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诺诺”这个成语的意思,各种成语辞典的解释都是:顺从而无所违逆。与“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听”等成语词义相近。但是“唯唯诺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思,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这个成语的语源。原来,这个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乃是古代男子应答的两种声音,即“唯”和“诺”。
礼记·曲礼上》篇中说:“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意思是说:父亲召唤的时候,不可用“诺”来应答;先生召唤的时候,也不可用“诺”来应答。父亲和先生召唤的时候,都应该用“唯”来应答,同时要站起身来。
《礼记·玉藻》篇中也说:“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意思是说:父亲喊叫自己的时候,要答应“唯”而不是“诺”,手头有事要立 即停下来,嘴里有食物要立即吐出来,要迅速地奔过去而不是快步 走过去。
“唯”和“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东汉学者郑玄注解说,“唯”和“诺”都是应答之辞,但“唯恭于诺”。通俗点说,“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唐代学者孔颖达则进一步注解说:“古之称唯,则其意急也。”用“唯”来应答,语气短促,就像急着应答父亲和先生的召唤一样。因此,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概括说:“此盖少者幼者应对之礼,故古人重之。”
论语·里仁》篇中有这么几句:子曰:“参乎!吾一以贯之。”曾子曰:“。”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大意是说: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一以贯之。”曾参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弟子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参说:“老师是说,做事能尽心尽力,做人能将心比心,也就可以了。”这里曾参应答老师孔子用的就是:唯。
而“诺”呢,孔颖达注解说:“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用“诺”来应答,语气宽缓,因而显得骄慢。张舜徽先生概括说:“盖应答之声,唯速而礼恭,诺缓而意慢。”事实也正是如此,“诺”一般用于尊对卑的场合,《战国策·赵策》中的名篇《触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向赵太后进言之后,赵太后回答道:“诺,恣君之所使之。”即为明证。
《礼记·曲礼上》篇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这是讲的客人进入主人家的礼节。“屦”是用麻或葛制成的鞋子,“踖”是践踏之意。古人进门必脱鞋,客人到主人家,进门前要先观察一下别的客人脱下的鞋子,以免踩到;进入自己坐席的时候,不能直接跨过去就坐,而是应当提起下衣,从坐席的下角慢慢走向坐席,再往前坐下;坐下之后,不能自己先说话,要根据主人的问话谨慎地“唯诺”,也就是视具体情况而用“唯”或者用“诺”来应答。这一记载说明,“诺”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
这就是“唯”和“诺”作为应答之辞的区别:唯恭于诺。而“唯唯”“诺诺”连用,可想而知乃是连声应答之辞,更加显得恭敬而顺从。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中,齐王让子虚描述一下楚国大泽的见闻,子虚就用“唯唯”应答,这是臣子表示对国君的极度恭敬和顺从。《史记·商君列传》中则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谚语,“谔谔”是形容直言不讳的样子,针对的是千人连声应答的情形。
韩非子·八奸》中说: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意思是说:倡优(以歌舞、搞笑等取悦于君主的人)侏儒(因身材矮小而被作为取乐子的人)、亲信侍从等人。这些人围绕在君主身边,君主还没有下令他们就敢应诺,没支使就应承,事先领会君主的意图,察言观色,来预先揣摩君主的心思。这些人一般都一致行动、保持一个腔调,统一口径和行动改变或影响君主的决定。做臣子的会通过内线来贿赂他们,在外帮他们干些不法的事情,来试图干扰君主的意旨,这就叫“在旁”。
这就是“唯唯诺诺”这个成语之所以可以用来形容顺从而无所违逆的缘故。“唯唯”指谦卑的应答,“诺诺”指连声应答,表示顺从。需要说明的是,“唯”和“诺”都是古代男子的应答之辞,女子的应答之辞则是“俞”。《礼记·内则》篇中规定:“能言,男唯女俞。”这是说,小孩子会说话的时候,要教他们应答尊长的礼节之辞,男孩子用“唯”来应答,女孩子用“俞”来应答。
《魏略》记载陇西郡太守游楚分不清“唯”和“诺”的故事
魏略曰: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太守无恩德。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此亦诸卿富贵之秋也。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卿曹若不愿,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而楚以功封列侯,长史掾属皆赐拜。帝嘉其治,诏特听朝,引上殿。楚为人短小而大声,自为吏,初不朝觐,被诏登阶,不知仪式。帝令侍中赞引,呼"陇西太守前",楚当言"唯",而大应称"诺"。帝顾之而笑,遂劳勉之。罢会,自表乞留宿卫,拜驸马都尉。楚不学问,而性好游遨音乐。乃畜歌者,琵琶、筝、箫,每行来将以自随。所在樗蒲、投壶,欢欣自娱。数岁,复出为北地太守,年七十馀卒。
大意是说:《魏略》记载:游楚为人性格豪爽,历任太守,所在任上以恩惠仁德来治理,不喜欢使用刑罚和杀戮。魏明帝曹叡太和中期,诸葛亮率军出陇右,官吏、百姓骚动。天水郡、南安郡太守各自抛弃了郡向东返回,唯独游楚据守陇西郡,召集了官吏和百姓,对他们说:“我对你们没有恩惠仁德,现在蜀国军队到达,各郡的属吏、百姓都已经响应了他,这也是各位富贵的关键时刻。我本来是国家的郡守,按照道义必须死守,各位就可以拿着我的首级前往邀功。”官吏、百姓都流泪,说“我们生死与明府您在一起,没有二心。”游楚再次说:“如果各位不愿意杀我,我给你们谋划一个计策。现在东边的两个郡已经丢失,蜀军一定前来入侵攻打,我们只要坚守不出。如果国家的援军到达,敌人一定撤军,这就是我们全郡人都为本郡坚守大义,人人可以获得爵位和尊宠。如果朝廷的援军不到,蜀军攻城很急,你们就把我绑了去投降,这也不晚。”官吏、百姓就坚守城池。而南安郡人果然引导蜀军前来,进攻陇西郡。游楚听说敌人到达,就派遣长史马颙出城布阵,而自己登上城墙对蜀国将领说:“如果你们能够阻断陇西,让东边的援军不能抵达,一个月的时间,那么陇西郡的官吏、百姓不用攻打就发自内心归附;你们如果不能做到,如此兴师动众只会增加负担。”让马颙击鼓攻打蜀军,蜀国之人就离去。之后的十来天,朝廷的援军到了陇西,诸葛亮被攻破撤军。南安郡、天水郡都因响应诸葛亮投降而受到连坐,两个郡的太守各自被处于重刑,而游楚以功劳分封爵位为列侯,长史、掾属都受到了赐爵赏官。魏明帝曹叡称赞游楚在陇西郡的政绩,下诏特赐他上朝听政,安排他上殿会见。游楚身材矮小而声音响亮,自从当官以来,还是初次入朝觐见,突然被诏书招入朝廷,却不知道礼仪。魏明帝曹叡命令侍中传他上殿,大叫“陇西郡太守入殿”,游楚应当说“唯”,却大声回应说“诺”。魏明帝曹叡看了他就笑了,然后就慰劳勉励他。会见结束后,游楚自行上书乞求留任宿卫,授予驸马都尉一职。游楚不喜欢研究学问,而喜欢音乐。游楚就蓄养了歌姬,琵琶、筝、箫,常常出行的时候随身携带。他还喜欢玩樗蒲、投壶游戏,用以欢娱。多年后,游楚再次到地方担任北地郡太守,年纪在七十多岁时去世。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说文解字】唯唯诺诺中的“唯”和“诺”到底是什么意思?发布于2024-04-04 10:2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