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老子传》中有一段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用寥寥数语把《道德经》的成书经过及老子弃官之后的行踪都交代了,然而这种模糊的记载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如何句读、理解文史公的这段话,实在是牵涉重大,后世学者为了这段话打了无数笔墨官司。


如“关令尹喜”四字何解?是“关-令尹-喜”还是“关令-尹喜”,这牵涉到“关”指的什么关?“令尹”是官名还是“关令”是官名?“喜”是否姓“尹”?而要解开老子行踪之谜,就要弄清楚老子经过了那个“关”。


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离开周王室,去往别处,经过关卡时遇到了喜。传说关令尹喜见天上一团紫气缓缓向西而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几日后果见一精矍铄、白须白发的老人骑着青牛悠然而来,遂请求他著书以传后世,如此方有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问世。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然此事究竟指何处关卡,后人众说纷纭。


庄子·寓言》称“老聃西游于秦”,庄子为老子行踪确定的方向和目的地是向西去往秦国。老子西行是基本被认可的,但是究竟向西去了哪里,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这就涉及到老子离去之时到底经过的是哪个“关”。



有人说此“关”是指楚国的关隘,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与周敬王争夺王位,王子朝占据首都洛阳,周敬王则居于城外,可惜最后王子朝败,只能带领跟随者及大量的宝物、典籍投奔楚国,老子作为周守藏室室史,跟随王子朝去了楚国。


上个答案认可度不高,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答案有两个,一是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一为陕西宝鸡的大散关。


老子离开周王朝王畿之地,周、秦交界处的函谷关是必经之地,而若将范围扩大,老子离开西周疆土,前往西域,甚至西域以西,大散关则无法绕过。函谷关东接洛阳,西达长安,是中原连接西北的咽喉要地。


当年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软禁,连夜出逃之时,前有关卡阻拦,后有秦国追兵,幸其门下一门客学公鸡鸣叫,使得守关士兵提前打开了关卡,孟尝君才得以逃脱,这就是“鸡鸣狗盗”的故事,拦住孟尝君的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


大散关南接秦岭,北连渭河,西接陇首,扼川陕交通咽喉,控西域交通要道,老子要离开周朝,去往西域,必然会经过大散关。


刘向《列仙传》言:“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作,著《道德经》上下二卷。”


关中的古关有四处,南武关、北萧关、东潼关、西散关。东晋葛洪著《抱朴子》,直接点明老子所过关卡为散关:“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大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老子到底经哪个“关”出走,资料有限,在没有新证据出现之前,是无法有一个确切答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见周王室衰败,离开东周首都洛阳之后,西行,“莫知其所终”,老子行踪成谜,给了后人无限发挥空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将老子与陀联系起来。


《后汉书·襄楷传》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不久,国人对其尚不了解,但见其清心寡欲的主张与道教养生之学有相通之处,而古人识字率底,不能分辨复杂的神灵系统,这使得民间信仰具有多神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故通常同时信仰佛、道两教。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言:“楚王(刘英)颂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楚王既信奉黄老,亦崇拜佛陀。佛教当时新入,这种情况有利于民众对佛教的接受与理解,因此,这时就出现了老子离开洛阳西去夷狄之地变为佛陀的说法。


魏晋时期,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对《后汉书》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发挥与改造,其曰: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曰莫邪。《浮屠经》所载与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老子出关之后,经甘肃,过西域,到了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老子在那里收徒讲学,浮屠也成了老子的弟子。老子西去,是变身为浮屠还是成为浮屠之师,引发了一场持续千年的争论,而老子到底去了哪里,反而被忽视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老子出关:出的是哪个关?出关后又去了哪里?发布于2024-04-12 16: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