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胎怯的关键病机是
A.    脾肾两虚
B.    肺肾两虚
C.    肝肾不足
D.    肺脾两虚
E.    五脏不足
 
2.    患儿出生9天,诊断为胎怯。症见气弱声低,皮肤薄嫩,胎毛细软。其病机是
A.    心虚
B.    肺虚
C.    肝虚
D.    脾虚
E.    肾虚

3.    硬肿症的内因是
A.    肾阳虚
B.    脾肾阳虚
C.    肺脾气虚
D.    肝肾阴虚
E.    脾肾两虚
 
4.    患儿,生后3天。症见全身冰冷,全身肌肤板硬而肿,气息微弱,僵卧少动,哭声低怯,吸吮困难,反应极差,皮肤暗红,少尿,面色苍白,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应首选的方剂
A.    参附汤
B.    血府逐瘀汤
C.    附子理中汤
D.    当归四逆汤
E.    人参五味汤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胎怯的关键病机是肾脾两虚,因此,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原则。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胎怯以脏腑辨证为纲,重在辨五脏禀受不足之轻重。其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嫩,胎毛细软;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硬肿症的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是感受寒邪。

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应判断为阳气虚衰证。其治法为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为参附汤。

 
胎怯(助理不考)

考点一 发病特点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临床不论胎龄长短,以出生低体重多见,即以体重低于2500g为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胎怯多因先天不足,肾脾两虚而致,新生儿一时难以适应出生后的变化,并发新生儿窒息、黄疸、硬肿症、败血症等疾病的比例高,死亡率也较高,成为目前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考点二 病因病机

胎怯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病变脏腑关键在肾脾两脏。发病机制是先天禀赋不足,化源未充,涵养不足,肾脾两虚,五脏失养。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早产、多胎,孕妇体弱、疾病、胎养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种病因,以及胎盘、脐带异常等。

(2)新生儿出生时形体瘦小,肌肉瘠薄,面色无华,精委顿,气弱声低,吮乳无力,筋弛肢软。一般体重低于2500g,身长少于46cm。

2.鉴别诊断

胎怯多数为低出生体重儿,常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二者的鉴别见下表:

区别指标
小于胎龄儿
早产儿
出生体重、身长、头围
体重低于2500g,满37-42周出生月龄,身长、头围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体重低于2500g,身长不足46cm,未满37周
皮肤
皮肤极薄、干燥、脱皮,无毳毛,胎脂少
皮肤薄,甚至水肿,皮肤发亮,有毳毛,胎脂多
头发
头发细丝状
头发乱如绒线头
耳壳
耳软骨已发育,耳舟已形成
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
指(趾)甲
指(趾)甲稍软,已达到指(趾)端
指(趾)甲软,多未达到指(趾)端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胎怯以脏腑辨证为纲,重在辨五脏禀受不足之轻重。其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嫩,胎毛细软;心虚者神萎面黄,唇爪淡白,虚里动疾;肝虚者筋弛肢软,目无光彩,作瘛疭;脾虛者肌肉瘠薄,痿软无力,吮乳量少,呛乳溢乳,便下稀薄,目肤黄疸;肾虚者形体矮小,肌肤欠温,耳郭软,指甲软短,骨弱肢柔,睾丸不降。

2.治疗原则

胎怯的关键病机是肾脾两虚,因此,治疗以补肾培元为基本原则。

3.分型论治

(1)肾精薄弱证

证候:体短形瘦,头大囟张,头发稀黄,耳壳软,哭声低微,肌肤不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或有先天性缺损畸形,指纹淡。

治法: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方药:补肾地黄丸

(2)脾肾两虚证

证候: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方药:保元汤
 
考点五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孕妇年龄不宜过大或过小。有慢性心、肝、肾等疾病的妇女不宜妊娠

(2)孕妇应注意营养,保持心情愉悦,不可吸烟及饮。若有较严重的妊娠呕吐,应服中药调理。

(3)孕期应注意防治各种急性传染病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4)胎儿期发现胎萎不长者,可由孕母服药补肾培元,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2.调护

(1)胎儿正气不足,应注意保暧,根据不同情况及条件采用各种保温措施。

(2)按体重、日龄计算热量,尽量母乳喂养,喂足奶量。吞咽功能差者需静脉补充营养,也可采用胃管喂养。

(3)保持居室空气新鲜,一切用品均应消毒后使用。接触患儿者应戴口罩、帽子,防止患儿继发感染。

(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加以处理。
 
硬肿症(助理不考)

考点一 发病特点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其中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由于受寒所致者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与古代医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西医学称为新生儿硬肿症。

好发季节:硬肿症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硬肿症,临床证候有所不同。

好发对象: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发病。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考点二 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是感受寒邪。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若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气血运行失常为发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保温不够,早产儿或足月小儿,或有感染、窒息、产伤、热量摄入不足史等。

(2)低体温,全身或手足冰凉,体温<3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可有凹陷性水肿。患儿不吃、不哭、少动,严重者可伴有休克、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3)血常规:红细胞压积增高,血小板减少。由于缺氧与酸中毒,血气分析pH降低、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心肌损害,心电图呈低电压、Q-T延长、T波低平或S-T段下移。

(4)病情分度:见下表。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标准

分度
体温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肛温(℃)
腋-肛温差
轻度
>=35
正值
<20%
无或轻度功能低下
中度
<35
0或正值
20%-50%
功能损害明显
重度
<30
负值
>50%
功能衰竭,DIC,肺出血
 
2.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

可由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新生儿溶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障碍、维生素B或维生素E缺乏等引起。生后任何吋候均可发生,表现为凹陷性浮肿,但不硬,常见于眼睑、足背、外阴等处,皮肤不红,无体温下降。

(2)新生儿皮下坏疽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背、臀、骶等受压部位,局部皮肤变硬、发红、边缘不清,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临床主要从虚、实、寒、瘀辨证。寒证全身欠温,僵卧少动,肌肤硬肿,是多数患儿共同的临床表现,其实证以外感寒邪为主,有保温不当病史,体温下降较少,硬肿范围较小;虚证以阳气虚衰为主,常伴胎怯,体温常不升,硬肿范围大。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辨证要点为肌肤质硬色紫暗。本病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2.治疗原则

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3.分型论治

(1)阳气虚衰证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

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方药:参附汤。

(2)寒凝血瘀证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哭声较低,精神萎靡,反应尚可,或伴呼吸不均,气息微弱,指纹紫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
 
考点五 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1)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g。捣碎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瘀证。

(2)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川乌、草乌、乳香、没药、肉柱各7g,研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匀成膏。油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加温后敷于患处。1日1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2.推拿疗法

万花油含红花、独活、三棱等20味药,功效为消肿散瘀,舒筋活络。施术者先洗净双手,手涂万花油,在患儿安静时用温暖双手推拿硬肿部位。

3.复温疗法

轻度者先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调节温度至34℃,利用远红外线辐射复温。30分钟后置于预热到32℃的暖箱中,恒温复温。中重度者,先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以同样的温度和方法配合按摩复温,60-90分钟后移入到预热好的32℃暖箱中,每小时升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恒温复温。轻中度患儿于6~12小时内、重度患儿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考点六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减少低体重儿的产生,同时防止产伤、窒息。

(2)严冬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要做好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3)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应经常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的软硬情况。加强消毒隔离,防止新生儿感染发生。
 
2.调护

(1)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更换,严防发生并发症。

(3)应给足够热量,促进疾病恢复,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喂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血浆等。


点击预约,第一时间看直播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编辑:六月底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青医说执医考试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疗法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疾病发布于2021-05-06 11:07: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