诗歌
45 陶渊明(二)
44 陶渊明(一)
43 两晋文学
42 嵇康、刘伶和向秀
41 正始文学与阮籍
40 建安七子和蔡琰
39 曹植
38 曹丕
37 建安文学与曹操
36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论
第二章 秦汉文学
35 汉代文人诗
33 汉代乐府诗歌

34 汉代骚体赋
32 汉代散体赋
31 《汉书》的写作特点
30 班固和《汉书》
29 《史记》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8 《史记》的思想内容
27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
26 西汉后期和东汉的论说散文
25 西汉前期和中期的论说散文
24 秦汉文学总论

第一章 先秦文学
23 屈原的影响和宋玉
22 屈原的作品
21 《韩非子》(二)
20 《韩非子》(一)
19 《荀子》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
15 《老子》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复旦课堂|古典诗词鉴
第六讲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温庭筠词二首
词的演化过程
第五讲
唐诗
锦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过故人庄
寻隐者不遇、行宫
久别离
春江花月夜

第四讲
南朝诗

南朝诗歌的诗体变化
南朝诗歌的结构变化
南朝诗歌的声律变化
读山海经·其一
饮酒·其五(下)
饮酒·其五(上)
咏怀诗·其十七
第三讲
汉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陌上桑
妇病行
战城南

第二讲
楚辞
楚辞 九歌·山鬼
《楚辞》的作者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第一讲
诗经
唐风·山有枢
王风·君子于役
周南·关雎(下)
周南·关雎(上)
《诗经》概述
诗经 绪言(骆玉明)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五、大丈夫出处行实
孟子谓蚳蛙章
孟子之平陆章
孟子将朝王章
天时不如地利章
《公孙丑下》 本篇概说
四、于心不忍,集义养气
本篇小结
子路告之以过则喜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尊贤使能章
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夫子当路于齐章
《公孙丑上》 本篇概说
《梁惠王》篇回顾
三、忧乐天下,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本篇小结
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章
齐人伐燕取之章
汤放桀章
所谓故国者章
人皆谓我毁明堂
交邻国有道章
庄暴见孟子章

《梁惠王下》概说
二、有仁义,行王道
《梁惠王上》篇 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章
国天下莫强焉章
寡人之于国也章
孟子见梁惠王章
《梁惠王上》篇概说

一、孟子其人其书与中国人精神
中国人的孟子传统
孟子的思想世界
《孟子》的成书流传和内容结构
孟子的生命历程
身边的孟子
孟子的生命历程
课程说明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中国文学史
清代文学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志异》
清初白话小说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绪论

明代文学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汤显祖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明代前期诗文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绪 论
元代文学
元代诗文
元代散曲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白朴和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绪  论
宋代文学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文学
绪 论
隋唐部分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李商隐
晚唐诗歌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李白
盛唐的诗人群体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
辞赋、骈文与散文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1~24)


原典
《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6 《四库全书》
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4 《永乐大典》
13 胡应麟与辨伪学
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1 宋四大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2021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文学615)
2021年温州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2021武汉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专业课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复旦大学古籍所2021古代文学方向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2021陕西师范大学(716文学综合)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2021年考研真题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纪录片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
第4集 称霸
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
第1集 初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以下为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1999年11月,《古代汉语词典》获得第三届中国辞书奖二等奖)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广告合作请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信息给本公众号。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郭锡良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古代汉语| 》常用词(四)发布于2023-03-04 19:35: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