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儒释道中国画

在儒、释、文化中。

  儒: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为“礼”。

  释: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为“归”。

  道:学以“阴阳”之关系阐述了万物归一之“矩”。

  三家文化交汇产生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思维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历代国画人的创作也必受三家之精影响,(江湖、恶俗、浓重粗黑不在此论)并以此为导向延伸延续。

  一、儒学中国画

  儒学:是孔子孟子创立的一门学说。其中《论语》《孟子》《礼记》是儒家的主要学说,它的思想作用于画人与画品。“如: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人物凤帛画》,是儒家倡导由仁者爱人思想所形成的‘厚葬久丧’的观念产物,是为礼学。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总结汉以来绘画的礼教功能,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的论述”(虽为儒论,实为儒道互参)。儒学精神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赋予了画人和作品道德使命。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持久性与广泛性,中国画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又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这就给中国绘画续定了一种观念化了的价值和意义。好的画人和绘画作品承载着教化作用,以劝诫、助人为主要文化功能的。养人心性,目濡清心,在当下浮躁的环境,泥沙污流的状态(画作恶俗),懂的画理及吸养儒学者还能读画养心,附庸风雅者得谓详装装态(在此不论)。所以古语说:“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这是对画者言,这句话不但表现出画人对待绘画的态度,同时也证实了中国古代画家深受孔孟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谢赫“六法论”就是中国画之标准。

  二、学与中国画

  佛学:由古印度传入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纵观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佛学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画与石雕,云岗、龙门的雕刻,以及大足石刻、麦积山的彩绘,都反映着佛学文化的精神和人们对佛学文化艺术的无限敬仰。自古精研画学者无不研佛学,佛学的意,画人的境界,画作的逸境无不与佛学相一致。有为有修的画人多与隐居丛林修画理,识禅学,走游禅界与僧侣为友。佛教至宋禅学思想独领天下,与当时崇尚文理相渊源,画人在禅学思想影响下,创作意识活跃,作品风格显新、奇、特,唐宋代表、梁楷、王维、东坡、友仁等等修佛者他们创造出的禅宗逸品之禅学佛意作品,正是由于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儒学为理禅学为逸的文人画语,表现出的是中国之精神,涵括的是文境与化境,表现的是儒家佛学境界。

  三、道学与中国画

  道学: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学说。《经》、老子道德经》是构成道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几千年来《易经》提出的“一阴一阳”万有规律,以及其中包括的“五行”说,对中国各门类的学术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学说的形成与存在,以及所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至现代所带来的启迪是多方面的。顺其自然,敬畏天地都是道家思想,中国画的生发布局无不如此。《易经》中“五行”“”说与布阵包含了对立与统一,世间一切为阴阳之一理,中国画的布局绘画笔墨浓淡干湿,阴暗向背皆谓阴阳。画理“知白黑”,皆出老子《道德经》之说,平衡关系,“阴阳学说”及《易经》理论,“画道无常,意理随机”,无不体现道家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逾矩”“一画论”等等无不阐释儒、佛、道的统一。

  儒、释、道三家精神无一不在统一中生发,三教合一的内涵,其精神互补为函影响世间一切,儒、释、道的哲学在中国画产生发展进程中潜伏在其中,画人的修为高深、画理画论说、修、读、研、悟,关乎一个画人作品的走向,格调、逸趣、境界全表现在笔墨画作之中,可以说,好画家不辩证修研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画特有艺术风格。浓重粗黑不代表画学精神,雅、逸、趣、境是为中国画的高品格。

  儒学为礼,

  佛学为归,

  道学为矩,

  儒释道三教统一的哲学思想都归万物归“阴阳”之理。是为画学者之必研之理。所以画界争论不休,一味创新,改良中国画的言论等等,都背离儒释道礼、归、矩之根本,论当下求变、求创新应以三家精神为境界画作才在画理之中。

(文|李振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辅唐·文化】观点——儒释道与中国画发布于2021-04-18 22:53:46