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宾,1981年出生,山东莘县人。现为山东大学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专职编辑。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易学与理学关系、《周易》经传诠释、简帛易学文献思想解读、易图学等领域的探索。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朱熹易学思想研究》等多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摘要:《周易》无妄意蕴深厚,其卦名含合理与切实二义。其卦辞既蕴示无妄之下事物呈现大为亨通的情势,又着重指明无妄之下事物也常有意外之遭遇。前者为无妄之常,后者为无妄之变。其六爻辞则是对无妄之常与变两个方面的具体表征。无妄之常易知,无妄之变难测,故该卦又特别强调面对无妄之灾疾,贞固自守乃是最好的应对办法。《彖传》《象传》则将具体境遇之无妄提升至天命或的高度,揭示了无妄之天命本之于天而为主于物的根本特征,并指出天命的展现与运行是刚健而不可阻挡的,而且在天人之间随感而应,上下相通;置身于天命流行或天道生生的宇宙图景,人应当积极顺应天时以长育万物。天命之无妄又与《中庸》之诚相通,二者互诠互显。

关键词:《周易》;无妄;天命;《中庸》;诚

无妄卦是《周易》中颇具思想意蕴的一卦,其卦名意义独特,经由历代哲人之诠释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既成为关于天道与性命的本体性表述,也是对天人万象予以价值评判的底层标准。其卦爻辞词近旨远,耐人寻味,其寓示的主旨是人应当如何应对天命使然的各种遭遇问题,而在具体文义的解释上古今易家则多有歧异,有待进一步辨正。《彖传》《象传》则通过卦爻象与卦爻辞的一体化诠释,将无妄卦义由个体之遭遇提升至天命流行、天道生化的高度。有见于此,本文遵循文辞、象数、义理相结合的原则,拟由无妄卦爻辞意义的考辨入手,对古今诸家的解释进行辨析比较,以期照见无妄卦蕴示的思想内涵,然后再对《彖传》《象传》进行深度解读,并将之与《中庸》之说相会通,以呈现儒家三才视域下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丰富内涵。


一、无妄:事物存在之常与非常

今传本《周易》无妄卦辞云: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说文》云:“妄,乱也。”妄表示无秩序无法度,无妄即表示有秩序有法度,不是胡乱为之。又妄者虚妄也,有虚无荒诞之义,无妄即包含合理与切实两种含义,王弼《周易注》用此义,后世《易》注也多用此义。胡乱为之,则不合道理不合实情,终不能有所成,也就是虚妄而不实。所以,妄者乱也,虚妄也,二义相通。

汉儒解无妄卦义,又常以“妄”为“望”。《经典释文·周易音义》载:“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此“无所希望”是无所期望、出乎意外的意思。《史记·春申君列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此“毋望”,《战国策》作“无妄”。《史记正义》云:“毋望,犹不望而忽至也。”《汉书·谷永杜邺传》:“遭无妄之卦运。” 颜师古注云:“应劭曰:天必先云而后雷,雷而后雨。而今无云而雷,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师古曰:取《易》之无妄卦为义。”朱熹《周易本义》云:“无妄,实理自然之谓。《史记》作无望,谓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义亦通。”他又说:“无妄是个不指望偶然底卦,忽然而有福,忽然而有祸。如人方病,忽勿药而愈,是所谓无妄也。”(朱子语类》卷七十一)案,无妄卦六三爻言“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九五爻言“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此无妄显然有出乎意外、忽然而有的意思。汉儒解无妄为无望正与此二爻之义相应。而之所以灾病非所期望、出乎意外,就在于当事者之作为合乎道理合乎实际,因此当遭逢灾病时也就会有出乎意外之感。正因为当事者是“无妄”的,所以其遭逢的灾病才是“无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所希望”与“无有虚妄”意义是紧密相关的。

无妄即没有妄乱,这乃是常道常情。换言之,无妄是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基本法则,是其常态。其卦辞云“元亨利贞”,元者大也,亨者通也,利者宜也,贞者正也。元亨利贞就是大为亨通,宜当持守其正。因此,“无妄,元亨利贞”所寓示的就是事物在合乎常道常情之下顺畅发展变化的常态。

其卦辞又说“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对此易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既有对“其匪正有眚”的不同理解,也有对“不利有攸往”的不同理解。我们先来看关于“其匪正有眚”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匪者非也,正者正当,合乎道理与实情为正当,“匪正”就是不合乎道理实情,因此匪正即妄,妄故有眚。如孔颖达云:“物既无妄,当以正道行之,若其匪依正道,则有眚灾,不利有攸往也。”(《周易注疏》卷三)这种对“匪正”的理解较为常见,因为它符合古人“天道福善祸淫”(《尚书·汤诰》)的善恶报应观念。程颐的注解将这种思想推展得更为深远,他认为眚与灾不同,“灾,天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其匪正有眚”乃是说“有匪正,则有过眚”(《周易程氏传》卷二)。这就将凶之灾眚转换为善恶之过眚。案,眚字之义,《释文》载:“《子夏传》云:妖祥曰眚。马云:灾也。郑云:过也。”考诸其他文献也可见,“眚”既有灾义,也有过义。而在楚竹书《周易》无妄卦中“眚”字从示,作“

”【1】,从示表示其意义与相关,则当指天灾而非己过。训眚为天灾也更符合《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占验性征。

另一种观点是以“正”为常,指常法常例,“匪正”即为变例,为不正常。“元亨利贞”是无妄之常,而“匪正有眚”是无妄之变。宋儒冯椅云:“无妄也有正与不正。”(《厚易学》卷三十一王夫之论之尤详:“自天而言,则有常以序时,有变以起不测之化。……故天道全于上,天化起于下,元亨利贞四德不爽,而其动也非常正之大经,于人或见为眚。”(《周易内传》卷二下)合理而切实的“无妄”有其常,也有其变。譬如,天气寒热温凉的变化是有一般规律的,但也有忽冷忽热不正常的时候。当天气正常时,事物因时而顺成;而当天气突变时,事物往往难以适应,对其而言就是遭遇灾眚。无论天气正常还是不正常,都是合理切实的,都是“无妄”的。对此,王夫之说:“言‘其匪正’者,未尝非元亨利贞之道,而特非人所奉若之正也,故曰‘无妄,灾’也。” (《周易内传》卷二下)这种对“无妄”的认识所指涉的乃是天道自然的变化,而不是是非善恶的报应,它强调事物即使自身没有妄乱,也可能遭受意外之灾祸。这是符合事物存在的实际情况的。联系爻辞来看,六三爻“无妄之灾”,九五爻“无妄之疾”,表达的都是虽然无妄却遭遇灾眚的意思。因此,以“匪正”为无妄之变例,应更符合无妄卦爻辞的总体意思。如果将卦辞与爻辞相对应作解的话,初九“无妄,往吉”与卦辞“元亨”相对应,九四“可贞,无咎”与卦辞“利贞”相对应,“其匪正有眚”与六三“无妄之灾”、九五“无妄之疾”、上九“无妄行有眚”相对应,等等。

我们再来看关于“不利有攸往”的理解,其字面意思是清楚的,就是不利有所往,而为什么不利有所往呢?如上文所引孔颖达之说已指出,因为“其匪正有眚”,所以“不利有攸往”。朱熹也说:“若其不正,则有灾眚,而不利有所往也。”(《周易本义》上经一)而程颐则认为,“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矣”(《周易程氏传》卷二)。这是将有所往视为对“无妄”的背离,视为导致“匪正有眚”的原因。程颐说:“所谓匪正,盖由有往。若无妄而不往,何由有匪正乎?”(《周易程氏传》卷二)这种理解本于《彖传》所说的“无妄之往,何之矣”。但就爻辞来看,初九之“无妄,往吉”,六二之“利有攸往”,均表明“无妄”并非“不利有攸往”。面对这个问题,程颐只好将卦爻辞中的“往”作不同的解释,卦辞之“往”是对“无妄”的背离,既已无妄而又有所往,故“不利”;爻辞之“往”则是依据无妄而往,“谓以无妄之道而行,则吉也” (《周易程氏传》卷二)。从语脉上看,显然是因“其匪正有眚”而“不利有攸往”,而不是因“无妄”而“不利有攸往”。如将“不利有攸往”之“往”解为对“无妄”的背离,则卦辞应表述为“无妄,元亨利贞,不利有攸往,其匪正有眚”。据此,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更为恰当。

一言以蔽之,无妄卦辞所表达的意思乃是事物合理而切实,没有妄乱,则大为亨通,应当持守这种状态;但也有不正常的时候,此时虽然没有妄乱,却也会遭遇灾眚,对此应当安时处顺,不宜有所行动。


二、无妄之福吉灾眚与贞固自守

无妄卦六爻辞就是在具体时遇之下对无妄之常与变的各种情态的表征,既有合乎无妄之常的“往吉”与“可贞”,也有适逢无妄之变而遭遇的得失与灾眚。面对无妄之变,无论是福还是祸,爻辞都特别强调贞固自守的精神,无妄之福不足恃,无妄之祸不足惧。下面,我们依次来解读其六爻之意蕴。

初九:无妄,往,吉。

无妄卦下卦为震,震者,动也。初九阳爻为震之主,居无妄之初,当位而动,故言“无妄,往,吉”。初爻为始,处事之始,不妄乱而行,吉顺。此所体现的是无妄之常道。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此爻之义,异见颇多。《尔雅·释地》云:“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菑为新垦之田,畬为垦熟之良田。有耕方有获,有菑方有畬,耕与获、菑与畬两两都是因果关系。那么,“不耕获,不菑畬”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文句而言,古人有两种读法,一是读之为“不耕而获,不菑而畬”,一是读之为“不耕不获,不菑不畬”。两种读法中各自又有多种不同的意义理解。

考诸古代早期文献,战国楚竹书《周易》作“不(耕)而获,不畜之□”【2】马王堆帛书《昭力》云“不耕而获”【3】,《焦氏易林》无妄之讼亦作“不耕而获”,又郑玄《周礼注》引郑众之言有“不菑而畬”(《周礼注疏》卷四十二)。《礼记·坊记》中引此爻辞作“不耕获,不菑畬,凶”,由其视“不耕获,不菑畬”与“先事而后”意义相反来看,也是将“不耕获,不菑畬”理解为“不耕而获,不菑而畬”,意同不劳而获、无功受禄。王弼注也作“不耕而获,不菑而畬”(《周易注疏》卷三),而陆德明《经典释文》言:“或依注作‘不耕而获’,非,下句亦然。”也就是说,尽管“不耕获,不菑畬”是“不耕而获,不菑而畬”的意思,但爻辞原文并无“而”字。由此可见,先秦两汉魏晋及唐人文献中所载此爻辞,无论是否有“而”字,都解作“不耕而获,不菑而畬”。

关于“不耕而获,不菑而畬”的意义,王弼注云:“不耕而获,不菑而畬,代终已成而不造业。不擅其美,乃尽臣道,故利有攸往。”孔颖达疏曰:“六二处中得位,尽于臣道,不敢创首,唯守其终。”(《周易注疏》卷三)以为无妄六二爻寓示臣道,为臣者之职责不在创始,而在守成,如此则利。宋儒胡瑗《周易口义》此卦之解就直接继承了王弼的意思,其后程颐解此爻虽然对王弼注也有所吸收,但诠释语境则大不相同,他说:“不耕而获,不菑而畬,谓不首造其事,因事理之所当然也。首造其事,则是人心所作为,乃妄也。因事之当然,则是顺理应物,非妄也,获与畬是也。盖耕则必有获,菑则必有畬,是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如是则为无妄,不妄则所往利而无害也。”(《周易程氏传》卷二)此段注解颇为迂曲,细绎其意当是指不妄耕而求获,不妄菑而求畬,因顺事理之当然,则利有所往。这个解释在道理上能够讲通,但在文句上恐怕不通,耕而有获,菑而有畬,是很自然的事情,并没有妄为的意思,那么“不耕而获,不菑而畬”也就没有不妄耕而获,不妄菑而畬的意思。所以,程颐此爻之解在后世引起较多争议。明儒来知德提出:“不耕获者,不方耕而即望其获也;不菑畬者,不方菑而即望成其畬也。耕也菑也,即明其道也;获也畬也,即功也。曰‘不耕获,不菑畬’,即明其道不计其功也。”(《周易集注》卷六)方耕而望获,方菑而望畬,说的是不肯踏实付出而急于求成,此为虚妄之举;“不方耕而望获,不方菑而望畬”则是专注于劳作,为其所当为,自然会有所收获,此则为无妄之行。这种解释在道理上就更为通透,契合了儒家的义利观念。来氏此说后被何楷写入其《古周易订诂》,清代集宋明易学之大成的《周易折中》即以何氏说为的论。但是“不方耕而望获,不方菑而望畬”之说,显然有增字解经之弊,恐不足取。

与以上诸说不同,朱熹读“不耕获,不菑畬”为“不耕不获,不菑不畬”。《语类》载:“或问‘不耕获,不菑畬。’曰:‘言不耕不获,不菑不畬。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未尝略起私意以作为,唯因时顺理而已。’”(《朱子语类》卷七十一)《周易本义》注文义与此一般。按其意思,“不耕获,不菑畬”是说既不耕也不获,既不菑也不畬,自始至终没有刻意的操劳,也没有私意期望,一任自然,如此则利有所往。此说影响颇广,但也被一些学者批为意义空疏,近乎学。譬如,来知德就说:“若《程传》‘不首造其事’,《本义》‘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将道理通讲空了,乃禅学也。”(《周易集注》卷六)查慎行也认为,朱熹此解“又似涉外学‘前念不生,后念不起,无心顺运’之说矣”(《周易玩辞集解》卷四)。今人解此爻也多有遵从朱熹之解者,如金景芳、吕绍纲说:“六二犹古代农夫,不求富有,也不努力去干,即不求获也不耕,不求畬也不菑。这样倒没有系累,没有压力,能干的事情,干点就行,故云‘则利有攸往’。”【4】这种解释去除了“私意”的观念,较之朱说更为平实,究其实也是说以无所期望之心做事。

不难看出,无论是将“不耕获,不菑畬”读为“不耕而获,不菑而畬”,还是读为“不耕不获,不菑不畬”,自宋以下学者们多从没有妄心妄念上去解释其意蕴。这应该是《周易》卦爻辞解读暨易学义理学在宋以后走向心性化精微化的一种体现。但从《周易》卦爻辞之总体品格来看,它是在占筮语境下以象征性的语言来寓示一些“事理”,强调的是实践中的智慧和德行,其中还不具有天道与心性的内涵,及至《易传》开始着力从卦爻辞之“事理”中诠释出一番“道理”来,从而使《周易》开始呈现为高度哲学化的学术面貌。此后汉宋诸家的《周易》注解,也都是基于《易传》之“道理”而又有所发挥与创新。今天我们诠释《周易》,应认识到经传之间“事理”与“道理”的不同性与连续性,既不能一概否认《易传》及后世易学家之解读与经义不合,也不能盲目地坚持经传无二,认为传文之义就是经文之义。有鉴于此,在无妄卦六二爻义的问题上,我们主张“不耕获,不菑畬”应读为“不耕而获,不菑而畬”,因为其较之“不耕不获,不菑不畬”更为古老有据。其意思就是不耕耘而有收获,不垦荒而得良田。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理解其意旨。

上文已言,《礼记·坊记》将之视为不劳而获、无功受禄的意思,是不好的,故云“不耕获,不菑畬,凶”。但是传世诸本此爻占辞均作“则利有攸往”,不作“凶”,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利有攸往”,虽较传本少“则”字,但句义是一样的。对此,我们还应该遵从今传本和帛书本来解读其义。那么,与《礼记》的理解不同,“不耕而获,不菑而畬”的所指之义就不应该是贬义性的。帛书《昭力》云:“不耕而获,戎夫之义也。”【5】戎夫即军人,军人不用靠耕作而获取粮食,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由此可推,“不耕而获,不菑而畬”的基本意思是说不直接从事生产劳作,但却能获得相应的资财。今人高亨说:“不耕而获,不菑而畬,唯有营利于外而后可,唯有不为农而为商宦而后可,故曰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6】高先生的注解思路和帛书《昭力》是一致的,但二者的理解都过于具体,与无妄卦义没有直接关联。

我们认为,《周易》古经六十四卦,每卦以其卦名标示其主题,卦辞与六爻辞之义皆围绕此主题而展开。无妄卦六爻辞皆就无妄之旨而言。结合其他爻辞来看,初九言无妄之往吉,六三言无妄之灾,六二爻当是指无妄之得。“不耕而获,不菑而畬”,就是指不用劳作而有意外的收获。朱熹也曾说:“大抵此爻所谓无妄之福,而六三所谓无妄之祸也。”(《朱文公易说》卷四)案,“不菑畬”,楚简《周易》作“不畜之□”,帛书《周易》作“不菑餘”。有些学者研究指出,“不菑畬”应作“不畜餘”,楚簡《周易》當作“不畜之[餘]”,其“之”义同“而”。【7】据此,该爻辞意为不耕种而有收获,不蓄积而有盈余。不蓄积而有盈余,这恐怕就不是简单的营利活动或为商为宦等正常事业所能做到的了,它更体现了意外之收获的意思。《象传》云:“不耕获,未富也。”此是在告诫人们得意外之财,不足为富。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或,设或,假设之词。之犹而。“无妄之灾”即无妄而有灾。高亨认为,“无妄之灾者,当得之灾也”,“无妄之疾者,当得之疾也”【8】。这就将意思理解反了,不符合无妄之卦爻义。朱熹云:“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处不得正,故遇其占者,无故而有灾。如行人牵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诘捕之扰也。”(《周易本义》上经一)意思是说无妄而招灾,就像拴有一头牛,被过路人所牵走,但邑中之人却被拘拿问罪。与之不同,来知德认为:“言或系牛于此,乃邑人之牛也。牛有所系,本不期望其走失,偶脱所系而为行人所得,邑人有失牛之灾,亦适然不幸耳,非自己有以致之,故为无妄之灾。”(《周易集注》卷六)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朱熹所谓的邑人遭诘捕之扰,属于合理设想,非辞中所有之义。来氏注则认为邑人之灾就是指邑人之牛意外走失,没有添加爻辞之外的义项,故而其对六三爻义的理解更为可取。《象传》说:“行人得牛,邑人灾也。”此解看起来是重复表述,既未作内涵解说,也没有训诫和指导,但正是在此重复表述中透露出些许无奈之意。遭无妄之灾,当事者无可奈何,唯有坦然面对而已。

九四:可贞,无咎。

卦爻辞之贞字,古人多解为正。朱熹以为是“正而固”之义(《周易本义》上经一),胡炳文更详辨之云:“贞,正而固也。曰利贞,则训正字,而兼固字之义。曰不可贞,则专训固字,而无正字之义。”(《周易本义通释》卷一)其说甚确。今人饶宗颐、曹福敬、廖名春等认为《周易》之贞义为正与定。【9】“可”即可以,能够之义。该爻辞是说,可以守持其正,则没有咎害。《系辞传下》总结六十四卦诸爻特点说“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这个观察是非常正确的。三、四两爻处上下卦交接之际,时势变换,因而多凶咎。无妄之六三爻,处下卦震之上,为震动之极,易生变故,故有“无妄之灾”。此九四爻,处乾卦之下,阴爻居阳位,所处不正,疑其有咎,但其在乾健之体,刚健而有能免咎之才,因此若能贞固自守则无咎。换言之,如不能贞固自守,则有咎。《象传》云:“可贞无咎,固有之也。”此“固”是就“贞”而言的,如《文言传》云:“贞固足以干事。”朱熹云:“有,犹守也。”(《周易本义》上经一)“固有之”就是坚定持守的意思。或以为九四爻辞承六三爻辞而来,“天下无妄之灾,非可意料,君子惟为其可贞者耳”(《周易玩辞集解》卷四)。君子当以贞定自守来应对无妄之灾眚。纵观无妄六爻之义,九四爻之“可贞,无咎”可以说是无妄卦应对无妄之变的基本精神。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无有妄乱而得意外之疾,又不治而愈。喜指病愈,如兑卦九四爻亦言“介疾有喜”。九五爻为乾卦之中,刚健而中正,为无妄之爻,故其有疾则为“无妄之疾”。之所以又能不治而愈,也在于其自身刚健中正。得意外之疾,又意外自愈。程颐诠释此爻之人事意蕴颇为精要,可资启发,他说:“无妄之所谓疾者,谓若治之而不治,率之而不从,化之而不革,以妄而为无妄之疾。舜之有苗,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孙武叔是也。”(《周易程氏传》卷二)《象传》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在自身实力强大又确无过错的情况下,面对意想不到的外部困扰,应当泰然自若,贞固自守,则外患自消。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诚如朱熹所言,无妄卦六爻皆无妄。上九爻处无妄之极,如乾卦上九之“亢”,刚健而处穷极之地,不可以有为,故言“行有眚,无攸利”。《象传》云:“无妄之行,穷之灾也。”意思是说上九“行有眚”并非其自身之有妄有过,乃是因为其正处乎困穷之境地中不宜有所作为。朱熹云:“上九非妄也,但以其穷极而不可行耳。”(《周易本义》上经一)处此穷极之境地,“唯宜静保其身而已,故不可以行也”(《周易注疏》卷三),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括而言之,无妄卦六爻辞是对无妄之常与变的具体境遇的表征,初爻“无妄,往,吉”,四爻“可贞,无咎”,一动一静,共同体现了无妄之常;二爻“不耕获,不菑畬”(无妄之得),三爻“无妄之灾”,五爻“无妄之疾”,上爻“无妄行有眚”,体现的皆是无妄之变。无妄之常易知,无妄之变难测。无妄之常,或吉或无咎,为卦辞之“元亨利贞”之表征;无妄之变则多灾眚疾病,偶有所得也不足为富,为卦辞之“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之诠释。虽然易道尚变,以随时变易为其精义,但其诸卦又皆强调贞固自守的精神,这一精神在无妄卦中尤为重要。亦即面对非人智所能预料、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无妄之祸福,不妄想不妄为,贞定自我之分位,恪守自我之德操,
乃是无妄卦所蕴示的中心思想。


三、天命无妄与至诚尽性

承继无妄卦所蕴示的思想内涵,《彖传》《象传》将具体境遇之无妄提升至天命与天道的高度。我们来看无妄卦之《彖传》,其文曰: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不少学者从卦变的角度,认为无妄卦由遯卦而来,虞翻认为是“遯上之初”(《周易集解》卷六),王船山认为是遯卦“九三之阳入而来初”(《周易内传》卷二下),而朱熹则以无妄“自讼而变,九自二来而居于初”(《周易本义》上经一)。虞翻之说,不合卦变两爻互易之常例,船山、朱熹之说皆不合乎“刚自外来”之义。俞琰提出:“无妄乃大畜倒体,无妄内卦初九之刚盖从大畜外卦上九而来,非从本卦升降也。”(《周易集说·彖传上》)无妄与大畜两卦卦画相覆,由大畜之上九覆而为无妄之初九,此之谓“刚自外来”。程颐说:“坤初爻变而为震,刚自外而来也。”(《周易程氏传》卷二)此说不明确,没有指明何以是“刚自外来”。王宗传的解释更清楚,他说:“初九之刚,乾索于坤而为震,而无妄之外卦又乾也,故曰刚自外来。”(《童溪易传》卷十二)案,《说卦传》有乾坤父母生六子之说,其中“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即震卦为乾阳入坤初而成。无妄卦内卦震,外卦为乾,震阳本自乾而来,因此说是“刚自外来”,也就是刚自乾来。初九阳爻为震卦之主,故云“为内卦之主”。这是从乾坤父母生六子的角度来解释无妄初九之所自来。从思想上来说,这种解释比从卦变或两卦相覆的角度作解更能应合“无妄”之义。因为说刚自乾来而为主于内,就意味着初九之刚正无妄本之于天而主宰于内。如此理解,其意义就与下文之“天之命”相接榫,寓示无妄之道本之于天而作主于事物之中,这就是天命。

下卦震为动,上卦乾为健,故云“动而健”。九五阳爻刚正居中,六二阴爻柔中得正,两爻相应,故云“刚中而应”。因为无妄卦有“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的特征与品性,所以能“大亨以正”。或者说,无妄作为天命所展现出的根本特性,具体又呈现为三大特征,一是“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亦即无妄之天命本之于至高之天而为主于具体之物;二是“动而健”,亦即无妄之天命的展现与运行是刚健而不可阻挡的;三是“刚中而应”,亦即无妄之天命上下相通,在天与人物之间感应发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辞传上》)。而“大亨以正”就是天道或天命的总体情态,为天之“正命”。与之相对,又有非天之“正命”,即“其匪正有眚”的情况,也就是人遭逢无妄之变,也是无可奈何,“无妄之往,何之矣”,对此只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德充符》),所以说“天命不祐,行矣哉”。“行矣哉”是“言不可行也”(《周易集解》卷六引虞翻注)。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正与此义相通。

《象传》云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此“天下雷行,物与无妄”与“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意义是一致的。无妄上卦乾为天,下卦震为雷,故云“天下雷行”。古今学者多以“天下雷行”为句,也有学者以“天下雷行物与”为句,而“物与”之“与”字义或以为“皆”,或以为“赋与”,或以为“应”,或以为“类”,等等。虽然训解多端,但古人对“天下雷行,物与无妄”之义的理解总体上还是一致的,都落脚于“万物乃得各全其性”(《周易注疏》卷三)上。“天下雷行,物与无妄”的意义也可与乾卦《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相对读,二者都是对天地阴阳交合流布,各类事物生生变易之总体情状的描述,也都是对天道生化或天命流行的表征。乾卦《彖传》又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两相联系,程颐和朱熹也都将“物与无妄”的内涵诠释为“各正性命”。这种意义诠释较之于汉儒“物受之以生,无有灾妄,故曰物与无妄”(《周易集解》卷三引《九家易》)的解读更为契合《彖传》的思想宗旨。

取法于“天下雷行,物与无妄”的天道,人道则表现为“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此“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是以《易传》所建构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为思想语境的。在《易传》看来,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人能够“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卦《象传》)。“先王茂对时育万物”也就是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什么这里称“先王”,而不是像多数卦那样称“君子”?孔颖达解释说:“此唯王者其德乃尔,非诸侯以下所能,故不称君子,而言先王也。”(《周易注疏》卷三)此所谓“先王”是指化育天下的古圣王,其德至大,其位至高,而君子只是对德行良好者的指称,其境界与德能远不能与圣王相比。圣王是人道的最高代表,是人“与天地参”的践行者。“茂对时育万物”,马融云:“茂,勉也。对,配也。”(《经典释文》卷一)配时就是应时。天地因时生万物,万物各得其性,先王则努力应合天时以长育万物,使万物皆能各尽其性。这也是人所应担负的最高“天命”。天生万物是在时态流转中进行的,人要“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也必须积极顺应天道的时态流转,只有“茂对时”才能“育万物”。

宋儒开始将无妄卦义与《中庸》之“诚”相会通,这是超迈汉唐、慧眼独具的。无妄是指真实不虚,诚是说真心实意。无妄是客观地说,诚是主观地说,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周敦颐《通书》云:“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准此,《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可以理解为是由主观以表客观,凸显天道的一种主体精神。程颐说:“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周易程氏传》卷二)朱熹也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程朱以无妄解诚,则又着意强调天理的客观实在性。在无妄与诚的互相诠释中,充分揭示了天道或天理的主客一体性。就总体理路而言,《易》是法天道以立人道,《中庸》是尽己性以推物性,其终极追求则都是天人合德,可谓殊途同归。《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对比无妄卦《象传》,我们可以说,无妄卦之“先王”就是《中庸》“能尽其性”的至诚之圣,“茂对时育万物”就是既“尽人之性”又“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的实践活动。两相会通使我们认识到,《中庸》所谓的“尽物之性”不是空洞的玄思,而是以“茂对时育万物”为其实现方式的;而“茂对时育万物”也不单纯是外在的实践活动,其中蕴涵了天人物我性命相通的思想旨趣和“各正性命”的价值理想。其所体现的生态观念和生命观念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无妄卦义蕴示了天命之常与变,天命之常是就天人宇宙之总体而言,是“元亨利贞”的,在天命流行中万物皆得以生成与流转;天命之变则是指具体境遇下个体与其所遭逢之时势能否相应的问题,“其匪正则有眚”,遇天命之变则个体常有非常之际遇;无妄六爻辞则是在事象中对天命之常与变展开具体化表征,尤为强调应以贞固自守的精神应对无妄之变。《彖传》通过对无妄卦象的诠释,揭示了无妄之天命本之于天而为主于物的根本特征,并指出天命之展现与运行是刚健而不可阻挡的,而且在天人之间随感而应,上下相通。《大象传》则立足天地人三才之格局,一则指明天道生化,万物各正性命,“物与无妄”,一则倡明人当顺应天时而长育万物,从而“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宋儒又将无妄与《中庸》之诚互诠,使我们看到《中庸》的“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是以“茂对时育万物”为实现方式的,而《易》的“茂对时育万物”也是以尽人物之性为思想底蕴的,两者互诠互显,可以饱满地呈现三才格局下天人性命相贯通的意义世界


————————

注释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3】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52页。

【4】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55页。

【5】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52页。

【6】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2页。

【7】廖名春:《楚竹书〈周易〉校释记(二)》,载《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陈剑:《上博竹书〈周易〉异文选释(六则)》,载《文史》2006年第四辑。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2、233页。

【9】参见饶宗颐《“贞”的哲学》,载《华学》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曹福敬《〈易经〉“贞”析义》,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廖名春《〈周易〉卦爻辞的哲学——以〈乾〉〈坤〉两卦为例》,载《文史》2014年第4期。


参考古籍:

《史记》《汉书》《经典释文》《周礼注疏》《周易注疏》《焦氏易林》《周易集解》《周易程氏传》《周易本义》《周易本义通释》《朱子语类》《朱文公易说》《厚斋易学》《童溪易传》《周易集说》《周易集注》《周易玩辞集解》等。


此文原载《哲学动态》2023年第8期。转自华汉学术号


——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张克宾 | 天命之常与变:《周易》无妄卦义衡论发布于2023-12-20 0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