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侍中


乔柏梁临晋太守山涛《侍中帖



01

侍中是古代一度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始设于秦。

侍中在秦汉之际原本是皇帝身边小厮,干的事情相当杂,负责皇帝乘车服饰乃至便溺器具等一应事情。因其常在皇帝身边,经常给皇帝出一些主意,逐渐成了皇帝的顾问,地位渐重。之后侍中经常成为皇帝对于臣子的加封,官不在大小,上可至列侯,下可是郎中这样的小官。

官员获此加封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也是一种荣耀。东汉时,设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唐时一度改名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以侍中为其长官。


魏晋之时,侍中已经不再负责皇帝的生活杂事,而是专备皇帝顾问。

隋唐之际,侍中一度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被尊为宰相。

宋代沿用唐制,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另设侍郎为其副职。

元朝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代侍中地位有所恢复,但已不复昔日风光,仅为正二品,地位低于尚书。

清已无侍中一职。





02





侍中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侍中是因为在大殿之中侍候皇帝而得名。《史记·吕后本纪》《史记集解》《资治通鉴》《通典职官典》以及《汉魏制度丛考》等都有记载,侍中之所以被称为侍中,是因为在大殿之中侍候皇帝而得名被称为侍中。


秦汉之际,侍中是皇帝身边小厮,负责皇帝乘车、服饰乃至便溺器具等一应事情。因其常在皇帝身边,经常给皇帝出一些主意,逐渐成为皇帝的顾问,地位渐重。

之后,侍中成为皇帝对于臣子的加封,官不在大小,上至列侯,下至郎中。官员获此加封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是一种荣耀。


西汉武帝以后,侍中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侍中的发展历程



 ● 秦汉时期: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 三国时期:

曹魏、季汉、东吴的侍中都是在皇帝身边负责宫内事务和朝政的核心官职,侍中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曹魏的侍中甚至位在中书之上,与尚书台一起处理朝政,实权一度大于三公。


 ● 两晋时期: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正式建立了以侍中为长官的门下省,门下省的职责之一是将皇帝的诏令文书送尚书台。东晋十六国之时,东晋逐渐形成了皇帝的诏令文书必须先送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转送其他部门的制度。


 ● 隋唐时期:

侍中一度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被尊为宰相。


 ● 宋元时期:

宋代沿用唐制,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另设侍郎为其副职。元朝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代侍中地位有所恢复,但已不复昔日风光,仅为正二品,地位低于尚书,


 ● 清时期:

无侍中一职。









侍中的重要性



 ● 接近权力中心:

常陪侍皇帝左右,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皇帝的意图和决策,对朝廷政务有较大影响力。


 ● 提供决策支持:

凭借其知识和经验,为皇帝提供参谋和建议,协助制定政策。


 ● 信息传递:

在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起到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确保政令的顺畅传达和执行。


 ● 维护朝廷稳定:

协调各方面关系,缓解矛盾,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秩序。


 ● 文化传承

部分侍中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政治平衡:

与其他官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政治平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 历史记录:

参与朝廷决策和重大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03

侍中的职责



1、侍奉皇帝:

常在皇帝身边,提供各种服务和协助。


2、顾问参谋:

为皇帝提供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3、参与朝政:

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和政务处理。


4、传达诏令:

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5、监督官员:

对其他官员的行为和工作进行监督。


6、选拔人才:

协助皇帝选拔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


7、协调关系:

在朝廷中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8、文化教育:

有时会负责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9、代表皇帝:

在某些场合代表皇帝出席活动或处理事务。




侍中的代表人物



1、魏征

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在太宗朝担任“侍中”一职,相当于最高监督长。


2、廖立:

字公渊,于刘备占领荆州后加入蜀汉集团,曾被诸葛亮评价为荆楚奇才。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偷袭荆州三郡时,廖立独自逃回蜀中,这种失职行为也没遭到刘备的责怪,仍旧对他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时,又将廖立晋升为侍中。


3、马良:

字季常,刘备占领荆州期间加入蜀汉集团,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荆楚名士,弟兄几人都以才学知名。刘备称帝后,马良被晋升为侍中。马良在职期间的突出功绩,是在夷陵之战时游走五溪蛮夷各部之间,联络众人跟随刘备一起东征。不过,马良的结局不算好,蜀军在夷陵战败时不幸身亡。


4、郭攸之:

字演长,早年加入蜀汉集团,以脾气好、才识高而知名。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郭攸之被诸葛亮提拔,晋升为侍中。郭攸之在朝廷上是个“老好人”角色,在职期间很多事情都不敢管,没有突出的成绩。


5、费祎:

诸葛亮看中并一手培养起来的蜀汉重臣。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费祎受命出使东吴,回国后被晋升为侍中。费祎在侍中任上不足两年,就被诸葛亮召至身边随军北伐。诸葛亮的用意也不言自明,无论是出使东吴、在朝中任职,还是随军北伐,都是为费祎之后仕途上的升迁做了一个铺垫。


6、董允:

既是功臣之后,也是诸葛亮选中并精心培养的人才,其父亲董和曾在蜀汉集团官居要职。董允前期仕途轨迹与费祎相同,刘被册立为太子时进入东宫任职。费祎被诸葛亮召至身边随军北伐时,董允迁任侍中,并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董允为人正直,在职期间对后主刘禅的荒诞行为多有规劝。诸葛亮北伐期间,董允与留府长史蒋琬紧密配合,为稳定政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逝。




待续...







分享转发 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国学杂谈:55、侍中发布于2024-04-17 16: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