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蛳粉 螺小赛乾坤



闻起来臭,吃起来,是很多人对螺蛳粉的印象。

正是因为这极具反差感的嗅觉和味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螺蛳粉凭借着鲜、酸、辣、爽、臭等味的融合,令人乐此不疲,甚至有人为了吃上一碗正宗的螺蛳粉不惜深入到广西本地,只为满足自己的味蕾。


01
柳州嗦粉 源远流长

柳州处于粤桂黔三地之交,同时承载着经济发展之重任,古属岭南桂林郡。如今,螺蛳粉是柳州最为深刻的记忆点,成为了柳州的味觉符号。

白莲洞古人类遗址(距今约37000年至7000年)、大潭鲤鱼嘴遗址(距今约20000年至5000年)里均发现大量螺壳堆积,且螺被人为敲掉尾部,说明数万年前居住于此的“柳江人”已开始捕捞螺类食用;且随着时间推移,文化堆积层越往上,其中螺壳的含量越多,表明柳州历代先民都食用螺类。


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可得到,数万年前的柳州先民就已开始捕捞螺类食用,且历代先民都食用螺类。而明代徐弘祖游历柳州后,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中有关于柳州人“竟不买米,俱市粉饼食”的记载,表明当时柳州已有喜食米粉之俗。而螺蛳粉“臭”的秘密来自灵魂配料——酸笋,柳州人发明了将个大肉嫩的大头笋,辅以泉水或井水,放入瓦缸里浸泡腌制的古法……种种迹象表明,柳州人食用、加工制作螺蛳、竹笋及米粉的历史源远流长。


02
销魂美食 城市名片

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广西归来不吃粉”,一碗粉,带火了柳州城。

螺蛳粉拥有和长沙臭豆腐、北京豆汁儿一样的特性,“臭”。让爱它的人无法自拔,厌它的避之千里。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螺蛳粉,究竟有何魅力,火成这样?

事实上,螺蛳粉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受到大众喜爱。它从开在街头巷尾、让人避之不及的小作坊,到征服全国人民的味蕾,成为百亿网红,走过了漫漫长路。

刚开始,螺蛳粉是作为路边小吃店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从店里飘出的味道确实让路人受不了。上班族也对它敬而远之,不愿意身沾“臭”味去工作。同时,街边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质疑。

直到2012年,螺蛳粉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高调亮相,不到十秒的特写镜头,让全国人民吃下了这波安利。

2015年初,柳州市提出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理念,确定了柳州螺蛳粉产业做袋装走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开,螺蛳粉“榜上有名”,因此,在螺蛳粉逐渐成为柳州的一张新名片时,螺蛳粉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则代表着柳州的饮食文化和内涵。


03
美食为基 文化为魂

数据显示,袋装柳州螺蛳粉在2020年产销突破了百亿。作为本身有“味儿”传统小吃,是如何逆袭成百亿网红的呢?

一方面,疫情促进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促使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变成袋装速食,反而突破了疫情的影响,使销量暴增。另一方面,柳州当地政府重视螺蛳粉产业的打造,玩起花式营销,如直播带货、跨界联名等。

其中,螺蛳粉的跨界联名让人惊喜不断:

柳州日报新媒体 X 螺状元 联名款螺蛳粉

这款联名螺蛳粉,主打有机+非遗,从食材的稀缺性、地域性、季节性角度出发,同时在包装设计上融合了人们与报业、与螺蛳粉的深厚情感。


人民日报 X 李子柒 联名款螺蛳粉

包装结合了人民日报特色,采用报纸头条、做旧底纹,结合夸张的螺蛳粉插画,整体风格复古又时尚。


国家宝藏 X 国家文物交流中心 X 李子柒 联名款螺蛳粉

这次联名,将千年的文物、文化以及柳州非遗美食相结合,以历代生动有趣的文物形象为灵感,包装选择秦、汉、金三个时代的文物陶俑,以现代化手法解读,让传统文化走近年轻人生活。

以美食为基,以文化为魂。与官媒联名,突出打造螺蛳粉作为非遗之一的文化调性,更能看出螺蛳粉作为一种特色美食的国民度。由此,螺蛳粉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商品,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更带来一种精层面的享受与文化体验。


主笔:叶宛维

责编:星瑶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柳州螺蛳粉 螺小赛乾坤发布于2023-03-07 14:0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