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廷(1925-1991),著名学者专家上海人,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潘先生治易40年,既继承了传统象数理论,又发展了象数学义理。代表著有《周易终始》、《周易表解》、《易学史论文集》、《周易参同契考证》等。

推荐语

 

       由上表可概括说明《易经十二篇》的形成。而由汉初的《周易》至三家易前,相距仅百余年,内容就大有差别,何况三圣之时。此《周易表解》,特从三家易的《易经十二篇》谈起,并兼及二千年来历代易家具体研究十二篇的心得。

       三家易中的孟喜,从之者为京房,生在宣元之世,故后于三家易一二辈,但“六艺略”中已著录其书有三种:

           一、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

           二、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三、京氏段嘉十二篇

       三书中,前二书为京房记述孟氏易的大义,后一书为京房弟子段嘉记述京氏易的大义。由是知孟、京之传在西汉时已盛行。除施、孟、梁丘、京氏主要的四家外,民间尚有费直与高相二家。据《汉书·儒林传》: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今山东掖县)治易     为郎,至单父(今山东单县)令,长于筮,亡章 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高相沛人也(今江苏沛县),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

        三家易有章句,民间读法无章句,且费氏徒以彖象等解释上下经,基本上已改变了读易的方法,能重视彖象超过卦爻辞,即仅知下古易而不知深入研究中古易,此为费氏易的特点。又陈农于天下求得的遗书,以《易》论,正可于民间得到与费氏所用相同的版本,宜三家易反有脱去无咎,悔亡而不同。今以二篇的整体论,增减若干断辞,意义并不十分重要,而在当时重视经文的环境下,很可能造成三家易衰费氏易兴的作用。因三家易于宣元之世重章句,以后经五十年演变,及成哀之世民间始重彖象。自东汉起三家易渐衰,费氏易渐兴,主要区别之一就在有无章句。章句既废,就丧失了以中古易为易学中心的地位。事实上,彖、象能从整体上理解卦爻辞及二用,然并未说明卦爻辞及二用的具体内容,且从整体观察卦爻象辞的是非得失,与个别卦爻辞的取象,其凶悔吝动静取与不可能全部相同。或限于彖之时、象之位以研读卦爻辞,对卦爻辞内容,势必穿凿附会。且二千年来,注易者极多,能深合卦爻辞者绝少。如王弼与程颐之注至少有一半以上与卦爻辞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遑论他家。相比之下,唯朱熹之《本义》稍知其本。斯皆误于费氏易,未知编成卦爻辞之时代背景所致。

       至于孟氏易,既有章句,又依“序卦”之次而分上下经为二篇。然尚自有“卦气图”,传其学者为京房,更有“八宫世魂图”及悟得六十甲子与音律的关系等,又涉及上古易。以《易经十二篇》的经学易论,当文王系卦爻辞时,已按“序卦”分为二篇。其后孔子恐为人所乱,特作“序卦”以固定之。事实上,“序卦”非但与二圣无关,就是汉初田何以彖、象、说卦、文言等授易于关中时,是否用“序卦”尚多疑问。若“序卦”“杂卦”基本约在武帝晚年时传出。然定“序卦”之次,及相隔不久又定“杂卦”之次,作者或一人或二人皆于易理易象易数有深入研究,此“序卦”“杂卦”之次能使易道包容筮占之理而不为筮占所囿,持此以觉世牖民,用心良苦。三家易虽误认为二圣之言,或有意识藉此保存之以利于流传,二千年来已收其效,其功殊不可没。今则不必因圣人之言而重视之,而其具体作用当详为阐明,然后见定此编次的作者实为当时不可多得的易学大家,且于“序卦”、“杂卦”外,和“卦气图”、“八宫世魂图”等亦有渊源。何况“六艺略”中,除有关中古下古易外,尚有与上古易有关的著作,宜录于此:

          古五子十八篇

          淮南道训二篇

          古杂八十篇

          杂灾异三十五篇

          输五篇·图一

        据此可见《易经》与各种专业知识,即兵书、数术、方技三略亦有联系,故《易经》能居于六艺之首。以上确为二千年前“经学易”的内容所及,幸有“七略”,其事实尚能保存至今。但自东汉起,于上古易除“序卦”、“杂卦”外,皆被排斥在“经学易”之外。而且“二篇”的章句渐废,故费氏易兴,于三古易乃仅存下古易而已。此为二千年来仅知孔子之失,然决非孔子之过。

     今于《汉书·艺文志》中,仅书“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则十篇之数已定,然篇名仅五。此在当时十篇原文既在,确不必全部举名,而在今日因无原书,则不得不加考核。两汉之际扬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乃模仿而作《太玄》。扬雄之《太玄》,全准《易经十二篇》,明辨三圣三古之理而以一人当之。且三家易认为是三圣所著,亦何尝是三圣之言。故以今日视之,固不必肯定三家易为是而扬雄拟经为非,因同在整理并总结从古至今(今约指两汉之际)的易学所包含的一切内容。以下以《太玄》与三古易比较,逐篇观其和《易经十二篇》一一吻合的情况。图见下:

 

 

       详察上表,可喻扬雄于《易经》专心深思,决非简单模仿,关键是法上古易,数由阴阳二分而化为天地人三分。阴阳三画而成卦,取人参天地为三才思想,又分贞、悔而六,贞悔亦即阴阳成“八卦相荡”、“因而重之”之六十四卦。所以如“说卦”所云“参天两地而倚数”,是最基本的易数。扬雄明此易学理数之本,故象取化二而三。二之六方为六十四,三之四方为八十一,这些皆是数之自然,丝毫无神秘性。然而孔子所关心的乐与礼,亦就是律与历。人之智慧,早已认识其有此比例数。此为易学本具之理,扬雄作《太玄》时有以显出之,所以宋司马光视《太玄》为读易之阶。以下当叙述《太玄》显出之易理,当扬雄于上古易,既已化二而三,然由八十一如何合于六十四,且于六十四卦宜用何种次序,是即扬雄有取于孟京律历之理,实为当时易学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处。

     《太玄·玄数》:“……五五为土……五行用事者王……其在声也,宫为君、徵为事、商为相、角为民、羽为物。其以为律吕也,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

      《太玄》之“玄数”,大体犹《易经》之“说卦”,合于律吕五声与五行相生之数,即当八十一生成六十四的五声变化,详以下图示之:

 

       上图示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的部分乐理,可能在西周已有,所以京房非但了解五声、七声的音差,且能分辨仲吕所生的“执始”实已超过黄钟之音差(0.11724),由此建立五十三律。然在事实上,“色育”与“黄钟”之七律间仍有音差,可示于下:

 

       上示1~7,54~60,指京房六十律的次序,所谓五十三律者,即以54~60律合诸1~7律。因其音差已非一般耳力所能辨。此始于黄钟与执始,以达黄钟与色育之辨而无辨,为京房于乐理之独特心得,迄今仍有价值。(详见《后汉书·律历志》,附“音程值”本诸近代音乐家王光祈先生所算得者。)至于与京房同时代而略后之扬雄深知其所发展之乐理外,更能继承孟氏之易学与历学,在顺而求其本,其几仍在三二之比。乃知六十四卦必须合诸八十一首,而于六十四卦之卦次特取孟氏“卦气图”,则可由乐律以归诸历象。历所以明时,“卦气图”之时,除震春离夏兑秋坎冬外,以六十卦计之,每卦为六日又八十分之七日,以足岁实。《太玄》法之,每首九测各当四日又半,凡七百二十九测为三百六十四日又半,加踦赞当半日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加嬴赞当四分日之一。而岁实不足四分日之一,宜名嬴赞,辞曰:“二一虚嬴,踦踦所生。”测曰:“虚嬴踦踦,值无已也。”犹姑洗生应钟尚踦于黄钟,而黄钟生执始以及色育皆嬴于黄钟,故所谓“儃无已”者,永远难得虚嬴之中,即复黄钟与冬至,必有虚嬴之数,此律历所以同源。合诸易理,由天时以知地位,由时位以立人始生之德,礼乐乃行,此为西汉尊儒之根本原则。唯《易经》有得于礼乐之象数,所以能为六经之原。由《太玄》之法孟京之图,略可概见三家易所理解之上古易内容。

        又《太玄》合卦辞与彖为一,尤能显中古易“章句”之理。玄测与测曰之吉凶,基本全同于爻辞与小象,测之一昼一夜,实同爻位之得失。凡卦辞当由时而位,是之谓卦变,爻辞当由位而时,是之谓爻变。下古易彖象之传,要在元之统天与利之御天,统天之“资始”以乐,御天之“六位时成”以礼,识此礼乐律历之象数,庶足以见二千年前三古之“经学易”。

       最后以《太玄》核实于下古易的十篇。象分大象,小象,然与彖相应之象,当为小象。大象的体例并不相同,宜另为一篇,今合于小象,似非三家易所编,《太玄》全书皆无相应于大象之文句。故此大象六十四句,或非原有,系费氏易所增入,至于大象内容疑属吕不韦门客所作,今编入彖与小象间,可另有作用。如以“玄掜”等观之,三家易之十篇尚有一二篇为今所无而佚失。因在东汉之易学家法,同传费氏易者有不同的思路,而造成取下古易十篇有所不同。这一情况一直保持到唐初,孔疏八论中第六论有曰:“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数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则区域各别,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分,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读此可知自《七略》定《易经十二篇》后,对《易经》原文尚多变化,故必须视《太玄》为读易之阶,乃可由三家易及费氏易。至于其他多家之数十翼,肯定有彖象各以一篇计,故今存者未足十篇。如孟京之卦气图、纳甲、爻辰等,先秦时早已存在,或仅以孟京易视之,当然未能计入十篇中。然如《上下系》中若干章节之文字,及“大象”、“序卦”、“杂卦”等,不乏有后于纳甲、爻辰者。以《太玄》为准,以推他家之数十翼,极可能另有论象数之篇章,惜孔颖达仅取郑学之徒所用的一种,他家所数的具体事实,已未能知其详。然即以所用的一种论,内容亦具象数之理,奈又为不知象数者所忽视。且既为郑学之徒所用,尤不可不知通贯今古文的经学大师郑玄既是传费氏易者,亦是传京氏易者,故何可斥京氏易在“经学易”之外。况传费氏易之荀爽,仍在运用卦爻变之象数,可见费氏易亦何尝不谈象数而空说义理。此外尚存汉代注易文献较多者,唯世传孟氏易之虞翻(公元170-239年)。考虞翻易学之大义,除世传孟氏易外,又能近承同郡魏伯阳之《参同契》。此书有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位学者之著述,内容兼及大易、黄老、医药。虞氏尝研习于此,故其象数可由京、孟易浸而上及汉初重视“近取诸身”之黄老易。此于一九七二年掘得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中(下葬于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所存易学、黄老、医药、养生等文献可见一斑,庶能重睹黄老易的实质。

       易学在汉初为儒道兼用,变化之际约在司马迁父子一代人。司马谈(公元前190一前110年)受易于杨何,杨何于元光元年征为大中大夫,谈五十七岁,何抑或将近七十,是年正当董仲舒对策。及谈子迁(公元前145一前86 年?)已不得不从汉武帝尊儒而重六艺。故《周易》原文以《易经十二篇》为准,乃起于宣元之三家易。而定于郑学之徒之数十翼,间经近二百年之酝酿,尚未为仅知治经学易者所注意。且可肯定当时的“十翼”与今之“十翼”略有不同,并少于三家易所定之“十篇”。故于下古易不可不取孟京之象数,《太玄》之法《易》,并以虞翻为殿军。由是经费氏易而三家易,由三家易而见及为儒道并用之汉初易学。更上及战国以及春秋时,各国自有其对易学之认识,与秦汉后的情况大不相同,在东周初何尝有儒道之辨。而所谓上古易亦曾有大变化,这就是六十年代起掘得了周原文化,且包括殷墟,重新发现并认识了“数字卦”。经初步考核,约自东周起,正在由“数字卦”逐步发展成为今日所用的“阴阳符号卦”。这一考古的新发现,完全改变了上古中古易的面貌,然尚未引起读易者足够的重视。而于传统的《易经十二篇》,因于二千年间灌注了无数学者之心血与睿思,虽全部误解了三圣三古的时代背景,然恰在孔子生前二百年,死后五百年间所编成,今日不妨以下古易视之,是犹费氏易之旨。或必舍此文字而究及不可捉摸的象数,使易学愈陷于神秘者决不可取;或仍坚持十二篇为三圣之言而不可变易者,使易学不本象数而空说僵化的义理者,尤所不取。当客观深入究此《易经十二篇》的基本意义,其间确已结合象数与义理为一,且能因时一空变化而变化。斯为易学的可贵处,足为中国文化基础

       今既以下古易视之,特取十篇的内容重为编辑,将《易经十二篇》文字制成一百张表,每表一解。全书分四卷:

        第一卷下古易解说上古易的象数,计有《说卦》六表,《序卦》二表,《杂卦》二表,共十表。

        第二卷下古易解说中古易的上篇,凡一卦一表,计有上篇三十卦为三十表。

        第三卷下古易解说中古易的下篇,凡一卦一表,计有下篇三十四卦为三十四表。

        第四卷下古易总述易学的情况及读易的方法,《系辞上》十章分为十表,《系辞下》十二章分为十二表,《文言》四章分为四表,共二十六表。

       由上百表,可以概见二千年前所认识的《周易》。神而明此百表之旨,则顺逆往来,观玩三古,无入而不自得,出入无疾以通观其变与不变,不啻由易简而得天下之理,亦见二千年来亹亹之情,其有已乎!其可已乎!

 

岁次庚午(公元1990年),月旅太簇,日临立春,潘雨廷自序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05

 

目录

 

向下滑动查看目录

 

 

06

 

摘要

表十一   乾卦

乾卦表解: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名,即乾、坤、屯、蒙等(详见各卦表解)。三百八十四爻有十二爻名。定爻名层次有三:第一层次是时空,以初、终二字表示时间,而在二字间取“初”字;以上下二字表示空间,而在二字间取“上”字。又名兼用“初”“上二字,表示时空的结合。合而言之,卦辞明卦时而及空,又辞明爻位而及时;分而言之,卦爻辞亦各分时位。这一卦时交位的结构,是读《周易》卦爻辞的基础。第二层次是阴阳,由时位而及阳爻九、阴交六,由九、六乃定初九、初六、上九、上六四爻名。更由第二层次而及第三层次是爻等,所以明时位之间阴阳爻等之理。除初、上爻外,为中爻,分四等,以二三四五当之,取名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合之共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十二爻名。十二爻名中的每一爻名可通于三十二爻,十二乘三十二,为三百八十四爻。又爻变经六位,阳曰用九,阴曰用六,六乘三十二为一百九十二,故用九有一百九十二爻,用六亦有一百九十二爻。《周易》乾坤两卦为阴阳之纯,故此两卦以“用九”“用六”系之,其他六十二卦无不九、六杂用。

       卦爻为象,显示卦、爻之象的文辞为卦交辞。卦爻辞不同,卦辞属全卦,又辞属全卦中的一爻。理解卦辞,当准全卦所画的象;理解爻辞,则以全卦中的一爻为主。卦以静,交以动,静则观其六画间之象,动则全卦六位各因爻而用九六。由此卦爻合成一整体,表示天地人三才的各种变化状况。

    《十翼》中,与卦爻辞密合者为《彖》、《象》。《象》解释封辞;《象》又称《小象》解释爻辞。此外又有《大象》,说明六画封中上下两三画卦的卦象,重在三才之间的相应。《大象》不释卦爻辞,直接承八卦因重的卦象而立论。《彖》说明三才,理兼应、比、同功:《大象》取下上两三画卦结合成一整体后的相应小象》说明六节爻辞,《大象》总结六节《小象》而明处之之道。《彖》《象》、《大象》紧密结合以释卦爻为二千年来读《周易》的基础。以哲理言,卦辞明时,又辞明位。合而言之,卦时有变(卦变),六爻阴阳之位即不同;六位之爻有变(爻变),六画之卦亦不同,此即时空之相辅相成。分而言之,卦变推求卦之成因,爻变考察卦之结果,而《大象》说明处此时位之道。以医理为喻,卦如诊断,爻如病变,《大象》如处方云。

      卦象乾下、乾上,乾为天,为健。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仅四字,宜分四节。《彖》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三句释“元”;“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三句释“亨”;“六位时成,时乘六以御天”二句释“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三句释“贞”。“乃利贞”合“六位时成”、“乾道变化”二节。“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二句总论四德。合此四德则贞下起元,由既济、未济之濡首复而首出,役物而不役于物,故能“万国咸宁”

     《大象》:“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者,统卦爻而明时位之理,即《周易》首乾之大义 。

      爻辞明初、二属三才之地,初位水下曰潜,二当地上日田。三四属三才之人,故三称君子,四曰“或”者,或上出至天,或下入于渊。五、上属三才之天,故五位天而上位亢,亢者犹知宏观而未知微观云。《象》初言下,二言普,三以“反复”明“乾乾”,四言进,五言造,上戒盈,用九贵无首,皆因位而明所处之道。合而言之,即呼应《大象》之“自强不息”。乾卦六爻称“六龙”,龙为善变之物,六龙变化于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乃可御天而统天。

       阳爻在初位曰“初九”。初阳在下,故曰“潜龙勿用”,此为确乎不拔的根本,乾元当之。

       阳爻在二位曰“九二”。二当地上日田,出潜离隐,故称“见龙”。三、四为人,乾二、五皆称“利见大人”。因二地而五天,当人参天地之象。凡乾二当之坤五,“德施普”者,为大人的作用。

       阳爻在三位曰“九三”。三、四为人道,故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者,为自强不息的形象。分日、夕者,因九三于消息当泰,处于“否泰反类”的天地之际。以九三君子言,居泰以包荒”,日乾也,居否以“系包桑”,夕惕也,本倾否保泰之心而反复道”,故虽厉无咎。

       阳爻在四位曰“九四”。四位疑而未定,故称“或”。“跃’者或上出于五,“在渊”者或下入于初,进无咎者,勉励上出。人道之进化,正待三厉、四或的努力。

      阳爻在五位曰“九五”。九五之位,贯通三才为全卦主爻故有“飞龙在天”之象,大人造也。

       阳爻在上位曰“上九”。上过中日“亢”,消息阳极阴必生为有悔,上戒盈,盈不可久,不盈则可久,故亢龙有悔。

       用九,即用一百九十二阳又,用法因得、失位而异。凡得位之九十六爻,即初九、九三、九五,其用为七动而九,动而不变;失位之九十六阳爻,即九二、九四、上九,其用为七动而九九动而八,因动而变。乾六爻潜、见、惕、或、飞、亢六爻皆龙故称“群龙”。乾为“首”,为“天德”,犹一阴一阳之道。二、四上当正位,故不可为首。群龙无首,用九之坤而成既济,无始无终以保合太和,所以称吉。

 

文章转自作周秦哲学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潘雨廷:《周易表解》概要发布于2023-12-20 0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