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南师讲《圆觉经

第四十六讲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刚才我们讲到这一段啊,“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悟到了,理到了,知万法本自寂灭,但是能够起作用,啊,能够行菩萨道,起用的。
“于一切境,寂用随顺”,都能够安心。所谓二祖,所谓问怎么样安心。在任何一切境界上,都晓得本来寂灭,随用随消,随顺这样的境界。他说这一个大乘菩萨的修行法门“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先了解禅定,再修观,这个…啊。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这又是一类。也就是说先了解了,理上自性本来寂灭,不要另求寂灭。“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就是“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同上面刚才所讲的这几句,有不同的作用了。
了解了真正自性本来寂灭、本来无生。在“种种自性”,这个自性是讲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在任何事理、任何作为上,知道自性本空。本来是空的,不需要你求一个空。因此自然安定在静虑、禅定的境界里。“而起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定久了,生起变化,所谓智慧通自然具足。这一类的修行,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先是了解禅定,“中修奢摩他”,中间安于静虑,是修止,后修三摩钵提”,修观。啊,修观定慧等持道理。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那么再其次,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又是一路。就是理上了解一切法本来自性寂灭,本来是无作,作而不作。这个无作看起来很难,其实大家都在无作。我们至少做人做了几十年,你说这个人究竟作在哪里啊?哈,什么都没有做到,啊。“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一飞过了就算了,啊。“无作自性”,所谓我们生活中间的苦乐等等,一切的所受,无作、无住,作而不作。本来没有动过,所以晓得一切都是本来作而不作的。
因为一切作而不作,所以敢入世,敢行菩萨道,“起于作用”。是本空嘛!所以我们,说你为什么那么拘束啊?啊,因为修空嘛!既然是空,你为什么要拘束啊?啊,所作的也空。要无作自性”,知道了空,本自寂灭,能起作用,才敢于入世行菩萨道,六度万行。
因此在一切作为上,都本来在清静境界里头。最后还是归于静虑,归于止的境界。这样的修的路线,“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先修禅,所以知道本来寂灭,“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中间修观,最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那么中间这一段,这一段都是理上先悟到自性本来寂灭的,这个变化都在中间起用的阶段。譬如上面一路下来,“(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现在到达“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
上面刚讲了无作,一切无作、无住。像我们讲话、气动,刚才休息,现在又上座,这一切所做的,都是无住。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一点痕迹留在这里。但是就在这个中间,本来清净,不要另外求一个清净了,自性本来清净,因此认识而住在静虑的境界上,止定的境界上。渐渐生起各种变化。所谓变化,定久了,起智慧爆发,神通充足。
此菩萨者”,这一类的修法名先修禅那”,“齐修”,同时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先修禅那,后来同修止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认识自性本来寂灭,就是以这一点认识,我们现在观念叫、认识就是见地。自己见到了这个道的境界,来资助、帮助自己达到至静。再静极了,定境界了,而起变化,智慧神通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同时修禅定、修止,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知道了自性本自涅槃、本自寂灭,“资于变化”有这个见地认清楚了,所以见地到了功夫就到,资助,自然…就是上次我们提到过,六祖悟道以后,啊,对他师父讲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就是知道了寂灭力啊,“资于变化”,所以他的慧力自己会开发,神通智力都自然地开发。
那么因此而达到“而起至静”,清明的境界,发生的智慧。这一类的修法,“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呃,同时修禅定与修观,后修奢摩他”,修止那么,这是一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上面讲了啊,三种。翻来覆去是三种啊,禅,修禅,禅定;修奢摩他,修止;修观。可是这个中间原则呢?啊,就是你们注意啊。寂灭力,这是一种;变化力,这是一种;啊,至静力,这是一种。
每一种都带领了分析这个先后的次序不同,带领了七个。那么前面有四个根本。所谓叫二十五lun,三七二十一,那么再加四个根本,二十五lun。这是大乘菩萨,佛所说的归纳他的修法,有这样几种路线。就是各人不同,各人的智力不同、根基不同、禀赋不同,所以修行的路线不同,并不一样。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最后一种啊。假使这个菩萨智慧特别高,圆满觉性,知道一切法。形而上、形而下,一切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都不离于佛法。出世间法与入世间法,本身它就是佛法,用不着出离。所以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圆的,圆觉,无所不在、无所在,在在处处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悟道,这是圆觉慧。所以“圆合一切”,一切不离这个范围,都是归于圆满的。
那么于诸法相,法相;法,单独来说佛学,就是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事、理、物,都是法。相,就是现象。法相这个名词的…,分开来讲,它的含义是如此。呃,性相啊。呃,先讲法相,是如此。那么这个法相的东西呢?是什么?这在佛学里分成唯识宗,后世叫唯识宗,专讲法相。
性呢?什么叫性啊?性就是本性,这是一个替代。这个性代表了什么呢?形上道体,形而上的道体,这个叫性。那么性的…,要如何见得呢?在佛学另一个名词,要般若智慧来透过,见性。那么般若呢?我们上次也介绍过,分为五种般若。啊,我们再提一下,希望大家记得。
第一,实相般若。这个实相啊,是性的体,般若的体,智慧的体。般若是智慧,是见道、明心见性,见到道体,这是实相般若。
第二呢,就是境界般若。不管涅槃也好,至静也好,啊,菩提也好,都是讲一个东西,可是有他的境界不同。等于我们一个人坐在这里,你拿不同的方向来看,这个人性相不同,现象就不同。那么这是有他的境界。
第三,是文字般若。真见了道,智慧开发了,言语文字、逻辑思想自然是高明了,这都属于文字般若,都是智慧的境界。
那么第四,是方便般若。所谓方便,它所起用的方法、应用、法门。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它的法门完全不同,方便多门。这是见道以后自然所发生的。
第五,是眷属般若。所谓眷属般若,真见道了,上面菩萨的行为、道德的行为,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直到达般若本身,自然都跟到来。八万四千的细行,样样都是达到至善,啊。
那么,这个般若透过,悟到了自性。那么这个般若透过悟到了自性,实相般若是怎么样呢?这个自性?空。因此,后世佛学,把般若宗叫做性宗。那么这个性宗啊,以“毕竟空”为它所指示的最高目标,毕竟空。
法相宗,法相呢?呃,唯识宗啊是从现象上,透过现象证得菩提,证入真如涅槃境界。是修一切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而证入的。所谓法相的有,也叫做“胜义有”。
什么是胜义呢?不是我们普通一般凡夫、普通人所认为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实的。最高…这个有没有呢?所以拿性宗跟相宗来论辩,你达到那个空,最空的境界涅槃,空到…哎,“你证到了没有?”证到了。哎,证到那个空,空就是有。换一句话说,性宗人对相宗的来讲,法相宗,那么你最后证到那个有是怎么样的?有个东西?没有个东西。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还是空。
所以空有两个争论,是毕竟空与胜义有。毕竟空是性宗的,后世佛学最高目标。相宗,唯识宗是胜义有、最高目标。有也好,空也好,还都是方便。如果拿圆觉境界讲,都是方便。

下面,持梵行以后,告诉我们,(要)反省,严格地反省,安静思惟。反省以后,当然你要找一个地点,所在地,“求哀忏悔。要拜佛礼佛,求佛的加庇,他力的帮忙,加之自力。所以感应道交。啊,感应道交,求他力的帮忙,嗯,就是跟佛菩萨这个电力接上,求他的慈悲哀愍,自己忏悔过去的种种的错误。他说这样就是拜佛求忏悔。先要自己修梵行三七二十一天,专修,在一个道场里、一个地方。好,先修…准备工作,先持梵行,沐浴,然后“寂静思惟”,然后礼佛,“求哀忏悔”。如是拜佛请求,昼夜勤修,二十一天,三七二十一日。
那么把《圆觉经》上所讲的二十五lun,这二十五条写成拈阄,一条一条放在那里,写好,“各安标记”。或者你写出来,或者打记号,自行要去抽签,或者摇出来,“随手结取”,或者抽出来。拿到哪一条,你就照哪一条去修,走这一路。中间拿到了哪个法门修,这一辈子就修那个法门。“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间没有一点怀疑,绝对信。
那么由佛菩萨指示你走哪一条路,照上面二十五lun,你一定成就了,纯宗教。这等于我们这里台北市有个shan导寺,应该知道哦。shan导是个大师和尚名字,唐代净土宗的祖师。此一,他是学禅宗悟道了。悟道了要入世、要弘法了,他想,我应该走哪一条路弘法?唐代很多,十宗的大师、祖师们,都是禅宗里头悟道了,各走一路。比如华严宗啊,啊,每一宗派都是这样。
那么shan导大师他悟道了,我要走一路弘法。他就大藏经堆在那里,闭起眼睛随手一抽,我抽到哪个法门就是;一抽出来,《弥陀经》。“叫我弘扬净土”?放回。再一抽还是《阿弥陀经》,啊,好像三次,因此shan导大师一生弘扬净土念佛法门。
啊,这个,所以这一节讲到二十五lun,你走修持嘛,那么你走哪一路?最后的成就,成佛之路,到了最后面一样。等于我们这里信义路,你走仁爱路过来也可以,哎,走古亭国小过来也可以,哎,你从台、高雄过来也可以,直升机来也可以,摩托车来也可以,十一号的汽车来也可以。呃,十一号汽车当然两个腿了,啊,走来的也可以。这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是《楞严经》。
方法没有关系,各走一路,最后成就是一样的。所以《圆觉经》这里,教我们这是二十五lun的法门,你自己抽一门。其实呢,刚才我说过,这是宗教的。
你说为什么要那么着相呢?诶,着相没有错,啊,着相就是不着相。以不着相的心情,来修这个非常准。啊,当然,你说我不需要,我自己选定,不需要求菩萨帮忙。可以啊,你有这个自信力,也要下面两句话,你就自信到底。如果是“一念疑悔,即不成就”。那你走自信的力也可以啊,那何必问人啊?等于说有些人问,“哎呀,老师,我怎么好?”“你怎么好?你就是你这样好。”“哎呀,老师不肯答复啊。”“我已经答复你了,你一问我,我怎么样好?我说就是你这样好。”不是答复了吗?这个不懂,没有办法。哈!啊,不懂只好骗你啦,因为你甘愿受骗嘛!呃,我本来不要骗你啊,“老师,你看我怎么样好?”“你就是你这样好。”这不是答复了吗?“哎呀,老师你不肯啊”“好好好,我肯、我肯”,我弄个圈圈给你套就是了。啊,所以你不上套,你也可以自修一路。
好,现在我们在这里做个结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把上面方便讲的归纳起来做个偈子,“而说偈言”。
他同辨音慧菩萨讲得最多了,啊,这一组里头。“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这是做总结论了。他告诉辨音菩萨,他说你应该了解,任何过去、现在、未来,将来,一切修大乘菩萨道的菩萨们,本来个个都是悟了道的,修哪个法门都可以,无碍,清净之觉。
但是现在大家没有悟,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悟道呢?“诸位菩萨”自生障碍,并没有哪个障碍你。两个障碍:所知障、烦恼障。啊,也是自信不够,自己障碍。因此必须要修,怎么样修啊?“皆依禅定生”,必须要修禅定。
那么禅定的法门呢?首先要打坐,哈,我们加一句。打坐并不一定是禅定,是修、练习禅定最好的一个基本方法。真得了禅定,并不一定打坐。站到也可以,走路也可以,跑步也可以。所以“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那么,所以上面所讲的,所谓禅定、修止、修观,修静虑、也就是禅定啦。这个修禅、修止、修观,这个三个法门里头,颠颠倒倒综合起来有二十五种。这个本段里头讲过了。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他说过去十方三世一切佛、修行人,都因、都由于这个二十五条路线而成道。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还有一种,超过了二十五样:顿悟法门。啊,“并法不随顺”,一法都不要,啊,直接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所以说,“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他吩咐一切菩萨及将来的众生,应该经常晓得二十五轮的修法。
“随顺勤修习”,照这个法门随到来、顺这个路线来修行,“依佛大悲力”,不久就可以证涅槃。
啊,这个,这个这一段,今天我们正好做圆满的结束啊。辨音(菩萨)。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方法没有关系,各走一路,最后成就是一样的发布于2023-12-16 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