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业力

转世与业力是相关的主题,归属于每一周期的生命。依法的观点,每个片刻都是前一刻的延续,而且,这一刻接一刻的连续是永无止境的。转世,简单的说,就是心灵的不断延续。
  

转世,有许多的层级——普通人的转世、其他道众生的转世,如畜牲道、天道、阿修罗道及菩萨道等。究竟谛的转世就是佛的化身(nirmanakaya),也就是佛的色身的化现。化身——藏文称作「祖古」(tulku)——有特殊的定义,在字意上是指「显现出的身形」。所有的众生都有转世,但「祖古」的转世,是指具有相当证量的成就者、菩萨,以及怫,他们的转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众生。
  

转世简单的意义是指心灵的延续,同一心灵可以转生于不同的身躯,心灵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生于各个实体中。正因如此,在佛法中,当我们说一个人死亡时,明显的不是心灵的死亡,而是身体的死亡。死只跟身体有关,心灵是不会死亡的,这两点,在开始理解转世时是很重要的。
  

死亡的那一刻是威力很强的时刻,如果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即使使只是平凡人——有很强的信心、悲心、明觉,此种心灵状态,对此人未来的转生有极正向的影响力。如果临终前有很负面的心灵状态,如生气、拒绝、害怕等等,就会对未来的转世有极负面的影响。所以,临终的那一刻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临终与转世的关连时尤然。
  

一般而言,平凡众生的转世可以分为两类,不过我们仍应记得,每个众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第一类的死亡,在临终时平淡的不带有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因素,经验这类死亡的人们,会完全依照他过去的业力来转世,因为在临终时刻未有特别的影响力介入。第二类的转世则是在临终时有很强的正面或负面的力量介入,这些因素凌驾于业力之上,这些正或负的想法,会直接引导个体的心灵转生于更正面或更负面。
  

菩萨的转世与一般众生的转世有些不同,菩萨是已成功的修持菩提心的修行者,他们曾受过菩萨戒,也就是他们曾经承诺要达到证悟,以引导所有的众生亦得证悟,这是菩萨的定义。一个精进的修行者,和一个证得初地果位的菩萨,两者转世的方式是不同的。不过,精进的修行者,虽然还没证到初地果位,但是因为他们的善念,他们会转世到可以继续修持菩提心的地方去。曾许下菩萨愿的人,会因他的菩提心的强弱,转生到或多或少可以行菩萨道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称这类众生为平凡的菩萨,因为他们尚未证得初地果位。
  

依经藏所示,一旦证得初地菩萨,那麽他的化现就不再像上述方式的受限制。佛陀开示,初地菩萨可以在同一时刻化现于一百个地方,以利益众生,可能是一百个银河系,也可以是一国之内的百处地点。由初地到十地菩萨,依次而上对转世具有更广大的决定能力,以利益更多的众生,因此,他们的转世另成一类,称为菩萨道的转世。
  

藏传佛教金刚乘的传统里,有所谓的「祖古」(tulkus)。金刚乘有一些方法,可以寻获转世的上师,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找到任何一位转世的上师,而且可以找到一般人的转世。当然,如果某人转生到另外一个宇宙,我们将无法把这样的「祖古」带回来,但只要是转生在我们的邻近处,转世都可以被寻获的。这个寻找转世的方法,只用于寻找上师的转世,而未用于其他人。找寻转世的方法,不是用来寻找普通人。政治家或国王,它们只用来找寻精导师,这个传统到现在还没被破坏过。
  

并非传承内所有的上师都被寻获,有些「祖古]在转世多次之後,便不再被寻出。还有些伟大的上师,转生後没被正式认证,这中间各有其原因,端赖各个上师们的菩萨行为何。
  

金刚乘佛教的各传承,通常至少有一位转世[祖古],祖古的产生,常是始于某位伟大的上师,他建立了寺庙或树立了教义,于是许多弟子及追随者被吸引而至,当这位上师圆寂之後,他的转世将由他亲近的同修或弟子,或曾是此上师的老师(如果果还有他的老师活著的话)来找寻及认证。年幼的[祖古]将由弟子们,在主要弟子或是上师的老师的转世的督导下,将他扶养长大,直到转世再来的喇嘛再度成为该寺的领导者,以持续他利生的事业。以上是「祖古]制度的运作方式。同一位上师,以及他下面一些亲近的弟子,他们也是大师,一同不断的转世再来,以确保该寺庙法教及傅承的延续,在西藏曾有数千个寺庙,其中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寺庙,最少有一位以上的「祖古]。
  

转世是自无始以来森罹万象化现的一种,所以菩萨及大成就者的转世总是持续著。不过,在转世认证的历史中,只有金刚乘佛教才有沿用同一名号,主持同一法座。在某些时空下,「祖古」也会转世再来,且被证他的特殊,但却没有一脉相承的「祖古]头衔。一脉相承的[祖古」认证,只有在金刚乘佛教中才有。第一个以相同名称,持有同一传承,领导同一寺庙及弟子的转世喇嘛,是第一世的大宝法王噶玛巴杜松虔巴,他在圆寂前曾指示他的弟子,如何找到他的来世。
  

化身佛(nirmanakaya)是佛的一种化身,此与菩萨的转世又不相同,化身佛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即使是十地菩萨都仍有些微的限制,十地菩萨的化现仍是有限的,虽已相当不可限量,怛仍属有限,唯有佛才是无限的。菩萨依其证悟次第的高低,可以有不同数量的化现——初地菩萨可以同时有一百个化现,依此而增,愈高次第可化现的数目愈多。佛则超越此限制,可以持续作无数的化现,以利益所有的众生。
  

化身佛就像虚空一般,虚空内包含了每个人。每件事。虚空不受限于某个星球、某个银河系,虚空包括了一切的现象,虚空是无限的。如果你建造一堵很坚实的墙壁,虚空却未被移动分寸,如果你将墙毁坏,虚空仍在那里。虚空是没有源头的,虚空不是你可以指出它在哪里的,虚空遍满一切。佛陀的事业正是如此,遍布而无限,它是超越二元的,只要哪里因绿起,它就在哪儿化现。如果全宇宙的众生,同时虔心向佛陀祈请,佛的加持也会同时到达每个众生身上。正因为佛陀超越了任何的限制,所以同时给予许多的加持,一点儿也没什麽困难。当佛示现于初地菩萨以上果位之众生的面前时,佛示现的是报身(sambogkaya)。我们也可以说报身就是佛以下的众生,主要指菩萨所知觉到的怫。众生的境界不同,所以知觉的能力也不同。一个简单的类比,是你在一堆人群中,瞥见一个熟悉的面孔,你能认出这个面孔,是因为你先前就已认识他,知道他的特征。今天如果一尊佛站在你面前,若你认不得化身的细微差异何在,你就不可能认出眼前的就是佛。当佛化现在低于初地菩萨果位的众生面前时,称为化身(nir-manakava),但仍是一种无限的化身。
  

要了解什麽是转世和业力,我们应以佛教徒的观点,去观察众生、他们的经历,及他们周遭发生的事。在佛典中有个特别的术语来描述这些现象:幻相。佛典告诉我们,平凡众生的生活,周遭的事物,种种事件及外境,全都是幻相。
  

密续里解释有三类的幻相,第一类也是最长久的幻相,是自无始以来即存在,直到众生证悟才停止的幻相,称为轮回的幻相。第二种幻相是每个众生由出生开始直到死亡的幻相,因为此幻相持续一生,所以称为生命的幻相。最短的第三种幻相是睡觉期间,由入睡到醒来,所以称为睡梦幻相。这三种都同样是幻相,所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异。这是由简化的密续的观点来看这整个的存在。
  

这三种幻相有一个共通点将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是贯串念珠的线一般。轮回的幻相被一个称为「我]的概念贯串。不论生而为人,或是生于畜牲道、地狱道、天道的众生,都有一个「我],直到证悟之前,「我]都存在。任何一期生命的幻相,皆为其业力所左右而化现出个体,业力由自我所造,业力也成了自我的主体。第三种的睡梦幻相依个体潜意识的心灵所起,潜意识的内容会显现在梦境当中。简单的说,你不可能做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梦,直接或间接,梦境必与你自己有关。有些时候梦具有预知的能力,这是因为强烈的下意识与许多事件联结所致,我们有时称此为直觉。若你太在乎梦境的意义,你可能会迷网于其中,焦虑而陷入其中,这其实是无益的。梦境源自于个人的潜意识,由于自我产生睡梦幻相所造成的。
  

这三种幻相都存在自己之内,而且常是跟「我」连在一块的。转世则特别与其中的一种幻相——生命的幻相有关,此幻相会延续,成为下一世的生命幻相。在两期生命幻相之间,有一段重要的时刻,称为「中有阶段」,对此我们将在後面做详细的讨论。

 

转世可以回答许多的问题,为什麽有些人富裕有些人贫穷?为什麽有些人生重病有些人健康?为什麽人们的长像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为什麽有人生于战争肆虐的国家,有人生于和平的国度?当一个人转世,他的一生就是个体业力的显现——因与缘——是过去生所造作的业。一个人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所造业力的果报,了解此点,是了解整个佛陀法教的重要基础
  

业力与转世是相对真理的层次,个体不论处于何种情境——可能是很恶劣的环境——与此同时,他仍有潜力证悟。任何人皆有相同的潜能达到证悟,这是究竟的真理。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们值得去厘清。纠正我们自己的和他人的误解。若情境适切,而众人又有助人的悲心,那麽这个被帮助的个体的智慧是会增长的,恶人可以变成善人,每个人在究竟上都是完美的、是佛。虽然,相对上,在达到某种程度的了悟之前,每个人都有许多的不完美。转世与业力让我们在相对的境界上,努力朝向证悟,也可以说,它们是我们进步的工具。
  

对于业力,大家有许多的误解,许多人认为业力是不可变的。他们常说:「噢,这是业力。]然後就放弃一切的努力,但究竟发生了什麽事?会有这种态度,是因为认为业力是究竟不可变之故。究竟而言,业力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而言,每一件事都是业力,所以业力只是相对的真实,因为是相对的,所以是可以改变的,它不是绝对不可变的。如果业力是究竟的真实,那麽佛陀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若是业力为究竟,则众生如何能成怫?若业力是不可改的,是究竟的真实,那麽众生根本不可能成怫。不论是在经藏、律藏、阿昆达磨藏,或是在密续,都一再的讲授业力是相对的真实。无论我们造就了多大的「恶业],总是有方法可以去除它的!

 

提示:可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至朋友圈

老子阐述的“天地不仁”已开始具有趋向空性的意味,“不如守中”则内含了慈悲方便。而密宗曼荼罗中心的金刚萨埵就代表“方便”;金刚萨埵一般怀抱明妃,代表“空性”。 智慧和方便从来不能分割,并无孰高孰低,彻底的性空才能行最大乘的方便。佛父代表慈悲方便,佛母代表空性智慧。方便即“明空双运”的“明”,代表空性的“明妃”是“明之妃”之义,表示金刚萨埵必有空性相伴。抱个美女其实和抱个狗子也完全一样,但既然以金刚男子比喻方便、慈悲,也就自然以美女比喻空性、智慧。 密宗金刚乘

      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密教、真言宗  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观想。透过观想觉了空性实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来趋向果,而金刚乘的方法则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实际上就是因

往期内容回顾方式:

     金刚乘就是果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乘,亦有通称密宗。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

            


大道修行者人生是一场修行修道修为金刚乘密宗咒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广定大司徒仁波切法语----转世和业力发布于2023-03-07 11: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