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的古语称谓,也是古代中药著作的通用名称。

本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研究员-詹志来老师《本草文献及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为题,分多期向大家从科普本草的定义及本草文献的概况出发,分享本草文献的研读方法,概括讲授历代重点本草及本草考证方法,并与我们分享本草研读的意义。

本文稿来自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本草头条(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之公益直播大讲堂。


上期介绍了本草的基本知识和查阅本草类书籍的书目,当然,还有一些古代的书目也有必要多看,也非常好。

比如《四库全书》。这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涉及医药类的不少。《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其对每本书做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医家类共收入著录医书97种,存目医书92种,附录兽医书6种,总计195种。若加上其中一些书后所附录的书并把丛书中的书单独计算,再加上子部别家中的医书,则录入的医书总数则更多。所收医籍时代跨度较大,先从秦到乾隆时期的重要医学名著基本都被涵盖。举个例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中所提到的《救荒本草》,非常清晰,他说:

《救荒本草》二卷,早期流传的本子就是两卷,而后面的《救荒本草》版本演变比较多,甚至还有14卷本。四库全书收载的这个版本是两淮盐政采进本,即地方部门进献本,收录之后再请人誊写。



这本书是明周王“橚”撰。橚是太祖第五子,就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叫朱橚。

朱橚,洪武十一年被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分封到今天的河南开封这一带,封为周王。“建文中废徙云南”,这句意思就是建文帝时期周王被废,由于他私自去看他的岳父私自离开了他的藩地,这样呢就被贬到了云南等地流放了。“永乐初复爵”,洪熙元年去世,谥号为定。周定王《明史本传》称“橚好学能词赋”,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有政治抱负,但是屡受打压。因此他把他的精力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出版一些实用性书籍上面。



他很伟大的几个功绩第一个就是出版了《救荒本草》,此外他还有一本书非常有名就是《普济方》,《普济方》收录了明代以前的处方,达六万多首。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大的功绩,只是那后来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就把这个周定王朱橚误称为是周宪王,其实周宪王是他的儿子朱有燉。 

所以呢有时大家会看到一些日本和刻本的《救荒本草》封面页就上面写的“周宪王”著书《救荒本草》,这个表述是有问题的。



在《四库全书》里头特地为这件事做了纠正:

“其见诸旧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种,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种,皆详核可据。”意思是说在撰写《救荒本草》时采纳古代已有的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植物138种,又新补了276种,都是经过他仔细的观察验证过的,再请画工刻板的,而这个画非常的漂亮、非常精美。



所以你们看,从《四库全书总目》当中会将谁是作者、书的基本的情况、里头主要记载的药品都会有个简单介绍。所以看书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阅读途径。

那么下面来谈一下文献的阅读,咱们说利用本草文献最起码得学会阅读,但是学会阅读是不是直接拿一本书直接上来就读呢?我想很多人在读本草的时候可能都没有重视本草文献的格式,体例,以及文献沿革。比如说对《证类本草》或《本草纲目》这两个书拿起来就读,就很容就读出问题了。


其实第一,你得首先对这本书它的基本的沿革,即他的格式体例是要清晰的,要不然都读错。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有部分人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文不规范,但是实际上《本草纲目》在引用前朝的文献的时候大多是注明出处的。

当然了,明代的通病是引用文献的时候并未完全严格的原文转引,逐字逐句忠实于所引用的原著,而是有取舍的,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挑他认为有用的或认为很啰嗦的就有意识剪裁。



因此在读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时候,重点应该关注就是“时珍曰:”,就是李时珍自己收集、整理、体会、增补的内容,而对于他引用的这些内容则应该予以注意,应去检索他引用的原始文献,即第一手出处的史料记载,将这些文献一起对照着看。

因为李时珍转引的每句话背后都是有逻辑和讲话动机,李时珍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并了?为什么把这句话裁了?咱们都可以研究。


当然宋代《证类本草》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证类本草》是对宋代以前漫长历史长河当中若干本草文献进行汇总,从而令宋以前诸多本草文献得以传承了这么一本文献。

但我发现很多朋友,甚至是专业院校的老师、朋友阅读《证类本草》的时候也存在对《证类本草》的格式体例不甚清楚的问题,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出错百出。《证类本草》的文献格式体例我后面也会仔细的讲。



大家可以看大家一看《证类本草-第六卷》会发现这个目录页中有的字是黑的底,像盖章一样,而这个黑底白字中有的是大白字,有的是标注小字。有的地方写的是什么“先附”、什么“今附”、“新补”、“续注”等等。有不同的注、不同的提示。另外他还提到什么什么多少种等等,因此像这些地方也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你看懂了这些,那你就熟悉了的体例了。

总之,咱们在阅读本草文献的时候一定要熟悉他的沿革、体例。


第二个就是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编书的意图,这也相当重要。

举个例子,南北朝南梁时期的陶弘景他编撰了《本草经集注》。“本草经”指的就是《农本草经》;“集”就是他将不同医家对《神农本草经》的论述加以汇集;“注”就是加上他自己的注解



在这本书的注解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他听了很多不同的产地描述,比如说甘草,他说“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什么叫不复通市呢?由于南北朝当时割据,交通不便,因此获取西北地区的货物很难。不复通市是不交通了、不开市了、不贸易了。

“今出蜀汉,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 提到了甘草从哪些地方来、什么地方的最好、有什么商品类型、什么地方的质量不好等等。这个书里头提到了好几种不同的商品品质的概念,比如说河西是什么样的、蜀郡是什么样、不同品种是什么样的、又有青州是什么样的,还有紫甘草是什么样的。

那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显然是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由于已经找不到最好品质的甘草,所以如果读书对社会背景不了解,那你可能读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第三个从字入手,有句话叫”字不解者词不通,词不通则句不明,句不明者文不懂“,可见”字“非常重要。

咱们在阅读古代文献而不仅仅是医学古籍时,比如说《黄帝内经》常觉得文辞古奥,字也不清楚、词意也不了解、甚至整句话也都弄不明白。因此从字入手是非常重要,那么从字入手大家应该非常注意参考的重要的著作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因为它离《神农本草经》成书的时代不远,因此咱们看不懂的字可以通过找这些工具书来帮助理解。



举几个简单例子--

人参”大家都很熟悉了,但人参的“参”字是简体字的写法,在古代还有一个写法就像石头垒起来,“參”字下面三撇。那么这个“参”大家可以看到《证类本草》不同版本里头刻印的已经都是这个字了,可见这个“參”字很早就如是了。而咱们现在的简化就是上面剩下一个磊,以“参”这么一个意表达这个人“參”。


那么这个字的字义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看这个参字在金文“  ”里头,顶上是三个小圈,底下像个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上面三个圈,下面的有三撇发出光芒,这个字其实是指的天文里头天上的28星宿的“参宿”。这个星宿当中有三颗星“参1、参2、参3”,这三颗星挨得近,肉眼可以看到这三颗星发出的光芒,所以这个字是个象形字,指天上“参”宿的意思。

那为什么借用到人参里头来了呢?关于这个字是个争议的,高晓山和辽宁的有位专家通过论文的形式吵得不可开交,东北的这位老师的意思是这个字“  ”是指人参的象形,顶头是人参的顶上的花序,上面是三个圈是人参果实,底下三撇是身须。东北的这位先生默认把它当成是人参的象形字。

那么这么说有没有证据呢?得拿出证据来嘛!



为此,高晓山先生的专门写了一篇论文《人参名称试诠释》,对出土的鼎铭当中所有的”这个字“都给出了标注和解释,并汇总出来。阅读了这些铭文的原意,就会发现这个字没有一点是和“人参”有关系的表述,因此呢这个字可能更多是一个借用字,即曾经人“参”是另外的字,但由于它书写不方便,就借了这个字。



那么大家可以从以下图片看到参宿,一共有七颗星。这七颗星当中的这三颗星是最明显的(哪三个??参宿1、2、3吗?),排在一块,因此就把这三颗星放出的光芒象形的造了“参”字,因此“参”是个象形字。



那人参的”参"原字是什么呢?看说文解字当中,实际它是一个草字头,底下浸泡的“浸”的繁体字 “薓”,这个字才是人参原来的字,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字比较难写,笔画比较多。



成都老官山汉墓是成都文物考古所发掘的,我还去过一趟,这个成都老官山汉墓里头有很多医简,当是还出土了一个小的针灸模型,约十公分左右。据说这个墓主人是一个教医学的老师,因此他的这个墓葬里头有一些教学模型、竹简。“成都天回醫簡”中谈到的参字,如苦参、玄参、丹参等都是用的草字头底下一个浸的这个繁体字“薓“。有兴趣的可以到这个成都的博物馆去看一下。




由此可知”参“在早期至少在汉代用的多的还是“薓”,后来觉得撰写的不方便,就慢慢的演化成借用了这个星宿这个”参”字。

那么草字头那个“薓”它是有含义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释名当中就说了一句话:“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 人参它年份很长,“薓字从薓,亦浸渐之义”,浸渐长成者就是说的人参这个多年份的草本植物在地里头慢慢生长成长,根如人形。



咱们看老人参,或者干预少、年份高的林下参主根会撇成一个鸡腿或者人字型去获取周边的营养,像个人形而有神,故谓之“人薓”,又号“神草”。李时珍也说后世因字文繁琐,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这个字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都已经看到有人嫌麻烦替代,代到今天已经太久了,改不过来了。李时珍就说张仲景《伤寒论》中还是作“薓”字。


因此大家可以从中看到咱们古人造字都是有含义的,“薓”即浸字,它草字头是因为是顶上草字头就是指草类,底下这个浸呢就是渐进慢慢长的意思。但如果是这个字改成参字,那就含义就不清晰了,导致有人一看好像顶上三个圆顶下三撇好像长得像人参的形状,就索性把他当成象形字来理解了,这是不一定对的。

当然以上的推论也是有争论的。



我们再谈一个麦门冬的“门”,咱们现在就是一扇“门”的门,那早期其实是“虋”字,但很早就是被“門”替代了,那这个“虋”到底什么意思呢?它在《尔雅?释草》里解释为“赤苗,即红色的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草部》里也提到“虋”是赤苗,又在《说文解字?玉部》里通过“璊(音mén)”这个字的解释—“玉?色也。从玉?声。禾之赤苗谓之虋,言璊,玉色如之。”就是玉的颜色发红如苗红,且红色的玉“璊与之同音mén。那么今日咱们的麦门冬、天门冬之所以叫这个名,在《本草图经》中记载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或应其意。而麦指的是它地下的纺锤形的这种块根,像大麦一样,麦是这个含义。而“冬”指的就是它凌冬不凋。


综上所述,从字入手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且利用与古人相去不远的时间里的书籍去辅助,对经文的解读很重要。


比如说《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经常会对《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内容进行注解,那么他的注就很重要了。

讲个比方,丹参在《名医别录》“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 ,“桐柏”为名的地方在古代有多处。《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就标注了“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那他的注解就很重要了,这个桐柏山是现代河南湖北交界或者河南南部这一带的这个桐柏山。而淮水所出之山就是淮河发源地: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在太白顶西北侧的河谷。



此外还有利用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互对,咱们会发现《神农本草经》里的一些病名在其他文献里会有解释。



比如同样是丹参,《神农本草经》中说能“止烦满”,而在《黄帝内经》中“评热病论”中,黄帝就问:“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金匮要略》里头也有:“病者如热状,烦满”。综上咱们就知这个“止烦满”对应到今天就是“清心除烦,因热而生烦”。

当然《神农本草经》里头提到的很多病名,也一直延续至今。


这期我们先讲到到这里,是不是有很多收获?

若想继续了解詹博士讲解本草相关知识,敬请期待下期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守一真源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疗法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本草文献、本草考证方法与本草的意义简介(2)发布于2021-05-05 13:49: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