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南师讲《圆觉经

第四十五讲


现在《圆觉经》还是卷下三十一页。现在还是说明修行的次序与种类。这一节,他在一个…上次提到过,都用变化力所谓修啊。所谓变化力,不一定是指通变化。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家所讲的,庄子所提出来造化这个力量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生命都在自然的这个造化中,都这个变化,每一分秒都不能够稳定的,这就是说无常。但是这个无常的现象这个法则,也由自己的心力所造成的。所谓变化力就是心力的作用,自己能够使…譬如我们儒家所提出来,变化气质。啊,这个变化气质也靠自力的来变化,不是他力。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所以现在说的“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是一路的修法。这一类的修法都是从理上入手,理论、道理上入手。道理明白了,晓得变化本来无主宰,非自然。不是有一个菩萨,或者一个上帝,或者一个阎王主宰你的,都是我们自己心力自己的作用,业力的作用。了解了这个道理,所以任它自然地变化,这一种是大乘的修法。
呃,所以这个无著无依,譬如《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原则,一切不著相。不著相是一个方法,所谓大乘的三法印,啊,无著、无相。无著就是无住,住在那里的住啊。无相,无愿,无愿就是无欲求,无什么求的,任其自然。就是听其自然,这个变化的力。因此呢,在理上透了,不管上、下,行住坐卧之间,无碍无著,一切没有障碍,一切不加以造作,听其自然。那么如此地修持,就可以“断烦恼故”
无碍无著何以能断烦恼?因为烦恼的自性也本空,不要你去断它。你用一个方法去断除烦恼,那么这个方法本身变成烦恼了。于能断与所断之间,能断就是我们心的本能,所断就是方法的目的。那么这个,都是心起了障碍,违反了自然变化的道理。
所以这个“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一切烦恼,所以“安住至静”,自然就安下来了,身心都安下来了,达到至静的境界。那么它的道理呢,也就是我们常念这个《心经》,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照”,“照见五蕴皆空”,是照住就行,一切变化任其自然,照住。
他说如此地修持,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就是先修观,理来了(liǎo),啊;“中修禅那”,理了了以后,道理明白了,就宁静定下来,修禅定“后修奢摩他”,最后到达大止,如来的寂灭的大止。那么这个道理呢,就是禅宗达摩祖师初来所讲的,两个路子证入这个法的法门,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
“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有用变化力这个法门,都是走理入这个路线来的。理透了,功夫自然到了,这是智慧成就。这是这个修观的方法,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啊。仔细分析起来,详细讲呢,还要加上许多许多显教、密教各种的修法,那太麻烦了,大家听得也会很乱。到底我们真实修持过的很少,啊,先把理大概知道。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跟着下来,“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这又是一条路线。就是说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听其自然,自然顺变化的力量,啊。那么,听其自然,我们现在假设一句话,譬如大家上去打坐,我们常说的啊,盘腿打坐。一般人是不会走这个路线的,不顺其变化力。呃,两腿一盘,外面这个样子一摆好,本来很自然。等到一摆好了以后不自然了。诶,下意识,“入定了,修道了”,完了,这下已经不是顺其自然变化力。或者是念佛,或者做什么功夫,或者是有些人守窍啊,各种各样一来,都是加上。这个都是方便。方便加上有没有用,那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方便作用。但是它的目的是求静,啊。
可是你理上先了解,任何一个法门都非究竟,都是一种方便。利用这个方便的作用是干什么呢?是达到“至静寂灭”,求得至静。
刚才,上面讲的这个路线啊,以变化力的无碍作用不假方便。不假,不借用任何方便,啊。这个,现在可以借用方便,但是一切法,念佛也好,修定也好,各种法门都是方便而已。借这个方便作用,其目的是达到至静、寂灭,达到静的境界。
上面刚才一段讲,“无碍作用”,所以烦恼自然断了,达到静的境界。现在这里讲以变化力,你用这一个任何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自性自心变化出来的功能。所以用这个方法达到“至静寂灭”,最后到达“二俱随顺”。哪两样呢?静与寂灭。
也可以讲,方便的作用后面就是静,一个方法后面自然静。因为方法是心理变化出来的。这个心理是生灭心,用过了,前念已灭了,后念不接上来,中间自然是寂灭的。寂灭境界自然是空的,是静的。所以方便的作用,与“至静寂灭”这两种,都修到最后啊,随顺。怎么样都可以到达,不一定依照…,不一定打坐,睡觉也可以,站到也可以,随时随地,“二俱随顺”,顺流而下就到达那个境界。
这一类的修法的原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把这个观想理搞通了,“齐修奢摩他禅那”。理通了以后,一方面奢摩他是修止,静。禅那到了禅定的境界。静止与禅定同时俱来的,这是一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那么接下来,“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又是一种。就是这个大乘这一门的修法,这一类的修法,理上知道一切是唯心所造、变化的力。种种起用,不一定找个茅棚啊、找个地方清修了,可以入世。也不一定剃了头发出家,也不一定说是离开世俗去专修啊,就在人世间应用中间、世法中间,在种种用上观察清楚。啊,起心动念它自体本空,自体本来静的,没有动过。那么,如此观清楚了以后,就在现实生活中、在入世的用中,啊,资于至静。由理帮助了功夫,见地清楚了,功夫自然到了,到达至静的境界。静极了,自然是顿断烦恼。
这又是一类。“此菩萨者”,这一类大乘修法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还是靠修观,理上观察清楚,同时在修观的时候就修止了。理到了,事就到了,最后自然得到禅定的境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这又是不同,这就是等于禅宗后世所讲的先顿悟、后渐修。这是《楞严经》佛提出来的,(《楞严经》原文: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啊,这个“理须顿悟”,啊,“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对写板书的学生说:“理须顿悟”,啊,“乘悟并销”)是这个路线了。(对写板书学生说:啊,“事资渐修,因次第尽”)他先要在理上明了变化力、理通了以后,顿悟到了,啊。顿悟到“资于寂灭”自然见到自性,涅槃、自性寂灭的境界。理上到了,涅槃境界的理都清楚了,“后住清净无作静虑”先悟理,到了涅槃清净境界,后来起修,渐修。
实际上渐修、顿悟啊是一路的,在方法上我们把它作两路讲。没有一个顿悟的法门不从渐修来的,啊。换一句话说,渐修到了最后一定是有顿悟的一下。不但是学出世法,学世间的知识也是这样。所以渐修是功夫的累积,慢慢到了。顿悟是智慧的爆发,到那里一下开发了,就悟道了。
那么这个现在《圆觉经》上所讲的,这一个法门所走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顿悟以后,悟后起修,“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最后还是修定。到了究竟清净的果,一切无住。静虑就是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同时修观,“禅那”,同时修禅。最后,这是悟,顿悟,悟后起修,“后修奢摩他”,定,这是个路线。
那么这都是变化力,上面就是至静力,现在又转了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变化力”同寂灭力不同了。啊,“变化力”刚才我们作了一个比方,等于我们中国文化里头老庄的学说,所谓变化就是造化,自然的造化。寂灭,寂灭就是涅槃的翻译音了。寂,最清净,一切都没有,空到极点,那是寂。灭,一切烦恼、一切万有的活动好像都静止了,这是灭。只能说好像都静止了。
我们说话普通叫做好像,在佛法里头两个形容:如如,是如来这个如。我们经常学佛讲“如如不动”四个字特别注意啊!功夫到了最高境界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并没有讲真不动了,好像,好像,不动。
这就是个大哲学的问题。这个宇宙间最后的力量,究竟是至静的,还是至动的?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别的经典讨论,这里我们不加讨论,这个研究起来太多了。同时,在学上讨论这个问题还要借用其他的,借用中国文化的《易经》,啊,才能够讨论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只是介绍一下这个里头有这么一个问题。
现在的讲修的法门是借用“寂灭力”。刚才是“变化力”。变化也好,神通也好,方便也好,静也好,寂灭也好,有一个原则我们需要把握到的,都是心态所造成,我们这个心力。我们的心有变化的功能,也有神通的功能,也有至静的功能,也有寂灭的功能,心力有如此强。
那么说菩萨用这个“寂灭力”是怎么样用法呢?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寂灭的,不要另外去求一个寂灭。大家只有自己体会一下,我们的心念,生命活到一切所作为的,思想也好,感情也好,没有一个停留住的,最后都是去掉的。就是等于现在讲话,讲过了,它就寂灭了,就没有了,不留痕迹。
啊,所以经常讲到这里,有一个人,禅学比较学得好的,那么宋代这位诗人苏东坡。我们常讲笑话叫他…故意读白字叫他“苏东皮”,啊。那么他的禅学不管如何,是禅学哦,不是说禅宗。禅宗要实证。禅学理上懂了,有没有真功夫是另外问题。所以他的名诗、文是很多,我们经常提到古今名人,成名不成名啊有时候有命运,幸运。
苏东坡的诗、文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啊,问题也很多。如果作为一个好的这个文学家,要改他的东西啊,毛病还百出呢!而且他经常乱用典故,不大管的,错了就错了。呃,才气很大,不大严肃。但是他有时候,禅学通了,譬如像寂灭力这个地方来讲,哎,他才气诗文特别好。譬如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啊,“人生踪迹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对写板书学生讲:啊,“人生踪迹知何似”,啊,“知何似”啊。“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蹄,鸿飞哪复计东西”。(对写板书学生讲:啊,“留爪蹄”啊,“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东坡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所以这个佛学、禅学,一用到文学的境界上,能够用得活的,那还真是千古一人。那只有佩服了苏东皮了,啊。句子出来很自然。人生这个终极,人生一辈子,像什么样?这个生命活一辈子像什么?就像那个鸟,下雪天的时候,空中飞的鸟,一个孤飞的鸟;鸟要休息一下,下地来休息一下,地下都是雪,就踏了一个脚印,啊。等一下这个鸟又起飞了,不晓得飞到哪里去了。人世间留下来什么都没有,雪地上有个印子而已,一个爪印。不是普通地方留个爪印啊,雪地上,你要注意!雪等一下就化掉了,爪印也没有。哈!
啊,所以“人生踪迹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哪复计东西”啊,就不晓得飞到哪里。我们的生命几十年,乃至最年轻都活了一、二十岁了。这个十几年就是那么飞掉了,啊,“哪复计东西”,都过去了。当然他后面还有四句了。这一首诗他是写给他兄弟的。想念,他对兄弟感情非常好,两兄弟,啊。那么,他是寄给他弟弟。这个下面本来还有四句,一般用的啊,只喜欢管这个上面四句。我们现在,我想不是上国文课,大概下面四句不必要了吧?啊,可以不要了啊?少两句就算了,哈哈,讲一半就够了啊。下面四句就不大好听了,就没有意思了啊。实际还是有意思啊,不过一切是没有…这个这个人生好像觉到太悲惨了一点,就算了啊。
啊,我们借用这个道理啊,就是说,寂灭力在什么地方?人生踪迹知何似,啊,最后是鸿飞哪复计东西呀。这个鸟一样,飞过去了就没有了。呃,所以尤其他的有一个名句也是大家经常用的:“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的境界做一场梦。呃,春天做梦一样,一醒来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事,事情,事如春梦了无痕,一点影子都没有,过去了就过去了。
那么不管是鸿飞哪复计东西,或者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力啊本来就在寂灭中,没有动过。你看人类历史活动了几千年,乃至几百万亿年了,历史上的人物都过去了。我们也马上成为过去了。这个天地永远是寂灭的,我们的心力也是如此。
所以了解了这个“寂灭力”是本来在此,不要你去造作修持的,“而起至静”此心自然放下,静了。“住于清净”,用不着方便来修行。就是借这个“寂灭力”“而起至静”,就住在清净境界。
“此菩萨者”,这个修行方法就叫作“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就是禅的境界。先了解至静,啊。自然…了解到了,证到了这个境界,后来自然住在止、定,就是住在止的境界。
那么跟到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那么有一类的大乘菩萨修行人先用寂灭之力。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啊,“寂灭力”的。我们都晓得这个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要传这个禅宗,在嵩山面壁九年,等这个传人。那么第二代的传人,我们中国的这位祖师,其实有五、六位啦。最后传法、继承他的法统的最有名的(是)二祖神光。可二祖神光,大家都认为禅宗啊“言下顿悟”,懂了一下就成佛了,没有那么简单。他没有出家以前是个非常、学问非常好的一位伟大的学者。所谓没有出家以前,在东海讲《易》。啊,他是开讲《易经》的,研究《易经》的,听众很多,他的徒众学生非常多。后来他研究结果,总认为另外有个东西,啊,就靠《易经》这样修下去呀,他抓不住那个东西。
那么那个时候佛经开始翻译过来了,他是比…鸠摩罗什法师当然死了,鸠摩罗什法师《大般若经》都翻了;他拿《般若经》来一看,哎(南师拍桌一下),它这个里头有东西。因此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你看以他的学问、经历,他又在山修持好多年。有记载是修持九年,有的记载是修持了六年。干什么?专门在那里打坐,修定。所以后来达摩祖师来了。
所谓香山,我们唐代有个诗人啊,叫白香山,就是白居易。香山在河南。唐的时候、唐宋的时候,文化不是在我们南方。我们南方这一带啊还是野蛮地、落后地。那个鼎、文化鼎盛在中原,啊。在河南河北这一带,尤其是河南到湖北的北部,啊,安徽这个西部,这一带中原地带是文化鼎盛的区域。
所以他当时晓得,因为接近于嵩山嘛,香山。听说嵩山来了这一位祖师,达摩祖师面壁,所以他就去见他。呃,那么你想他去见他的时候,达摩祖师没有管他啊。不是一天两天没有管,啊。我们这个禅宗语录记载得很简化,实际上他已经追随了很久,达摩祖师不大理他。
这个道理,大家在这里很少看到修行人啊。我们这里当然有很多修行人,方式同古代不同了。那么你们只要看明代的憨山大师年谱就可以看到了,那我们当年还可以看得到。憨山大师去参学,到了盘山,盘山在河北。山顶上有一位老修行,啊,一个人住茅棚。那么,憨山大师年纪还轻啦,啊,他听说这个老修行,他就上去参访。进来这个老修行很怪,就在那里打坐。他来…他年轻和尚看到老前辈跪下来磕头。磕头也好,你磕头,磕腿也不理你,嘿。你磕一百个头他也不管,他坐他的。那么憨山大师看看,这个人好怪,这个老和尚。那么跟到是,总想他开个口啊、传个道啊,讲一点开示、开示啊。同你们一样,问个问题呀,他问什么都不理。
到天亮…天黑了,啊,这个,呃、做饭的时候,啊,这个老修行自己就,一个人住茅棚自己做饭吃,做起饭就自己吃。也没有说,哎、问问,“哎,你这个年轻师父哪里出家啊?哪里来啊?现在应该下山啦”…啊,或者请吃饭,他没有,他饭做好自己拿去吃。这样碰到憨山大师也很好,看他这样怪呢,他也跑去找个碗拿双筷子,也就添饭自己吃。可是这个老修行也没有说不对,呃,你添饭吃就添饭吃。吃完了,憨山大师已经测验出来了,后来等到老和尚吃完了,他就给…他连碗筷接住来洗了。他就住在那里,哎,你不留我我也就住下来了,他也没有赶他。哈!
现在修行人是有那么怪的,你们现在很少见,哈。当年我们去学佛啊、修道这些人,老实讲是看到过好多了,他就是那么怪。那么怪,憨山大师就住在茅棚。第二天起来憨山大师就有数了,到煮饭的时候,我不你做饭,他就量米,出来自己做饭,做两个人的,他也弄好。到吃饭时端出来,哎,那个老修行啊,也没有说谢谢你做好饭;看到他吃,他也添起来自己吃。就那么怪。呃,住在那里好几天。
所以有一天这个老修行,盘山顶上,所谓这个山叫盘山,高山上面有一块平地。那么有一天,这个晚上,所谓修行人一天打坐用功,晚上起来经行。经行,啊,禅堂里也叫作行香。那么经典上叫经行,就是坐久了,等于念佛念久了、打坐久了,起来散步绕圈子,啊。经行有几种方式,有时候是绕圈子的散步,有时候是走直线的来回地散步。那么这个老和尚就起来经行了,但是也没有跟他说话啊。
那么憨山大师也跟到学啊,老前辈啊,呃,也起来经行,跟在他后面。这个憨山大师很用功啊,年纪又轻,他是…一走啊,尤其个晚上夜里,上面、山顶上面天顶的月亮照下来,那个境界之、之好啊。人在高山顶上给半夜三更,啊,明月在天啊,万籁无声,高山顶上。那个想象的,那好美哦!不过美是美啊,不要掉下山去啊。呐,他们就这样。憨山大师一下就站在那里不动了,啊,是进入一个定境。这个定境啊,哎,是一片光明,身心内外就一片光明,人就定在那里。老和尚已经看到了。
这一下,老和尚问他,回到茅棚里,“什么道理啊?”憨山大师就讲,“哈,今天啊,哎呀!了不起,这个定。”这个…盘山顶上这个老修行讲了一句什么话?他说:“老僧居此山上四十年”啊,我们这个老和尚说是,在山上住着,一个人专修、独修四十年,“夜夜经行此境。”每天昼夜都在这个境界里,都在一片光明。你年轻人,瞎猫撞到死老鼠,有什么稀奇啊?啊?他说我在这个山上四十年,夜夜经行此境。
也等于说,骂这个年轻和尚,呃,年纪轻轻刚出家,这个一下撞到了你就稀奇?他说:“这是什么境界你知道吧?”他就告诉憨山大师:“此乃色阴区宇。”色受想行识,五阴,照见五阴皆空,色阴境界里的事,它是色阴变化。
所以你们讲气脉通了,到这个时候不谈气脉,气脉自然已经通了,不通了不会自身内外都是一片光明的。哎,不过呢,他年谱上记载是夜里。告诉你,山顶上坐到,夜里明月在天,啊,那个万籁无声,很容易达到的,不稀奇。如果我要来批他,两个,一老一小的和尚都要吃棒。他只是说夜夜经行此境四十年,白住山上、要赶下去;起码要昼夜都在此中,那才叫住,住这个定。夜才有,啊,靠山里的清净,靠月亮的帮忙。本身,白天你有没有?哎呀,憨山大师,我要、要挑他,鸡蛋里挑骨头啊,这是真的哦!就是你们做过功夫就会知道。
夜夜经行此境算什么?要昼夜皆住此中,随时随地。可是话又说回来,憨山大师年谱上这个记载是客气话。呃,也等于说是老和尚讲昼夜都在这个境界。啊,那么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呢?
现在我还是讲二祖神光。讲到憨山,你看这一拉就拉了几千年。我讲话经常啊,吃橡皮糖一样乱扯一顿。哎,但是必须要这个故事来,才说明那个二祖神光当时在达摩祖师边上围绕,转来转去。也像、像憨山大师跟到那个老和尚一样,达摩祖师没有理他。并不是说当时来站了半天不理。也好久,没有理。
有一天碰到下雪天了,下大雪。嵩山河南呐,是北方啦。虽然中原地带,黄河之南,啊,靠到西北这一边过去了,快要过去了。过去就是西北了,对我们南方说来碰到大雪天,啊,达摩祖师在那里打坐,他就站在那里冻得呀,合掌。那一天他该发了狠气啊,就在求法,啊,也不敢问啊。啊,所谓事师的威仪,古代那是很严重的,站着不敢动。像我们小时候读书,对老师还是不敢随便。啊,都是旧的文化,不是现代。呃,那么出家这个是更严重了。
所以他饿了,站了很久,就不晓得一天啊、半天啊,站了动都不动。那个下雪天站到合掌,那个侍候老师,等老师讲话。那个很严重啊,冻得啊!所以这个语录上记载,积雪过膝啊,这个雪下到两尺多深了,站在那里都超过了小腿了。他没有动过哦,那当然很冷了,那冻得一定发抖啊。
啊,达摩祖师在这个时候,才歪到眼睛,大概打坐起来了。呃,歪到眼睛看一下,他说:“你干什么啊?”他才讲、恳求,你看语录上,请老和尚,“请师父开示甘露法门,传给我心法。”这一下给达摩痛骂一顿。这个人家…,像我们想,“哎呦,这个徒弟那么站到,那么恭敬,多好啊!”拿现在讲,“哎呀,要爱的教育啊,要鼓励鼓励,要拍个掌鼓励鼓励才对。不鼓励不行啊。教育要鼓励的啊,不能骂啊。”
等于还有个同学来跟我讲:“老师啊,我晓得你爱骂人,我可怕骂,什么都可以,苦头给我吃吃也可以,就是不要骂我。”哎,也有同学先给我讲好条件的。哈,我说:“好嘛!”好嘛,好嘛,等一下我就骂起来了。呃,那骂惯了,还不骂你?不过瘾嘛!嗯,所以达摩祖师痛骂他一顿,那骂得很厉害。
啊,这个,骂完了,也没有办法你想想看,又饿、又冷,又挨骂。冤枉在挨骂,他讲他不诚恳,要来骗我,“你凭这个样子,合个掌,跪一跪,就想来骗我的大法?”
那他没有办法,拿出身上那个戒刀,我们这个和尚穿的衣服,长袍子,这里有两条带子。对不对?呃,现在改成两条带子做做样子。唐宋时代的和尚这里带刀的啊,这个叫戒刀。等于我们以前军人啊,后面挂一个短剑,啊,叫军人魂。和尚这个叫戒刀,就是犯了戒,自杀的,不要活了。哎,后来当然不犯戒他刀也拿出来用啊,可以抢人、杀人啊,发了脾气。因此不准带刀了,挂两条带做做样子。这两条带子就是你不对你可以上吊了。哈,也是一样的。所以二祖神光(口误为“达摩祖师”)把戒刀抽出来,把膀子砍断,以此供养
你说多奇怪,达摩祖师也不吃人肉的。呃,他也不想吃韩国烤肉。而且他吃素人的膀子也没有什么好嘛,要吃肉也不吃他的。他把膀子砍断,你看这一下,又冷、又饿、又受气,又砍了膀子又痛。当然流血不会太多,天气太冷了,马上血冻住了。可是那个痛受不了啊。呐,你看普通他们皮刮伤了都痛了好久,啊。何况把膀子砍断呢?所以我们塑二祖神光(口误为“达摩祖师”)的像是少一个膀子的哦。千万注意啊,呃,塑这个二祖神光的像。
这一下,达摩祖师才问他,“你为什么要学佛啊?你求一个什么法门?”
他说:“师父啊,此心不安,求一个安心法。”求个安心法。你说他在香山打坐坐得那么好,起码像那个盘山顶上老和尚这个境界都有了,还说心不安,求安心。你看这个是哪一个心不安?这个就是说,只晓得寂灭力,刚才的境界而起作用”,他不敢起作用,一起用心就不安。等于和你们一样,上佛堂呢,还马马虎虎觉得蛮清净。一回家啊,心就不安了,啊。膀子砍了也没有用,腿砍了也没有用。起用,晓得寂灭力的这个道理啊。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没有一个顿悟的法门不从渐修来的发布于2023-12-16 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