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南师讲《圆觉经

第六十二讲


呃,刚才我们正式讨论到,有关开始结夏的开始,报了自己的名字以后,在前,就是弟子某人。那么然后就是发愿,发愿要注意了啊,就是修大乘,也不是…,如果拿显教讲禅宗,这是上乘禅的修法;如果拿密教来讲,这是无上密的修法。

他说我们发愿我现在要开始修行,发什么愿?“菩萨乘,修寂灭行”,就是这两句话。如果能够真到了,话说到了,你的修持境界到了,不要修持了,闭关也完了。好了,你已经成(就)得菩萨道了。“踞菩萨乘”,就是今天我要开始修,是依踞,这个踞它特别一个字,你看脚字旁一个踞,等于狮子那个地啊、踞地,抓住这个地下,那个架势。我现在要开始修是修的是大乘道,菩萨乘。大乘道先要求证内明。

大乘道的内明是什么?寂灭行。一切念、一切行归于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上讲过的,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观以后,《金刚经》上没有讲。如是观了以后,证得涅槃,涅槃就是寂灭行。涅槃是佛果,佛的果位,不是小乘的果位,大涅槃。

他说我现在要修的大乘道,修寂灭。“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这每一个名字都…;“同入”,与谁同入啊?自己跪下,佛前面一祷告,开始了。现在比如我们早晨,或者是天还没有亮,开始了。与谁同入啊?与诸大菩萨,包括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都是我的同伴。“同入”,同入什么呢?“清净实相”。什么是清净的实相?智慧成就菩提大道菩提道,证得菩提的实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不翻,因为中国“智慧”两个字不足以代表般若的全体。    

般若有实相般若,什么是实相般若?悟道那个境界。证道,悟道还不算数。悟道,修道,证道那个境界就是实相。般若实相,一切心念不假修持,自然清净。这是清净的实相,大彻大悟。“住持”,我们现在称庙子上的方丈,当家的称为住持。这是讲有形有相,就是主持当家的。呃,现在等于一个机关里的主任,主持人,电视上节目的主持人,这就是住持。在佛法,真正佛法这里讲的是什么?住持正法譬如我今天,本人,呃,就是主持佛法的正法的人。旁边的演员呢?呃,我是主持人,节目演出的主持人。啊,演员,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诸大菩萨是我的同修。所以“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我这个庙子在哪里?这个道场?现在所在?大圆觉境界就是我的庙子。伽蓝就是道场,这个庙子(是)修道的道场。呃,伽蓝不是、不是到菜场买的那个篮子啊。这是翻音,哎,翻得很好听,翻成伽蓝。呃,有些再古老经典不用这个蓝,兰花的兰,更美丽。这些经典都用很美的字眼,实际上是翻音。我的庙子在哪里?大圆觉。有个大镜子一样,整个的虚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的道场。哪里何必一定要勘地?找个山,啊,找个水,呃,找个什么地方圈起?我坐在这里,这就是我的伽蓝。啊,大圆觉,大彻大悟的境界。

希望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大圆觉就是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了,大彻大悟境界。那么我现在活到这个身体,身心两方面,安居在那里,平等性的。第七识末那识转成平等性的。我相没有了,我相转了,无我了。不是无我,无我是方便话,实际上是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与我性相平等,同一个来根,同一个本体。所以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分彼我。呃,没有差别的。所以身心是安居平等性智。为什么如此发愿呢?这个愿力发得多大啊!    

像我们到庙子上求、拜拜,那小意思。呃,拜两下、磕三个头,啊,丢十块钱求一支签,还有希望…然后还怕人家看见,不好意思,偷偷地摸走。呃,这个是凡夫,最小乘的心理。你看大菩萨修大乘道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志向。

为什么呢?“涅槃自性无系属故”。因为一切众生跟诸佛俩个这个自性、本性,本来就清净。不是你去修出来一个清净。本来的自性无系,没有一个东西给你拴住,也不属于哪一下。无所属,无所系。无所系,就是本来解脱。无所属,就是本来平等。

就是说,“呃,这是你什么人啊?”“这是我的先生。”因为这个男人属于你。“这是我的什么人?”“呃,这是我的太太。”这个女人属于你。“哎,这个是我什么人?”“这是我的儿子啊。”“呃,这是我的爸爸。”他是有所系属。到了佛境界,一切众生平等,无所系属,一切平等。就是这样发愿。他把这个形式都告诉我们,怎么样在道场怎么样结夏,这是讲个人。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都是在跪下来发愿的时候,他说“我现在很恭敬请,不是请一些罗汉来给我俩同修,声闻缘觉。嘿,他请的…”虽然没有叫他排斥他,没有请他们站到外面去,但是没有提。“我现在请十方一切佛及一切大乘菩萨与我同在,在这里三月安居”,不动,专门修行。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道场,呃,你自己这个身心随时要清净。就是我们小的时候念书,四书、《大学》里,昼夜当中…就是《大学》这本书所讲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随时做到这一切大菩萨与我同在,大家跟你俩同修。不但大菩萨,这个大圆…《圆觉经》愿力大啊,十方一切佛,在这个时候,对不起,你说憍慢,那傲慢到透顶:请十方一切佛,乃至释迦牟尼佛、弥陀佛都在内,不过在这个时候跟我俩是同学而已啊!同修道友。啊,这样的大愿力大气派,为什么如此?为修菩萨道、大乘道的,求得大彻大悟,呃,无上妙觉,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最大的成就,就是“大因缘故”。

所以禅宗祖师经常讲一句话,“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来?为了一件、为了一件事来的,到这个世界上。哪一件事?这一件大事,什么大事没有讲。后人又加以解释,为了一件生死大事。唉,生死是小事,那是声闻小乘讲的话。修菩萨道不畏生死,不为了(liao)生死…而已。

“为修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因此啊单独在这个三月安居里头,没有徒弟,啊,一切平等,而与…,在禅宗的一句成语“与十方诸佛把臂同游”,就是跟十方一切佛俩把臂,两个手,就像我们在街上看到现在男女讲恋爱走路那个五花大绑,那么绑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五花大绑的手边是,这边是阿弥陀佛,呃,这边拉的是释迦牟尼。啊,就是这个境界。你看看,所以啊“不系徒众”。他说这样就是开始祷告。    

开始以后呢?祷告起来以后呢?起来以后怎么修?佛没有讲。呵,他已经讲了,你这三个月里头修的是什么?“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昼夜就在这个境界里。呃,那真是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三个月昼夜在如此境界中。

所以我叫你们参考那个憨山大师年谱。憨山大师年谱,到了河北啊,参访的…在盘山顶上,同那个出家人夜里经行啊,夜里行在走啊,在那个明月、青天明月之下,这个高山顶上,下面都是海。他们两个人一个前一个在后,那么走,打坐起来就运动,这样散步。憨山大师觉到这个世界是一片光明,跟自己身心合一了,非常高兴。回到茅棚,这个老和尚、老修行人一看,已经知道了,他就问他,“你今天晚上很有心得啊!”啊,那一段。憨山大师当然是表示、对啊!他说:“这有什么稀奇啊?这是色阴区宇啊,色阴境界。”他说,我啊,住山三十年、不晓得四十年,我忘记了,啊,夜夜经行此境啊!每一天都在这个境界中啊,要这样修行。我引用憨山大师这一段话,重要在下面一句,我要把它改一个字,“昼夜经行在清净光明境界里”。就是这样闭关专修三个月。他说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这个,不管你是出家的和尚、尼姑,在家的公、斋婆都可以。呃,老斋婆、小斋婆都一样。如此是专修、闭关,示现安居三个月。克期取证的时间到了,三个月过了,“随往无碍”,随便你云游四海。出家人生活。现在我们在t'w地方小了,看不见了。他们现在出家人,这个这个,很有福气的了啊。这个家也在这里。出了家,这个大家也在这里。充其量高雄到基隆,基隆到高雄,呃,坐飞机还不要、不到五十分钟,那么近。    

过去出了家,没有。出家不认家,四海为家。那就是布袋和尚那首诗了,“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啊,就是这个境界。哎,像当年我们看到这些出家人,看得多了,都非常尊敬。真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这是布袋和尚的诗,布袋和尚的偈子。就是这位,这位老哥,呃,这位老哥是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转生的。这个,中国他也叫泗州大圣。泗州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沉没了。(对写板书的学生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你写过三次了,有一次还挨了骂的,又看不见。者,之乎也者的者字旁,着一个看见的见,睹(覩)人。你又睹不到了,不睹,睹人青眼少。哎,又写成这个du,者字旁边一个见,也可以了,不要那么…,呃,翻过来,这个者字旁右边一个看见的见。)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布袋和尚也叫泗州大圣。泗,泗州,呃,大圣。泗州是地名。诶,这个…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晓得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啊,现在都塑他这个化身。实际上,弥勒菩萨本身那是三围标准,很漂亮的。呃,不是背一个大西瓜在前面啊,好像肚子饿得很一样。这个肚子那么…

这个,就是这样,“随往无碍”,所以随往无碍就是云游四海。去云游、化缘。化缘不是光化缘,入世去度众生。

              

【善男子,若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个里头包含很多了,佛又再吩咐。他说要知道,末世世间修行众生,这个修行人不一定是出家哦,在家、众生啊,还不是一定指人。真照如此专修,三月安居,要修、求得菩萨道,以三期、就是三个月,为一期的修。“非彼所闻一切境界”,不是他应该听见的境界“终不可取”。一切境界来不要抓住,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入魔道了。诶,有许多人打坐修行,啊,呃呃呃,慢慢耳朵变成有声音了,声音告诉他,哦,什么都对了;哎呀,都了;哎呀,就是菩萨跟我讲话了。全错了,早就着相了,非着魔不可。诶,那绝不是神通,那是二号神通,就是神经。呃,一号是神通,二号是神经。千万记住啊!以后我们的术语“二号”就知道是神经。诶,所以这个时候千万记住金刚经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这个样子,啊,这个境界。所以这里佛特别严重地只吩咐一句,做原则的。其他内容…各种境界所经过的太多了,啊,“非彼所闻”,所听闻的,“一切境界”是“终不可取”。

呃,大概所谓修行的障碍,两种,一个是眼睛前面经常看到这些怪相,或者是好相,认为得了眼通了;一个是耳朵用功以后,慢慢就会听见各种怪声音,或者是美妙的声音、菩萨声音什么,以为真的菩萨来了。那非走入“二号”不可。啊,户口不要认错了号头,尤其是明天要投票。哈,这个号码不要认错了啊。所以,所以不是他应该听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

佛又再三慈悲吩咐,假定你在这个三期,夏天,乃至到阿里山建这么一个道场,不过多几个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集体修下面也有。

那么第一步修什么呢?“修奢摩他”。奢摩他,梵文翻译就是修止,就是我们普通讲想修定。修止,止叫奢摩他。啊,还没有修观。止,就像流水一样把它停止住。我们这个思想心念像流水一样,怎么把它止在一点,这就是止。止,也等于打一颗钉子。呃,一个东西在转动,啊,轮回嘛,轮盘在转动,我在中心打一颗钉子把你定住了,不准动,就是修止。所以我们念佛,或者念子,或者听呼吸,或者修一切法门,初步修行目的是如何得止。这是学佛的第一步。

其实佛、道、儒家都是一样。譬如儒家嘛,《大学》里头,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先要修止。如何修止?一切修行,你学密宗也好,什么宗也好,呃,不管你哪一宗,哎,你宗我宗都可以,你能不能……主要修得止。这是真功夫啰!思想念头、情绪安静不下来,止都得不到,你说你在学佛有功夫,不是自欺就是欺人了。啊,如何修止。

所以佛说“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所以我们要学打坐,打坐是练习如何养静,先求得静。静不能说是止哦!譬如你们念佛打坐闭到眼睛坐那里,虽然闭眼睛,心里头是,哎呦,拿旧的小说形容十七个吊桶,七上八下,嘣隆嘣隆在动。吊桶你没看见啊,那个水井里打(水),那个水井,你们回到乡下看看啊。吊一个桶下去打水的,十七个吊桶,十八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哎,我们这个心如此。哪里能够止?你说我在念佛,谁在念佛啊?我在念佛。你要干什么?南无…南无阿弥陀佛啊。呃,那么我讲话你听见啊?听见啊!听的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啊!呃,你看,他十七个吊桶,啊,七上八下的。静都没有做到,何以能够得止?    

所以说“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怎么样叫至静呢?“不起思念”。一切思想清净。不是压下去哦,压下去不算数哦。我把念头硬压下去,不准想,那你非出毛病不可。不要说三个七天,七天就出毛病。所以有许多人修行,“哎呦,现在是修行啊,念佛啊,我要修行啊。”啊,那个死相装起来,好像修行人,慢慢把心都修得…心脏都修窄了。呃,人都修干枯了,觉得自己好像“哎呀,我很清净,没有念头。”他念头才大了,在大贪心中。贪什么?想成佛。实际上路子都走错了,修干枯了。不是,干枯也不是。你虽然说没有一切念,那等于石头压草,那个草根都在。石头一拿开了更严重。你修到一个石头在心中啊,心中总有这么一件事一样,就一块压下去了,所以消化不良。然后说是这我已经断了饮食了,因为肠胃不好了,不想吃了,消化不良。呃,然后说……,这都是不行的。真正静到极点,什么才静啊?就在这样闹的境界自然就静了,不起思念。

换一句话,什么叫静呢?佛告诉你,不起思念就静了。什么叫不起思念?呃,静了就不起思念。说,你老人家还有别的方法?没(mou)有了。哈,都说完了。还有方法已经不静了。说了一个方法正在思念中,对不对?所以我说没有了,他老人家说完了。先取至静,怎么样可以先取?不起思念。怎么样不起思念?先取至静。怎么样是至静呢?不起思念。你反正啊,从今天起,问个十万八千劫,还是这两句话。所以苏东坡的有一句很…,他说自己悟道了,“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说向(举似)人”啊!你叫他怎么样说呢?这个境界不可说,佛说不可说,不可思议。啊,等于我们这里挂到那个雪窦禅师那个诗一样,“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呀?怎么说嘛?什么是静啊?呐,就是那边那个挂到那个诗。啊,横的,那个横幅那里挂上,“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那才是静。哎,你看那个太湖三万…一塘湖水里头看到一个月亮在湖的中心。,你看那个境界你就静了。所以不起思念。    

那么怎么样叫做可以得止呢?“静极便觉”。静到极点了,慧生,智慧开了,自然会悟道了,就是得止。哎,所以《法华经》(应为《楞严经》)上佛说“净极光通达”,静极了,心性的光明,自性的光明,不是有相的光,不是有光的现象,就会到这个境界。那不是比喻哦,那是实际的功夫。所以静极啊便觉了。这个境界,“如是”,是“初静”。这里还是初静哦,还没有…,“如是初静”。所以真正有个静相,你把它静下去,那就不叫静了。

呃,我们在不可说中间,姑且,再想办法,又说说看。我们想想看啊,你们诸位、你们年轻人都在都市里长大,很可怜。如果在乡下、高山上长大,当你一个人走到那个深谷、深山,四顾无人,也没有虫声,也没有鸟叫,什么都没有,静不静啊?你想想,没有去过想一想嘛。啊,没有上过天嘛,假想一下也不要紧嘛,不犯法啊。你想想那一定很静。你说,那个静是它的静,还是你心中感受的静呢?这是个逻辑问题。现在我们静,没有办法了啊,大家坐在这里。你看他在做什么?宣传。他究竟叫些什么?我在街上听了半个月,我一句都没有听到。我只晓得有个声音在叫啊叫,叫了半天,他讲了什么不知道。你说闹不闹?吵闹不吵闹?因为我没有感受到它,管他叫些什么啊,我都没有听。因为我不听,并不觉得他闹。不闹,就是静。不晓得这样讲对不对?有懂没有懂啊?不管了,我想诸位都开悟了的。青蛙跳井,“不懂”。哈,那就是…说悟了的,现在日本人讲禅宗,什么悟了?青蛙跳井啊。呃,这个“月明林下一声蛙”呀!所以这个,这个青蛙跳井,只有一声“噗通”,有什么呢?    

所以“静极必觉”,真到了静极了,智慧爆发。这是第一步哦。“如是初静”,就是最初静的境界。进一步呢?“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开始只讲你内心的宁静,静到这样。那么你说静了以后,这个是什么?是不是奢摩他啊?就是奢摩他。止,就止在一缘了。奢摩他者,就是系心一缘。只有一个境界了,其他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奢摩他,静极了,这个静的境界就是系心一缘了。

所以第二步啊,开始自身觉得静,慢慢到一身,身心内外静,甚至扩大到…诶,假使你在台北修行,慢慢觉得台北整个市都是静态的,而且都是静相,没有觉得乱过。呃,再慢慢觉得整个的t'w都在静相,乃至觉得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太阳月亮的系统,整个统统静。所以“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就是进一步。所以说“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    

普通我们得一点静的境界,小静,那是凡夫的禅定,普通人的禅定,打坐的境界,还不是小乘禅定。小乘禅定比我们的清净大了。可是,不是菩萨的禅定。菩萨的禅定境啊,“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同内心开始的宁静是一样的静。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所以静极了,这个整个世界上的事都在你那个自性清净中,动作没有哪一点不知道。他说真能够做到了,这个清净的觉性遍满这个一切界,你能够修养修行到这个境界,这一个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心里头想一点什么,你都知道,还不要动就知道了。最好不要来个菩萨,我们想什么他都知道,多不好意思哦。啊,可是真知道。

譬如我们举一个故事,还不要说这个啊。呃,我们这个从宋朝以后,中国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差不多走在一条路上。宋朝所谓儒家叫做理学家。宋朝理学家读书人,每一个也都打坐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读书,看到老师们都还是老辈子的儒家了,他教我们,他教书坐在那里还是这样坐到教的啊!不过我们是规规矩矩啊,抱一本书站在旁边听啊,动都不敢动的。呃,他是坐在那里。不像现在啊,老师上课是站到,学生坐到的啊。我们当年是站到来听课的。老师坐得很端正,(他们)也静坐    

所以这个一直到了中兴名将,满清的时候,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些都会啊。你不要认为只有我们学佛的打坐哦,不过儒家很少盘腿,就是那么坐,端容正坐。哎,有时候…譬如我们老总统,啊,他一天坐三次,一次差不多两个钟头。呃,还没有过世以前是一天六个钟头打坐。所以他年纪活那么大,头脑也清醒,啊,修养功夫很高的。所以他这个修养有他的心得。那么他走的都是儒家的路子。

我们晓得清朝的中兴名将有个胡、啊,这个胡林翼,给太平天国所谓给、啊,洪秀全长毛作战的时候,在前方。夜里部队一到,到夜里,大家兵啊、这些将官们大部分休息了,除了执勤人员以外都休息。他是个主帅,他是打坐,先打了;坐了半夜了,马上他下命令,赶快大家起来,有敌人偷袭。那么主帅下了命令,必然大家都要起床了,而且不准出声音的。穿衣服,呃呃呃,马上装备好。他告诉部队出发,西北角上有个水沟,敌人在那里,去抓敌人去。路还很远,等于说个八九里、十多里,蛮远的了。他坐在这里,叫部队啊半夜起来,你赶快跑去用火枪。那个时候没有公共汽车啊,也没有车,跑步啊,还不准出声音,敌人在南势角(注:台北市地名)那一边,比方啦,那里有个水沟,敌人过来了。这个下面的这个部队长,主帅下了命令,军队是绝对服从,心里头在反抗。当军人心里头你不同意,非听命令不可。去了以后啊,果然一抓,敌人。是敌人过来,统统收了包围抓回来。    

哦呦,这些将领啊、士兵啊高兴啊,就问。回来第二天早上,当然庆胜大会哦、奖励会啊,牛肉猪肉吃了一大堆,喝啊。有些人就问,他问:“大帅,你怎么知道啊?”他说:“你们啊,不读书,不搞修养。”这是讲修养的,读书人。“夜里我在静坐,静到了极点,一、二十里以内的一点声音都听到。”他说:“我们部队过来的时候,我是…你们只晓得过,我是观察地形。”当主帅的不同啊,每走一个地方都要看清楚,观察地形。走过那里有个水沟,这个水沟啊,都是芦花,芦花荡。那个雁,天上飞的秋天的雁,还有呢?同野鸭子。所以你们读过那个,啊,《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个鹜,就是野鸭子。海边上野鸭子啊,很好看的,嘴巴、嘴壳是绿的。那个雁夜里都归到这个芦花荡里头投宿。

他说:“我正在静坐啊,那个雁是……”很合群的啊,雁都是成对的。如果一个雁,或者是公雁死了,母雁死了,这个雁就可怜了,变成孤雁。孤雁夜里啊要守卫的,呃,所以要在守卫。孤雁一守卫,听到有人一来,孤雁就“嘎”一叫。这一叫,一大群雁都要惊醒了。“哇”,都一叫,就飞了。他说:“我正在夜里在静坐,正到最静的地方,我听到来路那个地方,一个雁一叫,一群雁就纷飞。”所谓纷飞,“呜呜呜”,都跑掉了。“半夜三更那个地方是个水沟,芦花沟,呃,山路,有芦苇,有人去干什么?我们部队也不会去,也没有下过这个命令,当然敌人偷袭过来啊!”敌人来偷袭啊,小说上“来劫营”啊。“敌人劫营嘛,当然那一边来了,所以我断定那边有敌人,叫你们去,去就抓住了。”呃,一个都不漏。    

所以你说,所以这个诸葛亮一生告诫大家的,啊,叮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历代的名将名相英雄没有不从这个修养来的。所以静…这是讲普通人,何况学佛?所以佛说的境界,静到了极点,那更大了。我们刚才报告是凡夫。

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不但声音听得见,众生心念一动他就知道了。啊,“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更大了,不但一个世界,百个千个世界的,这些境界都…,其中的众生,一念动就有感应。有所感,就是电感,心电感应。“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你说那好,那如果佛菩萨打坐到这个境界一天在那里,烦死了。他比电视台,啊,比t'w那个电话公司还忙了。电话公司那么昼夜轮班,几百个小姐插头都搞错了。呃,他不是一天到黑在这里听、那里听,从智师那么讲啊,陆先生这样说,他在动什么脑筋,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他不是忙死了?大圆觉自性清净,“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过眼云烟,飘过来、飘过去,同他毫不相干,一切不妨碍他的至大至高的宁静。这是佛境界,修止。

呃,今天我们只好讲到这里了啊。我看还有还有,大概十二月底应该讲完了。不然留到过年不大好。嘿嘿。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静极了,整个世界上的事都在你那个自性清净中,动作没有哪一点不知道发布于2023-12-16 1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