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启  虎伏 德重

(一)易学有五大疑点要釐清与补正 
   《易学》自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作《卦辞爻辞》以及近古孔子作《十翼》,前后歷经三千多年之酝酿,累积了三位圣人之大智大慧,所谓「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始克完成了「揭示宇宙奥秘」、「剖析人生真象」千古传承之不朽鉅作—《易经》。《汉书艺文志》以《易》为《诗》、《书》、《礼》、《乐》、《春秋》五书之原,遂成群经之总汇,而为我国一切学术之渊藪。尤其自唐孔颖达作《周易正义》成为科考士子必读之书后,《易经》更成歷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大文豪必须研读之课题,这在我国二千多年的歷史长河上,的确是举足轻重、影响至深且巨而无以伦比者。就因为《易学》领袖群经而为中华文化道统之原头,所以凡为治《易》者,皆应阐精竭虑,不但要续其脉统,而且允宜张皇补且,以臻其於圆融无缺之境界,而此亦系治《易》后学之职责所在也。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理不真则情不达」。文王之时,先天、中天、后天三大卦本为齐全无缺,然文王却不但去其卦名,且将中天掩饰隐去不见,含混笼统,合三为一,独存《周易》传世,而世人之被其所欺矇者,又岂仅孔圣一人而已!近代《易》学家杭辛云:「读古人之书,无定识定力鑑核之,受古人之欺多矣。」诚哉斯言!只以「《周易》一出,他《易》皆亡」。是故,后之学者,若无接通天地信息之能耐,亦无独特超人知识见,则《易学》再传千年,恐亦无从还原其本来之面貌,而天人三才大道,亦恐只有「存其名而不见其实」之窘况虚浮於世也。

    《易学》本以「卦、理、象、数」为其主要内涵,然观诸《周易》以及汉唐以迄清代儒家通人所有之《易学》著作,发现其要皆难以全賅,以致於互相争议、辩论纷纷,曾无半点有益於《易学》术数之用也。是以,传诵愈久,益见歧异,渐行渐远,终成见解无有一致之态势!此时,若无正本清源之正确理论加以导正并予张皇补且,则《易学》必卜难以逃脱式微沉沦之穷途浩劫!譬如:《易学》本为三才大道之学,但仅有先天与后天两卦可以说明其内涵,歷来治《易》之儒家,要皆知其尚缺中天一卦,然而几乎无人能为之补正,甚且抱残守缺而专以挑剔他人之文章见解为能事,炫己轻他,致令阴霾万里,愈论愈远离於《易学》之原经义旨!是故,杭辛斋亦有感而言:「建诸天地而不悖,质之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但得其数而神其用,固无投而不合,至其名称之如何,宜可无问焉。」识者之见,确为的论!

   《易经》虽以《周易》为其全部内涵,然而一经深入探究与实践,不论是根据经文之记载,抑是依据实践之结果,其逻辑理论与应用原则,可以发现尚有若干未前圆融与契合之处,诸如:
一、「天地人」三才大道,其中「天道」有「先天八卦」可表,「地理」有「后天八卦」可象,只有「人事」独缺「中天八卦」可徵!如此,三天缺中,信息不全,当然其应验必为不全与不灵也。
二、天地之数,由一至十,总数为「五十有五」,衍之已可全括亿万。然而经言「大衍之数」则仅谓「五十」而已,将天地之数凭空减去五数,后之学者眾儒,虽皆各各自圆其说,然人为之凿痕未去,说法终竟不与道契,理由总与术违,若不驳正,难臻圆融。   
三、河图洛书宋儒有「十图九洛」与「九图十洛」两派互异之争议,於斯总见儒者「尊己、轻道、弃释」弊端之一斑,亦徒显「文人相轻」而予人以「纸上谈兵,难收实效」偏颇感觉之讥也。

四、文王之后天八卦(其实非属文王所作),将乾卦置於西北,把坤卦安於西南,而与先天八卦乾坤分别位居南北正中者,迥然不同,遂引发先儒时贤诸种说解相异之论。於今,中天卦出(请详后文),三天卦齐,遂知乾坤两卦在后天卦位之安排,乃纯属三天八卦自然演变之法则有以致之者,是亦凸显先儒时贤「学犹未迨、笔花乱颤、牵强纽合、强作解人」浅陋之一斑也。
五、《周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卦顺逆之言,盖亦文王愚弄后学之一端,此与文王特意将「中天八卦」隐去不言如出一辙也。卦本有先天、中天、后天之分,然文王亦吝於绘图说解,亦未肯将其卦名明示於经上,全赖后世宋代邵康节前贤之点明后,始能名正言顺也。文王将三天八卦溶三为一,笼统混说,而未将三天八卦之方位,一一详为言明,致启后学诸多之猜测与辩说,而后学仍浑然不察文王《周易》撰著手法之特异,致为其多所欺矇也。  

    以上五点应该釐清,或该补正之处,乃为《周易》经文含糊其辞之犖犖(音洛,分明也)大者,也是二、三千年来困扰、迷惑群儒时贤之关键所在!这些谜团阴霾,若再不予揭开并予拨云见日,必将形成往后无人修习研究之严重后果!试想:自《周易》成书传世以来,歷经三千多年,投身钻研之贤者硕士学人,代不乏人,而且皆数以百记,惟观其所有论著,始终鲜有开聋震瞶、光大经文义旨之作者?是以,论著愈伙,则歧异愈盛,而离经旨则愈远矣!


(二)「帝出乎震」这章是中天卦的根据所在  
    清代江慎修先贤著有《河洛精蕴》一书,云:「先儒传先天之学,因谓『帝出乎震』一章为后天,其卦位乃文王所定,愚尝疑之。」江氏怀疑「帝出乎震」一章之卦位,非属文王所定。遂又云:「然象辞虽文王所繫,而八方之位,自有天地以来即定矣。岂待文王而始知所当之卦耶?河图之妙,先天已含后天,一、二、三、四,即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之位,但易其乾、坤、根、巽之四隅耳。此卦位非圣人不能定,而圣人不必为文王,古人神智创物,诚有不可思议者。…以事理验之,南面而听天下,嚮(音义皆同『向』)明而治,上古之为君者,即当如此矣。是知南为离明也,离在南,则坎不在北乎?

尧命羲和,春曰『东作』,震在东也;夏曰『南讹』,离在南也;秋曰『西成』,兑在西也;冬曰『朔易』,坎在北也。更以事验之,夏《易》曰《连山》,以根为首,岂非有取於『终万物,始万物』之义乎?商《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岂非谓坤与根对,取其对方之卦,以示变革乎?」江氏认为八方之位,乃天生自然所定,即以为八卦之当配其位,举凡圣人皆能为,而圣人不必为文王。文中更举以事理作为其认定之佐证。江氏虽言之成理,然若於知晓《周易说卦传》所言:「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悦)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根。」此乃寓中天八卦之义旨於后天八卦方位之文,其说法可能有变而必当修正下文之所云:「古之圣人,心通造化变易伏羲之八卦,别为方位,其理精深,其义广大。天道、地道、人道,无所不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古经之言,岂足以尽此图之义哉?夫子即其言说之,或言方,或言时,或言德,或言象,互文见义,各举一隅,以待后人之引申触长耳。岂谓此图之义尽於所解说哉?故后儒不妨各随所见为说也。」江氏拟「帝出乎震」一章,「似是古经之言,夫子述之,下文解说之也。」虽然颇有见地,惟亦无从揭开此一千古谜团也。夫经文必先透识其义旨,而后始能「随所见为说」。今者,《传》文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嚮(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悦)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根,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根。」这里洋洋洒洒地解说了「帝出乎震」这一章经文之义旨,辞虽明而实晦,如果仅按后天方位来解说,其中的确尚有诸多疑点有待澄清者。诸如:

    一、相见乎离:(表示人之降生在世,由一至十八岁之歷程)。此指先天乾与中天根,两「首」同宫相见,亦即人身难得今始得,形(根)与神(乾)相见而合於一体,即人出生在世之谓也。此宫先天乾九,中天根六,后天离三,合计为十八之数,即表示人由初生至十八岁这段光明、天真、无邪、茁壮之成长过程也。

    二、稽考歷代帝王宫殿,要皆「座北朝南」,而无「帝出乎震」之仪象。此为帝王宫
殿建筑之座落取向,只符堪舆地学「南北八神共一卦」之真旨,而与「帝出乎震」毫无干涉也。事实与经文脱节,诚属可议也。  


    三、将后天乾位说成战斗场所,而以阴阳相薄(交迫)释其旨意,真不知其所据为何?金丹诀曰:「取出坎中画,补离还复乾;纯阳命本固,无碍性珠圆。」乾元一气,正大光明,「战」从何来?牵强说解,理应道明为是。

    四、说解又谓坎为劳卦,乃万物之所归者。此处所言,遍观《周易》卦辞,何曾见说坎为「劳」而为归藏万物之所哉?北方「坎」位,义当为「险」。是以,不但「险」「劳」殊义,而且亦无「万物所归」之义涵也。

    五、说解「齐乎巽」,谓「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义旨不明,真不知其何所云哉?

    六、谓「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难不成万物於东、西、北三方皆不相见乎?

    七、将坤之「致役」解说成「致养万物」,殊属不当。按:役,乃役使而为服务於人之意;养,乃育养、生养之意。坤虽能致养万物,然「役」「养」异义,本旨不能全同,怎可混同说解哉?  

    八、兑值西秋,虽言秋季有丰收喜悦之庆,然若为歉收之年,则悦从何来?谁能保证年年丰收大有?而且秋季肃杀之气最盛,怎能释其为「万物之所说」耶?

    九、根虽为「万物之所成终、所成始」,然其位居东北,於时令应为冬春之交,於斯万物正值冬藏蓄元储精阶段,如谓万物因而终於此、始於此,亦属勉强凑合之词也。

 综上九大疑点,曾无一卦之能说解明白而符经旨者,是亦无怪乎朱子注云:「此章所推卦位之说,多未详者。」然而朱子不明本章所推卦位之说之评语,至明代乃有治《易》二三十年之学者来知德先生,於其《易经来注图解》中却不以为然地曰:「诸儒因邵子解文王之卦,皆依邵子之说,通说穿凿了。文王之方位本明,而解之者反晦也。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震』一节是也,又何必别解哉!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晓处甚多,不知何说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而列之。」来氏更进一步说明其见解云:「帝者,天也。一年之气始于春,故『出乎震』。震,动也,故以出言之。齐乎巽,巽者,入也,时当入乎夏矣,故曰巽。巽,东南也,言万物之洁齐也。盖震、巽皆属木之卦也。离者,丽也,故『相见乎离』。坤者,地也,土也。南方之火生土方能生金,故坤、根之土,界木、火於东南,界金、水於西北。土居乎中,寄旺於四季,万物之所以致养也,所以成终成始也。坤,顺也,安得『不致役』,故言『致役乎坤』。兑,说也,万物於此而成,所以「说」也。乾,健也,刚健之物,必多争战,故阴阳相薄而战。坎,陷也。凡物升於上者必安逸,陷于下者必劳苦,故劳乎坎。根,止也。一年之气於冬终止,而又交春也。盖孔子释卦多从理上说,役字生於坤顺,战字生於乾刚,劳字生於坎陷,诸儒皆以辞害意,故愈辩愈穿鏧矣。」来氏以孔子之说顺意作解,了无新意。以来氏浸淫《易学》近三十年之功力,尚未能跳脱《说卦传》原文之藩蘺,是亦足见蕴涵三才大道至理之《易学》,若无接通天地神明信息之能者,实难以有所突破与发挥也。

  自孔子以后治《易》之诸儒,凡对「帝出乎震」一章所作之传解,除清代江慎修之说法尚有见地之外,即便是作《传》之孔子本人,亦难免「传文牵强、说解不伦」之窘态现焉。究其原委,盖有下列数端:

    一,此章系文王将「中天八卦」之名隐去,只留其义旨内涵寓於「后天八卦」方位之上,致失其主要对象,后之学者,当然无从求其说解圆融也。

    二,原文任意变更卦序,故意以四时之序作论,而不依「易卦本为示人从出生至成长并藉修炼由后天返回先天之大法」顺序叙说,在无人点破之下,当然显得支离无章而难於传解也。

    三、经文第一个「帝」字,就不知其所指为何物,接下来后面传解之文,当然就难免偏离中心义旨而不知所云矣。夫「帝」者,即为《道德经》所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之「帝」,其真义乃为「元神灵魂」之谓也。孔子不言怪力乱神,只好将其传解为「万物」,来氏并将其解释作「天」,两说无一中的,开头便错,正是「失之毫釐,谬以千里」也。道家《金丹妙诀》云:「道本无为法自然,圣人立像假名○(读如圈);平常日用全彰露,打破方知象帝先。」打破,即为金丹炼成,圣胎灵珠出世,超凡入圣之谓。「象帝先」即为《道德经》之言。是以,道家知「帝」之为何物,而儒者不知人体奥秘,宜乎其之错解连连也。


    四、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本属大自然循环之理,人人皆能知晓,诚然无需以八卦另为解说之必要。江慎修之言「八方之位,自有天地以来即定矣,岂待文王而始知所当之卦耶?」确系不刊之论。而且《易》之内涵,乃以「天人地」三才大道为其核心者,而三才也各自有一八卦可象;先天八卦表「天道」以论天理之定数,中天八卦表「人道」以明人理之变故;后天八卦表「地道」以辨八方之位。先天不易表天象,中天简易表人事,后天变易表地理。以此知《易卦》既非针对四时自然之序而作,其於人理有关之思想行为、进德修业之指导,要皆以「中天八卦」为准则也。是以,本章之义旨,似明实晦,致令后人说解无门也。

五、唐朝天罡李淳风二人合著之《推背图》,预言中所配之卦象,自唐代武则天年代起「乾卦」,其后则依坎、艮、震、巽、离等后天八卦顺时钟方向递配,举凡歷史上有改朝换代之大事发生,即为递换「宫卦」之时。袁李两位预言大师,如依《说卦传》「帝出乎震」之法则,实应以后天「震卦」开始配於唐朝为是,然其却以后天乾位为预言之起卦点,於此亦见袁李二师乃以「乾九」为至尊,而为「帝」之象徵者,明矣!中天卦之乾与后天卦之震同宫,故「帝出乎震」者,文王之本意,仍以「帝出乎中天卦之乾」为是也。今以《推背图》预言之配卦出乎乾而非出乎震,是亦足为《说卦传》本章所言,其真正之经旨、乃非指「后天八卦」之重要佐证也。《周易》只字未提卦有「先天、中天、后天」之分,是亦可以想见文王含混笼统、涵三为一,似乎畏惧过度泄漏天机,有违天意而恐遭谴罚之况。虽然「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真理永在,不会时过境迁、因人而异。因此,一旦寻回、揭开真理真象,则张皇补且,亦学子当然之职责也。兹将笔者所见,「帝出乎震」一章,其卦序与经文义旨,理应作如下之调整与说解:

一、相见乎离:(表示人之降生在世,由一至十八岁之歷程)。此指先天乾与中天根,两「首」同宫相见,亦即人身难得今始得,形(根)与神(乾)相见而合於一体,即人出生在世之谓也。此宫先天乾九,中天根六,后天离三, 合计为十八之数,即表示人由初生至十八岁这段光明、天真、无邪、茁壮之成长过程也。

二、齐乎巽:(表示人长大成人后,由十九岁至三十一岁之歷程)。此文,一指五臟六腑日见成长成熟,齐心为身体之长养而协同运作;二指凡圣同源,机遇人人相等,成凡成圣,择之在人;三指为人宜「见贤思齐」,努力修真,力争上游也。此宫先天兑四、中天坎七、后天巽二,合计为十三之数,即表示十九岁后之十三年当中,身心应该作为之过程也。

三、帝出乎震:(表示人长大成人、炼丹成功,由三十二至五十一岁之歷程)。此指先天乾元金丹炼成,有如《气功与健身,炼丹之歌》所云:「轰开百会婴落地,功德圆满笑开顏」之情景也。帝者,即如《道德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之「帝」,乃为元神、灵胎炼成大丹之谓。亦为「灵珠出世」之义也。此宫先天离三、中天乾九、后天震八,合计为二十之数,代表人从三十二岁至五十一岁二十年中,个人努力修真,终於炼成大丹并完成九年养丹成功之过程也。

四、成言乎根:(表示人通过韜光养晦,由五十二至六十八岁之歷程)。此指大丹炼成后需经十六、七年之韜光养晦,有如六祖惠能隐身於猎人堆里的过程。通过此关后,是乃真成「了生死」之得道者,故曰「成言乎根」。此宫先天震八、中天离三、后天根六,合计为十七之数,代表人从五十二至六十八岁经过十六七年养丹成功,可以出关来为民服务之过程也。  

五、致役乎坤:(表示丹成出关,普度眾生,由六十九岁至七十五岁之歷程)。此指大丹炼成出关服务、培育眾生,有如坤地之长养万物之情境。役者,为人服务有如被人差遣之意也。此宫先天巽二、中天兑四、后天坤一,合计为七之数,代表服务奉献需有七年专注之功之过程也。

六、说言乎兑:(表示普度眾生,万物欣悦,由七十六至八十七岁之歷程)。此指得道之人於普度眾生有成,万物咸皆有如秋收丰盛般之喜悦也。说,音义皆同悦。此宫先天坎七、中天坤一、后天兑四,合计为十二之数,十二表示如同一年十二个月圆满之数,故眾生万物皆呈现喜悦欢心之情也。

七、战乎乾:(表示功德圆满,天人交战,由八十八至一百一十岁之歷程)。此指天人交战之象。八十八至一百一十岁,肉身之年事已为甚高,大道修成者,因度人之功德圆满,是该驾返先天,或是再留人间红尘,两者之间,可能需要择一而为,故在此段岁月,必见「天人交战」之景象。去留之间,有如「阴阳相薄」者也。先天根六、中天震八、后天乾九,合计为二十三之数,代表功德圆满而为该回返先天之时也。八、劳乎坎:(表示圣人德被十方,无来无去,由一一一至一二O岁之歷程)。此指圣人德被十方,虽似出世,但其威仪教化则深入俗尘。毫光万千,化身无数,随喜随愿,教化眾生,劳而不劳。现三身,行悲愿,无来无去,无有所住,永成不坏金刚是也。先天坤一、中天巽二、后天坎七,三数合十,天地皆呈圆满之象矣。  

    上述由一顺行至四,运行於「阳仪」宫位,如以古言「人生七十古来稀」作论,阳仪走完,其数为六十八,正符古德之所言。而今科学发达,物质文明长足进步,即如不专事修真者,其人平均年龄亦多在八、九十岁之谱。但如针对修真炼丹成功者来说,由五顺行至八之「阴仪」过程,此乃「为善不欲人知」、随缘点化、教导人生的真实写照。所谓「潜移默化」者,正指此「阴仪」歷程而言者也。
    「帝出乎震」一章之卦序与经文义旨,既如上述,而为群黎与修真者提供了循序渐进由后天返回先天之康庄大道,於此始见中天八卦於《易学》上所佔地位之重要性。同时,亦可卜知文王「混三天卦为一说」之原由也。正是:
    先后天卦,千载传承;普示天下,莫敢不从;三才大道,唯欠一宗;天一出,始臻圆融。

  (三)先中后三天大卦的关连体系
     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极,每一太极,即有一大八卦。元朝张理《易象图说外篇》引邵康节之言曰:「天开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根为首,根者,人也。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谓之地统。《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坤者,地也。周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谓之天统。《易》曰《周易》,以乾为首,乾者,天也。根者,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人为万物之灵,故主人而言。」是知夏尚《忠人之义》也,商尚『质地之理』也,周尚『文天之象』也。三代迭兴,三统异尚,而圣人答顏子『为邦之问』,则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法天道,行地利,用人纪之义彰矣,斯所谓百王不易之大法也。」据此而言,《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应为「三易同现,自古有之」之徵,文王只不过是「统三为一」之关键人物而已!换言之,先天、中天、后天三大卦,於伏羲画卦之时,即已完备无缺。只是夏人以中天卦为主用,商人以先天卦之逆数为用,周人亦以先天卦为用。后天卦因作辨方定位之用,故为三代共同当作「人法地」之准则而为无可偏废者。这里必须说明者,即商人所用之《归藏易》,其实即为先天卦「坤、震、离、兑、乾、巽、坎、根」由坤土起根土藏,土起土藏之八卦是也。是故,《说卦传》於「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之下一句,接即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逆数之《易》即指《归藏易》而言者也。本章由「天地定位」以至「《易》,逆数也」这段经文,其义旨委实已将先天卦明显列出,只是文王未将其卦名言明为伏羲先天八卦而已。今者,将伏羲先天八卦加上「帝出乎震」一章之中天八卦及后天八卦,三者合同一处来看,则象徵天地人三才大道之三天八卦,於焉齐全无缺矣!修道古德有言:「须信画前元有《易》」,此亦说明了三天大卦於伏羲画卦之前即已有信息存在焉。也就是说,伏羲根据三才大道之信息,早已画出有三天大卦,只是文王却将其混三为一,去其卦名,散其系统,作成《周易》,以致於「周易一出,他易皆亡」,诚然不无有欺矇后学之嫌!只叹后学不察,始终以为后天八卦乃文王所定,而将焦点集中在「先天之乾坤一卦」何以分别定位於西南与西北隅角之上?而且说法各异:


一、宋朱震《汉上易传》云:「故管輅曰:圣人何以处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邵康节曰: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乾统三男而长子用事,坤统三女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震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尽於是矣。」

二、宋王是《易学》云:「伏羲始画八卦,则乾坤用事,而六子初生之象。文王变易其位,则乾坤退归於无为,六子既长,而用事之象。…乾坤老不用事,功成退归於无为,故居西方之偏焉。」

三、宋佚名辑《周易图.乾坤不居四正位图》云:「 石先生曰:乾居西北,父道也。父道者尊严,严凝之气盛於西北。坤居西南,母道也。母道者养育,育物之气盛於西南。又说西北冬之会,是乃万物成就之方。西南万物茂盛之方。坤者,地之道,在长养之位。育万物成就,归功於乾,若臣道从王道,不敢成己功,必归功於君。」(按:石先生即宋初三先生之石介。)

四、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云:「诸儒因邵子解文王之卦,皆依邵子之说,通说穿凿了。文王之方位本明,而解之者反晦也。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又何必别解哉!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晓处甚多,不知何说也?」以上诸说,一、二皆以乾坤老不用事,而分别以长子、长女代之。若果乾坤会老,则长子、长女亦当有老时,然而其究竟应经歷多少年代始为老,而又得更替之以中男、中女用事哉?《繫辞传》云:「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於此说明《易》乃乾坤縕化而成者,无乾坤则无《易》也。又云:「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既为《易》之门,八卦亦各司其位,是又怎能有某卦可兼代其他卦位之情事发生?况且乾坤非人,又何来「老时」之说?引喻失义,说甚鄙俗,令人难以卒读!堪舆风水理学上,四正四维(隅)皆不避乾坤之用,正可为反驳「乾坤老而退归无为」之有力证明也。以邵子亦事修炼且得有真传之工夫者,而尚且有斯说,是则其他学者,更难有较为切中经文义旨之说解也。另外,《乾坤不居四正位图》第三之说,以父道、母道作解,亦为凡夫庸俗之见。至於来氏之言,前文已为之分析清楚,要亦为附会之说,而不必予以有所致意也。然则,后天八卦之乾坤,因何必位於西方之两隅,而不置於东边之隅角?其正确之答案,可从下列「先  天、中天、后天」三大卦之关连体系上得知: 一、先天八卦与中天八卦依序排定后,利用「翻天倒地」的法诀,可以定出文王所叙述传世的「后天八卦」。先天八卦首乾,中天八卦首根,同宫同位於后天离方。我们现在应用地理风水学上「翻天倒地」的法诀,将中天根卦翻上列於先天之位,再将先天乾卦倒置於后天位上,这样就成了「后天之乾必与先天之根同宫」,而与现传之先后天,八卦同其卦位矣。所以,后天乾卦必与先天根卦同宫者,是法诀运用必然的结果,绝不可任意移异者也!是亦证明乾坤老而不用之说,诚属鄙俗不堪、错误荒谬之言也。再者,先天八卦之乾与坤对,中天八卦之根与巽对,如此,乾根既已同宫於离位,而坤巽亦必同宫於坎方也。因此,我们也可照法将先天坤卦「倒地」,而成为后天坤位,再把中天巽卦「翻天」,而回归为先天巽位,这样也就成了后天坤卦之宫位,必在先天巽方无疑!如此一来,后天乾卦,必居先天根宫而属西北方位;后天坤卦,必居先天巽宫而属西南隅方矣。其余之先天与中天六卦,仿此类推。最后,后天八卦各卦所居的方位,统统皆可依法列出矣。(按:依此诀所列出之后天八卦方位,即与《周易》所列出者完全相同。)这是标准答案,也是千古不传之秘也!我们可以如此认定:

 《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之「一」者,即指「先天一大卦」也;「一生二」之「二」者,即指「中天一大卦」也;「二生三」之「三」者,即指「后天一大卦」也;而「三生万物」者,乃谓:「先天、中天、后天三卦合齐后,宇宙万事万物的成住坏空以及循环无端的自然法则,一切皆能掌握而运用自如也。
    二、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依诀排定其相互位置后,将前条法诀利用「还元」之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失传已数千年的「中天易卦」。他家学术,或者可因法门繁多有所谓「法无定法」的说法,而「易卦」这门科学,它有的是原理、法则、标准与根据,不但条理有序,而且系统井然,是无所谓「法无定法」者。先天与中天八卦既然依诀可以定出后天八卦,是则《周易》的后天八卦合先天八卦所排出之图案,当然也可以运用「还元法」排出「中天八卦」。譬如:先天乾宫乾卦,其后天为离卦,若将乾卦倒置在中天八卦之位上,再将离卦翻於先天之卦位,如此即成为「先天离卦必与中天乾卦同宫」之现象;又如先天坤宫坤卦,其后天为坎卦,今将坤卦倒在中天卦位,再将坎卦翻於先天卦位,即成为「先天坎卦必与中天坤卦同宫」之现象。如此一来,先天八卦东离西坎两宫,即分别与中天八卦之东乾西坤两卦同宫并列矣。其他六个宫卦,仿此类推。如此说明了中天八卦即可由已知之「先天、后天」八卦,利用「翻天倒地」口诀之还元法,一一予以求出也。

    三、中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属於成组成对而互换卦位之组合者。例如根与离是一组一对,若根为中天,则离即为后天;如离为中天,则根就成为后天了。中、后天八卦分成四组,除根离这组外,其余巽坎、乾震、坤兑三组亦同此类推。
    以上三条条例,除了明示「先天、中天、后天」三大卦的关连体系外,同时也在在说明了《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系宇宙大自然的定律与现象;同时,也为《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伟大定则,作了最为有力的见证!也可以说,如无地理《青囊奥语》「翻天倒地对不同,其中秘密玄空」这句口诀,以及《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伟大定则之启示,笔者是无从演绎出千古绝传的「中天八卦」!礼失尚宜求之於野,《堪舆学》乃系《易卦》最佳之使用者,治《易》学者,果真不屑於钻研地理之学,欠缺博採眾议之胸襟,渺视他术,独自尊大,是亦无怪乎其难解《易学》千古之谜团也。是以,江慎修《河洛精蕴》云:「儒家之学,固守孤陋,不肯博涉兼收,又鄙『异流方外』为不足道,遂使经义晦涩,流传者反在异流方外,是亦儒家之过也。」所言甚是。

    《周易》有人将其解释为「周全之易」,而今如以其内涵确已包含了「先天、中天、后天」三大卦而言,《周易》真宜以「周全之易」视之也。因此,《周易》之名,若为文王亲订,而其复将三天易卦「混三为一」以为撰作之主要方针者,即不应视之为「周朝之易」为是也。 

   总之,后天八卦可由先天与中天八卦求出,中天八卦亦可由先天与后天八卦以还元之法绎出,则知「先天、中天、后天」三天大卦,本为同时所画出者,其成卦之年,至少远在周代之前。准此以推,文王之与《周易》,应为只述而不作之关系也。至谓其之若有所撰作者,恐怕亦仅只限於「卦辞、爻辞、象、彖、说卦」等经文而已!因此,於治《易》之道,人或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然而笔者则言:「书难尽信,理宜求真」,始足以賅其要也。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天八卦乃明人理之变故,所以养性而不夺其志,外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内含心理、心理之客观变化,既表明了重视内丹之修炼,也涵容了羽化登仙的信息。所以上承先天、下连后天而居中运作之中天八卦,对修真之隐士山人而言,它可以就人体之场性观察出其人修炼之进度与成效;对中医学家而言,它可以掌握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客观变化,而定其疗养长全之对策;对命卜学家而言,它可以更精准地测出人、事、物三者有关之种种前因后果的真信息;对堪舆地理学家而言,所有风水学上的谜题悬案,诸如:「关天关地定雌雄,富贵此中逢;翻天倒地对不同,秘密在玄空」,「东西父母三般卦,算值千金价」,「乾山乾向水流乾,乾峰出状元」,「天机妙诀本不同,八卦只有一卦通」等等,只要将中天八卦列在先天与后天八卦当中,罗盘一转,天机即现,而所谓之「玄空」秘密,其答案全皆显露无遗矣。据此而言,我国之「山、医、命、卜、相」五术,其之所以未能普及天下而让世人一体遵循者,毫无疑问的,中天八卦之始终未明於世,应为第一个关键因素也。

    尤有进者,我国「山、医、命、卜、相」五术中之任何一门学术,其所运用的,不论是原理与原则,抑或是法诀与依据,就基本上而言,能用於此者,就能用於彼,即使当中有些不必统为举用,但最起码也不至於杆格不入、互相逕庭也。不仅如此,其中有些法诀与原理原则,先圣先贤为不欲学者只攻一门,即冀能学究天人起见,乃将其关键者分散於数门之中,诸如前面所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则,这原本是《易学》最基本者,但始终不见其在易卦上为人有所提及;又如「翻天倒地」的法诀,亦只见露於堪舆学上,而无半点信息存留於易卦之中;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自然规律,这也是《易》卦在运用上必须採取与遵循者,可是在《易经》或是占卜学上,仍然从未见有人特为之提点与嘱咐!上述这些理则、法诀与规律,本应运用於易卦上的,於今反而全部都出现在堪舆地学经典之中!是以,如若只习《易学》而未旁涉地学者,就算皓首穷经,其心得恐亦难以超越原来发明斯学之先圣先贤也。

    学而无能致用,与「有学无术」无甚差别。《易经》之发明,原本为指导黎民杜绝轮迴、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天人合一、回归先天乾元一气、太极无极之无尚境界而作者,而不应将其只作「学术研究」与「卜筮之书」狭隘之范畴视之也。是以,《易经》三天卦於理论与应用体系完备之日,即为其脱离「卜筮之书」范畴之时。因此,唯有真正从「学以致用」方面,将「学识与术用」紧密结合一起,重新出发、重新詮释、重新议定上古经文之本义真旨,如此,始能契合先圣先贤阐精竭虑「前民之用」之恢宏心智;始足以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中华道统,并臻於天下一家、环宇一乡之境界,而如同不朽之日月,万古流芳!

易经国学文化杂谈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三易卦发布于2023-04-30 14:2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