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

#南师讲《圆觉经

第四十三讲

我们现在《圆觉经》是卷下二十七页。现在还在分别这个修持的路线与程序啊。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这是另外一种路线的修法,是修大乘菩萨的人,先以静慧,先取静,由静的境界而发慧的。那么这个静呢,普通我们就是讲打坐了。打坐是修静的一种练习,打坐本身并不一定是静。呃,真正要静,静到了忘掉身体,忘掉了身体各种感受,心念一概不动了。讲不动这个话不对的啊,心念应该是静下来,伏下来了。啊,这个,一下就是像地面上的草就盖住了,这样以静态来盖住它了,这个心念静到身心绝对静止了。那么静止了以后啊,不是无知。假使认为静下来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叫静了,那个叫昏沉,大昏沉。
那么这个中间的差别呢?身体没有感觉,没有身体感觉。我们普通一般打坐的,所谓气脉发动啊,啊,感觉到舒服不舒服啊,这些都是生理上的感觉反应。有这个反应已经不算静态了,是慢慢向静的路上走。静到后来,身体这些感觉都没有了,所谓连静与不静、舒服与痛苦譬如腿麻啊这些,那是最初步啦,最后连腿也忘掉了。那么这个样子呢,慢慢心念跟到静下来。静到极点,是静到什么一个样子啊?只能比方了。普通作比方,像万里晴空,啊,像那个好的天气。啊,这个好的天气啊,天上一点白云都没有,万里晴空这个境界。那么这个境界身心皆忘,妄念不生,这才是定而发慧了。那么这个时候是静的境界。
话讲起来很简单了,真的修持功夫,有人一生,或者修多少生,就是几辈子修,能不能修到还是问题。有人也不一定啊,一下就会做到了。所谓一下做到也不是这一生修来的,啊,也是过去的累积来的。
那么这个静下来到家没有呢?没有。下面有一句话,“证至静性”。这怎么讲法呢?《圆觉经》讲得非常简单,这要学过唯识的就懂得了。我们这个…,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也好、修止观也好,达到这个静的境界,这个是自证分,也可以说自证量。量,就是那个境界、那个范围,自证量。这个还没有“证至静性”。
“证至静性”呢,证自证分。因为那个静的境界,刚才比方万里晴空,一点云都没有。那么这个晴空哪里来的啊?还不是你心量变出来的?晴空是个境界,那个境界呢是自证到了,能变出这个境界是什么东西?还要进一步,所以要“证至静性”。那么这个时候,了解到了、悟到了,就可以断了烦恼。啊,所谓顿断烦恼,跳出了生死了,不受烦恼轮回妄念的拘束,才是了了生死。
这种修持的法门,走这样的路线的,叫做“先修奢摩他”,先修止,证的境界,证到了,“后修禅那”。禅那包括了观,修观。啊,观察与寻的境界,观察与寻就是禅的境界。先修奢摩他,后修这个禅那,这是一个路线。差不多在我们唐宋以来,中国禅宗的这个路线是走的都是这个路线多,大部分走的这个路线。
那么下面另一个法门: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这个路线,很多像黄教,西藏密宗的黄教,宗喀巴大师这个法系,所谓达赖、班禅,乃至蒙古的章嘉活佛,准确是宗喀巴的弟子,他们走的是这个路线。所以黄教的密宗的路线,那么经典用的就是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菩提次第论》,以及《密宗道次第论》,啊。
这个路线是怎么说呢?他说,有一些修大乘菩萨道,先修寂静慧。当然真修寂静慧前面还有准备的,这个详细的修法过程,在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网罗得最多了,包含最多了。正式修持的时候,先修到寂、寂静,这个寂静慧啊,先要了解教理,所谓佛经三藏十二部的教理都要了解的。
那么真正的学黄教的密宗,所谓现在流行密宗很多,都好…蛮好玩的。我讲蛮好玩这个意思,这一句话就是蛮好玩。这个真正的学密宗,差不多正统的修法,或者出家,专门研究佛学、经典,受这个教育,到十七八岁了,这十几年等于我们普通的教育。啊,受个十六七年的教育,把全部的《大藏经》都读过了。啊,要深思的教理,然后再加以考试。所谓佛学的学问成就了。
那么考试,就是说三藏十二部这一万多卷的佛经,整个都要会。慢慢才开始修加行。啊,先学拜佛,学磕头、礼拜、忏悔等等,一路一路上来。差不多中年以上才正式修行,观法。能够有所成就,都要到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去了,这是个正统修法。不是我们大家所讲的去…,啊,拿一点水头上滴一滴,受个灌顶。哦,我这个叫密宗了,会念一个子,那是开玩笑哈。那只能说是结个缘吧,灌顶。
那么现在像我们这里,好像有一位同学刚刚从尼泊尔回来,我们晓得都是过陇(音 Guo long)。后世怎么办呢?后世一个人没有能力,一本经典都研究不清楚,啊,哪里能够说三藏十二部看完呢?就是不能看完,那就花一点钱请一个和尚来看,家人来看,帮你看,帮你读完经。然后帮你完了以后,那手里现在卖那个圆圈,拿到“隆嗡隆”一摇,“嗡嘛呗咪吽”,摇多少圈就算了。哦,已经周遍法界,你的心啊,同这个宇宙有多大,你就有多大。啊,一天摇摇摇,然后过陇(音)了。哈哈,啊,念一个咒子就是说,过陇(音)了,这三藏十二部你都等于念完了。这样就去学法。可以说万修万人不成,呵,没有这个道理的,啊。
呃,要真正…所以学密先要了解教理,就是佛经的理。通了以后,加以修证。修证当然也从打坐啊、修定开始,所以在寂静的境界里头。所以我们最近同学们研究《菩提道次第论》,我经常叫大家注意这两句话:“周遍寻,周伺察”,是用你的智慧去研究的,去思想、去参考。每一个理都要懂,没有哪一点不懂的。周遍,很缜、缜密寻思,每一个理都要把它想透。啊,周遍伺察。啊,那么才能发起你的寂静当中智慧。寂静慧发起来以后,所以我说这一段是宗喀巴大师黄教密宗教所走的路线,已经差不多了,再修观想成就。
所谓观想成就,观想成就很不容易哦。譬如现在学密宗,你修红教的红观音也好,喜乐金刚也好,啊,你或者修度母也好,你观想成就,就是坐在这里,走在路上,随时感觉到这个菩萨就在前面。啊,意境上完全看得见,乃至自己身心跟这个菩萨像观想合一了。当然这是自己知道,进一步是别人也看到你有特殊的现象,就是复、复现幻力”,你的幻观的成就这个心理的作用呈现出来,那么自己也感觉到有各种境界的变化,别人也感觉到你有各种境界的变化,“种种变,度诸众生”,有各种的方便。
那么不算…,以密宗来讲,到这一步是初步的成就,叫做什么呢?生起次第。本来没有的,等于空地上建筑一个房子,你建起来,所以叫做生起次第。“后断烦恼,而入寂灭”。生起次第是本来没有的,你的修持,寂静慧,观慧的成就。观慧的成就,自己观想,心力坚固。观想的成就啊是心力坚固,心念的力量非常坚固,所以有种种的变现。哎,近于通。但是这只是生起次第而已,缘起,属于缘起,缘起所谓妙有。啊,缘起就是妙有,“没有”当中生出来的“妙有”,缘起。还不是成就。
由这个转到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本来无中生有,等到“有”修成了,归到“无”,再把它空掉,就是彻底空了。那么“后断烦恼,而入寂灭”,重新再断,把有法再归到空。啊,后来断了一切微细的烦恼。
什么是烦恼?就是我们普通教理所讲的见思惑,都属于烦恼。思想上、观念上、理上、情绪上,见思惑都断完了,修到寂灭境界。“此菩萨者,叫做“先修奢摩他”,这一类的修法,先修止;“次修”三摩提,“三摩钵提”,再修观;“后修禅那”,最后证到涅槃清净的境界。这个路线。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另外这个路线,大乘菩萨的路线,他说这个路线先修至静。至静法那就很多了,譬如念佛也可以,止观也可以,这个、修密宗观想的也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达到个静态的境界。那么静到极点呢?就不动了。不进修,刚才讲修密宗的方法、不修有的观想,一路断除了彻底烦恼,彻底直接断除见思惑的习气。那么习气顿断了,能够证到果位了,后来出山了。中国禅宗里头很多的祖师走这个路线的。后来出山呢,修菩萨的清净妙行。先自利,证道了,悟了道,证道了,最后又来入世度人,行菩萨道。先求出世,后来入世,所以度一切众生。
比方,我们中国的禅宗最有名,啊,这个四祖的弟子,这个牛头融,牛头山啊法融禅师,就是走这个路线。那么这个是最有名的故事。要研究中国禅宗史、中国文化的演变史,牛头融的这一法派,同五祖的弟子神秀,这个六祖的师兄,这两个法派影响中国唐代的文化(是)最大的。
那么牛头融禅师,他原来在牛头山上。牛头山在南京那一边,,专门住茅棚个人自修的,就是修禅定,所谓万缘放下。曾经修到什么程度呢?他吃饭也不要管的,啊,有人给他送食来,到时间就有送饭的来了,哪里来你就不要问了。反正有规定的时间就有饭来了。那么平常坐在那里,鸟衔花供养。啊,鸟衔花供养,不要到菜场去买花供佛了,啊,天上鸟都自然把花衔来供养他的。当然他也不需要看花了。天下事很怪,你越不要越来的嘛,啊,越想要就不来了。啊,那么他是鸟衔花供养,到这个程度了。那功夫当然很高了,定力。
呃,这个时候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叫道信。修道的道,啊,信,一个带信来这个信啊,四祖的法名。已经退休了,他已经传法给五祖了,啊,自己悠哉游哉去了。,他到了牛头山这个地方一看,晓得这个山里头啊,一看那个样子啊,有个修道的,有个好的,哎,找到一个人了。
他进山去了,在路上就碰到一个和尚,就问了,哎,他说:“师父啊”,啊,和尚对和尚,我们大陆上彼此都客气嘛,“哎,师父,请问一声啊,你们这个山里头有修道的人吧?有道人吧?”哎。(对某同学说:呃,你还是照他们规定,找你的位置啊。)然后啊,这个和尚就答复他,他说:“我们出家人个不是道的人?”
你看这个大祖师问话,很莫名其妙了,碰到和尚,“哎…你们这里有出家修道的人啊?”那如果是我的话,“我不是啊?”反正我算一个嘛!他是出家人。这个,这个和尚答复他说,“出家人个不是修道的人啊?这个山上那么(多)、个不是修道人啊?”哎,这个四祖说,他说:“我问你们另外有没有?”这句话很不好听了。
这个和尚也蛮聪明,“你到后山找一找,有一个和尚,绰号大家叫他懒融。”嗯,他的名字叫法融。不是狗融啊,懒得很。什么叫(懒)?饭都不做啊,啊,一天到黑只打坐,你看这个人多懒呐!打坐是偷懒法门欸,是享受啊,盘个腿多舒服坐在那里。所以他说,我们山上都叫这个和尚叫懒融,你到后山看看,算不算这个是修道的人?
这个四祖就进去了。进去了,就看到他坐在那里,大概四祖这个里头啊,有个过门了,如果要写成剧本啊,不晓得他那里打坐啊,刚好下座啊,凑巧就碰到四祖了。这个,四祖这个中间对话就很妙啊,中间两个人对话就很妙。
这个,四祖当然有许多方法逗他,逗完了以后,这个牛头融禅师就问啊,他说这个,哎,他觉得很奇怪,这个和尚、这个老和尚来讲话很有些道理。他就问他,他说:“你在外面云游四方啊,晓不晓得有位道信禅师啊?”这个四祖就说,“我知道啊”,他说:“你怎么问他呢?”他说,“我久仰他的大名。善知识,想去参访。哎,可惜无缘!”他不说自己懒,只说无缘。道信大师说啊,他说“我就是。”“哦祖师爷来了。”那么祖师爷来当然很高兴喽。啊,这个山上很清净,道信大师说啊,他说:“你还有清净谈(话)地方、可以跟你俩谈话的有没有啊?”
哎,这个话又古怪,山上一个人住茅棚够清净了。呃,谈到这里,四祖就问他,“你还有清净一点地方,我们可以谈话的有没有?”那个牛头融禅师一想,他怪他也怪,他(说)有啊,“后山,跟我来。”跟到后山,后山有老虎啊、豹子啊,野兽,狗熊,“哇…”地叫。四祖一看,“哎呦!”就怕起来了。他就回头看看,“你是得道的祖师啊。”他说“师父啊,你还有这个吗?”他说:“你得了道还会怕老虎啊?”他都不怕,他说:“你还有这个吗?”四祖也不响,就跟他进去啦。
进到这个另外一个后山很清净了,有老虎啊、猴子、动物野兽很多啊。一块打坐的大石头,他就告诉四祖啊,这一块石头我天天打坐,岩石上。四祖说“哦!”就在那个打坐的地方拿手就写一个弥陀佛那个佛啊,写了一个,一屁股就坐下去了。“哎呦!”这个牛头融禅师,“阿弥陀佛!”怕死了!这个太不恭敬了嘛。你坐下来就坐下来,石头上还写一个佛字,屁股还坐到佛,“阿弥陀佛!罪过啊!”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吗?”哈,我看到老虎叫一声,你问我还有这个啊?呃,我现在写个佛拿屁股坐到,你就害怕不得了,好像还会下地狱了。他说:“你还有这个吗?”
呃,后来就在四祖下面悟道了。你看这个和尚了不起啊,住山几十年,功夫到这个程度。等他悟了道啊,鸟也不来衔花了,天人也不来送食了。这个何必悟道啊?啊,他也不需要了,他就下山开庙子了,啊,就开庙店了。啊,招揽天下的和尚来修行了,他就供养大家了。
这么一个大祖师,你看办一个道场。我讲开庙店是不恭敬的话了,啊,滑稽的,靠不住的啊。那么经常五百人,五百个出家人跟他学道的。什么人当总务?管家、当家他自己来。他每一天还要走八十里,挑米挑回来给大家吃饭,供养这一班人修行打坐。但那一班人都在那里学懒融啦,越学越懒了。禅堂光打坐的,这个米粮要他当师父的挑,一个一个每一天要走八十里挑米回来,你看这一下苦了。
所以人啊不要学佛,学佛千万不要悟道,悟了道菩萨行不好办,啊。所以“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啊!就是那么麻烦。哎,这就叫做披上袈裟事更多,啊。披上袈裟学佛要度众生嘛,讲讲容易,那个痛苦很啊!那是个痛苦的事啊,不要玩啊。所以大家尽管学佛,千万不要成佛。成了佛啊,披上袈裟事更多。啊,那完全牺牲自我的。
这一段,这个法门的修的路线,像我们中国许多禅宗祖师走的这个路线。那么在这个《楞严经》上啊讲到,(楞严经: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啊,自觉已圆,自己觉悟已经圆满了,自觉已圆。啊,已经大彻大悟。后度他者,自己悟了,再发心修、修菩萨道就是苦行啊,来度人,像四祖一样挑米(此处应是口误,前面讲到是法融禅师)还供养学生呢!啊,后度他者,如来应世,这叫现身、这个真是活佛,活到的佛了。
那么这一个路线的呢,现在《圆觉经》佛给我们分析,叫做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禅那,能够断一切烦恼;断一切烦恼了以后,才敢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是充满了烦恼的,自己没有提得起、放得下,没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不敢入世的。所以小乘罗汉们永远是逃避,只好跳出来了,不敢入。只有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顿断一切烦恼以后,后修三摩钵提,现身说法,啊,行菩萨道,修的观行。这是一路。另外: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这个路线,以我的看法,佛菩萨的路线,很少,(是)入世菩萨的路线,啊。像中国的儒家,我们前天的圣人,刚刚请他吃了牛肉的孔圣人,走的是这个路线。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自己能够晓得修到静。所以孔子的传法,这曾子是他的传人,著的《大学》是一部书,就是内养的修法。他后来传道,儒家不叫传法了。啊,曾,曾子传孔子之道,著《大学》,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子又传道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中庸》,著一部《中庸》。这个路线。你说绝对证到什么程度啊,功夫到什么程度啊,有问题。但是你说没有功夫,也有问题。的确有功夫。“心断烦恼”,啊,妄心顿断烦恼了。所以《大学》《中庸》都是证道之路,没有错。
心能断烦恼,自心能够断,圣贤境界。但是没有去烦恼的根。啊,非最高的大乘菩萨的境界,有等次的。哎,至少到八地以上菩萨境界,没有问题了,但是不是圆满。可是他们这一类的菩萨们,以入世为主,以救众生修菩萨行,功德为主。所以修养到达了菩萨境界,以至静心“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所以孔子在我们东方中国这个路线,始终建立人道。啊,人天乘。像佛说的人天乘道,啊,佛法的有这一道,这在中国一般不大注意。
在西藏的修法,就是刚才提到菩提道的次第,把佛法归成五乘道。先是要修人乘,第一步,人没有做好,没有办法学佛。人乘道,像我们这个孔孟之道,儒家路线就是人天乘。人乘道在佛法里头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业道,先修好。先能够修好十善业道,由人乘到达天乘,这是两乘道了。然后再进入,啊,声闻乘。声闻乘的道修好,再到缘觉乘。最后修大乘道。所以佛法真正有五乘道的修法。
那么我们刚才讲,《圆觉经》上所讲的境界,我们举例子来讲呢,佛教的菩萨走的路线,有一个典型的,他走的是:尽管菩萨道是讲入世、出世都可以,但是在佛教的菩萨道是专走出世路线的。那么在世间的菩萨道,只有儒家专走入世的路线。所以说,他能断烦恼,而以入世度众生为主,建立世间人天乘道。这一类的大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静止的功夫,先做好,这个基础打好。后来“齐修三摩钵提与禅那”,禅定。
所以我们拿这个标准,你来再拿孔子的道,要谈这个他的大乘道,你们在《论语》、在《大学》、《中庸》上,找孔子是找不到的啊。一般认为读了四书,了解了孔子,影子都没有!那要到哪里去找啊?要到《易经》的系传里头,知道孔子的道,啊。他的入世道,要懂《春秋》了。要懂《春秋》、《左传》,最好懂《春秋》三传。他的道的哲学在《礼记》,在《易经》的系传。
那么你看他后面后人走这个路线,同《圆觉经》这一条的比较,那不是孔子传的。继承他的人,曾子、跟子思的《大学》、《中庸》有点接近了。所以《大学》跟《中庸》两个,对写板书学生说:诶,常证师你要调整,恐怕要关轻度一点冷气机啦。呃,而且注意一下通风,外面这个尤其奢摩他,先修静止;后来再修观慧,入世的行为。这是这一段。
再其次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这个我们别的例子举不出来,那完全是佛家的大菩萨境界了,这就很难了。先由禅定的静的功夫到了,静到了极点,我们晓得证到了神通。不是大家喜欢有神通吗?普通人都喜欢为神通而修道,永远没有真的神通的。有,那就是神通的二号神通,二号神通就是神经啦,啊。神经有时候很接近神通的呀,但是很快这个人就要完了。你看,那么你们年轻不知道,我们看了几十年,玩这一套人,最后没有一个好的结论的,都很糟糕。
真的神通是什么呢?一个原则你们记住啊,通从定发!真的神通。要真的禅定到了,真的禅定怎么样?就是这里的话。你看我们刚才、今天晚上就有,每一节都提到三个字:至静力”,静定到了极点。静定到了什么程度?刚才我向诸位报告了,身心皆忘了。啊,坐在那里那个眼睛闭起来,看光啊,看影子啊,你还是这个肉眼在看,这个身子都没有忘掉啊!哈,那是很糟糕的啊。
所以你看久了,那个神经就完了,就崩溃了,啊。真的神通境界,已经不用这个脑子的这些电缆,脑子这个神经不需要用了。那是什么功能呢?佛经就告诉你:“至静力”。静到极点,自己心性自力的功能,那一个力量。不要动念已经来了,啊。你们普通也要动念,那个叫神通啊?那是二号神通,三号神通更糟糕。啊,这个里头号码很多了,不要走错了户口,啊。
那么由至静的力量,至静的力量:通从定发。所以资发变化”注意这个“资”。资者资助也,有帮助你。帮助你使这个心性道体的功能、作用增强了。那就是换一句话说,这个阶段到“资发变化”,都是啊,由体起用。体就是心性本体。先起用,行菩萨道;啊,“后断烦恼”,这一句话才摄用为体。啊,到“后断烦恼”这一句话才是摄用归体了,呃,又返本还元。此菩萨者,这样修行的路线人叫做…名齐修、同时修止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修观、修禅,三个一起来。在什么地方来呢?先不说想找一个清净地方住茅棚啊、住庙子、住山洞专修啊,没有,他就在行上修。呃,不谈出世或者入世,就在行上修。
不过你说这些人哪里找啊?哎,这要看你自己的眼睛了。以我的几十年人生的经验,我看多得很,啊,过去现在都有人。有些人明是菩萨行,你打死他,他也不会承认的。啊,你看去一个最普通的人,呐,这一类人也蛮多。不过你也不晓得他有神通没有神通,啊,他是专修理事之行的。所以那么他的静定不在外形打坐中。所以至静的力量并不靠外形打坐来的。先休息。

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

赞赏 
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南怀瑾全集南怀瑾简介南怀瑾金刚经南怀瑾语录南怀瑾先生南怀瑾选集南怀瑾易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成了佛,披上袈裟事更多,那完全牺牲自我的发布于2023-12-16 13: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