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也深有感悟,他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文学 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


——以上内容非正文——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摘  要】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新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作  者】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关 键 词】指示代词 实 维 伊 繄 虚词词源 词性演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源理论及上古汉语同源词库”(11JJD740009)
  《左传》《国语》《毛诗》三书中,虚词“实”的一种最常见用法是居主语后、谓语前,表示强调。对此,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副词或助词。本文认为,这应是保存更早时代语法特点的特指代词的用法;同时它可做主语。“实”从指示代词可演变为系词,进一步演变为副词。与“实”字上述用法相关相类的,“维/惟/唯”“伊”“繄”在表示强调时,也是代词,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副词、助词、连词。它们不但在语法上而且在词源上都与虚词“实”有关系。
  “实”字上述用法,主要见于上述三书①,此外,《仪礼》一见(《觐礼》“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大戴礼记》一见(《小辨》“唯社稷之主实知”)。此外,《周礼》《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均不见此种用法。
  一、虚词“实”的用法及其词源
  本文归纳的虚词“实”的用法有四种:一是指示代词,作主语;二亦指示代词,紧接名词或代词主语之后起指示作用;三是系词(写作“寔”);四是副词,表示肯定或请求义。指示代词是它本来的词性,其例最多;系词、副词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的。
  1.1 虚词“实”的用法
  1.1.1 指示代词,作主语
  “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昭二九①)
  “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昭二九)
  “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晋语四)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鲁颂·閟宫)
  “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文十二)
  “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襄十七)
  上举诸例语法位置上有两个特点:一、“实”字或紧接前面的名词,如“……董父,实……”,或隔句而承前面的名词,如“后稷之孙……实始翦商”;二、后面是谓语。一般认为它们是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或情况的肯定与强调。义即‘确实’、‘实在’、‘的确’。”②其说值得商榷。按,前面四例,谓语所说都是历史事实、传说,均无任何置疑的前提,并无对其动作、情况加以肯定、强调的必要;相反,语者要指明的是,谁发出此行为。如,“狐姬……实生重耳”,谓“狐姬……她生了重耳”,若译作“确实生了重耳”则成了强调“生重耳”。重耳为狐姬所生,强调是狐姬而不是别人,因为“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而重耳外家狐氏与晋同姓(俱唐叔之后),本当不蕃,但重耳却“成而儁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釁”,由此特异可知是“天将启之”。后几例,如《文十二》,“为此谋”“以老我师”已经是知了的事实,语者旨在指出是谁为此谋,而非“确实为此谋”。《襄十七》役者讴歌是在为平公筑台之时,役已兴,没有必要说“确实兴了役”之类。我们认为这些“实”均是指示代词,用作主语。“实甚好龙”即“是甚好龙”,“实能金木及水”即“是(四叔)能金木及水”……“实”相当于“是”,训诂家多释为代词“是”,如《鲁颂·閟宫》笺,又如:
  瞻望费及,实劳我心。(邶风·燕燕)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大雅·生民)
  《燕燕》传:“实,是也。”《生民》笺:“实之言适也。”孔疏:“定本为‘实之言是’。”这些“是”为指示代词(或以为这是“副词,实在,通‘寔’”③)。
  “实”字后也可以有名词,作谓语或作关系动词“为”的宾语,如: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鲁颂·閟宫)
  晋人杀怀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实为文公。(晋语三)
  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子文。(宣四)
  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庄十八)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小雅·頍弁)
  这些“实”也不可认为是副词或助词。大王为后稷之孙,重耳即文公,陈妫即惠后,此类史实,无肯定与强调之必要。所以,上述诸句意为“后稷之孙,是即大王”,“……重耳,是即文公”,“陈妫归于京师,是即惠后”,“……伯比,是即令尹子文”。郑笺释《頍弁》例即云:“实犹是也。言幽王服是皮弁之冠,是维何为乎?”


  1.1.2 指示代词,居名词或代词主语后起指示、强调作用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邶风·北门)
  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郑风·扬之水)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十五)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僖七)
  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襄二九)
  上举诸例,“实”并非修饰它后面的谓语。理由:一、谓语指出的都是毋庸怀疑的事实。如,《僖十五》,寇深是已然的事实,晋侯已经说“寇深矣了”,庆郑就无需再说“确实/的确深之”。庆郑旨在强调,究竟是“谁”使寇深入。所以,“实”都是强调指示它前面的主语,表示“唯此”之意。二、“实”所强调的主语,说话者心中都有另一个与之对比的对象,从而强调是此而非彼。《北门》“实”强调,是“天”致我“终窭且贫”,不是诗人自己造成的,所以郑笺说:“诗人事君无二志,故自决归之于天。”《扬之水》“实”强调,是“人”(别人)而非“兄弟”诳骗你。《僖十五》“实”强调是“君”自己导致“寇”深入(晋惠公背惠食言,故秦穆公伐晋)。《僖七》“实”强调是“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而不是我(郑伯)违背齐侯的命令。《襄二九》强调,是您国君有国,而不是季氏,所以没人敢违您。
  这种对比,往往在并列分句中把对比的主语举出,“实”字强调是此而非彼。这种显性的对比形式更有力地说明,“实”的作用是对主语的强调。如:
  “小国无罪,恃实其罪。”(昭元)
  “我实不德,齐师何罪。”(庄八)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僖二四)
  “使鹤。鹤实有位,余焉能战?”(闵二)
  “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僖九)
  “用之实难,已之易矣。”(楚语上)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襄二六)
  “天祸许国,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隐十一)
  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襄十四)
  上述诸例,各各对举两个主语,其后一有“实”字,一无。“实”之前的主语,是语者强调的对象。如,有其罪的是“恃”而非“小国”(注:恃大国而无备则是罪);“不德(而有罪)”的是“我”而非“齐师”;“置之(晋文公)”的是“天”而不是“二三子”;“有禄位”的是“鹤”而不是“余”,所以应是鹤能战而“余焉能战”;“有国”的是“人(他人)”,而不是“我”,所以“我何爱焉”;“难”在于“用之”,而非“已之”;虽然楚国有人才,但用“楚材”的是晋而非楚,而人才多的是楚而不是晋。最后二例尤为明显,《隐十一》“鬼神”与“我”对举,强调要伐许的是“鬼神”而不是“我寡人”;《襄十四》,同样是“甚”,主体该是“卫人”还是“其君”?面对君王,师旷强调是“其君”。各例中,分句谓语所指事实及判断是一样、一致或互补的,无需强调“的确、确实”,而主语是不一样的,所以,“实”分明是指向它所在句的主语,而不是修饰谓语。
  讨论了上举隐性和显性的对比,对于非对比句中“实”强调其实主语,就容易明白。如:
  “沈、姒、蓐、黄实守其祀。”(昭元)
  楚人曰:“伍举实送之。”(襄二六)
  “专则人实斃之,将及矣。”(襄二九)
  “公衍、公为实使群臣不得事君。”(定元)
  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杀献公。”(昭十一)
  这些都是强调,是主语人物发生谓语表示的行为。这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对比”即排他,强调是此而非彼,有“唯此”、“特”、“独”之意。如,《襄二九》谓齐国高止专,则为人所斃,强调是“人”斃之。尤其是,当时“斃之”一事尚未发生,“实”不能是副词“确实”。其后本年《传》即日:“秋九月,齐公孙虿、公孙竃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高止好以事自为功,且专,故难及之。”《昭十一》几个分句分别强调,是郑的京栎、宋的萧亳、齐的渠丘和卫的蒲戚四大城导致四人的灭亡,而不是其他。
  这种用法在其他文献中写作“寔”:
  《仪礼·觐礼》:“伯父实来”,郑注:“今文‘实’作‘寔’。”
  1.1.3 系词,意为“乃是”
  作此用法时,往往写作“寔”。如:
  “高位寔疾偾,厚味寔腊毒。”(周语下)
  “寔”与“实”常相通(详下),古多训为系词“是”。谓语“疾偾”、“腊毒”二者,各自述谓的对象都不是惟一的,语者要说的是,高位和厚味不是好东西,而不是要强调唯此高位才是疾偾,唯此厚味才是腊毒。在主语后、谓语前的指示代词,因为它的位置,容易演变为系词。④
  1.1.4 副词
  《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耤)。”传:“实墉实壑,言高其城,深其壑也。”笺云:“‘实’当作‘寔’。赵魏之东,‘实’‘寔’同声。寔,是也。”
  墉、壑、亩、籍皆用作动词,“实”相当于“乃”、“就”。
  有的则是处于演变过程:
  筒子誓曰:“……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哀二)
  “实”本来是强调“图之”的主语,但同时有表示祈望之意,这就又指向了动词。这种用法的“实”演变为副词,或写作“寔”,它与由果实之“实”而演变、表“确实”义的“实”不同。⑤


  1.2 虚词“实”的词源
  1.2.1 “实”与特指代词“是”、“之/时”之语法比较
  “实”与指示代词“是”“之/时”很近。先看其指示作用,例: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僖五)
  并列分句之间,同样位置和作用,一为“实”,一为“是”,二者无别。再比较:
  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隐六)
  子产曰:“无欲实难。”(襄三十)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襄三一)
  (赵文子曰):“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昭元)⑥
  “无欲实难”与“不能是难”,句式相同,一用“实”,一用“是”。其他二例“实难”句式同于“无欲实难”。它们可与下面例子比较:
  “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昭十六)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立)而无令名之难。”(襄二四)
  “无欲实难”类于“无贿之难”,即“无欲是难”。而且,同是子产(即侨),或用“实”,或用“之”。“之”与“是”同为指示代词,则此种比较进一步证明“实”也是指示代词。
  将上举“实”作主语的例子与“时”作主语的例子比较: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鲁颂·閟宫)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鄘风·柏舟)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大雅·生民)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大雅·生民)
  郑玄笺“时维姜嫄”曰:“时,是也”,笺“实维后稷”曰:“是为后稷。”“是”为主语,则“实”亦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现代一般也认为这种“时”是代词,⑦那么为什么同样位置和作用的、语音与“是”有关系的“实”就是副词呢?
  1.2.2 “实”与“是”“之/时”之音义关系比较
  “实”与“寔”通用,又互为异文,而“寔”又通“是”。《广韵》:“寔,常职切。实也,是也。”训诂家多谓“实”、“寔”、“是”相通,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寔实”条曰:
  《尔雅》曰:“寔,是也。”(《诗·小星传》同)《春秋》桓六年:“寔来。”《公羊传》曰:“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谷梁传》曰:“寔来者,是来也。”“寔”与“是”同义,故《秦誓》“是能容之”,《大学》“是”作“寔”,经传作“实”者,借字耳。(《易·既济》九五“实受其福”,《坊记》“实”作“寔”。⑧《诗·小星》篇“寔命不同”,《韩诗》“寔”作“实”。《燕燕》篇“实劳我心”,“实”本亦作“寔”。《韩奕》篇“实墉实壑,实亩实籍”,郑笺:“‘实’,当作‘寔’。赵魏之东,‘实’、‘寔’同声。寔,是也。”《觐礼》“伯父实来”,郑注:“今文‘实’作‘寔’。”皆当以“寔”为正字,“实”为借字。)⑨
  古音“实”船母质部,“是”母支部,“寔”禅母锡部,脂、支本来极近,上古后期在方言中已经相混,其相配入声亦弱化促声尾而相混,故赵魏之东“实、寔同声”,所以上举“实、寔”用法,源于代词“是”的用法及其演变。则本文所举作虚词的“实”,与果实之“实”,只是字形的借用关系,意义和语法上也不是从果实之“实”来,不会是所谓的“确实、实在、的确”之义。
  “之/时”与“是”古音亦近。“之”章母之部,“时”禅母之部,皆读章组(黄侃主张章组古读舌头,则可与下面所举藏文相比),而之与支、脂相近,先秦已然,故郑笺于《周南·汉广》、《召南·鹊巢》、《江有汜》、《卫风·有狐》、《王风·扬之水》、《郑风·羔裘》等12处皆云:“之子,是子也。”“实”与“是”通,“是”与“之/时”通,故“实”与“之/时”古音亦近。⑩
  “之/时”、“实”、“是”可与藏语比较,藏语的’di为近指代词,de为远指代词。二者音义及用法相近。对比于汉语特指代词,《左传》多作“是”、“实”,《庄子》作“之”(之二虫)。为支、脂(入)、之三部相近相通。比较实词,往去之意,《左传》、《论语》作“适”(适齐、适楚),《孟子》、《庄子》作“之”(之楚、之九万里),《史记》多作“诣”。(11)“是”与“之”、“实”,犹“适”(支部入声)与“之”、“诣”,在作为指代和表示“往”义上,它们在上古是方音的不同。大致是东、南方言读之部,中原、西北读支部;“实”、“诣”乃“是”、“适”的音变。表其语音平行关系如下:
  


(待续)



EN


?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


古代汉语文学




欢迎加入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文学 )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

古代汉语文学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3]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2]: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2]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不是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发送。)



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加入古代汉语文学[1]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的方法(请点击)

若无法点击,请看群资料中的链接(电脑上操作)

“群”“费”,古代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名校课堂】诗词格律与写作(全集)

一简对多繁汉字

一簡體字對應多繁體字對照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全集)
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集)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
72 《左传》(十一、十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
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
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
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
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
15 怎样判断入声字
14 古文标点的要诀
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
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
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09 同义词辨析
08 引申义与假借义
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
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
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宫室与数目类基础字形讲析
服饰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
《中国通史》100集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50 南北朝乐府民歌
49 北朝散文
48 庾信和北朝文学(下)
47 南朝骈文及辞赋
46 南朝诗歌
45 陶渊明(二)
44 陶渊明(一)
43 两晋文学
42 嵇康、刘伶和向秀
41 正始文学与阮籍
40 建安七子和蔡琰
39 曹植
38 曹丕
37 建安文学与曹操
36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总论
第二章 秦汉文学
35 汉代文人诗
33 汉代乐府诗歌

34 汉代骚体赋
32 汉代散体赋
31 《汉书》的写作特点
30 班固和《汉书》
29 《史记》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8 《史记》的思想内容
27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
26 西汉后期和东汉的论说散文
25 西汉前期和中期的论说散文
24 秦汉文学总论

第一章 先秦文学
23 屈原的影响和宋玉
22 屈原的作品
21 《韩非子》(二)
20 《韩非子》(一)
19 《荀子》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
15 《老子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复旦课堂|古典诗词鉴
第六讲 
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
温庭筠词二首
词的演化过程
第五讲
唐诗
锦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过故人庄
寻隐者不遇、行宫
久别离
春江花月夜

第四讲
南朝诗

南朝诗歌的诗体变化
南朝诗歌的结构变化
南朝诗歌的声律变化
山海经·其一
饮酒·其五(下)
饮酒·其五(上)
咏怀诗·其十七
第三讲
汉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陌上桑
妇病行
战城南

第二讲
楚辞
楚辞 九歌·山鬼
《楚辞》的作者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第一讲
诗经
唐风·山有枢
王风·君子于役
周南·关雎(下)
周南·关雎(上)
《诗经》概述
诗经 绪言(骆玉明)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五、大丈夫出处行实
孟子谓蚳蛙章
孟子之平陆章
孟子将朝王章
天时不如地利章
《公孙丑下》 本篇概说
四、于心不忍,集义养气
本篇小结
子路告之以过则喜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尊贤使能章
夫子加齐之卿相章
夫子当路于齐章
《公孙丑上》 本篇概说
《梁惠王》篇回顾
三、忧乐天下,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本篇小结
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章
齐人伐燕取之章
汤放桀章
所谓故国者章
人皆谓我毁明堂
交邻国有道章
庄暴见孟子章

《梁惠王下》概说
二、有仁义,行王道
《梁惠王上》篇 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章
国天下莫强焉章
寡人之于国也章
孟子见梁惠王章
《梁惠王上》篇概说

一、孟子其人其书与中国人精神
中国人的孟子传统
孟子的思想世界
《孟子》的成书流传和内容结构
孟子的生命历程
身边的孟子
孟子的生命历程
课程说明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中国文学史
清代文学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志异》
清初白话小说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绪论

明代文学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汤显祖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明代前期诗文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绪 论
元代文学
元代诗文
元代散曲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白朴和马致远
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绪  论
宋代文学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文学
绪 论
隋唐部分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李商隐
晚唐诗歌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李白
盛唐的诗人群体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
辞赋、骈文与散文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1~24)


原典
《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6 《四库全书》
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4 《永乐大典》
13 胡应麟与辨伪学
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1 宋四大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2021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真题(文学615)
2021年温州大学文学考研真题
2021武汉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专业课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复旦大学古籍所2021古代文学方向真题
2021年山东大学古代文学613真题
2021陕西师范大学(716文学综合)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2021年考研真题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纪录片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
第4集 称霸
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
第1集 初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以下为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1999年11月,《古代汉语词典》获得第三届中国辞书奖二等奖)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广告合作请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发信息给本公众号。

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郭锡良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实”与“维”“伊”“繄”的异同及关系发布于2023-03-04 19: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