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物欲未必能够伤害人的心性,而意识中的偏见害处更大;享乐并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对真理的追求,而自以为是的聪明反倒会阻碍对大道的领悟。


某地有两个著名的大师,有人特意去拜访他们。


这个人先去拜访了名气最大的那个,发现对方的修行环境非常豪华,顿时有些反感,没有交谈就离去了。


接着他来到第二个师傅那里,看到对方简陋的单房和粗淡饭,顿时肃然起敬,对师傅说:“来这里之前,我去了名气比您大的那个师傅那里,对比他的奢侈豪华,您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


师傅急忙回答:“这可不对,我需要靠艰苦的生活来抵制欲望,而那位尊敬的师傅已经彻底摆脱了物欲的束缚,他到我这里来修行,心境不会改变,如果我去他那里,则会把持不住。”


一、偏见害人


在一只螃蟹看来,一个朝前方行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


这就是偏见。


有偏见的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联系,或者只停留在狭隘的个人经验里。


其实,被狗追着咬的人,不一定是贼,留大胡子的也不一定是艺术家。


“偏”字由“人”“扁”组成。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把“人”看“扁”了,看“偏”了。


古代有个笑话,很能说明“偏见”的心态。


一个先生教有两个学生。


无论做什么事,先生总觉得甲处处顺眼,乙则事事碍眼。

    

这天一大早,两个学生念书,不一会儿听不见声音了。


先生抬头一看,见甲趴在书本上睡着了,他赞许地笑了笑。


见乙也趴在书本上睡着了,先生气恼地走到乙跟前,一巴掌狠狠地扇醒了他,说:“你一看书就睡觉!”又指了指甲说:“你看看人家,睡觉还看书呢!”


造成偏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无知,更多的是由于傲慢。


有许多这样的人,凡是自己不了解的,就一定不存在,凡是自己坚持的,就一定是真理。


他们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固执己见,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以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他们所坚持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只有等到被现实教训的那天,才后悔莫及。


二、聪明误人


聪明和智慧是不同的,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所谓“慧由心生”,因此聪明有局限性,而拥有智慧才是长久受益的。


聪明人用脑思索,看得远一点;智者则用心领会,了悟究竟。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所谓“拿得起,是聪明;放得下,是智者”。


缺少智慧,只依赖聪明,容让人双脚离地,飘在半空,总想着走捷径,不愿意脚踏实地。


聪明人总觉得只要脑子稍微转一转就什么都知道了,是不愿意去花笨功夫的,但是古人教导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所以,聪明多被聪明误,他们为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总认为别人的脑袋都不如自己的好使,自己想到的别人肯定想不到,自己做到的别人肯定做不到,狂妄自大,甚至铤而走险,最终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害了自己!


古人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出了三个童,一个道长想亲自测试一下他们。


他把三个神童请到书房,指着屏风上的一段文章,让他们当场阅读、当场背诵。


名叫丁松年的神童自恃聪明无比,抢先说:“我先背诵!”


他只匆匆看了一遍,就开始背诵,但是记得非常准确。


背完后,他得意洋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第二个是名叫惠远的神童。他大声朗读了两遍,然后开始背诵,结果错了一两个字。他也很得意,自觉了不起。


最后是名叫邵文庄的神童。他逐字逐句地默读了三四遍以后,才开始背诵,仍然背错了好几个字,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丁松年和惠远看邵文庄最后一个背诵,还错了那么多字,都用蔑视的眼光看他。


道长后来对人说:“丁、惠二人,天资虽然聪敏,但是浮躁、骄傲,将来不见得能成大器;邵文庄,尽管不如那两人聪明,但是谨慎、刻苦,日后定能成材。”


果然不出道长所料。长大后,丁松年应举落第,年纪不大就郁郁而死,惠远一生平庸,而邵文庄官至礼部尚书,名噪一时。


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就能成才,聪明能助人一时,更有可能误人终身!



文字与手工定格

记录不想丢失的故事

复古 怀旧   现代 未来

用心去体会

用双手感知世界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菜根谭》:偏见害人,聪明误人发布于2024-04-12 1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