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织经

原文: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
对于领导者,我们要有疑心,对待下级,则要让他们感到畏惧。如果领导和下属都不遵守德,灾祸就会随之而来。领导者骄傲自大,我们就要用顺从来安抚他们的心。领导者忧虑,我们就要用忠诚来帮他们消除困扰。即使顺从可能显得谄媚,忠诚可能会言辞直率,哪怕会被别人责骂,这些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领导给予的,我们可以接受,我们的生死掌握在他人手中,我们怎能违逆呢?
因此,明智的人能够敏锐地洞察领导的意图,愚蠢的人则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而福祸的结果就在此之间有所不同。君主不应该喜欢强势的臣子,臣子也不应该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臣子太强大,他会死;如果臣子胡思乱想,他也会灭亡。连周公(古代的贤臣)都小心翼翼,何况其他人呢?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也没有任何臣子是绝对贤良的。功劳归于上级,过错由自己承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显露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就算是亲近的人,也要能够忍心断绝关系,即使是坏事,也绝不让步。如果真的能这样做,不仅能够得到上司的宠爱,而且这种宠爱还会长久不衰。
汉朝的霍光
霍光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将领,被后人誉为“外戚的楷模”。他在位时期,恭顺尊法,对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进行辅政,并没有趁机篡权夺位,体现了他对于上意的透彻理解和对自己角色的严格定位。霍光敏锐地察觉到作为皇帝幕僚,需要把握好与皇室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如罢黜昌邑王刘贺,立刘弗陵为帝,确保汉朝的稳定。他的谨慎和忠诚为他赢得了汉室皇帝及百姓的信任,从而长时间掌握实权,为汉朝的政治稳定作出了贡献。
唐朝魏征
唐代,魏征以其坚决的忠诚和毫不畏惧直言进谏而著称,这体现了他对于领导者意图的深刻理解和自己作为臣子的角色认知。他虽在权力核心,却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反而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让自己的智勇过于显眼。魏征勇于直谏唐太宗李世民,既符合“顺不避媚,忠不忌曲”地赢得了君主的宠信,又避免了由于过于锋芒毕露引发不必要的祸端。他作为唐太宗的谏臣,为唐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时期的知名清官,高风亮节,被后人尊称为“铁面无私海青天”。在他的官职生涯中,始终以公事为重,勇于向皇帝明世宗提出批评和建议,哪怕这意味着要冒着巨大的个人风险。海瑞清正廉洁,不畏权势,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领导意图的敏感,但他更多的是坚持了自己对正义和职责的认知。尽管最后因直言忤逆皇意而遭受贬谪,但他的正直和坚守成为后世反腐倡廉的标杆。
宋朝的包拯
包拯,即人们传颂的“包青天”,是宋代的一位知名清官。他在任期间,生动地实践了“为上者疑,为下者惧”的权术,担任开封府期间,以公正严明著称,深得百姓爱戴。面对上级,包拯明白如何保持适度的顺从与忠诚,在涉及正义的时刻绝不让步。面对下属,他则通过自己的廉洁和强硬手段,让百姓敬畏而不是畏惧。他的包公案成为中国法史上的典范,强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包拯在宋代政坛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仅勤政爱民、重视司法公正,还在如何辅助上级和处理下属关系上表现出了独到的智慧。在朝廷中,他谦逊而不卑劣,诚恳而不尖锐,时时保持忠诚的同时也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腐败官员和权贵的违法行为,他不惧权势,勇敢地采取行动。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使在今天,中国社会仍然把他视作最高法律公正的象征。
从包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臣子在“为下者惧”这一原则下,如何通过奖惩清晰、行为一致来维护法纪和提升自己的威信。在“上下背德,祸必兴焉”的历史背景下,包拯没有背离法治道德,反而是通过秉持法治精,加强了上层结构的稳固性和下层社会的公正性。他的智慧、果断与坚持自己的原则,都是秉承了这段白话文里提到的理念行事的典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奇书《罗织经》事上卷: 职场晋升的不二法则发布于2024-04-04 10:36: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