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 飘荡的美色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被官方命名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沙湾飘色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何为“飘色”

所谓“色”,就是古代在各种酬赛会巡游中装扮成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人物的演员。色的载体是什么,便叫什么“色”,如在马匹上装扮的叫“马色”,在水上装扮的叫“水色”,而“飘”在空中的便叫“飘色”。

飘色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化妆、服饰、刺绣、杂技、魔术、雕塑、绑扎和工艺美术等多种民间艺术。通过各种板色题材,表现了人们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济贫扶弱的思想和祈求风调雨顺、祥如意、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沙湾飘色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板色、艳丽的色彩以及高超的技艺,早已成为广东飘色的代表。


(二)沙湾飘色起源

沙湾飘色的起源,在当地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最后失败,清朝廷大为震怒,明令严禁粤剧。当地群众想看戏却又看不成,于是另辟蹊径,以小孩扮成戏曲中的人物,抬着在各村游行,似演戏但又不唱戏(俗称“以色代戏”),后而演变成飘色。

另一种说法与北帝诞有关。相传在明代,沙湾人李路远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北帝塑像,几乎要发生械斗,结果由李路远出面调解而重归于好。两族人为感谢他清廉正直、办事有方,就把北帝塑像赠与他。李路远把北帝塑像带回沙湾,此后每逢三月初三北帝诞,都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同时配合书会及舞、飘色等传统民俗艺术助庆。


(三)沙湾飘色解密

在结构上,沙湾飘色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撑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仔”的演员,“色仔”分两个部分:固定在台面上的人物为“屏”,凌空而起的造型为“飘”。

色柜相当于展示台和表演区,色梗和色芯都以它为载体来进行展示。在过去,色柜需要用人抬,现代的色柜下面安装了轮子,巡游变得轻松许多。而大规模的板色,上面的“屏”和“飘”多达十几个人,则动用电瓶车驱动,呈现出旧时代难以承担的庞大阵容。

色梗是飘色艺术的灵魂,人物能“飘”起来全倚仗它。它是一条经过掩饰的细小色梗,由铁枝或钢筋锻造,连接“屏”与“飘”,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色梗造型的设计巧妙,上面还有一个设计隐蔽的坐兜,把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们固定。你看“色仔”们像是站着, 其实都是坐着的。

在过去,师傅们让报名的小孩轮流站在色梗上,逐一筛选合适的表演者。为保证效果,对小孩的年龄、体重、身高都有一定的要求。过去受限于技术的局限,色梗承受力不大,色仔色女一般年纪较小,尤其是位于上面的“飘”,大多是一岁左右的婴孩,体重尚轻才能支撑。

“色仔”除了体重达标之外,还需胆大、不畏高。选飘的时候,师傅们会先问小孩怕不怕,如果怕就不能选了。放上去之后来回摇晃,如果小孩还能嘻嘻笑着,那就能选上。另外,孩子的表情也要好,故容貌俊俏,精灵乖巧,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小孩,才能胜任。

如今随着色梗制作技术的发达,年龄较大的也能轻松承载。故现代的“色仔”平均年龄比之前大,在2到5岁之间,身形更大,观赏性也更高,同时避免了孩子太小,出现哭闹或晃动等情况。

沙湾飘色活动历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由乡中各坊里轮流组织,每次出色二十至三十板,以八音锣鼓伴奏,在大街小巷或观庙宇巡游。巡游队伍通常连绵两三千米,犹如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巡游过程中还穿插着音乐、舞蹈、杂耍等民间艺术表演,整个过程声势浩大。



主笔:小肥龙

责编:星瑶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沙湾飘色 飘荡的美色发布于2023-03-07 14:09: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