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不是“小透明”,而是“大明星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乐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文化的三大瑰宝。

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了外来音乐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加以改造,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是广府人生活最活色生的缩影与写照,也是街市楼的娱情遣兴,更是大雅之堂的稀松常客。它独特的韵味,与白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在南海、番禺、顺德一带,人们说话抑扬顿挫,忽高忽低、平仄交替、明朗悦耳。有人说“南番顺地区的人吵架也像唱歌一样”。

广东音乐,在流畅优美乐声中,既蕴含“雨打芭蕉”的闲适、“平湖秋月”的婉约、“彩云追月”的浪漫,也不乏“赛夺锦”的豪情与“泣长城”的家国情怀。


追根溯源 沙湾开创作之先河

沙湾广东音乐馆

广东音乐起源于19世纪中晚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湾。其演奏乐器早期以琵琶或扬琴为主,辅以箫、筝、椰胡、二胡、三弦等。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

到20世纪20年代,作曲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同时改良扬琴,加入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到20世纪20至40年代,作曲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并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他和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使其在我国地方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熟奏成章 何氏三杰贡献突出

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清末民国初沙湾“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他们整理加工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等享誉海内外的不朽名曲。

沙湾三稔厅中何氏三杰画像

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说,“沙湾何氏几代音乐家的创作,往往信手拈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挖掘题材,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他说,“20世纪30年代,广东音乐‘四大天王’勇于吸纳西洋音乐,并进行巧妙融合,这种‘无论西东、包容革新’的精对我也非常有启发。”

注释: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乐坛诞生了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位知名音乐家,由于贡献卓越,被当时的乐迷们称为广东音乐界的“四大天王”。)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作品众多,除了最有名的《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还有《醉翁捞月》《晓梦莺啼》《双凤朝阳》等数十首名曲,脍炙人口。何氏的家族文化与音乐的渊源,可追溯至何家第二代长子何起龙,何起龙官至太常寺正卿,主营宫廷礼乐,精通音律。又经世代相传,传至二十二世孙何博众,集岭南雅乐之大成,又至二十四世孙何氏三杰。直到当代,何氏后人中依然有众多从事广东音乐活动的名家。其家族成员在广东音乐的创作、表演、音乐传播,乃至粤剧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关成就

除音乐作品创作,何氏演奏乐器也有独到之处。何氏历代名家使用乐器以琵琶为主,在演奏方面造诣颇为高超。如首创“十指琵琶”弹奏技法的何博众被称为“琵琶大王”,何少霞则被称为“琵琶精"。

雨打芭蕉

赛龙夺锦

何氏音乐,风格清新飘逸、委婉柔和,兼之节奏潇洒、乐句轻快,能用音律构成诗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内容上,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大部分作品以描写大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愉悦之情为主,把大自然与人心之美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如《雨打芭蕉》通过起伏跌宕的乐句,把急风骤雨的各种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赛龙夺锦》则以弹拨及拉弦跳动的音调,配合铿锵的锣鼓节奏,展现龙舟健儿全力以赴、奋勇争先的场面。


繁荣兴盛 伴随华侨名扬海外

中国成立后,广东音乐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唯一以省份命名的民族音乐。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演奏团体相继成立,如广东民族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等。

20世纪30——40年代,广东音乐在上海香港这两座经济最繁荣的城市扎根,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传承至今,如《步步高》《惊涛》《醒狮》《狂欢》 《醉月》《迷离》《龙飞凤舞》《甜蜜的苹果》《依稀》等,开拓了近现代意义上民族轻音乐之先河。

20世纪60年代,广东音乐开始逐渐形成大型乐队结构,并制定了三种乐队编制——小组奏、中组奏、大合奏。大型乐队形成后,也引进了乐队指挥。一批名家创作出《春到田间》《山乡春早》等优秀作品。后来,广东音乐更是风靡全国,广州、香港、上海、沈阳、天津、西安等地都成立了研究和演奏广东音乐的音乐社,尤其是上海和香港,茶楼和舞厅里都有广东音乐伴奏。据史料记载,当时郭沫若到广东目睹了民间音乐的盛况后,写下了“千顷良田千顷蔗,万家灯火万家弦”的诗句。

纵横四海的华侨,更是把广东音乐传播到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不仅成为流淌于粤人血脉中的乡音乡情,也使广东音乐在他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近年来,新技术、多元审美、艺术创新使广东音乐的发展之路更为广阔。

无论是新年贺岁,还是重大活动,都有广东音乐的“身影”:《彩云追月》曾跟着神舟六号“上天”,丰富了两名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步步高》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伴随着各国运动员代表队入场……

2006年,广东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推出了广东音乐《岭南变奏》,大胆起用北方新生代作曲家,重新解读岭南音乐传统,结合了交响乐、爵士乐的技法和节奏,对粤乐和潮乐名曲进行“拼贴”,使其表现力更为丰富。包容创新的特性令广东音乐新腔与古调“同在”,前卫与传统融合,而众多的广东音乐制作人在不断守正创新的路上探索。

到底是什么孕育了广东音乐的神韵?

高胡名家余其伟用“平民意识、俗世感情”来概括广东音乐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广东音乐较少深沉的人生喟叹与哲理深思,较少士大夫的典雅习气,也没有类似中原古乐那种悠深旷远的历史苍凉感。曲调上优美抒情、容记忆。在乐曲结构上,以简驭繁,主题思想突出,表现方法多样。故广东音乐作品大多短小精悍、自由伸展,同时富于变化、独开新境,不断融汇古今中外、东南西北音乐文化之优长,拥有“集众优于一身”的美誉。

正如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凯模所说:“传统不是僵死的事物,音乐文化是活态的,它必然一直流动。就像江河,碰到一座山,它要转个弯,碰到一条沟,它要往下沉,然后不断汇合其他支流,一直向前走……但内在的‘乐脉’一直在那里。”


主笔:星瑶

责编:小肥龙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被誉为“透明音乐”广东音乐不是“小透明”,而是“大明星”发布于2023-03-07 14:1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