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是我们汉族的美称、尊称,是高大上的称呼,显示我汉族的民族自尊。而现在一些人以皇汉标榜,竟然成为一群体称呼,此群体怀思古之幽情,兴汉之深愿,为汉族出声,尊汉族,以维护汉族利益,复兴汉族文化,扬汉族之威仪,斥非类之寇犯。他们是继承传统的华夷之辨,近代革命党的汉民族主义者,是对民族虚无主义者,一味优待少民,民族和谐,民族团结者的反动,或矫枉过正,而其心实善。然而良莠不齐,总会出一些渣子败类,给汉族树敌,有意挑动民族冲突,而招黑。某些人就把皇汉污名化,反对皇汉,甚至称为蝗汉以辱之,而使人讳提皇汉,甚矣! 虽皇汉有无良者,斥之可也,何可否定皇汉之名?否定皇汉者居心亦恶矣。如此美称,尊称,圣之称呼,岂可玷污!岂可不知皇汉之由来与意义?
 
 
       皇汉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汉班固《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辍而弗康,寔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鷪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
 
 
       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曰:三王从风,五侯允集。霸楚实丧,皇汉凯入。
 
       陆机《吊魏武帝文》亦曰:接皇汉之末绪,值王涂之多违。
 
 
        三国杨戏《季汉辅臣赞序》曰: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於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曰:“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唐李贺《感讽》诗曰:“皇汉十二帝,惟帝称睿哲”。
 
 
       《三国志》管辂传曰:既言其事,义博悲涕沾衣,曰:“皇汉之末,实有斯事。君不名主,讳也。我不得言,礼也。兄弟躄来三十馀载,脚如棘子,不可复治,但原不及子孙耳。”辂言火形不绝,水形无馀,不及后也。
 
 
       唐徐夤 《忆潼关》曰:
 
 
洞壑双扉入到初,似从深阱睹高墟。
 
天开白日临军国,山夹黄河护帝居。
 
隋炀远游宜不反,奉春长策竟何如。 
 
须知皇汉能扃鐍,延得年过四百余。
 
 
      《陈书》曰 :及伯山受封,世祖欲重其事,天嘉元年七月丙辰,尚书八座奏曰:“臣闻本枝惟允,宗周之业以弘;盘石既建,皇汉之基斯远,故能协宣五运,规范百王,式固灵根,克隆卜世。”
 
 
      《旧唐书》曰 :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输左校。选任之道,皇汉其优。隋政不纲,彝伦斯紊。天子事巡游而务征伐,具僚逞侧媚而窃恩权。
 
 
        以上皇汉皆指汉代,皇者,大之意。皇汉犹大汉。明亦称皇明。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讨满清檄文曰:“盖闻归仁就义,千古有必顺之人心;返本还原,百年无不回之国运。自昔皇汉不幸,胡虏纷张,本夜郎自大之心,东方入寇;窃天子乃文之号,南面称尊。阳借靖乱之名,阴售并吞之计。而乃蛮夷大长,既窃帝号以自娱;种族相仇,复杀民生以示武……”此皇汉指汉族,或曰出自革命党人杜撰,未知属实。
 
 
       洪秀全既据广西之永安州,饬其丞相出安民告示,文云:“大汉军师兼理内外政教、统属官吏军民、开国丞相左,为上谕宣布中外事。照得安邦定国,吊民非所以害民;发政施仁,戡乱非所以扰乱。村乡市镇,不用惊惶,士农工商,各安本业。满夷当灭,皇汉当兴,久合必分,乱极思治,天地古今循环自然之理也。”此文出于《清季稗钞》,当属实。
 
 
       最早以皇汉作为民族代名词的是明末抗清遗民朱舜水。舜水遗书有云:“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光复事业。 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 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 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而正式大量使用皇汉作为民族代名词者始于清末革命志士。
 
 
       1903年,先烈邹容作反清宣传书《革命军》曰: “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据中国本部,栖息黄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方,自古司东亚文化之木铎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吾正告我同胞曰:昔之禹贡九州,今日之十八行省,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生于斯,长干斯,聚国族于斯之地平?黄帝之子孙,神明之胄裔,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之名誉乎?中国华夏,蛮夷戎狄,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区分人种之大经乎?”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我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老年、晚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其革命,其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其以此革命为日日不可缺之饮食。尔毋自暴!尔毋自弃!尔之士地,占亚洲三分之二,尔之同胞,有地球五分之一,尔之世界亿万众之饮料而有余,尔之煤供全世界二千年之燃料亦无不足。尔有黄祸之先兆,尔有神族之势力。尔有政治,尔自司之;尔有法律,尔自守之;尔有实业,尔自理之;尔有军备,尔自整之;尔有土地,尔自保之;尔有无穷无尽之富源,尔须自挥用之。”
 
 
“尔实具有完全不缺的革命独立之资格,尔其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为祖国请命。掷尔头颅,暴尔肝脑,与尔之世仇满洲人,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于涉尔主权之外来恶魔,尔国历史之污点可洗,尔祖国之名誉飞扬,尔之独立旗已高标于云霄,尔之自由钟已哄哄于禹城,尔之独立厅已雄镇于中央,尔之纪念碑已高耸于高风,尔之自由神已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为尔而出现。
 
 
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
 
 
皇汉人种革命独立万岁!
 
 
中华共和国万岁!
 
 
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1903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文武拜谒明孝陵,于《谒明太祖陵文》曰:“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腥,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者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于太祖之伟硕者也。后世子孙不肖,不能继厥英武。委政小人,为犹不远,卵翼东胡,坐滋强大,因缘盗乱,入据神京,凭肆淫威,宰制赤县,山川被其瑕秽,人民供其刀坫;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而天未悔祸,人谋无权,徒使历史编末添一伤心故事而已。自是厥后。法令益严,罪罟益密,嗟我汉人,有重足倾耳,拑口结舌,以保性命不给,而又假借名教,盗窃仁义,锢蔽天下,使无异志,帝制之计,既周且备,将藉奸术,常保不义,然而张、曾画策于密室,林清焱起于京畿,张、李倡教于川陇,洪、杨发迹于金田,虽义旗不免终蹶,亦足以见人心之所向矣。降及近世,真理昌明,民族民权盎然人心,加以虏氛不竞,强敌四陵。不宝我土,富以其邻,国人虽不肖,犹是神明之冑,岂能忍此终古,以忝先人之灵乎?于是俊杰之士,飙发云起,东南厥始发难,吴樾震以一击,徐锡麟注弹丸于满酋之腹,熊成基举燧大江之涘,以及萍乡之役,镇南关之役,最近北京暗杀之役,羊城起义之役,屡起屡踬,再接再厉,天下为之昭苏,虏廷为之色悸,酝酿蝉蜕,以成兹盛。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向风,海隅景从,遂定长江,淹有河淮,北方既协,携手归来,虏廷震惧,莫知所为,奉兹大柄。还我汉人, 皇汉民族,既寿永昌,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通告海陆军将士文》曰:“盖闻捍族卫民者,军人之天职;朝乾夕惕者,君子之用心。自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驱天下俊杰勇健之士而入卒伍,以固其专制自恣之谋。我军人之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余年。岂诚甘心为异族效命哉!势劫于积威,则本心之良能无由发见也。乃者义师起于武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虽北寇崛强,困兽有犹斗之念;遗孽负固,痪犬存反啮之心。赖诸将士之灵,力征经营,卒复旧都,保据天堑,民国新基,于是始奠。此不独历风霜冒弹雨致命疆场之士,其毅魄为可矜,即凡以一城一旅脱离满清之羁拽以趋光复之旗下者,其有造于汉族,皆吾国四万万人所不能忘也。旷观世界历史,其能成改革大业者,皆必有甲胄之士反戈内向,若土若葡,其前例矣。吾国军人伏处异族专制之下最久,慷慨激烈之气蓄之也深,则其发之也速。同一军也,为汉战则奋,为满战则溃;同一舰也,为汉用则勇,为满用则怯。凡此攻城克敌之丰功,皆吾将士有勇知方之表证。内外觇国者,徒致叹于吾国成功之迅速为从来所未有;文独有以知吾海陆军将士皆深明乎民族民种之大义,故能一致进行,知死不避,以成此烈也。文奔走海外垂二十年,心怀万端,百未偿一 。赖国人之力,得返故土,重睹汉仪。诸君子以北虏未灭,志切同仇,不以文为无似,责以临时大总统之任。文内顾菲材,惧无以当。顾观于吾陆海军将士之同心戳力,功成不居,而有以知共和民国之必将有成也。用敢勉策驽钝,以从国人之后。愿吾海陆将士,上下军人,共励初心,守之勿失。弗婴心小忿而酿阋墙之讥,弗借口共和而昧服从之义,弗怠弛以遗远寇,弗骄矜以误事机。拥树民国立于泰山磐石之安,则不独克尽军人之天职,而吾皇汉民族之精神且发扬流衍于无极,文之望也”
 
 
同盟会讨满檄文:
 
 
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犬羊之下,盗憎主人,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尔东胡,曾不介意。……
 
 
辛亥革命兴汉起义军歌》: 地发杀机, 中原大陆蛟起,好男儿,濯手整乾坤,拔剑斫断胡天云。复我皇汉,完我自由,家国两尊荣。乐利蒸蒸,世界大和平,中外禔福乐无垠。 好男儿!撑起双肩肩此任!! 
 
 
同盟会成员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皇汉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出而过于市,则吴服商店,鳞次栉比于康庄之佐;长裾缝腋,广幅垂襟,又无一非我皇汉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端衣法服也。 ”
 
 
赵声《歌保国》:
 
 
仔细听我保国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
 
 
高旭:
 
 
题《攘书》为刘申叔用前韵
 
 
识高余子上,身困胡尘里。
手持春秋笔,誓续皇汉祀。
申叔大可人,开卷情难已。
黄炎好儿孙,应尔不怕死。
谁无攘夷志,读之欣然起。
 
 
 
陶闿士主编机关报《皇汉大事记》。
 
 
1903年3月《浙江潮》第2期上的《民族主义之教育》曰:“今欲存支那者,不可不集合支那民族以自相提携、自相固著,集合皇汉民族以自相提携、自相固著,不可不言民族建国主义。今躐去民族主义之一阶级,而嚣嚣然建国民教育以号于天下,国不知为谁氏之国,民不知为何一种族之民。 ”
 
 
革命党《仇一姓不仇一族论》曰:满酋贪残成性,累世相承,南巡之役,搜括东南财赋,巨细靡遗。且恣其愚民之术,滥杀密网,淫刑以逞。皇汉之民力民气,摧抑断丧,无复有萌芽之苗。此皆二百余年满酋虐我之巨仇,尤不可须臾忘者也。
 
 
黄世仲《洪秀全演义》:
 
 
        时满清咸丰元年也。随后即商议改正制度。李秀成道:“满清入关时,下薙发之令,屠杀汉人,不计其数,实汉人之大耻也,今我国本宜返本还原,一律蓄发服,以复我皇汉威仪,则华夷之界辨矣。”秀全点头称善。即令钱江改定制度、服色。随奉洪天王冠天冠,服黄龙袍,祭告天父天兄。各事停妥,便议封赏各有功的兄弟。钱江进道:“光复汉家,战功不可不封,名爵亦不可太滥;宜仿汉朝制度,定为侯爵三等,以辨等差。其余就依着指挥使名目,下的就是都尉、检点、都监等名目;文官设总丞相府,掌枢密事。余外六部,皆作丞相,各有专司。今大事草定,实难完备。待天下一统光复时,因时制宜,逐渐修改可也。
 
       凤翔逃至一个小山上,见敌兵渐聚,把小山团团围住,料不能脱,遂拔剑自刎而薨,亡年六十五岁。可怜天国一员勇将,以一时好胜,竟丧在这里。后之为将者,可不戒哉!后人有诗叹道: 林王名字震京师,吓煞燕齐众小儿。山岳元灵摧上将,沙场有幸裹遗尸。 渡河未果星先坠,拔地空悲马不驰。十载神威今已矣,英雄犹说汉家仪。 时天国王探花,又有古风一篇,单道林凤翔北伐的: 君不见精神矍铄老元戎,雄师廿六出淮中。纵横湘鄂皖豫燕齐晋,吁嗟敌手犹难逢!扬州一战敌气夺,廿四桥头飞英风。对善胜保如鼠窜,铁骑骁将为先锋。先声夺人九日下十郡,先平淮皖临开封。旌旗直指山西去,挥军大战临名里:堂堂额相西走复奔东,出奇制胜古无侣。大军转折下河间,进如潮涌当之死。既定河间及大名,清兵望风齐披靡。望风先惊林威王,增兵况有李开芳;公文元智复勇,三军会合奋鹰扬。王师所至毫无犯,壶浆箪食来归降。苟不降,势莫当:前驱自有温大贺;后劲犹留曾立昌。将军百战真无敌,呵气直吞僧郡王;桂良畏缩观壁上。威王马首驰东向:雄军直抵天津城,投鞭先断西河浪;儿童闻之不夜啼,徒见清廷面面相觑望。方期恢复我神京,何期天不祚皇汉!事败垂成宁不哀,星沉遂折栋梁材。僧王人马从北下,枭雄胜保相南来;威王见之殊不屈,摧锋陷阵仍突冲。忠臣报国拚捐躯,英雄视死如归日。临危犹复拔天津,默特难逃命已毕。直如猛虎入羊群,桂良成纷逃奔。无如众寡终不敌,岂战之罪不如人!一剑自能存节义,丈夫岂忍辱其身。吁嗟乎,丈夫岂忍辱其身!昊天不敕遗一老,皇汉不幸失将军。头颅虽断心不死,英魂犹绕大河滨。 时天国太平六年八月十六日。 
 
 
轩辕正裔《瓜分惨祸预言记》:
 
 
        惟我汉种,宅居华夏四千余年。只以同胞不肖,骨肉相残,以致北境犬狼乘机杂至,据有我疆土,奴役我民人,盖已二百余年于兹矣。彼又不足,竟以我皇汉土地转赠各邦。夫土地者,民人之公产,非彼一家之私业也,何得妄自专擅,举以与人。我汉种本图同心协力,驱彼贱种,复我山河,重与诸国更订邦交。所有满人私立之约,一并作废,总期彼此同受利益,无损国权。奈迁延不发,以迄于今,版图分割,强大纷来,独立之图,噬脐无及。凡我汉种,有深痛矣。越惟我兴华全郡人民,各爱国土,共慕自由,自治之图,早己建设。今兹不能承认清政府与外人私订之约,将我土地改隶他邦。即以今日为始,自立海滨,名为兴华邦共和国。所有内治外交之权,实惟我新立兴华邦共和国人民之所自操。谨此布告天下。皇天无私,实昭鉴之。
 
 
哀哀生我国,如何灭忽然;
空有二万里,不廷五千年。
痛我皇汉种,死灰难复燃;
芸芸四百兆,不吊奈何天。
民权推荡尽,国土丧亡随;
汉种自取灭,胡儿何能为。
死义羞无国,捐生岂殉名;
泪枯血且尽,留此不平鸣。
 
 
黄节:
 
孙中山先生挽诗
 
涤荡乾坤气,平成物类心。
大功皇汉祚,衰响太山吟。
国瘁天诚毒,民残水益深。
万方完草昧,举世失悬沉。
报答贲园意,摧藏入海心。
岂惟私恸彻,流涕满苍黔。
 
 
柳亚子《中国灭亡小史》曰:耗矣哀哉!皇汉民族之奴隶于蛮族也。五胡乱华,种祸始启,索虏割据,蛮风大煽,隋唐光复。稍复旧观,及五代而复变。契丹、女真,迭为消长,蒙古继之,复欲问鼎南朝。
 
 
柳亚子《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曰:诸君诸君,认定宗旨,整刷精神,除暴君,驱异族,破坏逆胡专制的政府,建设皇汉共和国的国家……民权主义万岁!民族主义万岁!中国万岁
 
 
柳亚子《女雄谈屑》曰:福都既陷,忠文殉国,永历即位粤西。半壁江山,仅馀边境,亡国之惨,诚皇汉末日之纪念也。
 
 
现代新儒家宗师熊十力《与林宰平书》亦曰:彼其汲汲皇皇于用世之术,而根底之学修之不深宏、养之不朴茂,讲之于人人莫不相悦以解,其感人之效也浅。李氏所以无救于皇汉民族之倾覆,而当时甘心事虏、无复人气者,反批李氏以为名高,斯岂其本怀所及度,直由其根底尚欠深远故耳。
 
熊十力《哲学与史学(悼张萌麟先生)》亦曰:环球立国之古,族类之繁衍,文化之高尚,无逾于我皇汉者,学术之所系,岂不重欤。
 
 
日本有人亦称中医为皇汉医学,有《皇汉医学》一书。
 
 
       广义之皇汉指汉族,而今之所谓皇汉,则为汉本位,汉民族主义者,继承传统华夷之辨,否认历史上任何夷狄政权,强调汉族之主体性。在网上较有争议,被一些人攻击为极端分子。
 
       对此,吾有一公议,皇汉乃吾汉族之美称,民族自尊之称,自清末革命党多以皇汉称吾汉族。不可让一群体,一派别私称,若必称,请称为汉本位者,汉民族主义者,兴汉派。夫私称之,而莠者招黑,乃皇汉之美称,遭某些人污名化,至以蝗字加于吾汉之前,此虽辱一群体,亦辱我汉族也。而欲正本清源,使知皇汉之称,源自东汉,称汉代也,清末革命以为民族之代名,则作为吾民族之称呼,勿私据为一群体之称,而小皇汉,遭异己之黑也。汉人都称皇汉,不能只作为一个群体称呼,群体称呼可称汉本位,或汉民族主义者,他人问我们何民族,我们自豪地称皇汉民族。皇汉民族万岁!尊皇汉,攘蛮夷!
 
       
 
 
再谈皇汉
 
       皇汉当作为民族称呼,不能作为一群体称呼,有人问我们是什么民族,我们自豪地说是皇汉民族!把皇汉狭义化,让皇汉被人污名化。必须以皇汉作为民族称呼,全汉人称呼,以加强汉人民族主义。皇汉为汉族民族称呼始定于清末革命党,为光复祖国,而加强汉人民族主义,以皇汉自称。
 
       国父孙中山就以皇汉称汉族,如其《太平天国战史序》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谒明太祖陵文》曰:“……国家外患……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奉兹大柄,还我汉人,皇汉民族,既寿永昌。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通告海陆军将士文》曰:“自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盖闻捍族卫民者,军人之天职??凡以一城一旅脱离满清之羁绁。以趋光复之旗下者,其有造于汉族,皆吾国四万万人所不能忘也??拥树民国,立于泰山磐石之安。则不独克尽军人之天职,而吾皇汉民族之精神,且发扬流衍于无极,文之望也。”
 
       吾辈既然继承革命党的之民族宗旨,亦当以皇汉称汉族。
 
       皇汉之称,非无由来也,犹汉族之称,非无由来也,皆源于汉代。东汉史家班固于《两都赋》称汉代为皇汉,犹明人称明代为皇明,彼胡朝之元清犹自称皇元,皇清,皇乃伟大辉煌之意。汉代之威,远播四夷,故吾民族以汉名,汉代称皇汉,则吾民族亦称皇汉,亦理势之必然,非革命党之漫创无据也。
 
       东汉汉班固《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辍而弗康,寔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鷪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曰:“唯唯。”
 
        三国杨戏《季汉辅臣赞序》曰: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於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
 
 
       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曰:三王从风,五侯允集。霸楚实丧,皇汉凯入。
 
 
       唐李贺《感讽》诗:“皇汉十二帝,惟帝称睿哲”。
 
 
       明代有很多以皇明为名的书籍,搜索国学大师,就有一下皇明字眼的书:
 
 
《皇明诸司公案》 ·余象斗
 
 
《皇明經世文編》 ·(明)陳子龍等 選輯
 
 
《皇明本纪》 ·(明)佚名
 
 
《皇明纪略》 ·(明)皇甫录
 
 
《皇明本纪》 ·(明)佚名
 
 
《皇明纪略》 ·(明)皇甫录
 
 
《皇明奇事述》 ·明·王世贞
 
 
《皇明盛事述》 ·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 ·明·王世贞
 
 
《皇明九边考》 明·魏焕
 
 
《皇明名僧辑略》 明·袾宏
 
 
《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
 
 
《皇明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
 
 
《皇明奇事述》 明·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 明·王世贞
 
 
《皇明本纪》 明·佚名
 
 
《皇明纪略》 明·皇甫录
 
 
《皇明诗选》 明·陈子龙
 
 
《皇明文征》 明·何乔远
 
 
皇非皇帝之意,乃伟大之意。
 
 
      皇汉被狭义化,被污名化,使兴汉道路受阻。从此当反对皇汉狭义指名,回击对皇汉的污名化。可以称兴汉社,汉民族主义者等,不能皇汉私称自己群体,以皇汉为自己的标榜。皇汉乃民族之公名,非某群体之私名,乃民族之美称,非个人之标榜。
 
 
除彼夷种腥气,复我汉官威仪
 
 
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
 
 
可作为汉本位之口号

西都赋,皇汉,三国志,管辂,国父,孙中山,忆潼关西都赋,皇汉,三国志,管辂,国父,孙中山,忆潼关西都赋,皇汉,三国志,管辂,国父,孙中山,忆潼关西都赋,皇汉,三国志,管辂,国父,孙中山,忆潼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陶扬鸿:“皇汉”的起源与经过,为皇汉正名!(8116字)发布于2021-07-06 0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