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疗法前列腺炎的中医疗法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男性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馆#中医健康管理传播教育#中医#中医健康管理

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男性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师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馆

异常小指标  生病慢悄悄

心学一点  减少大风险

中医养生知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温疫论》达 原 饮原文摘录

温疫初起,先憎寒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   厚朴—钱   草果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温疫论·上卷·温疫初起》



【上段文字解释】

本方为温疫初起,邪伏膜原证而设,临床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为主要表现。


后世张璐、徐大椿氏又将此方用于治疫疟,总有湿痰秽浊伏于膜原所致。


所谓“膜原”,吴有性认为是“夹脊之前,肠胃之后”,如此“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疫论》)


正因如此,其治既不可发汗以治表,又不可下之以治里,否则,发汗徒伤表气,下之徒伤胃气。


达原饮正为此而设,方用槟榔能消能磨,攻下破气,促邪速溃;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化痰,溃其所结;草果辛燥烈,辟秽化浊,宣透伏邪。三味相合,可直达病巢,溃邪速离膜原,故名“达原”。


因其温疫之邪,内伏成热,最伤阴,故又伍黄芩清热,知母滋阴,白芍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燥湿化痰而不劫阴之功。


但本方组成,毕竟为温疫初起所设,其性偏于温燥,对瘟疫、温病热毒炽盛者,应当慎用。正如张秉成所说:本方“治伏邪初起者甚宜,似觉治瘟疫为未当耳”。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吴又可所创,载在《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吴氏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方名】达原饮

  【出处】《温疫论》

    【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加减】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方歌】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主治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方解

  该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温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记载

  吴又可《温疫论》卷上:“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加减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应用

  对于病毒感染性发热,目前尚缺乏针对性强、作用显著的药物,临床观察到单纯用中药达原饮,治疗中医辩证为湿热郁遏的病毒感染性发热,效果较好。

  临床观察16例,其主要症状具备恶寒发热,舌苔厚腻。另外可具有头晕口苦,身重倦怠,胸闷纳呆,恶心欲吐,便秘,脉弦滑,体征上可具有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血象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偏低,并作了相关的化验检查,排除了细菌感染、胶原病与变态反应、肿瘤、血液病和药物反应等引起的发热。本组辩证为湿热郁遏,治以清热燥湿,方用达原饮加减,根据邪传部位再加引经药。临床运用时要注意,舌无苔者禁用,舌苔出血白燥或黄燥者禁用。

  临床所见病毒感染性发热约半数以上属湿热内蕴,表现出一系列邪伏少阳及阳明的症状。因湿热之邪为患,如油裹面,难解难分,病势缠绵,一般病程长,难以速愈。以达原饮为基础加用柴胡、葛根,达到了清里解表,逐秽燥湿的作用。

  开达膜原法及达原饮来自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它是祖国医学文献中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全书基本观点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重视攻下法,尤其推崇大黄历代医家对大黄都很重视,大黄类攻下药,能增加肠壁的蠕动,促使内毒素的排泄,并有较强的解毒抑菌作用。加用葛根有清解阳明,解肌退热之功;加用柴胡和解退热,抗病毒,抗感染。

    上段文字里瘴气戾气解释

疫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是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如鼠疫、牛疫等


《说文解字》:疠,恶疾也。“疠”有3层含义,1是指恶疮,2是指烈性传染病,常与“疫”联用,即“疠疫”,3是专指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


疠气

为起病急骤,能引起广泛流行的致病因素,是各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统称。如古代医籍中所述“疫症者,四时不正之疠气。”“天行疠气,最为酷烈。”“时行疠气相传染。”“时邪瘟疫,天行之疠气也。”


戾气

即暴戾之气,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在中医学中,“戾气”同“疠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怪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瘴气

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统称,多因南方天气炎热潮湿所致。所以,“瘴气”是因南方特殊气候才有的致病因素。“瘴疠”指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如鸡瘟、猪瘟等。


瘟疫

 “瘟”通“温”。瘟,侧重人患病后的发热体征,并提示发病的原因是“温气”的侵袭。疫,侧重其流行的特点。瘟疫是温邪所致的有发热体征的传染病。但现在瘟疫已成为烈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疗法杂谈)详解达原饮辩治瘟疫戾气有备无患发布于2023-05-31 11:45: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